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并对其主要特征进行论证,以期为面向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课程方案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经济、以创造为各行各业的灵魂、以信息化为社会特征的时代,21世纪的社会对人才的质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导思想的逐步贯彻落实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和重创新的体育教育人才更是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应当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适应体育改革,特别是新形势下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现普遍提高国民素质的新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改革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制定本专业课程方案的过程中,我们以全国61所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现行实施的教学计划为基点,以调查问卷和访谈所收集到的信息为论证基础,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宗旨,努力吸取近几年来各体育院系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改革研究,以推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形成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世纪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重要课题。因此,可以说课程体系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改革过程既是 集思广益的过程,同样也是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
1指导思想
本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新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有关精神和要求为指导。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培养面向21世纪高质量的体育师资为出发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素质教育的要求,主动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全面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意识,增强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特点。发展个性,全面育人,推进以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改革为重点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计划,大力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问题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实质性问题。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有关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在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基础上,立足改革和创新,对培养目标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讨。关于新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大学的体育教师,还是处于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学体育教师,他们的态度都比较明确,认为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以便增强毕业生在社会生存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新方案将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并与此相应的对其培养规格也作了调整,特别强调了要加大外语与计算机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
3 新方案课程设置的主要特征
根据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体育教育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紧扣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体现“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围绕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主要体现如下几个重要原则:综合性原则,坚持知识、能力、素質的协调发展,使学生构建起可以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整体素质结构。适应性原则,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推动专业深化改革,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体育教育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基本需要和总体要求,又要考虑生源和学生的其他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科学系原则,坚持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和整体优化,构建搭配合理、机动灵活的课程领域和课程模块,合理配置课程结构,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可操作性原则,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既要加快步伐,又要立足实际,兼顾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大学校的自主权,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3.1 更新教育观念,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先导。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任何改革都难以有真正的突破。新世纪体育教育专业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对教育观念进行更新,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改变以往按单一模式培养学生的观念,强调因材施教,注意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与特长。在新方案中设置了健身保健教学、养生学、健康教育、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等,促进教学观念与课程内容体系的全面改革。尤其是术科方面的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倾向,突出了它们作为健身方法和手段的功能。
3.2 调整课程结构,合理分配学时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组成。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包括主干必修课和一般必修课;选修课包括方向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的比重,必修课与选修课实际上标志着专业人才 培养规格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一个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越是单一,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体系当新世纪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的趋势时,选修课的比重就得相应地增加。 3.3 整合主干课程,突出课程弹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差距较大,新课程方案应有更大的灵活性,可塑性和指导性。方案中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打破传统学科课程间的壁垒,进行课程整合;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在整合主干课程时,新方案没有具体规定开设的什么课程,只提供指导性的领域和参考的总学时和学分。主干课程提供了七个领域,各个学校可根据新方案的精神,因地、因校、因人制宜,灵活多样地开设组合式的主干课程,充分体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学科方面的领域有三个:体育人文社会学(可开设的课程如体育社会学、体育史、体育管理学等),学校体育(如学校体育学、学校健康教育、中学体育教育教材教法、中学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与教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课程)。术科方面有四个:田径与户外运动、球类与游戏、学校体操、民族传统体育。以上所列举各个领域的课程,并不是要求每门课都必修开设,而是突出表现课程体系中主干课程的灵活性和弹性,各个学校可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以及各校的实际情况,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多样化、多领域的组合课程,从而拓宽了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提高新世纪体育教育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能力。
3.4 实行三级课程,形成各校特色
新课程改革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建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有助于改革过去国家管理过于集中的做法,促进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反映了赋予学校对课程设置有一定的自主权,从而能有效地提高课程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适应性。新方案中规定一般必修课开设4~5门,其中1~2门课程可由各校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实际情况开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但要保证教育部下发的《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课程、地方课程的协调统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充分运用各校独特、宝贵的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课程,形成课程特色,为社会培养热水人才。
3.5 开足选修课,增强适应性
21世纪的中国正在加快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同时又迎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的挑战。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同时又要适应知识化和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需要。为应对21世纪对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挑战。在培养模式上要从过去培养“体育专才”体育师资为目标向以培养教师为本、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的“体育通才”转变。选修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改革是体系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和重创新教育复合型人才规格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新型的知识体系、实的专业技术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3.6 规范任选课,课程小型化
随着新世纪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也随之增加、更新。有限的课时与无限的知识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减少课程分量(即每门课的教学时数),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了解各种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而且可以避免课程内容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新方案对任选课设置进行调整,开设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小型化的课程,如保健康复方面的有医疗体操,太极拳,保健拳,保健气功;强身健体方面的有健美运动,举重等;娱乐休闲方面的有球类(气排球、沙滩排球、门球、桌球、台球)、滑冰、登山、露营、野外生存、棋牌类(围棋、象棋)、定向运动等。
3.7 拓宽专业口径,增设新型课程
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下,新世纪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只有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呼唤。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优化教学内容和增设新课程。新方案里两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新增设的课程中学科方面有:顶点课程,即为毕业班开设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文献检索,域外学校体育,体育新育指导,休闲体育,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体育欣赏,运动禁药,体育学术讲座等等;术科方面也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如增加了软式排球、健美操、舞蹈、隔网运动、民族传统体育、气排球、橄榄球、保龄球、桌球、台球、太极拳、防身术、跆拳道、棋牌类、击剑、定向运动、举重、登山、露营、野外生存等课程。增设的新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应用性知识(如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文献检索、运动处方的理论与应用、社区体育指导、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知识(如域外学校体育、体育学术讲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在社会上学会生存的适应能力。
3.8 规范课程名称,体现课程特性
新方案规范了专业课程名称,改变了过去课程名称较为“混乱”的现象,用比较科学、精确的名称来体现课程的特性。如主干课程的命名较为精练,如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一般必修课中的体育科研方法称为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导论;区域运动项目称为地方性运动项目;专项选项课程更突出健身性,把田径称为田径教学理论与实践,篮球称为篮球教学理论与实践;排球称为排球教学理论与实践;足球称为足球教学理论与实践;体操称为体操教学理论与实践;武术称为武术教学理论与实践。
3.9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
深厚的知识,是人才接受过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但富有创造性、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必须经历充分的实践锻炼。因此,新方案注重理論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实践环节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实践)、教育实践、毕业论文写作、学术活动。教育实践分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种,实践期延长,将过去的8~10周调整为10~12周,其中见习1~2周,实习8~10周。除此之外还要开展一些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运动竞赛裁判工作、指导社区健身活动、课余锻炼与辅导等工作,使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工作的综合能力得到加强。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工作的综合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教学与科研的基本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考虑到未来择业的需要,实践中还需要有就业指导和毕业教育等环节。
3.10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完全学分制
21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专业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实践告诉我们,这些在整齐划一的学年制管理体制下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灵活、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体制——完全学分制,它是现代大学教学管理的基本制度,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完全学分制以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为前提,学生拥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权,如自主选修课程、自主选择老师、自主选择上课内容和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激励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方案的必修课中主干课程按领域设置,具有一定的弹性,突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增强新课程方案的适应性,有利于各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选修课程按模块形式设置,突出课程设置的小型化,只有小型化才有多样化,只有多样化才有个性化。总之,新方案改革力度较大,充分体现了新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3):6-8.
[2]宋永平.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与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2(4):55-55.
[3]马连鹏.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与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45-47.
[4]钟振新,姚蕾.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27-29.
[5]潘国斌.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调查与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3(2):54-55.
[6]杜国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2):70-72.
关键词: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课程方案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经济、以创造为各行各业的灵魂、以信息化为社会特征的时代,21世纪的社会对人才的质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导思想的逐步贯彻落实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和重创新的体育教育人才更是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应当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适应体育改革,特别是新形势下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现普遍提高国民素质的新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改革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制定本专业课程方案的过程中,我们以全国61所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现行实施的教学计划为基点,以调查问卷和访谈所收集到的信息为论证基础,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宗旨,努力吸取近几年来各体育院系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改革研究,以推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形成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世纪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重要课题。因此,可以说课程体系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改革过程既是 集思广益的过程,同样也是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
1指导思想
本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新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有关精神和要求为指导。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培养面向21世纪高质量的体育师资为出发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素质教育的要求,主动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全面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意识,增强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特点。发展个性,全面育人,推进以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改革为重点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计划,大力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问题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实质性问题。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有关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在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基础上,立足改革和创新,对培养目标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讨。关于新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大学的体育教师,还是处于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学体育教师,他们的态度都比较明确,认为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以便增强毕业生在社会生存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新方案将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并与此相应的对其培养规格也作了调整,特别强调了要加大外语与计算机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
3 新方案课程设置的主要特征
根据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体育教育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紧扣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体现“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围绕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主要体现如下几个重要原则:综合性原则,坚持知识、能力、素質的协调发展,使学生构建起可以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整体素质结构。适应性原则,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推动专业深化改革,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体育教育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基本需要和总体要求,又要考虑生源和学生的其他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科学系原则,坚持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和整体优化,构建搭配合理、机动灵活的课程领域和课程模块,合理配置课程结构,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可操作性原则,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既要加快步伐,又要立足实际,兼顾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大学校的自主权,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3.1 更新教育观念,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先导。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任何改革都难以有真正的突破。新世纪体育教育专业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对教育观念进行更新,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改变以往按单一模式培养学生的观念,强调因材施教,注意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与特长。在新方案中设置了健身保健教学、养生学、健康教育、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等,促进教学观念与课程内容体系的全面改革。尤其是术科方面的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倾向,突出了它们作为健身方法和手段的功能。
3.2 调整课程结构,合理分配学时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组成。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包括主干必修课和一般必修课;选修课包括方向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的比重,必修课与选修课实际上标志着专业人才 培养规格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一个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越是单一,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体系当新世纪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的趋势时,选修课的比重就得相应地增加。 3.3 整合主干课程,突出课程弹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差距较大,新课程方案应有更大的灵活性,可塑性和指导性。方案中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打破传统学科课程间的壁垒,进行课程整合;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在整合主干课程时,新方案没有具体规定开设的什么课程,只提供指导性的领域和参考的总学时和学分。主干课程提供了七个领域,各个学校可根据新方案的精神,因地、因校、因人制宜,灵活多样地开设组合式的主干课程,充分体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学科方面的领域有三个:体育人文社会学(可开设的课程如体育社会学、体育史、体育管理学等),学校体育(如学校体育学、学校健康教育、中学体育教育教材教法、中学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与教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课程)。术科方面有四个:田径与户外运动、球类与游戏、学校体操、民族传统体育。以上所列举各个领域的课程,并不是要求每门课都必修开设,而是突出表现课程体系中主干课程的灵活性和弹性,各个学校可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以及各校的实际情况,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多样化、多领域的组合课程,从而拓宽了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提高新世纪体育教育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能力。
3.4 实行三级课程,形成各校特色
新课程改革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建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有助于改革过去国家管理过于集中的做法,促进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反映了赋予学校对课程设置有一定的自主权,从而能有效地提高课程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适应性。新方案中规定一般必修课开设4~5门,其中1~2门课程可由各校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实际情况开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但要保证教育部下发的《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课程、地方课程的协调统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充分运用各校独特、宝贵的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课程,形成课程特色,为社会培养热水人才。
3.5 开足选修课,增强适应性
21世纪的中国正在加快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同时又迎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的挑战。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同时又要适应知识化和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需要。为应对21世纪对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挑战。在培养模式上要从过去培养“体育专才”体育师资为目标向以培养教师为本、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的“体育通才”转变。选修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改革是体系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和重创新教育复合型人才规格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新型的知识体系、实的专业技术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3.6 规范任选课,课程小型化
随着新世纪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也随之增加、更新。有限的课时与无限的知识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减少课程分量(即每门课的教学时数),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了解各种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而且可以避免课程内容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新方案对任选课设置进行调整,开设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小型化的课程,如保健康复方面的有医疗体操,太极拳,保健拳,保健气功;强身健体方面的有健美运动,举重等;娱乐休闲方面的有球类(气排球、沙滩排球、门球、桌球、台球)、滑冰、登山、露营、野外生存、棋牌类(围棋、象棋)、定向运动等。
3.7 拓宽专业口径,增设新型课程
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下,新世纪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只有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呼唤。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优化教学内容和增设新课程。新方案里两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新增设的课程中学科方面有:顶点课程,即为毕业班开设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文献检索,域外学校体育,体育新育指导,休闲体育,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体育欣赏,运动禁药,体育学术讲座等等;术科方面也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如增加了软式排球、健美操、舞蹈、隔网运动、民族传统体育、气排球、橄榄球、保龄球、桌球、台球、太极拳、防身术、跆拳道、棋牌类、击剑、定向运动、举重、登山、露营、野外生存等课程。增设的新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应用性知识(如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文献检索、运动处方的理论与应用、社区体育指导、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知识(如域外学校体育、体育学术讲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在社会上学会生存的适应能力。
3.8 规范课程名称,体现课程特性
新方案规范了专业课程名称,改变了过去课程名称较为“混乱”的现象,用比较科学、精确的名称来体现课程的特性。如主干课程的命名较为精练,如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一般必修课中的体育科研方法称为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导论;区域运动项目称为地方性运动项目;专项选项课程更突出健身性,把田径称为田径教学理论与实践,篮球称为篮球教学理论与实践;排球称为排球教学理论与实践;足球称为足球教学理论与实践;体操称为体操教学理论与实践;武术称为武术教学理论与实践。
3.9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
深厚的知识,是人才接受过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但富有创造性、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必须经历充分的实践锻炼。因此,新方案注重理論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实践环节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实践)、教育实践、毕业论文写作、学术活动。教育实践分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种,实践期延长,将过去的8~10周调整为10~12周,其中见习1~2周,实习8~10周。除此之外还要开展一些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运动竞赛裁判工作、指导社区健身活动、课余锻炼与辅导等工作,使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工作的综合能力得到加强。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工作的综合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教学与科研的基本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考虑到未来择业的需要,实践中还需要有就业指导和毕业教育等环节。
3.10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完全学分制
21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专业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实践告诉我们,这些在整齐划一的学年制管理体制下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灵活、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体制——完全学分制,它是现代大学教学管理的基本制度,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完全学分制以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为前提,学生拥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权,如自主选修课程、自主选择老师、自主选择上课内容和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激励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方案的必修课中主干课程按领域设置,具有一定的弹性,突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增强新课程方案的适应性,有利于各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选修课程按模块形式设置,突出课程设置的小型化,只有小型化才有多样化,只有多样化才有个性化。总之,新方案改革力度较大,充分体现了新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3):6-8.
[2]宋永平.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与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2(4):55-55.
[3]马连鹏.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与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45-47.
[4]钟振新,姚蕾.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27-29.
[5]潘国斌.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调查与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3(2):54-55.
[6]杜国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