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国家卫生部和财政部在全国各大医院中确定10家医院的烧伤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给予重点资助建设发展。作为烧伤学科“全国10家”之一的济南市中心医院,也是10家医院之中唯一的市属医院。正如烧伤科学科带头人宋国栋主任所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对烧伤学科的评定标准非常严格,但不以规模论,主要还是看专业、看学术、看整体技术实力。
作为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唯一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宋国栋领导下的烧伤科有哪些特色与优势?记者就此采访了宋国栋。
传统优势学科的嬗变之源
记者:众所周知,济南市中心医院烧伤科是我国从事烧伤救治较早的专业科室之一,在科室的优势技术与特色项目中,有一部分已经超越烧伤范围。为什么能够在这些烧伤之外的疾病治疗中形成优势?
宋国栋:人体表面的创伤、溃疡、疤痕或瘢痕的治疗,难度最大的就是烧伤,我们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科室已形成烧伤、慢性创面、瘢痕和皮肤外科等4个亚专业方向,建立了危重烧伤系统性治疗与康复,疑难复杂慢性创面现代综合诊疗,体表软组织缺损或畸形修复重建等3项优势技术集合。具有烧伤后肠源性感染、创伤修复(愈合)和皮肤组织工程等3个明确的研究方向。科室专家团队主研的以改善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愈合质量为主要目的的“全层皮肤烧伤后断层浅筋膜创面皮肤移植术”,以防治严重烧(创)伤后肠源性感染为主要目的的“严重烧(创)伤早期生长激素疗法”,这2项研究均属国内首创,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能否详细解释下“慢性创面”这个研究方向?
宋国栋:举个例子吧。三年前一位病人因车祸受伤坐轮椅十多年。他来到我们科室时已经高烧一个多月。在检查中发现,患者因长期坐轮椅,臀部一侧出现溃疡,创面不大,家人也没当回事儿。但我断定高烧就是溃疡所致。为其手术清创发现,溃疡面的肌肉深层已形成酒葫芦形状的深洞。如果患者在出现溃疡初期就进行外科处理的话不会发展至此。
慢性创面修复问题在多数医院还是个“空白地带”,譬如说,一个恶性肿瘤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出现了照射部位皮肤破溃,医学上称这种情况为放射性溃疡,一旦形成了创面,很难自行愈合。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创面修复外科的专业力量。难愈性慢性创面问题在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非常受重视,我国则对这一领域不够重视。慢性创面越早进行医学干预,效果越好,时间久了,病情严重了,只能手术,甚至需要皮瓣移植。因此2008年留学回国后,我带领学科的专家团队创建了创面修复外科。
盛名下的“非典型性”坚守
记者:目前许多烧伤专业的医师热衷于改行,转战美容整形。您如何看待?
宋国栋:2000年以后,烧伤科医生转行当美容整形医生已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烧伤科医生所承担的风险和劳动强度,这是令年轻医生在专业选择之时畏而却步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遇到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的重度烧、创伤病人,责任医生24小时吃住在病区里保证随时赶到病床前,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2003年,我接收了一名全身烫伤总面积98%,三度烧伤93%,同时伴有呼吸道烧伤、乙肝等症状的高唐患者李明奎。
由于烧伤后身体有应激反应,事故发生三天后伤员进入休克状态,身体机能短期内急剧下降。我24小时待在烧伤科,对伤员每一个身体指标变化给出相应的措施,帮助伤员扛过了危险期。其后对其进行了手术治疗。
尽管医院已经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消毒工作,可是一些伤口感染中常见且耐药性很强的细菌还是无孔不入。我在烧伤科待了21天没有回家,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立刻采取相应措施,有时还需要多科联动。直到100天后,伤员基本康复出院,其双手双脚都保住了,以后的生活自理应该没有问题。
烧伤科医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个斤斤计较的人,绝对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烧伤科医生。
记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盛名之下,您带领科室实施了哪些重要举措?
宋国栋:近年投入精力最大的并非环境设施建设,而是推动治疗理念和流程的普及,各个亚专业的专家团队都是不遗余力地倡导规范的治疗体系。这些年,我们科室成功救治2000余例危重烧伤患者,烧伤综合医疗水平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先后发展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参编学术专著6部,获省、市科技进步奖7项,面向省内外培养进修医师、研究生近百名,一直承担着山东大学外科学教学任务,是跨省市的区域性烧伤、慢性创面、瘢痕和皮肤外科的医疗、科研、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基地之一。
另外,我们科室在省内率先成立了瘢痕治疗与功能康复中心,建立并贯彻“早期全程介入,系统综合治疗,医患共同参与”的现代烧伤康复治疗理念,提出“早期全程介入,系统综合治疗,医患共同参与”的理念,在瘢痕形成的过程中,及早进行医学干预,减少瘢痕肆意生长过程中的痛苦。
名家名片:宋国栋,济南市中心医院烧伤科主任,主任医师,山东大学外科学教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烧伤)、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专业(烧伤整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专业(烧伤)、济南市烧伤救治中心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烧创伤修复重建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委员等学术职务,担任《中华烧伤杂志》、《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等学术刊物编委。
作为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唯一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宋国栋领导下的烧伤科有哪些特色与优势?记者就此采访了宋国栋。
传统优势学科的嬗变之源
记者:众所周知,济南市中心医院烧伤科是我国从事烧伤救治较早的专业科室之一,在科室的优势技术与特色项目中,有一部分已经超越烧伤范围。为什么能够在这些烧伤之外的疾病治疗中形成优势?
宋国栋:人体表面的创伤、溃疡、疤痕或瘢痕的治疗,难度最大的就是烧伤,我们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科室已形成烧伤、慢性创面、瘢痕和皮肤外科等4个亚专业方向,建立了危重烧伤系统性治疗与康复,疑难复杂慢性创面现代综合诊疗,体表软组织缺损或畸形修复重建等3项优势技术集合。具有烧伤后肠源性感染、创伤修复(愈合)和皮肤组织工程等3个明确的研究方向。科室专家团队主研的以改善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愈合质量为主要目的的“全层皮肤烧伤后断层浅筋膜创面皮肤移植术”,以防治严重烧(创)伤后肠源性感染为主要目的的“严重烧(创)伤早期生长激素疗法”,这2项研究均属国内首创,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能否详细解释下“慢性创面”这个研究方向?
宋国栋:举个例子吧。三年前一位病人因车祸受伤坐轮椅十多年。他来到我们科室时已经高烧一个多月。在检查中发现,患者因长期坐轮椅,臀部一侧出现溃疡,创面不大,家人也没当回事儿。但我断定高烧就是溃疡所致。为其手术清创发现,溃疡面的肌肉深层已形成酒葫芦形状的深洞。如果患者在出现溃疡初期就进行外科处理的话不会发展至此。
慢性创面修复问题在多数医院还是个“空白地带”,譬如说,一个恶性肿瘤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出现了照射部位皮肤破溃,医学上称这种情况为放射性溃疡,一旦形成了创面,很难自行愈合。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创面修复外科的专业力量。难愈性慢性创面问题在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非常受重视,我国则对这一领域不够重视。慢性创面越早进行医学干预,效果越好,时间久了,病情严重了,只能手术,甚至需要皮瓣移植。因此2008年留学回国后,我带领学科的专家团队创建了创面修复外科。
盛名下的“非典型性”坚守
记者:目前许多烧伤专业的医师热衷于改行,转战美容整形。您如何看待?
宋国栋:2000年以后,烧伤科医生转行当美容整形医生已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烧伤科医生所承担的风险和劳动强度,这是令年轻医生在专业选择之时畏而却步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遇到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的重度烧、创伤病人,责任医生24小时吃住在病区里保证随时赶到病床前,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2003年,我接收了一名全身烫伤总面积98%,三度烧伤93%,同时伴有呼吸道烧伤、乙肝等症状的高唐患者李明奎。
由于烧伤后身体有应激反应,事故发生三天后伤员进入休克状态,身体机能短期内急剧下降。我24小时待在烧伤科,对伤员每一个身体指标变化给出相应的措施,帮助伤员扛过了危险期。其后对其进行了手术治疗。
尽管医院已经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消毒工作,可是一些伤口感染中常见且耐药性很强的细菌还是无孔不入。我在烧伤科待了21天没有回家,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立刻采取相应措施,有时还需要多科联动。直到100天后,伤员基本康复出院,其双手双脚都保住了,以后的生活自理应该没有问题。
烧伤科医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个斤斤计较的人,绝对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烧伤科医生。
记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盛名之下,您带领科室实施了哪些重要举措?
宋国栋:近年投入精力最大的并非环境设施建设,而是推动治疗理念和流程的普及,各个亚专业的专家团队都是不遗余力地倡导规范的治疗体系。这些年,我们科室成功救治2000余例危重烧伤患者,烧伤综合医疗水平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先后发展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参编学术专著6部,获省、市科技进步奖7项,面向省内外培养进修医师、研究生近百名,一直承担着山东大学外科学教学任务,是跨省市的区域性烧伤、慢性创面、瘢痕和皮肤外科的医疗、科研、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基地之一。
另外,我们科室在省内率先成立了瘢痕治疗与功能康复中心,建立并贯彻“早期全程介入,系统综合治疗,医患共同参与”的现代烧伤康复治疗理念,提出“早期全程介入,系统综合治疗,医患共同参与”的理念,在瘢痕形成的过程中,及早进行医学干预,减少瘢痕肆意生长过程中的痛苦。
名家名片:宋国栋,济南市中心医院烧伤科主任,主任医师,山东大学外科学教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烧伤)、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专业(烧伤整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专业(烧伤)、济南市烧伤救治中心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烧创伤修复重建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委员等学术职务,担任《中华烧伤杂志》、《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等学术刊物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