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很重要。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从事现代化建设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就应当讲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使用,影响着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在使用上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本文剖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以期对广大教学工作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很重要。而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它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当运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探讨语文教学方法问题,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这既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进行新课改的需要。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确定教学认为具备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后,教学方法的解决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1]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从事现代化建设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就应当讲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使用,影响着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在使用上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而这些情况并非少见:
1.重教法,轻学法
传统的备课,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将教材上规定的知识“教”给学生,因此教学设计中所谓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教师单方面构思出来的“教”的方法。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输,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是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因素。对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法。
2.重任务,轻发展
在很多教师的观念里,他们的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在上课时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全传授给学生,再批改完作业,就算完成。在课堂上,他们没有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主观体验。所以在课堂互动时,对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通常是不提问或者少提问,而只是关注少数所谓的优等生,和那些学业成就高以及在班上担任职务的学生。
在学校教育,甚至是学生的一生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在班上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会导致他们自卑心理严重,自我意识差,缺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勇气和自信,最后成为课堂教学“被遗忘的角落”。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经提到这样一个案例:在一堂语文课上,一个女生由于怯场,回答问题时结结巴巴。于是,老师说:“快坐下吧,简直是在浪费时间。”钱梦龙老师分析说:“在那位老师看来,最重要的是他设计得非常精妙的教案和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他偏偏忘了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发展。”[2]
教书育人,目的在于“育人”。所以教师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教学时,心中应时刻想着“育人”这一目标。
3.重形式,轻实效
新课程改革增强了教师的压力,教师们必须改变过去惯用的教学方法,在负担已经沉重的教学工作上增加了一些新的任务,除了要改变自己,采用新的做法,也要面对家长和同事的质疑。
为了使课堂气氛激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在教法上花样百出。例如在运用问答法教学时,有的教师为了实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设计文本的时候,设置了大量问题,全班学生几乎人人有机会回答。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关注”了每位学生,在教师看来是两全其美。但问到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也许很多都会摇头,因为他们觉得像“是不是”、“对不对”这类问题会降低他们的智商。而在运用讨论法教学时,教师仅为了迎合新课改,搞花架子,只是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和结果,没有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出现假繁荣现象。有的课,对问题的深难处还没来得及探讨便草草收场。有的是学生还没完全进入状态,仅几个人在小组里发表见解,教师便示意停下来进行小组反馈,失去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出现这些情况是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解,只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教学不必过于苛求,有教师在教《祝福》的时候,仅设了一个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样死的?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再加以点拨,将小说的线索全部理清。这样,学生既了解了小说的前因后果,又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语文教学方法的使用不恰当,不仅会影响课堂效果,同时也妨碍学生的发展,因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方法也有了新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
尽管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只要通过正确的管理,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不断地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在培养学生上多下功夫,一定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成果。所以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明确“教什么”和“怎样教”。对于“教什么”,从总体方面来看,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即“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从操作方面看,是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出发,即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读书能力、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主编.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2] 区培民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林锦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点认识[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3期.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很重要。而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它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当运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探讨语文教学方法问题,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这既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进行新课改的需要。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确定教学认为具备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后,教学方法的解决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1]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从事现代化建设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就应当讲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使用,影响着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在使用上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而这些情况并非少见:
1.重教法,轻学法
传统的备课,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将教材上规定的知识“教”给学生,因此教学设计中所谓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教师单方面构思出来的“教”的方法。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输,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是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因素。对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法。
2.重任务,轻发展
在很多教师的观念里,他们的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在上课时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全传授给学生,再批改完作业,就算完成。在课堂上,他们没有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主观体验。所以在课堂互动时,对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通常是不提问或者少提问,而只是关注少数所谓的优等生,和那些学业成就高以及在班上担任职务的学生。
在学校教育,甚至是学生的一生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在班上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会导致他们自卑心理严重,自我意识差,缺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勇气和自信,最后成为课堂教学“被遗忘的角落”。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经提到这样一个案例:在一堂语文课上,一个女生由于怯场,回答问题时结结巴巴。于是,老师说:“快坐下吧,简直是在浪费时间。”钱梦龙老师分析说:“在那位老师看来,最重要的是他设计得非常精妙的教案和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他偏偏忘了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发展。”[2]
教书育人,目的在于“育人”。所以教师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教学时,心中应时刻想着“育人”这一目标。
3.重形式,轻实效
新课程改革增强了教师的压力,教师们必须改变过去惯用的教学方法,在负担已经沉重的教学工作上增加了一些新的任务,除了要改变自己,采用新的做法,也要面对家长和同事的质疑。
为了使课堂气氛激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在教法上花样百出。例如在运用问答法教学时,有的教师为了实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设计文本的时候,设置了大量问题,全班学生几乎人人有机会回答。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关注”了每位学生,在教师看来是两全其美。但问到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也许很多都会摇头,因为他们觉得像“是不是”、“对不对”这类问题会降低他们的智商。而在运用讨论法教学时,教师仅为了迎合新课改,搞花架子,只是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和结果,没有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出现假繁荣现象。有的课,对问题的深难处还没来得及探讨便草草收场。有的是学生还没完全进入状态,仅几个人在小组里发表见解,教师便示意停下来进行小组反馈,失去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出现这些情况是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解,只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教学不必过于苛求,有教师在教《祝福》的时候,仅设了一个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样死的?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再加以点拨,将小说的线索全部理清。这样,学生既了解了小说的前因后果,又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语文教学方法的使用不恰当,不仅会影响课堂效果,同时也妨碍学生的发展,因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方法也有了新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
尽管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只要通过正确的管理,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不断地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在培养学生上多下功夫,一定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成果。所以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明确“教什么”和“怎样教”。对于“教什么”,从总体方面来看,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即“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从操作方面看,是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出发,即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读书能力、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主编.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2] 区培民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林锦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点认识[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