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污染源的工厂已经拆除,但遗留的污水色泽艳丽,令人望而生畏
湖南雄黄矿,一座有1500年开采历史的“亚洲最大雄黄矿”、“世界最大的砷矿”。
曾经,这一度是当地最好的企业,丰富的矿产资源带给国家和职工丰厚的经济效益,却也在人们环保意识薄弱的情况下埋入了“砷中毒”的种子。
前不久,央视曝出石门河水砷超标数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1956年至1978年的砒霜生产,导致了这里的土地、水、空气遭受重度污染,对矿区周边30多平方公里(核心区9平方公里)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从前山清水秀的原始森林如今变得寸草不生,只怪那时候光顾着发展生产,环保意识太差!”原雄黄矿矿长杨振凯感叹道。
据石门县政府披露,当地3000多居民中,1200余人检测出砷中毒。据当地磺厂医院统计,从1971年到2013年1月,雄黄矿患砷中毒的职工中600多人已经去世,其中400余人死于癌症。
这样的往昔荣光与无穷的后遗症,似乎是所有大型矿山绕不开的传奇与悲伤,只是在石门雄黄矿对比更加强烈、伤害更加惨烈而已。
1500余年的历史,湖南四大名矿之一
石门雄黄矿开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距今已有1500年的开采历史。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黄水出零阳县,西北连巫山。溪出雄黄,颇有神异,采常以冬月祭祀。凿石数丈,方得佳黄,故溪水取名焉。”郦氏当时写水经时,雄黄已开下去数丈深,而老郦作古已有1460年,这说明石门雄黄矿开采远远早于1460年。
这里所说的零阳县,是慈利县的古称。雄黄矿原属慈利县,后划给了石门县。
雄黄自古以来是珍贵的中药材,又叫“鸡冠石”,因它的品簇外形和颜色有如公鸡之冠,故而得名。雄黄与雌黄紧密共生,故又叫鸳鸯矿。据中药材手册记载,雄黄的成份是硫化砷,具有燥湿、化痰、杀虫、解毒等功效。雄黄还是宝贵的国画颜料,名叫“鸡冠黄”,具有色泽鲜艳和久不褪色的特点。随着科学的进步,雄黄还用于生产白色玻璃,利用其中的砷冶炼多种合金和用于军事工业等等。雄黄有如此广泛的用途,而在地球上此种矿又很少,因此该矿成了它干百年来久采不辍的基本原因!
石门雄黄矿的成矿环境甚为特殊。它发育于由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所组成的呈东西走向的长轴型背斜轴部,受交叉断裂和沿断裂发育的古岩溶所控制。开采资料证明,该矿从地表向下,开采深度已达540米,目前深部矿体仍比较好,还有向下延伸的趋势。像这样深的矿体,恐怕在非金属矿中是极为罕见的。
因此,建国以来,石门雄黄就成了湖南矿产响当当的一块牌子,在1980年代一度成为湖南四大名矿之一,并被印上了邮票,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
矿区的变迁:繁荣之时,外省人削尖脑袋想进来
2014年3月26日,湖南石门,68岁的磺厂社区居民朱春然正守着空荡荡的房子出神。他岳母一家七口人全部患癌先后死亡,其中5人证实因砷中毒引起,年龄最小的只有37岁。如今,只剩他独自一人生活。
除了他们,周围的邻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砷中毒的情况。朱春然身上也有大大小小的砷斑,只是他不愿轻易袒露在人前。
悲剧的不断上演,给当地政府敲响了警钟。
2011年,因污染问题厂子被依法关停。目前,环境治理工程已经启动。对于职工居民搬迁、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和矿区砷中毒及癌症患者纳入大病医疗救助体系等问题,当地政府正在努力实现“破题”。
如今的磺厂社区比起当年冷清了不少,但也并不是人们印象里房屋破败、道路泥泞的“癌症村”模样。
平直的省道穿过这里通往湖北省。道路两旁布满各种饭馆、超市、商店等,依稀还能看出磺厂社区兴盛时期的样子。只是不少店铺早已关张,仍在营业的店铺也鲜有顾客光临,只有几家麻将馆稍显热闹。
磺厂社区书记龚亚东清楚地记得,曾经的这里繁华而热闹,灯火彻夜通明,被人们誉为“小香港”。每五天社区就会有一次赶集,五湖四海的人都会聚集在这里做生意,不宽的马路很快就被堵得水泄不通,要是来了车队,根本过不去。
1964年出生的龚亚东,从小就常常跟着大人去社区的澡堂里洗淋浴,夏天还能吃到冰棒厂生产的冰棒,清凉又可口。
龚亚东说,基本上从建厂开始,社区的医院、学校、澡堂等基础设施都配套齐全。厂区24小时运作,社区还建有歌舞厅和老年活动中心供职工和家属娱乐消遣。
“那时候雄黄矿名气大、效益好,奖金和工资加起来是其他地方的几倍。许多大学生、退伍军人还有外省的人削尖了脑袋都想进来。”老职工张贻春回忆,以前每到春节,矿里都有福利,蔬菜、肉类等从不会少。
经济效益带来了物价的提升,雄黄矿的消费一度比县城还要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居民的生活。甚至在温饱刚刚解决的年代,职工们已经可以喝上新鲜的牛奶。这不禁让周围的村民羡慕不已。
雄黄矿的开办给周围生活的村民们带来了明亮的电灯,解决了他们的吃水问题,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许多村民能够进入雄黄矿做合同工或装卸工补贴家用。
繁荣过后:新鲜蔬菜要从外地运来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些短暂的经济效益让许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几十年后的这里再不是从前的模样。
太阳一落山,这里便很快沉寂下来。晚上七八点钟,路上已经鲜少见到有人出来走动,甚至连路灯都很少亮起。黑漆漆的晚上,只有星星看起来特别耀眼。
如今,社区的繁荣随着雄黄矿的关停已不复存在,从前的歌舞厅早已倒闭,大型洗澡堂成了某个私人单位的仓库,学校也只剩下幼儿园和小学。
而说到砷,居民们便会指着身边的人说,这个患有肺癌,那个患有皮肤癌,大家都是砷中毒……轻描淡写的几句,仿佛在说别人的事。
偶尔,一位农妇挎着一篮子叶子菜走到店铺前叫卖,居民看到后便会警觉地打发农妇离开。“那菜不能买,有毒。”居民告诉记者。
这位农妇就是磺厂附近鹤山村的村民,而当地所有职工和家属都知道,村民们种的菜不能吃,都含有超标的砷。现在,居民们买菜只会选择社区里的农贸市场。
“这个市场是近20年才建立起来的。自从大家知道本地种植的蔬菜含砷后,专门建了这个市场,菜贩们每天从石门县城运送新鲜的蔬菜到这里来卖。只有他们的菜我们才敢吃。”原雄黄矿副矿长宋元文说。
如今,这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一群患病的老弱妇孺。砷斑和病痛在他们的身体和心里都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
姗姗迟来的全面整治:15亿元买不回被伤害的健康身体
2014年,湖南省将对“亚洲最大雄黄矿”石门雄黄矿区进行全面整治。近期治理重点是加强污染环境的砷废渣处理,并将对矿区居民分步实施搬迁安置和全面进行一次体检和救治。
在环境保护部的支持下,湖南开展“石门典型区域污染土壤综合治理项目”前期工作,着手解决区域内土壤污染问题。
为保证当地老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湖南已完成慈利县砷污染影响区域安全饮用水项目,解决临矿村、星明村、广口村三个村1825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同时,还计划对矿区居民分步实施搬迁安置和全面进行一次体检和救治。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石门雄黄矿区全部涉重金属企业虽已于2011年底前彻底关闭,但作为历史遗留污染源,残余废渣治理仍十分棘手。湖南省环保部门已启动了矿区含砷废渣治理与处置一、二期工程,将对20万吨含砷废渣、4万吨含砷污泥进行稳定化、固化处理和安全填埋,同时建设废水处理站收集处理填埋场渗滤液和废弃矿井含砷废水,并对原废渣、砷泥堆积场进行生态恢复,已基本完工。
目前,《湖南石门典型区域污染土壤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实施方案》已通过国家环保部专家评审,规划批准后,将启动总投资15亿元进行全面整治。对住在石门雄黄矿等被污染地方的人们来说,无异于一场福音,只是有点姗姗迟来,买不回被伤害的健康身体。
湖南雄黄矿,一座有1500年开采历史的“亚洲最大雄黄矿”、“世界最大的砷矿”。
曾经,这一度是当地最好的企业,丰富的矿产资源带给国家和职工丰厚的经济效益,却也在人们环保意识薄弱的情况下埋入了“砷中毒”的种子。
前不久,央视曝出石门河水砷超标数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1956年至1978年的砒霜生产,导致了这里的土地、水、空气遭受重度污染,对矿区周边30多平方公里(核心区9平方公里)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从前山清水秀的原始森林如今变得寸草不生,只怪那时候光顾着发展生产,环保意识太差!”原雄黄矿矿长杨振凯感叹道。
据石门县政府披露,当地3000多居民中,1200余人检测出砷中毒。据当地磺厂医院统计,从1971年到2013年1月,雄黄矿患砷中毒的职工中600多人已经去世,其中400余人死于癌症。
这样的往昔荣光与无穷的后遗症,似乎是所有大型矿山绕不开的传奇与悲伤,只是在石门雄黄矿对比更加强烈、伤害更加惨烈而已。
1500余年的历史,湖南四大名矿之一
石门雄黄矿开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距今已有1500年的开采历史。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黄水出零阳县,西北连巫山。溪出雄黄,颇有神异,采常以冬月祭祀。凿石数丈,方得佳黄,故溪水取名焉。”郦氏当时写水经时,雄黄已开下去数丈深,而老郦作古已有1460年,这说明石门雄黄矿开采远远早于1460年。
这里所说的零阳县,是慈利县的古称。雄黄矿原属慈利县,后划给了石门县。
雄黄自古以来是珍贵的中药材,又叫“鸡冠石”,因它的品簇外形和颜色有如公鸡之冠,故而得名。雄黄与雌黄紧密共生,故又叫鸳鸯矿。据中药材手册记载,雄黄的成份是硫化砷,具有燥湿、化痰、杀虫、解毒等功效。雄黄还是宝贵的国画颜料,名叫“鸡冠黄”,具有色泽鲜艳和久不褪色的特点。随着科学的进步,雄黄还用于生产白色玻璃,利用其中的砷冶炼多种合金和用于军事工业等等。雄黄有如此广泛的用途,而在地球上此种矿又很少,因此该矿成了它干百年来久采不辍的基本原因!
石门雄黄矿的成矿环境甚为特殊。它发育于由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所组成的呈东西走向的长轴型背斜轴部,受交叉断裂和沿断裂发育的古岩溶所控制。开采资料证明,该矿从地表向下,开采深度已达540米,目前深部矿体仍比较好,还有向下延伸的趋势。像这样深的矿体,恐怕在非金属矿中是极为罕见的。
因此,建国以来,石门雄黄就成了湖南矿产响当当的一块牌子,在1980年代一度成为湖南四大名矿之一,并被印上了邮票,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
矿区的变迁:繁荣之时,外省人削尖脑袋想进来
2014年3月26日,湖南石门,68岁的磺厂社区居民朱春然正守着空荡荡的房子出神。他岳母一家七口人全部患癌先后死亡,其中5人证实因砷中毒引起,年龄最小的只有37岁。如今,只剩他独自一人生活。
除了他们,周围的邻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砷中毒的情况。朱春然身上也有大大小小的砷斑,只是他不愿轻易袒露在人前。
悲剧的不断上演,给当地政府敲响了警钟。
2011年,因污染问题厂子被依法关停。目前,环境治理工程已经启动。对于职工居民搬迁、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和矿区砷中毒及癌症患者纳入大病医疗救助体系等问题,当地政府正在努力实现“破题”。
如今的磺厂社区比起当年冷清了不少,但也并不是人们印象里房屋破败、道路泥泞的“癌症村”模样。
平直的省道穿过这里通往湖北省。道路两旁布满各种饭馆、超市、商店等,依稀还能看出磺厂社区兴盛时期的样子。只是不少店铺早已关张,仍在营业的店铺也鲜有顾客光临,只有几家麻将馆稍显热闹。
磺厂社区书记龚亚东清楚地记得,曾经的这里繁华而热闹,灯火彻夜通明,被人们誉为“小香港”。每五天社区就会有一次赶集,五湖四海的人都会聚集在这里做生意,不宽的马路很快就被堵得水泄不通,要是来了车队,根本过不去。
1964年出生的龚亚东,从小就常常跟着大人去社区的澡堂里洗淋浴,夏天还能吃到冰棒厂生产的冰棒,清凉又可口。
龚亚东说,基本上从建厂开始,社区的医院、学校、澡堂等基础设施都配套齐全。厂区24小时运作,社区还建有歌舞厅和老年活动中心供职工和家属娱乐消遣。
“那时候雄黄矿名气大、效益好,奖金和工资加起来是其他地方的几倍。许多大学生、退伍军人还有外省的人削尖了脑袋都想进来。”老职工张贻春回忆,以前每到春节,矿里都有福利,蔬菜、肉类等从不会少。
经济效益带来了物价的提升,雄黄矿的消费一度比县城还要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居民的生活。甚至在温饱刚刚解决的年代,职工们已经可以喝上新鲜的牛奶。这不禁让周围的村民羡慕不已。
雄黄矿的开办给周围生活的村民们带来了明亮的电灯,解决了他们的吃水问题,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许多村民能够进入雄黄矿做合同工或装卸工补贴家用。
繁荣过后:新鲜蔬菜要从外地运来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些短暂的经济效益让许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几十年后的这里再不是从前的模样。
太阳一落山,这里便很快沉寂下来。晚上七八点钟,路上已经鲜少见到有人出来走动,甚至连路灯都很少亮起。黑漆漆的晚上,只有星星看起来特别耀眼。
如今,社区的繁荣随着雄黄矿的关停已不复存在,从前的歌舞厅早已倒闭,大型洗澡堂成了某个私人单位的仓库,学校也只剩下幼儿园和小学。
而说到砷,居民们便会指着身边的人说,这个患有肺癌,那个患有皮肤癌,大家都是砷中毒……轻描淡写的几句,仿佛在说别人的事。
偶尔,一位农妇挎着一篮子叶子菜走到店铺前叫卖,居民看到后便会警觉地打发农妇离开。“那菜不能买,有毒。”居民告诉记者。
这位农妇就是磺厂附近鹤山村的村民,而当地所有职工和家属都知道,村民们种的菜不能吃,都含有超标的砷。现在,居民们买菜只会选择社区里的农贸市场。
“这个市场是近20年才建立起来的。自从大家知道本地种植的蔬菜含砷后,专门建了这个市场,菜贩们每天从石门县城运送新鲜的蔬菜到这里来卖。只有他们的菜我们才敢吃。”原雄黄矿副矿长宋元文说。
如今,这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一群患病的老弱妇孺。砷斑和病痛在他们的身体和心里都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
姗姗迟来的全面整治:15亿元买不回被伤害的健康身体
2014年,湖南省将对“亚洲最大雄黄矿”石门雄黄矿区进行全面整治。近期治理重点是加强污染环境的砷废渣处理,并将对矿区居民分步实施搬迁安置和全面进行一次体检和救治。
在环境保护部的支持下,湖南开展“石门典型区域污染土壤综合治理项目”前期工作,着手解决区域内土壤污染问题。
为保证当地老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湖南已完成慈利县砷污染影响区域安全饮用水项目,解决临矿村、星明村、广口村三个村1825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同时,还计划对矿区居民分步实施搬迁安置和全面进行一次体检和救治。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石门雄黄矿区全部涉重金属企业虽已于2011年底前彻底关闭,但作为历史遗留污染源,残余废渣治理仍十分棘手。湖南省环保部门已启动了矿区含砷废渣治理与处置一、二期工程,将对20万吨含砷废渣、4万吨含砷污泥进行稳定化、固化处理和安全填埋,同时建设废水处理站收集处理填埋场渗滤液和废弃矿井含砷废水,并对原废渣、砷泥堆积场进行生态恢复,已基本完工。
目前,《湖南石门典型区域污染土壤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实施方案》已通过国家环保部专家评审,规划批准后,将启动总投资15亿元进行全面整治。对住在石门雄黄矿等被污染地方的人们来说,无异于一场福音,只是有点姗姗迟来,买不回被伤害的健康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