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尔后,一直在我国航天部门长期从中火箭的飞行力学和总体设计工作,潜心于导弹武器的研究。
在我国导弹事业的初创时期,他参加了仿制和自行设计,夜以继日地翻译文献资料和计算,
凭借深厚的学业基础,很快突破了偏差弹道的设计。由于工作突出,荣立了二等功。在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导弹研制工作中,他首次提出关于最大耐程的检验问题,并成功运用了非中心T分布检验理论,开创了液体导弹最大耐程的检验工作。他作为弹道、气动、载荷工程组组长,参与了我国多个武器型号的研制工作,积累了较多的经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开始参与我国新一代固体型号武器的开创性研制工作。从基本原理着手,在没有现成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发挥聪明才智,建立了一个新的弹道计算方程,并通过反复探索、试验,确立了一种满足要求的设计方法,为成功研制该型号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作为负责总体的型号副总设计师主持了该型号的全部研制工作和定型。该型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获特等奖。
自1987年以来,他担任国家基重点型号的总设计师。面对这个要求高、难度大、周期紧的型号工程,在研制工作中,他大胆采用新技术(通常,研制新的型号,一般采用新技术皆不超过30%,而该型号采用的新技术却超过80%)并组织攻克了十二个分系统的13项技术难关,亲自主持,确定了大量具体技术方案,领导了各项重大的地面考核试验,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并亲自制定了《设计守则》和各研制阶段的考核标准,确保了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和安全可靠性、实用性,方便了武器系统的维修保障。为该型号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刘宝镛同志还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和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他为人谦和、作风严谨、工作扎实、精益求精、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国家某重点型号工程总设计师,他经常带领研制,队伍深入研制生产第一线,调查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综合技术分析,研究新工艺、集智攻兰,急国家之新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狠抓质量、可能性,促进度,确保了型号飞行试验的发发成功,创造了我国新型号研制的奇迹。
鉴于他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业绩,于2001年荣幸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余梦伦
祖籍浙江余姚,1936年生于上海。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尔后一直从中实用工程弹道设计,为我国弹道式导弹和大型运载火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弹道设计中,他首先提出了改行程关机为速度关机的方案和模拟再入环境的低弹道与案,
解决了远程火箭在国内试验的弹道设计问题,为内有限耐程范围内进行远程火简明飞行试验提供了有效的飞行弹道方案,加速了我国远程火箭的飞行试验发展。在多年的设计工作实践中,他相继提出并设计了运戴火箭的小推力弹道方案、亚轨道型停泊轨道,完成了多种型号的弹道设计任务。他提出的小推力弹道方案,采用了推力程序优化方法,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并为发射返回或卫星创造了条件。他提出的用“迭代算法”的优化的停泊轨道方案,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同步迫信卫星首次发射的轨道设计问题。
他首次提出的高空风弹道修正方案为成功解决高空风对火箭飞行的影响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当初的有关研制记录有力地批驳了美国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所谓“中国在卫星发射服务中从美国获取了高空风弹道修正黑路”的传言,大长了中国航天人的志气。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他还合理选择了停泊轨道的远地点位置、成功解决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运载能力和测量系统之间的矛盾。在研制我国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中,他大胆提出火箭总体参数和弹道的一体化设计的弹道方案,为18个月如期拿出合格的火箭实现对外发射合同争取了时间,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余梦伦同志已拼搏奋斗了40多年,在从近程到远程火箭,从低轨道到地球同步转道运载火箭等多种火箭的弹道设计中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成果,是我国弹道式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业已成为我国航天飞行力学和火箭弹道设计的著名专家。
鉴于余梦伦同志在我国航天相关技术领域的业绩,1999年他荣幸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人士。
余梦伦同志是一个勤奋好学、朴实肯干的,航天科技工作者,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一直在技术第一线工作。致力于我国航天的弹道设计,至今仍十分关注我国航天载火箭弹道学的发展,且尤为关注如何进一步尽快提高弹道设计工作的效率问题,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中,他继续走着一条光辉的弹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