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书评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3981436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康德所说的“头顶上的永恒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最能激起人们“心灵中无限的敬畏赞叹”的,恐怕就是绵延至永恒的时间之流了。在这个意义上,史学家布罗代尔无疑贴近了“永恒”。
  作为长时段(longue durée)分析的大师,布罗代尔的眼光总是比旁人更深远。别的史学家看来仿佛背景或衬底的似乎不言自明的预设,在布罗代尔看来则有“无画处皆是画”般的史学意义,具有了重要性和问题性。他对历史时间的天才处理,使得历史从纷繁的事件中得以解脱,进入“总体历史”的境界。就他而言,在完成了对于地中海地区近代历史的精细考察(如他在《地中海和菲利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中所做的工作)之后,沿着时间的长河,进入幽深的古代史甚至史前史,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于是,我们读到了布罗代尔的《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这是一部新书,却是标准的尘封旧著。此书原是大师为一部地中海历史系列画丛编纂的第一卷文字部分。本不娴于考古学、史前史和古代史的布罗代尔,出于浓厚的兴味,欣然命笔,仅一年多就完成了这部几十万字的著作,几乎是一气呵成。但由于主编不幸逝世,出版计划搁浅,手稿便被束之高阁,直到三十年后方才整理出书。其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了。
  在本书中,布罗代尔告诉我们,“不要以为史前史不是历史。”然而,人们不禁会问:假如历史是文字的记录,如中国的甲骨文所表示的那样,是一只“手”握着一支“笔”记录下来的东西,那么,无文字的历史如何可能?对此,布罗代尔针锋相对地回答道,“不要认为是文字创造了历史”。在他看来,文字在某些时候恰恰遮蔽了真实的历史。于是,我们需要回到古代,回到“史前史”,通过灿若星辰的考古发现,复原生活的原初形态,观察文明的渊源与变迁。布罗代尔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他向我们展现了最为厚重、最为宽广的历史画卷。
  概言之,本书沿时间脉络和地理分布的诸维度,把各个文明的发展历程勾勒在我们面前。在简述了从古生代起的地中海地质结构和自然环境的变迁后,作者从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开始,叙述了从美索卜达米亚和埃及起,直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的文明兴衰史。
  特别地,布罗代尔似乎努力通过对考古发现的运用和阐释来重构古代世界的图景。于是,那些在文明演化过程中悲剧性灭亡的伟大民族,如克里特人、腓尼基人、伊特拉斯坎人等等,得到了相对更多的注意。在谋篇布局上,他善于建构立体的历史,大到城池和港口的规划、公民大会的程序,小如樱桃树和橄榄树在地中海沿岸的传布、花瓶和瓦罐的纹饰,都有精彩的叙述。当然,这种“描述的分析法”的特点,使全书较多史实而较少论证,虽然提出了不少论点,但都一带而过。布罗代尔这种方法受到过许多诟病,但应用于本书,却起了节省篇幅的作用。
  如一幅大开大阖的印象派作品,布罗代尔的这部未完成之作显得粗犷而不粗糙。由于时代所限,此书的论据未必全部正确,其结论更非终极真理。但它既体现了布罗代尔的史学思想和独特风格,又适应了大众的阅读需要;既是年鉴派思想的体现,又有对年鉴派思想的超越。一方面,布罗代尔笔下的地中海,既是历史舞台,又是舞台上的演员,她可以“诞生”,可以“咆哮”,可以“沉寂”,可以“复仇”(见第一章《观海》);在另一方面,对气候和地理的讨论在本书中虽至关重要,但所占篇幅不大,点到为止,不致给普通读者以连篇累牍之感。
  布罗代尔在本书中对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的“超长时段”中的“趋势性”的处理,也可圈可点——年鉴学派素来以“总体历史”为鹄的,这本书也不例外。在书中,我们读到的是经济的、地理的、生物的、科学的和文化的综合史。这里的历史不是若干抽象的数字、年代、人名的组合,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血肉丰满的整体。
  这部书也可以回应对布罗代尔的一些常见批评。当我们读到布罗代尔将“人”的力量和“神”相提并论,并且这里的“神”同时也就是“人”的变形的时候(第四章第二节),我们还能认为年鉴史学是“无人的历史”吗?
  但是,另一方面,在这部厚厚的著作里,我们确实很少看到对于人的精神诉求的记述。仿佛所有的宗教都只是满足着尘世的功能;即使讨论到霍郁克(Hoyuk)文明时论及其发达的宗教,也只是从艺术方面下笔,并且也相当有限。
  这里,也许有着考古事实无法跳跃到思想层次的制约,即使大师也无能为力。无论史学家如何伟大,在有限的个人和无限的永恒之间的巨大鸿沟,表现在历史著作里就是文本叙述和真实历史之间的空白。空白等待着读者以自身的阅读、思考和人生体验来填补,这可以看做是读者的“个人”融入“历史”的过程。而这过程,也许是更令人赞叹的“对话体验”吧。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参见《财经》2005年第20期“本刊10月荐书”
其他文献
“央行在证券公司出问题时出了钱,现在没人愿意还钱。”一位央行金融稳定局官员说, “这617亿是一个上限,今后不会再有了”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    “我们终于有照了。”9月28日下午,在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董事长陈共炎的办公室里,看着新公司的企业营业执照,他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  在刚刚申领下来的执照上,这家公司的企业性质为“证券类金融机构”。  “我们与
期刊
10月8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发生里氏7.6级大地震。其中巴基斯坦受灾最为严重,至10月12日,巴基斯坦方面的死亡人数已达到2.5万人,而最终死亡人数有可能攀升到4万。这场地震也将因此成为该地区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国际救援机构开始行动,向灾区送去大量的救援物资。但雨雪和冰雹严重制约了救援工作的展开,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阻碍着救援人员和车辆的进入。来自世界各地的救援队
期刊
新形势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指政府要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政府的职能要从直接抓经济项目转移到执法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中国奇迹”是在若干次经济的大幅波动中取得的。尽管市场经济都会出现周期,但中国经济波动却有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的特点:一是经济波动幅度大;二是经济周期的高峰和低谷与行政力量密切相关,并且通常要使用
期刊
即将发布的中国铝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将是中国决心跨越重化工发展阶段的又一明确信号,但在具体实施中如何避免成为垄断的“保护伞”则是业内关心的重点    9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铝工业发展专项规划》(下称《规划》)和《铝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下称《政策》)。然而,两份文件通过之后的产业政策迟迟不见踪影。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改委获知,《规划》与《政策》将于10月1
期刊
《财经》主持人语    在各项税制改革中,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最受公众关注,原因即在于个税变法事关民生,民间要求个税改革的呼声日强;但究竟如何改革,方方面面各执己见,使得此项改革格外体现不同方向的利益诉求,难以获得共识并付诸操作。  9月27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就个税问题举行立法听证会。这是立法听证制度实行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中举行的首次听证会。从听证会
期刊
一个奇特的图景:尽管经济高速增长,尽管物价徘徊不前,中国的企业和消费者们却一再把资金投入生产和再生产,把大量产品推向世界各地——一个不可能持久的增长模式    会诊中国经济    2005年前八个月,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贸易顺差。出口的旺盛和进口的局促,对本来就面临升值压力的汇率问题火上浇油;接踵而至的,则是贸易摩擦的加剧。  正如美国的贸易逆差的根源在于储蓄率过低,中国的贸易顺差的真正根源则在于
期刊
一个像中国这样的低收入国家应当采用何种经济模式从而摆脱贫困走向富强?这是经济学家们一直孜孜以求的一个最根本命题。亚当斯密指出市场自由竞争是创造国民财富的源泉。卡尔马克思亲眼看到并肯定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惊人提高,激进的知识分子和革命者却寄望于一种全然不同的经济模式,即由国家集中和控制资源来主导经济发展。自苏联创立了第一个中央计划经济制度后,包括东欧和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纷纷建立了类似的制度。
期刊
关于文明的物质化、庸俗化与异化的通信    王元化致林毓生    前后不过十年,这里的文化衰败和人的素质下降就这样迅速,我不禁想到赫尔岑那样的问题:“这是谁之过?”    毓生 先生:  早就想写封信给你,但未得便。最近春节临近,照料张可的护工又走了,使我为之手足无措。你那篇文章的事,前在电话中已详,不赘。  这里乏善可陈,令人郁闷。现和你谈点文化方面的事,去岁十二月中旬,几位热心朋友倡议在上海美
期刊
《存款保险条例》几易其稿,基本框架已经明朗。剩下的主要悬念只有一个    继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成立之后,酝酿了十年之久的存款保险制度也加快了步伐。据《财经》了解,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银监会、国务院法制办、发改委成立的《存款保险条例》起草工作小组,正在抓紧进行存款保险制度的论证和设计工作,《存款保险条例》目前已经几易其稿,基本框架已经明朗。剩下的主要悬念只有一个,那就是实施时机的选择。  
期刊
10月11日,总部设于北京的奥凯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捷音向《财经》证实,公司将向两家韩国公司出售总计49%的股份。其中大韩航空公司(Korea Air Lines Co,Ltd)将持股25%,另一家韩国金融机构购入24%股份。  这家率先于今年3月11日投入运营的中国民营航空公司,也将同时成为国内首家引进外资的民营航空公司。  此前,奥凯航空的两个民营航空同行——春秋航空有限公司和鹰联航空有限公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