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初探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为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颁布了一系列文件。2008年重新修订并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是国家根据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再次修订的结果。其对全国教师提出的师德新要求。显然,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据此并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及课改精神,就新形势下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谈谈看法。
  一、爱国守法
  爱国守法,这是公民最基本的职责和义务。就历史教学而言,热爱祖国就是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是爱国的先行者和导师。历史教师的这一师德修养,来自专业知识素养的积累等自我修炼,来自对国情的熟悉、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来自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有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在历史教学中就不会漠视爱与恨、荣与辱、情与仇,而是能够自然地用优良的民族精神和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感,去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至于遵循法律的规范,不侮辱、折磨和体罚学生,在做好公民的意义上就该如此,何况教师。显然,其前提是具有法制意识。一个具有强烈法制意识的历史教师,不仅能够依法执教,而且能够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历史上人治与法治方面以史为鉴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历史教师就应该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由于历史课程在一些学校里地位不高,是“副科”或豆芽学科,致使一少部分历史教师把从教完全当成一種谋生手段,既不爱岗也不敬业,成为胸无大志的“教书匠”。然而,我们也欣慰地看到,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中,涌现出大量生动感人的教育事例。那些来自课改一线的历史教师,之所以成为全国知名的“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爱岗敬业,树立了坚定、明确、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专业发展意识。
  三、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历史教师全部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成长。
  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孩子的爱。”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也指出:“所谓师德,或者说教师修养,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我以为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就是对事业的态度,这是修养中最重要的内容。”热爱学生,就是要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尊重和信任他们,同时对学生一视同仁。历史教师只有关爱学生,才能尽职地教育学生。当然,关爱不等于溺爱,关爱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四、教书育人
  我国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受“知识本位”影响,认为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是完成教育任务了,从而形成了“知识本位师德观”,只注重学生的高分,而忽略了教育中的“人”。历史学科包罗万象,但其中最本质、最深沉的内容还是“人”的历史。因此,历史教师最紧要的工作,不是把条条框框的“死”知识灌进学生的脑袋,而是要培育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更多的“知识背后的东西”。说到底,就是既要看到“古人”看到“今人”,更要看到学生。
  五、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行为要求之一。青少年模仿性很强,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他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向师性”尤其强,所以历史教师的人格力量,无疑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因此,历史教师自身要做到举止端庄、言语文雅、谦虚有礼,在此基础上在更多方面给学生以积极影响。更多的时候,身教重于言教。
  六、终身学习
  教师职业既是一种古老的职业,但同时有是一种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勇于站在时代前列的职业。正因为如此,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师德提出了符合时代意义的新要求——终身学习,这是前所未有的。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不断温故才可知新,经常好学才可以为师。一支笔、一本教材足矣的历史教学,已经过时了。时代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素养提出挑战,我们必须把终身学习当作修炼师德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完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完善应当着眼于中国乡村实际,构建一个以当事人为主体的协商和解、人民调解委员
摘 要: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最终教育目的的教育。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既要体现基础工具性又要渗透人文教育。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整体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所谓人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教师不只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更是整堂课的组织者。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达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要让初中英语教学效果有效高效,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变消极被动的学习为积极
工业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距离,如何摆脱世界工厂的尴尬地位而成为设计大国,拥有自己的品牌,是中国工业设计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在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转向文化旅游的今天,一定要提高旅游经济中的文化含量。本文从文化经济背景出发,分析了青海冬季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资源特征、客源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强调英语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而是学会用语言知识来做事情,也就是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这就意味着对学
教师是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既是专业人员,教师就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和相当的道德素质,具体来说,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具有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法律知识素质及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在众多素质中,其首要的就是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笔者就一些切身体会,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教育,要有高度的使命感   我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