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街:重庆历史文化的沉淀与回归

来源 :东方航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ace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白象街,因一座白象雕塑而命名,也因其传奇的历史故事而闻名。
  出太安门往西,奔向日益发达的码头,穿过繁荣喧闹的商行货栈,才得见百年白象街。这里的画风没有想象般的破败衰落,反而处处有喧闹的痕迹。在旅行者的想象中,这里大概就是隐居着世外高人的江湖,因为从那一栋栋古建筑上,依稀可见汪全泰号、卜凤居等字样,这是直到今天依然响当当的名字,也是重庆人的骄傲所在。
  这是几年前的白象街模样了。像中国其他老街一样,重庆白象街正在进行一次改造。有别于当年兴师动众的阵势,随着大众对文物的保护与观念的修正,老街改造越来越注重还原历史遗迹和人文的融合度,这就需要长时间的沟通,花费数倍精力寻根访古。白象老街的重建,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小心翼翼。因为重庆人怀念的那份故事隐隐藏于老街上,经过十几年的沉沦,终于要重新展现在众人的眼前了。
  锡麟生:重庆药帮的一股清流
  位于储奇门的药材公会始建于1926年。与众多杂居的老建筑一般,墙皮脱落,内外装饰早已面目全非。这是欧式建筑风格,雕花的木窗依然留存,一些玻璃不翼而飞。一楼三个高大的拱形门,有四五米高,欧罗巴风格,很是精致,历经百年风雨洗礼,透露出浓浓的古老韵味。药材公会的建筑不止如此,旁边还有一栋三层仿欧式风格侧楼。样式简洁,却是几十年前人人都想入住的药材商人校舍。当时的繁荣景致或许我们是永远不可能再见到了,但从老照片和前人的叙述中依然能够脑补出当年的繁华热闹。
  明末清初,四川各地药材多集中于重庆,重庆药材业开始兴盛。后开埠助商,重庆的中药材商如雨后春笋般急速“生长”着,这在当时的中国药材界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不是重庆人自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重庆出了一批靠药材发家的巨商,不仅创造了重庆的药商文化,还为后世流传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民国重庆头号药商朱君南。
  朱家世代从医,在清代,朱君南的祖父便是在江北打下名号。1920年,重庆白象街开了一个名为“锡麟生”的药铺。开业当天,药店大门两边悬挂出一副对联:“修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这是朱家抵抗当时重庆药七帮的告白——一生心诚,只卖真药。所谓药七帮是指广东帮、汉口帮、江西帮、四川帮等七大盘踞重庆的帮派。重庆药市繁盛,一个白象街便有将近百余家药店,相互竞争,于是帮派制迅速崛起,导致中药市场混乱,假药泛滥。从不卖假药的“锡麟生”,却落得个年年亏损的境遇。五年后,18岁的朱君南正式接手这个当时被称作“烂摊子”的药铺。少东家刚刚成年,商铺面临危机,药材市场险恶,股东们萌生了退股之意。情急之下,朱君南想出了一个办法——化一为六,即将现有资金分为六股,重新创立了五个新字号。这个想法为“锡麟生”注入了新的生机,一年后,生意做活了,朱家这股清流得以保留。
  1930年8月25日,一场大火蔓延重庆“药七帮”所在的储奇门等地,包括白象街。昔日人头攒动、药草满仓的街头,如今只剩下黑焦焦的一片。重庆药行一夜之间全部停摆,而朱家有一批川芎因在码头等待转运而幸免于难。这批川芎成了朱家的“发家宝”,以高于原来十倍的价格出手,一时间,朱家药店独占重庆药市,风光无限。
  朱君南并没有因此而停下前进的脚步。为了摆脱中国传统的字号经营模式,他集中朱氏资本与社会投资的百万银元,组建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药业专业营销公司——中国南方药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重庆乃至中国药材业不可撼动的药商。
  如今,曾经由朱君南筹资建设的药材工会旧址已经修缮完毕,浓郁的巴洛克气质,加上精雕细琢的药材纹饰,无一不在显耀着当年的盛世气象。
  汪全泰号:爱国实业家的宣言
  白象街保存最完整的恐怕要数门匾上刻着“汪全泰号”的建筑了。这座中西殖民风格的建筑,岁历经沧桑,墙皮斑驳,却也没有被现代建筑侵蚀。即便历经了几年前的一场大火,建筑上的精致雕刻也没有被完全湮没。传说,“汪全泰号”为当时白象街建筑标杆,后成为重庆最知名的舞厅,连对事物挑剔的宋美龄都常常来此,它的精美可见一斑,它的传说也值得一谈。
  重庆开埠,其经济一直掌握在“洋人”手中。爱国实业家卢作孚领导的民生公司,为从列强手下夺回航运权,开展了“化整为零,统一川江”合并民族航运企业的活动。此事发生在1931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重庆上游航业完成统一,接下来便是讨论下游的合并事宜。外国轮业三巨头坐不住了,纷纷降价拉客,甚至邀请国人免费坐船、赠送洋伞。
  事情似乎并没有按照洋人的想象发展。国人前所未有的团结,已将拒买“洋货”当成潮流。这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与一种土生土长的优势,不但缓解了民生船运所面对的巨大压力,还激发了民生改造与更新轮船的决心。
  短短两年的时间,中国的轮船增加了救险与生活设施,无线电、冰箱、电风扇、娱乐室、阅读室的开放将中国船业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此时,民生能做就是等待——等待由美国人投资的轮船公司的倒闭。1935年,卢作孚收购了美国大来公司,成为中国名动一时的轮船公司。闻名的还有一起收购的大来公司总部,那个后来刻着“汪全泰号”的建筑。至此,川江航道上洋旗当道的历史也就此画上了休止符。而重庆人为国人争光的历史却没有结束,依旧留在白象街的时光里。
  朱家药铺与民生公司只是白象街故事里的冰山一角。他们有的富甲一方,有的曾名动中国,他们生活在重庆,成为重庆历史遗迹中不可磨灭的痕迹。积淀了800年历史故事的白象街无疑是重庆最为耀眼的街区,无论是开埠文化、衙门文化、会馆文化还是陪都文化,都在此酝酿发展,成为一段历史文物。如今,重庆人显然没有忘记白象街对于这座城市的象征意义。作为渝中区下半城首个城市复兴项目,白象街的故事还在陆续解开,现在只需要你的走访与发现。
其他文献
某一年的某一天,童话大王郑渊洁应邀去成都某学校讲课。他想起另一位儿童女作家也在成都,就邀请她一起前往那所学校。讲课的时候,从小养成自嘲习惯的郑渊洁对学生们说,他对身边的这位作家阿姨甘拜下风。半个月后,成都一家报纸就发出了对于这位儿童女作家的专访,标题就是《XXX(女作家名字):让童话大王郑渊洁甘拜下风的女人》,文中还说,她的书,让童话大王郑渊洁自愧不如。很快的,类似这样的专访又出了不少,里面都有类
期刊
重庆,依山而建的3D魔幻现实主义都市,一座可以让智能导航失灵,不需要东南西北只需要上下左右的空中之城。小吃、美女、火锅,都是它不可或缺的标签。这里有可以与云天相接的高楼,有日以继夜奔腾不息的澎湃两江,有持续在建的高楼和《千与千寻》里的奇幻街景……  在这里,下坡就会放肆,但上坡就是克制。在这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活跃在车站码头、大街小巷,帮人搬运货物,从电视、冰块到家具、砖头,所有的货物都被系在短
期刊
这是个安稳的年代,经济发达,吃住这种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已基本满足;这是个动荡的年代,非典入侵,地震动荡,金融危机肆虐;这是个繁盛的年代,中国风、韩流等各种文化齐放;这是个迷茫的年代,信息洪流奔涌而来,我们需要不断地选择,选择......  80后,无法在逃  结束2009年,年龄最大的80后30岁了。如同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幸运,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迷惘。对80后人群来说,这时的他们突然意识到,自
期刊
2014年来了,该买的车已经买了,但没买车的还是没买车。有时候,看到别人的车,眼馋了也想来一辆。嗯,不错的想法。  但买车这件事不能盲目,新车虽好但不能乱买,特别是2014年的车,虽然很新,但4S店的维修保养还没到位,需谨慎。不过,既然还想买新车的话,就不妨看看2013年上市的,车型款式绝对不会老。因此,汽车编辑汇总了2013年的每个月,在国内几乎所有的上市车型,并择优录取找出有代表性的,指出其优
期刊
近日,备受关注的“青岛经典”旅游品牌产品首批入围产品经过十二位专家的评审初步产生。栈桥、崂山风景区、小鱼山历史文化名人街区、即墨温泉小镇、青岛国际啤酒节等48个旅游要素产品入围。  下一步,青岛旅游集团将继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与青岛的旅游业同仁一起,共同参与到“青岛经典”旅游产品平台建设中,充分挖掘青岛旅游的优质资源,发挥资源集成效应,在打造青岛旅游高端业态的同时,推进青岛旅游业的发展,为青
期刊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个年代,“群魔乱舞”是最贴切的一个,完全成长于新时代的年轻人们与旧的生活环境脱离,生活习惯的五花八门,观念的新奇百怪,甚至于爱好的花样迭出,虽眼花缭乱但也见怪不怪,包容是这个年代的肚量,我们正在经历并仍将继续,记忆还鲜活,想象还美好。  自媒体:晒自己,求围观  自媒体时代,晒美食,晒萌照,晒时装、晒包包,晒幸福甚至晒伤痛……在微博和微信上,你关注的人越多、朋友圈越大,你就越会发
期刊
再不吃,就老了!春打六九头,春天是吃货们开始活跃的季节。提到吃“春”,小编们搜罗了本月最适宜的菜品,前两位当属“开凌梭”和“笋”,讲究荤素搭配的三月,究竟怎么吃才不浪费?  老青岛都知道青岛有个“萃丰塘”,那可是个吃手艺的地方。从外观看,貌似没什么震撼之处,就是这样,却能勾起你吃了一次又一次,还念念不忘的,便是厨师烹饪的好手艺。  萃丰塘最早以烹制时令海鲜出名,像开凌梭、炸虾仁等菜早已成为了店里的
期刊
清晨时分,纽约第五大道上空无一人,身着小黑裙,颈上挂着假珠宝项链,打扮入时的奥黛丽·赫本独自伫立在Tiffany的珠宝店前,脸颊紧贴着橱窗,吃着牛皮纸袋里的可颂面包、喝着速溶的热咖啡,痴迷地望着蒂芙尼店里的一切……这是电影《Tiffany的早餐》中的一幕。画面中牛角面包的考究,美式咖啡的随性简约,却依然挡不住珠宝的诱惑。在由Tiffany引导的时尚年代里,珠宝之于女性就是一种精致、纯粹的生活理想和
期刊
“你来干啥呦?”出自于几年前发行的一部很火爆的电影,名为《疯狂的石头》。有多火爆呢,主演郭涛因此为大众所熟知。为纪念这一成功,儿子的昵称被取做“石头“,这是后话。重要的是,随着这部片子的成功上映,重庆方言迅速占据了人们的常用口头语榜首。除了“你来干啥呦?”外,“捡个烟屁股也捡不出个红塔山”“喊你画地图,你在搞创作迈”等形象生动地展现老百姓日常的用语,多年来也没有被人忘怀。  之后的“要有风,要有肉
期刊
90年代的我们,吃过“小豆冰棍”,喝过“北冰洋汽水”。  90年代的我们,穿的是棉衣棉裤和回力球鞋,也见过耐克阿迪。  90年代的我们,看着《家有仙妻》,模仿过《古惑仔》,迷恋过《还珠格格》,也追过《新白娘子传奇》。  90年代,四大天王是我们的偶像,小虎队、F4还在一起,90年代,我们玩过魂斗罗和超级玛丽。  我们度过了没有电脑和综艺的时光,经历着没有战争和饥饿的年代。其实并不是怀念那时具体的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