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是天津市慈善协会成立15周年。以天津市慈善协会成立为标志,天津市的现代慈善事业也经历了15年的创建和发展的历程。
15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经过艰苦努力、开拓进取,各级慈善组织日臻完善,工作水平步步提升,推进全市慈善事业开始走上成熟,呈现出勃勃生机。
回顾15年的历程,总的说工作是有序的,成绩是喜人的,体会是深刻的。
一、创建和发展历程的回顾
天津市慈善协会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诞生的,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前进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改革开放呼唤慈善事业,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慈善事业,社会困难群众企盼慈善事业。“津门素称善地,人情急公好义”,天津民间的慈善活动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广大群众不断参与扶贫帮困、抚孤助残等各类活动,这些善举都是对政府救助的有效补充。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建立民间慈善组织,在政府与公民(包括企业)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推进慈善事业。在此期间,适应形势发展,吉林、北京、上海等省市相继建立了慈善组织,特别是1994年11月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为天津市建立慈善组织提供了经验,给予了支持。于是,经过紧张筹备,在1995年11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天津市慈善协会。以此为标志,天津市的慈善事业开始了新的征程。
鉴于现代慈善事业是新中国成立40多年后开创的有组织的进行慈善活动的新的事业,协会建立后,深感责任重大、举步维艰。我们按照“十年创业,十年发展”积极推进全市慈善事业的初步构想,从1995年起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创阶段(1995年至1999年)。这一时期,我们在“认清使命,艰苦创业,积极探索,努力进取”的指导思想下,大力进行社会宣传,积极开展募捐、救助活动,并推动区县建立慈善组织。经过五年的努力,市慈善协会和新建立的8个区县慈善协会募集款物3900多万元,除必要积累外,用2100多万元开展不同规模的助困、助学、助老和救灾活动,本市有6万多人直接受益。使广大群众从舆论上和实际活动中了解了慈善的作用,提高了慈善组织的社会知名度。
第二阶段是开拓阶段(2000年到2004年)。这一时期,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慈善事业,在全国和我市的“十五计划”中都明确提出“发展慈善事业”。天津市慈善协会抓住机遇,及时确定了“巩固原有基础,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拓创新,提高整体水平”的工作思路。建立募捐长效机制,拓宽募捐渠道;打造救助项目品牌,扩大救助范围:健全慈善新闻宣传网络,提高宣传质量;区县慈善协会增加到13个,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这五年,慈善组织累计收入6200多万元,比前五年上升了59%,共投入救助款物3985万元,同比上升89.7%,本市有10万人直接受益。为推进全市慈善工作一体化,适时提出以市慈善协会为主导,与区县慈善协会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工作模式,并要求街、乡、镇建立慈善机构,上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慈善事业发展。通过一系列工作,全市慈善事业有了良好的基础,打开了局面。
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初期(2005年到现在)。这一时期慈善事业形势大好。全国“十一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2005年和2008年召开了两次中华慈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慈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共天津市委提出了“发展以扶老、助残、撤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慈善事业和慈善工作。我市的慈善事业,经过10年艰苦努力,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因而明确提出“加快步伐,扎实推进,全面发展”的新思路,并且奋力拼搏,使慈善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实现了新的突破。募捐等项收入7.3亿元,相当于前10年收入的7.2倍;投入救助和救灾款物5.61亿元,相当于前10年支出的9倍;慈善宣传空前活跃,仅新闻宣传平均每年发表稿件500多件;全市18个区县组建协会的工作圆满完成,还有69个街道、乡镇建立了慈善机构,并且充实了工作人员,加强了规范化管理。
5年来的慈善工作受到各界好评和领导机关的表彰。市慈善协会荣获民政部授予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和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天津市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荣获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中华慈善先进机构奖”。有9个区县慈善协会也分别荣获“先进社会组织”等项荣誉。
二、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发动社会募集资金,不断壮大经济实力
15年来,市和区县慈善协会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对爱心企业重点发动、提出社会普遍关注的救助项目定向发动,以及建立募捐长效机制深入发动等形式,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并对资金进行有效的保值增值。截至2010年6月,累计收入8.31亿元(含捐物折价4799万元)。其中:市慈善协会2.47亿元,各区县慈善协会5.84亿元。募捐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资金量的不断增多,保证了各项慈善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募捐工作中,慈善组织始终坚持捐赠自愿原则、尊重捐赠者意愿原则和公开透明原则,并且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捐赠者感到方便、感到亲切、感到光荣,因而得到众多捐赠者的积极参与和支持。15年中仅向市慈善协会捐款捐物的就有3431个企业单位,83253人(次);近几年开展的助困、助学等活动,每年都有几十个企业、2000多人热情捐赠。在大型救灾活动中捐赠更为集中,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市慈善协会接收到909个企业单位、246个集体、5339人捐赠救灾款物6346万元。
随着慈善事业不断发展,要求慈善组织拥有更多的、经常性的资金来源,不少热心企业和人士也表现出长期捐赠的意向。市慈善协会审时度势,积极推行以建立基金为主要内容的募捐工作长效机制。最近几年,募捐长效机制的作用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许多企业单位与市慈善协会签订长期捐款协议,建立专项基金,其中“金桥慈善助困基金”、“大田慈济支教助学基金”、“森氏慈善助孤基金”、“环渤海慈善助困基金”、“安利爱心基金”、“天津移动公益慈善专项基金”、“津工慈善助老基金”、“宝丽金慈善基金”、“天津港慈善基金”、“闽商慈善基金”、“城市快报助学基金”,以及正在筹募的“儿童大病救助基金”,共16项,覆盖了救助活动的各个方面,总额度达3800多万元。同时,许多区县坚持每年搞“一日 捐”、“慈善月”、“慈善周”活动,定期集中层层发动募捐,部取得显著效果。募捐长效机制的建立,使慈善组织每年都有稳定的收入,使各项慈善活动得以持续有效地开展。
(二)坚持开展社会救助,发挥社会保障补充作用
15年来,坚持以社会救助为中心的工作指导方针,大力开展各类慈善救助活动,累计投入款物2.62亿元,使全市104万人(次)受益。其中,市慈善协会投入款物9417.97万元,包括:助困1874.84万元、助学3361.11万元、助医994.65万元、支持公益3187.37万元。
这一时期开展的社会救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助困方面。主要对象是孤老、孤儿、残疾人、低保家庭中的困难户和低保边缘户。为帮助困难家庭过好春节,连续14年每年春节前开展“迎新春慈善助困”活动,总计投入3116.45万元,资助困难家庭77887户。由于此项活动与全市春节前向困难群众送温暖相配合,因而影响面广,效果显著。连续7年开展“有爱,不再孤单”助孤活动,包括了全市所有生活困难的散居孤儿,共投入172.4万元,每年有400多人受益。此项活动以捐款者与受助孤儿“结对子”的方式进行资助,每人600元至800元,因而有众多捐款者积极参与。与此同时。对因火灾等突发变故导致特殊困难的家庭和不幸者实施“急难救援行动”,及时解决了他们的急需。
2 助学方面。主要对象是贫困家庭的学生。为资助困难大学生入学,连续7年开展“爱心成就梦想”助学活动,共投入770.2万元,使1936人受益。为奖励资助生活困难的优秀中小学生,连续6年开展“大田杯”慈济育才奖学活动,共投入185.1万元,资助1563人。对其他上学有困难的中小学生,则发动捐款者以“手拉手”方式进行帮扶。每次助学活动,都以不同方式对受助学生进行教育,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使活动内容丰富、生动、活泼。与此同时,还积极支持教育事业,自2002年至2009年,帮助本市及河北、山西、宁夏、贵州、甘肃、安徽等地贫困地区改扩建18所中小学校,改善教学环境,添置教学设备,投入463.6万元。
3 助医方面。主要对象是生活困难的重病患者。主要活动有:2005年以来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对本市及周边省区生活困难的慢粒白血病、胃肠道间质瘤、肺癌、肝癌、肾癌等重病患者进行审核并发放格列卫、易瑞沙等六种进口药品,共救治712人(7673人次),药品价值2.06亿元。实施“微笑列车”项目10年,对本市及来津务工人员唇腭裂患者免费矫治947人,减免费用453.40万元。同时,还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儿童先心病和胰腺癌治疗活动。与四家医疗机构合作设立“慈善医疗定点医院”,对困难患者减免收费、优惠服务。此外,还对生活有特殊困难重病患者进行个别资助等。
4 支持公益方面。主要是资助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启智学校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兴建康复室、图书室等设施,改善娱乐、文化生活条件等。
(三)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全力以赴投入救灾活动
15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中华慈善总会的要求,先后7次承担了募集和接收社会捐赠支援灾区、抗击“非典”的紧急任务。每次活动,市慈善协会都是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与区县慈善协会一道,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操作,在志愿者和新闻单位紧密配合下,圆满地完成任务。
这7次活动,累计接收款物3.61亿元,其中:1998年支援长江、嫩江、松花江洪水灾区,接收款物409万元:2003年全市开展抗击“非典”斗争,接收款物815万元;2005年支援印度洋地震海啸灾区,接收款物626万元;2008年初支援南方七省冰雪灾区,接收款物1246万元;2008年支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接收款物2.88亿元;2010年支援西南五省旱灾地区,接收款物318万元;2010年支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接收款物3942万元。
此外,市慈善协会还接收社会各界为支援本市和有关省区(包括台湾地区),以及智利、海地等地灾区救灾款110万元。
对于接收的款物,按有关规定和捐赠者意愿,直接或通过有关单位及时拨付、分发。涉及国外和台湾地区的救灾款,一律上缴中华慈善总会统一安排支援灾区。15年来,市慈善协会自身接收救灾款物合计1.05亿元,每次大型活动均通过新闻媒体和“天津慈善网”公布款物收支情况,保证了信息公开、透明,并且接受有关部门的审计、检查,受到好评。
(四)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宣传,普及慈善意识
1 加强慈善新闻宣传。多年来,市和区县慈善协会发挥慈善新闻宣传网络作用,通过各个新闻媒体发表大量稿件,宣传慈善事业和各项慈善活动。市慈善协会平均每年发表稿件450多篇。2007年至2008年携手《天津日报》经济周刊共同推出“企业携手慈善,共创和谐天津”专版发表13篇重点文章,着力宣传企业和企业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典型事迹。1998年抗洪救灾、2008年抗震救灾期间,均发表长篇文章报道支援灾区的典型事迹。在中华慈善大会召开期间,在《人民政协报》刊出专版,重点报道天津慈善业绩,介绍救助品牌项目和重点慈善人物。
2 开展慈善理论研究。2006年召开“天津市慈善理论研讨会”,交流27篇理论文章。同时,积极参与中华慈善总会和有关省市组织的慈善论坛和经验交流,并发表文章。
3 建设慈善宣传阵地。1998年5月与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创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慈善》杂志(双月刊),连续12年出刊75期,重点宣传慈善文化,报道全国和各地慈善活动,并出版8部慈善专著。2007年建立的“天津慈善网”及时报道本市各项慈善活动,为社会各界了解和支持慈善工作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透明的窗口。每月定期出刊的《天津慈善信息》,及时反映本市慈善组织的工作动态,发挥信息交流作用。
4 评选“慈善之星”,宣传表彰慈善人物。2005年和2009年,市慈善协会会同有关社会团体和新闻单位,先后两次在全市范围内评选表彰70个单位、80名个人为“天津市慈善之星”。通过公布名单,广泛征求意见,宣传他们热心慈善的事迹,召开表彰大会,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此外,还通过举办图片展览,印发纪念邮票,举办报告会、音乐会、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慈善工作成果,普及慈善文化。
三、几点体会
通过15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以下四点:
1 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15年来,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政领导,以 及中华慈善总会一贯重视并从各方面关心慈善事业。我市“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和每年的全市工作部署都对发展慈善事业提出明确要求,并且适时地转发民政局文件,就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和开展慈善捐赠作出指示。在全市部署救灾活动时,每次都指定慈善组织作为接收社会捐赠的单位,体现了对慈善组织的信任。慈善组织开展重大活动,党政领导都亲自参加并给予指导。党政各有关部门不但在实际工作上进行指导,还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事实充分说明,由于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心,慈善事业才得以开创和发展,慈善工作才有今天的成绩。作为慈善组织,今后要更加密切依靠党和政府,把慈善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峰。
2 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关键所在
15年来,我市慈善事业始终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慈善组织接收的8.3亿元捐赠,就凝聚着成千上万家企业事业单位和几十万群众的热情奉献。这不仅是对困难群体的资助,更是对慈善事业的支持;不仅是对慈善活动的参与,更是对慈善组织的信赖。本市各主流媒体,不但及时宣传慈善活动,还与慈善组织亲密合作募集资金,共同开展救助。每个重点项目都与新闻媒体联合主办,这已成为我市慈善工作一个显著特点。为帮助慈善组织理财,金融机构给予大力支持,仅市慈善协会就在确保资金安全前提下获得1200多万元增值收益。各社区基层组织、有关教育机构、社会福利机构都帮助慈善组织落实各个项目。此外,捐赠物资的运输、办公条件的改善等等,都得到有关单位的支持。多年来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慈善事业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事业,有社会各界的支持则如鱼得水,否则将困难重重。
3 围绕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展慈善活动是推进慈善事业必由之路
15年来,我市慈善组织是紧紧围绕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全市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的。不但在抗击“非典”和历次大型救灾活动中,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全力投入,在经常性社会救助中也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确定工作重点的。比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有些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一部分人失去工作岗位,生活出现困难,慈善组织及时调整工作安排,将下岗职工中的困难户列为撤助重点,并组织了就业培训。又如,教育体制改革中,学生的各项费用主要由家庭负担,一部分困难家庭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出现上学困难,慈善组织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再如,医疗体制改革中,为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慈善组织实施了多个助医项目,还尽力为重病患者提供个别资助等等,都不同程度地缓解了部分困难群众的经济负担。最近几年,政府为改善民生,不断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慈善组织及时调整救助重点,向接受政府救助仍有困难的特殊困难户和低保边缘户倾斜,更有效地发挥在社会保障中的补充作用。实践证明,慈善事业必须服从和服务大局,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心工作中找准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4 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生存之本
慈善组织作为社会性公益团体。取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我市慈善组织始终重视自身的社会形象,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不断健全各项制度并完善规范化管理。尤其在捐赠款物的接收、使用上,坚持善款和管理经费严格分开,管理经费从存款利息中列支,并厉行节约(市慈善协会历年经费支出仅占总支出的2.68%)。坚持账目清楚,随时接受捐赠者和各界人士查询。坚持按捐赠者意愿落实每一笔捐赠,请捐赠者直接发放救助款,或是及时向捐赠者反馈信息。坚持每年进行财务审计,财务收支情况及时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向社会公布。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定期检查账目和救助项目收支情况。这样,既加强了内部管理,又体现出审计监督、捐赠者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因而效果良好,财务管理和各项工作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没有投诉的情况发生,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也提高了慈善组织的信誉度。有些企业多方考察后主动向慈善组织捐款或建立基金;有许多人捐款不留姓名,不讲使用意向,都表现出对慈善组织的信任。事实证明,慈善组织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自觉地接受监督,提高公信力,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推进慈善事业发展。
综上所述,天津市慈善组织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在探索中进取,成绩显著。慈善事业正在健康、有序地发展。今后的道路更长,任务更艰巨。在传播慈善文化、创新募捐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完善组织建设等方面,还需做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慈善组织将会创造更多的业绩,慈善事业前景将更加美好,为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5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经过艰苦努力、开拓进取,各级慈善组织日臻完善,工作水平步步提升,推进全市慈善事业开始走上成熟,呈现出勃勃生机。
回顾15年的历程,总的说工作是有序的,成绩是喜人的,体会是深刻的。
一、创建和发展历程的回顾
天津市慈善协会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诞生的,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前进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改革开放呼唤慈善事业,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慈善事业,社会困难群众企盼慈善事业。“津门素称善地,人情急公好义”,天津民间的慈善活动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广大群众不断参与扶贫帮困、抚孤助残等各类活动,这些善举都是对政府救助的有效补充。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建立民间慈善组织,在政府与公民(包括企业)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推进慈善事业。在此期间,适应形势发展,吉林、北京、上海等省市相继建立了慈善组织,特别是1994年11月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为天津市建立慈善组织提供了经验,给予了支持。于是,经过紧张筹备,在1995年11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天津市慈善协会。以此为标志,天津市的慈善事业开始了新的征程。
鉴于现代慈善事业是新中国成立40多年后开创的有组织的进行慈善活动的新的事业,协会建立后,深感责任重大、举步维艰。我们按照“十年创业,十年发展”积极推进全市慈善事业的初步构想,从1995年起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创阶段(1995年至1999年)。这一时期,我们在“认清使命,艰苦创业,积极探索,努力进取”的指导思想下,大力进行社会宣传,积极开展募捐、救助活动,并推动区县建立慈善组织。经过五年的努力,市慈善协会和新建立的8个区县慈善协会募集款物3900多万元,除必要积累外,用2100多万元开展不同规模的助困、助学、助老和救灾活动,本市有6万多人直接受益。使广大群众从舆论上和实际活动中了解了慈善的作用,提高了慈善组织的社会知名度。
第二阶段是开拓阶段(2000年到2004年)。这一时期,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慈善事业,在全国和我市的“十五计划”中都明确提出“发展慈善事业”。天津市慈善协会抓住机遇,及时确定了“巩固原有基础,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拓创新,提高整体水平”的工作思路。建立募捐长效机制,拓宽募捐渠道;打造救助项目品牌,扩大救助范围:健全慈善新闻宣传网络,提高宣传质量;区县慈善协会增加到13个,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这五年,慈善组织累计收入6200多万元,比前五年上升了59%,共投入救助款物3985万元,同比上升89.7%,本市有10万人直接受益。为推进全市慈善工作一体化,适时提出以市慈善协会为主导,与区县慈善协会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工作模式,并要求街、乡、镇建立慈善机构,上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慈善事业发展。通过一系列工作,全市慈善事业有了良好的基础,打开了局面。
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初期(2005年到现在)。这一时期慈善事业形势大好。全国“十一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2005年和2008年召开了两次中华慈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慈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共天津市委提出了“发展以扶老、助残、撤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慈善事业和慈善工作。我市的慈善事业,经过10年艰苦努力,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因而明确提出“加快步伐,扎实推进,全面发展”的新思路,并且奋力拼搏,使慈善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实现了新的突破。募捐等项收入7.3亿元,相当于前10年收入的7.2倍;投入救助和救灾款物5.61亿元,相当于前10年支出的9倍;慈善宣传空前活跃,仅新闻宣传平均每年发表稿件500多件;全市18个区县组建协会的工作圆满完成,还有69个街道、乡镇建立了慈善机构,并且充实了工作人员,加强了规范化管理。
5年来的慈善工作受到各界好评和领导机关的表彰。市慈善协会荣获民政部授予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和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天津市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荣获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中华慈善先进机构奖”。有9个区县慈善协会也分别荣获“先进社会组织”等项荣誉。
二、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发动社会募集资金,不断壮大经济实力
15年来,市和区县慈善协会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对爱心企业重点发动、提出社会普遍关注的救助项目定向发动,以及建立募捐长效机制深入发动等形式,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并对资金进行有效的保值增值。截至2010年6月,累计收入8.31亿元(含捐物折价4799万元)。其中:市慈善协会2.47亿元,各区县慈善协会5.84亿元。募捐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资金量的不断增多,保证了各项慈善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募捐工作中,慈善组织始终坚持捐赠自愿原则、尊重捐赠者意愿原则和公开透明原则,并且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捐赠者感到方便、感到亲切、感到光荣,因而得到众多捐赠者的积极参与和支持。15年中仅向市慈善协会捐款捐物的就有3431个企业单位,83253人(次);近几年开展的助困、助学等活动,每年都有几十个企业、2000多人热情捐赠。在大型救灾活动中捐赠更为集中,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市慈善协会接收到909个企业单位、246个集体、5339人捐赠救灾款物6346万元。
随着慈善事业不断发展,要求慈善组织拥有更多的、经常性的资金来源,不少热心企业和人士也表现出长期捐赠的意向。市慈善协会审时度势,积极推行以建立基金为主要内容的募捐工作长效机制。最近几年,募捐长效机制的作用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许多企业单位与市慈善协会签订长期捐款协议,建立专项基金,其中“金桥慈善助困基金”、“大田慈济支教助学基金”、“森氏慈善助孤基金”、“环渤海慈善助困基金”、“安利爱心基金”、“天津移动公益慈善专项基金”、“津工慈善助老基金”、“宝丽金慈善基金”、“天津港慈善基金”、“闽商慈善基金”、“城市快报助学基金”,以及正在筹募的“儿童大病救助基金”,共16项,覆盖了救助活动的各个方面,总额度达3800多万元。同时,许多区县坚持每年搞“一日 捐”、“慈善月”、“慈善周”活动,定期集中层层发动募捐,部取得显著效果。募捐长效机制的建立,使慈善组织每年都有稳定的收入,使各项慈善活动得以持续有效地开展。
(二)坚持开展社会救助,发挥社会保障补充作用
15年来,坚持以社会救助为中心的工作指导方针,大力开展各类慈善救助活动,累计投入款物2.62亿元,使全市104万人(次)受益。其中,市慈善协会投入款物9417.97万元,包括:助困1874.84万元、助学3361.11万元、助医994.65万元、支持公益3187.37万元。
这一时期开展的社会救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助困方面。主要对象是孤老、孤儿、残疾人、低保家庭中的困难户和低保边缘户。为帮助困难家庭过好春节,连续14年每年春节前开展“迎新春慈善助困”活动,总计投入3116.45万元,资助困难家庭77887户。由于此项活动与全市春节前向困难群众送温暖相配合,因而影响面广,效果显著。连续7年开展“有爱,不再孤单”助孤活动,包括了全市所有生活困难的散居孤儿,共投入172.4万元,每年有400多人受益。此项活动以捐款者与受助孤儿“结对子”的方式进行资助,每人600元至800元,因而有众多捐款者积极参与。与此同时。对因火灾等突发变故导致特殊困难的家庭和不幸者实施“急难救援行动”,及时解决了他们的急需。
2 助学方面。主要对象是贫困家庭的学生。为资助困难大学生入学,连续7年开展“爱心成就梦想”助学活动,共投入770.2万元,使1936人受益。为奖励资助生活困难的优秀中小学生,连续6年开展“大田杯”慈济育才奖学活动,共投入185.1万元,资助1563人。对其他上学有困难的中小学生,则发动捐款者以“手拉手”方式进行帮扶。每次助学活动,都以不同方式对受助学生进行教育,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使活动内容丰富、生动、活泼。与此同时,还积极支持教育事业,自2002年至2009年,帮助本市及河北、山西、宁夏、贵州、甘肃、安徽等地贫困地区改扩建18所中小学校,改善教学环境,添置教学设备,投入463.6万元。
3 助医方面。主要对象是生活困难的重病患者。主要活动有:2005年以来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对本市及周边省区生活困难的慢粒白血病、胃肠道间质瘤、肺癌、肝癌、肾癌等重病患者进行审核并发放格列卫、易瑞沙等六种进口药品,共救治712人(7673人次),药品价值2.06亿元。实施“微笑列车”项目10年,对本市及来津务工人员唇腭裂患者免费矫治947人,减免费用453.40万元。同时,还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儿童先心病和胰腺癌治疗活动。与四家医疗机构合作设立“慈善医疗定点医院”,对困难患者减免收费、优惠服务。此外,还对生活有特殊困难重病患者进行个别资助等。
4 支持公益方面。主要是资助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启智学校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兴建康复室、图书室等设施,改善娱乐、文化生活条件等。
(三)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全力以赴投入救灾活动
15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中华慈善总会的要求,先后7次承担了募集和接收社会捐赠支援灾区、抗击“非典”的紧急任务。每次活动,市慈善协会都是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与区县慈善协会一道,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操作,在志愿者和新闻单位紧密配合下,圆满地完成任务。
这7次活动,累计接收款物3.61亿元,其中:1998年支援长江、嫩江、松花江洪水灾区,接收款物409万元:2003年全市开展抗击“非典”斗争,接收款物815万元;2005年支援印度洋地震海啸灾区,接收款物626万元;2008年初支援南方七省冰雪灾区,接收款物1246万元;2008年支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接收款物2.88亿元;2010年支援西南五省旱灾地区,接收款物318万元;2010年支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接收款物3942万元。
此外,市慈善协会还接收社会各界为支援本市和有关省区(包括台湾地区),以及智利、海地等地灾区救灾款110万元。
对于接收的款物,按有关规定和捐赠者意愿,直接或通过有关单位及时拨付、分发。涉及国外和台湾地区的救灾款,一律上缴中华慈善总会统一安排支援灾区。15年来,市慈善协会自身接收救灾款物合计1.05亿元,每次大型活动均通过新闻媒体和“天津慈善网”公布款物收支情况,保证了信息公开、透明,并且接受有关部门的审计、检查,受到好评。
(四)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宣传,普及慈善意识
1 加强慈善新闻宣传。多年来,市和区县慈善协会发挥慈善新闻宣传网络作用,通过各个新闻媒体发表大量稿件,宣传慈善事业和各项慈善活动。市慈善协会平均每年发表稿件450多篇。2007年至2008年携手《天津日报》经济周刊共同推出“企业携手慈善,共创和谐天津”专版发表13篇重点文章,着力宣传企业和企业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典型事迹。1998年抗洪救灾、2008年抗震救灾期间,均发表长篇文章报道支援灾区的典型事迹。在中华慈善大会召开期间,在《人民政协报》刊出专版,重点报道天津慈善业绩,介绍救助品牌项目和重点慈善人物。
2 开展慈善理论研究。2006年召开“天津市慈善理论研讨会”,交流27篇理论文章。同时,积极参与中华慈善总会和有关省市组织的慈善论坛和经验交流,并发表文章。
3 建设慈善宣传阵地。1998年5月与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创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慈善》杂志(双月刊),连续12年出刊75期,重点宣传慈善文化,报道全国和各地慈善活动,并出版8部慈善专著。2007年建立的“天津慈善网”及时报道本市各项慈善活动,为社会各界了解和支持慈善工作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透明的窗口。每月定期出刊的《天津慈善信息》,及时反映本市慈善组织的工作动态,发挥信息交流作用。
4 评选“慈善之星”,宣传表彰慈善人物。2005年和2009年,市慈善协会会同有关社会团体和新闻单位,先后两次在全市范围内评选表彰70个单位、80名个人为“天津市慈善之星”。通过公布名单,广泛征求意见,宣传他们热心慈善的事迹,召开表彰大会,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此外,还通过举办图片展览,印发纪念邮票,举办报告会、音乐会、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慈善工作成果,普及慈善文化。
三、几点体会
通过15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以下四点:
1 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15年来,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政领导,以 及中华慈善总会一贯重视并从各方面关心慈善事业。我市“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和每年的全市工作部署都对发展慈善事业提出明确要求,并且适时地转发民政局文件,就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和开展慈善捐赠作出指示。在全市部署救灾活动时,每次都指定慈善组织作为接收社会捐赠的单位,体现了对慈善组织的信任。慈善组织开展重大活动,党政领导都亲自参加并给予指导。党政各有关部门不但在实际工作上进行指导,还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事实充分说明,由于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心,慈善事业才得以开创和发展,慈善工作才有今天的成绩。作为慈善组织,今后要更加密切依靠党和政府,把慈善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峰。
2 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关键所在
15年来,我市慈善事业始终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慈善组织接收的8.3亿元捐赠,就凝聚着成千上万家企业事业单位和几十万群众的热情奉献。这不仅是对困难群体的资助,更是对慈善事业的支持;不仅是对慈善活动的参与,更是对慈善组织的信赖。本市各主流媒体,不但及时宣传慈善活动,还与慈善组织亲密合作募集资金,共同开展救助。每个重点项目都与新闻媒体联合主办,这已成为我市慈善工作一个显著特点。为帮助慈善组织理财,金融机构给予大力支持,仅市慈善协会就在确保资金安全前提下获得1200多万元增值收益。各社区基层组织、有关教育机构、社会福利机构都帮助慈善组织落实各个项目。此外,捐赠物资的运输、办公条件的改善等等,都得到有关单位的支持。多年来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慈善事业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事业,有社会各界的支持则如鱼得水,否则将困难重重。
3 围绕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展慈善活动是推进慈善事业必由之路
15年来,我市慈善组织是紧紧围绕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全市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的。不但在抗击“非典”和历次大型救灾活动中,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全力投入,在经常性社会救助中也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确定工作重点的。比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有些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一部分人失去工作岗位,生活出现困难,慈善组织及时调整工作安排,将下岗职工中的困难户列为撤助重点,并组织了就业培训。又如,教育体制改革中,学生的各项费用主要由家庭负担,一部分困难家庭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出现上学困难,慈善组织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再如,医疗体制改革中,为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慈善组织实施了多个助医项目,还尽力为重病患者提供个别资助等等,都不同程度地缓解了部分困难群众的经济负担。最近几年,政府为改善民生,不断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慈善组织及时调整救助重点,向接受政府救助仍有困难的特殊困难户和低保边缘户倾斜,更有效地发挥在社会保障中的补充作用。实践证明,慈善事业必须服从和服务大局,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心工作中找准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4 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生存之本
慈善组织作为社会性公益团体。取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我市慈善组织始终重视自身的社会形象,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不断健全各项制度并完善规范化管理。尤其在捐赠款物的接收、使用上,坚持善款和管理经费严格分开,管理经费从存款利息中列支,并厉行节约(市慈善协会历年经费支出仅占总支出的2.68%)。坚持账目清楚,随时接受捐赠者和各界人士查询。坚持按捐赠者意愿落实每一笔捐赠,请捐赠者直接发放救助款,或是及时向捐赠者反馈信息。坚持每年进行财务审计,财务收支情况及时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向社会公布。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定期检查账目和救助项目收支情况。这样,既加强了内部管理,又体现出审计监督、捐赠者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因而效果良好,财务管理和各项工作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没有投诉的情况发生,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也提高了慈善组织的信誉度。有些企业多方考察后主动向慈善组织捐款或建立基金;有许多人捐款不留姓名,不讲使用意向,都表现出对慈善组织的信任。事实证明,慈善组织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自觉地接受监督,提高公信力,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推进慈善事业发展。
综上所述,天津市慈善组织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在探索中进取,成绩显著。慈善事业正在健康、有序地发展。今后的道路更长,任务更艰巨。在传播慈善文化、创新募捐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完善组织建设等方面,还需做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慈善组织将会创造更多的业绩,慈善事业前景将更加美好,为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