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精准扶贫”正越来越成为时代热词,所取得的突出成果也有力证明着“精准”理念的正确、科学。那么对党员教育片制作来说,是否也可以引进“精准”这一理念呢?享有“雷锋精神肇始之地”美誉的辽宁省抚顺市针对以往党教制片中所面临的一些常规化、传统化顽疾,立足实际、开拓创新,自2014年以来开创了“精准制片法”,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四“精”四“准”的党教制片创新模式,“精准”理念有如一抹最亮丽的新色,扮靓了雷锋城的党教荧屏。
精练队伍,夯准原点
许多地区在党教制片的人力方面尚属“捉襟见肘”,总共就那么几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制片就更是“忙得打不开点”。同时,制片人员中非科班出身的还占相对多数——人手本来就少,本领再不过硬,制片工作自然就很难开展。为化解现有制片队伍人手不足、业务偏弱的顽疾,抚顺市党员教育中心将“人”视为制片工作的“原点”,以“精练队伍、夯准原点”为原则,“强将”“招兵”双策并举,在全市建立起一支人手足、素质高的制片队伍。
推动“四级”招兵,让制片队伍良性化扩大。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市党教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层层动员,号召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的远教从业人员主动拿起手机、DV、可摄像相机等设备,进行自主拍摄,向上提供素材;同时协调各远教成员单位以及广播电视台,利用他们的人员和设备资源为党教制片出力,从而形成了“级级拍、人人摄”的既含系统内、又有系统外的“大”队伍。目前全市各级制片人员队伍已壮大到五十余人。
自打市里推行“精准制片法”后,东洲区哈达镇党委组织委员周宇就更忙了,经常抓紧一切时机去拍摄制片素材并提供给区里。她感慨地说:“以前可从没想过自己也能拍片。现在市里有号召,咱就当仁不让,既圆了梦,又做了贡献,一举两得。”
施行“三训”联用,将制片人员锻炼成“硬手”。为了解决人员水平参次不齐的难题,市党教中心采取了“三业培训”的方式,即专业培训(举办制片专项技能培训班)、业中培训(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拍摄实践来提高技能)、业余培训(鼓励支持制片人员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三训”联用使各级制片人员逐渐从生手成长为熟手、硬手。近几年全市共组织了十次制片技能培训班,参与人员一百多人次。
在辽宁大学举办的培训班上,著名导演董博结合多年实践为大家讲解制片技巧,参加此次培训的抚顺市学员们听了很受启发。望花区远程办主任范修圆说:“这样的培训很有针对性,我对今后拍片更有信心了。”
精简流程,把准节点
选典型—策划—汇报—写脚本—审脚本—拍摄—后期编辑—成片—审片……这就是目前多数地区党教制片的流程。但时代在进步,旧有模式是否还适用于当前形势的需要?这是要画问号的。另外很多时候来的都是“急活”,若还按部就班地去“走流程”,很难如期完成制片任务。为减除那些已经不适用实际的制片赘余环节,抚顺市党员教育中心在“严格保证制片质量”的前提下,以“精简流程、保准节点”为统领,科学论证去除多余环节,严格把关确保总体质量,一套“又好又快”的制片新流程在全市范围迅速推行开来。
环环论证“削臃枝”,总体流程实现“化繁为简”。为了去除那些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制片环节,市党教中心约请社会专家开展座谈,对传统的制片各环节进行充分论证,得出成议:根据制片主题及周期需要,可合并、省略环节;具体环节的合并、省略在拍摄前的策划会上议定。同时为了防止合并、省略出现差错,每月举行内部座谈会,就本月制片实际研讨环节的合并或省略是否得当。截至目前市中心已进行了五十余次内部研讨。
在拍摄党教片《求实劲笔绘蓝图》时,由于时间太紧,在策划会上,市中心决定要“抢出时间”来。经过紧张的讨论,最终省略了脚本撰写环节,来个“边拍边写”;合并送审环节,只将成片送审,从而保证了该片如期完成。
步步都是“铁门槛”,每一节点指派专人检验。合并或省略制片环节,不代表可以降低制片质量的要求;环节少了,质量反而应该更高。为了充分保证制片质量,市党教中心出台了“节点审核负责制”,即在制片的每个环节都指定专人审核,并形成文本记录,登记成表后作为资料留存。自2015年以来,已对32部党教片施行了“节点审核负责制”。
有力的机制保障使市中心制片真正做到了“又好又快”。去年市中心拍摄的《治乱书记唐玉超》就是在“节点审核制”的质检保障下,最终获得了辽宁省第十一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一等奖,评委评价说该片“意义突出、效果精美”。这充分说明了“审核负责、把准节点”的有效性。
精选话题,对准热点
现在一些地区有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费心尽力地拍了片,基层党员群众却不大认可,表示对片子所讲的主体内容“不感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如果选题没跟上观众的关注点,那么片子拍得再天花乱坠也是缘木求鱼。为了让制片选题“热”起来,抚顺市党员教育中心将“精选话题、对准热点”作为使命,采取了征询专家搜集意见和征集基层建议“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让选题真正能广泛调动起基层的兴趣来。
定期召开“群英会”,联席共议热点选题。为了保证选题真正“唱响主旋律”,市党教中心在充分结合部里近期中心工作的前提下,组织广电局、人社局、农业局、司法局等远教成员单位人员以及基层党委政府人员,不定期举办选题联席策划会,就如何围绕最新热点进行拍摄听取专家建议。目前联席策划会已召开了23次,与会人员100余人次,提出可行性建议53条。
一次选题会上,乡镇干部焦晓东提出:基层正面临换届选举,能否拍摄一部申明换届纪律的片子。中心在充分听取部里指示的基础上,把宣传重点放在了乡镇换届上,制作了情景剧《抉择》,有效地服务了基层换届工作。该片后来还被确定为全省换届教育片和各级党校培训教育片。
基层广泛征建议,保证素材来自“泥土”。为了让选题能实实在在地走进群众的心窝,市党教中心将全市各级站点都发动成了“选题征集站”,让管理员随时随地听取身边群众的心声,并定期将搜集来的建议上报。市中心经论证后从中筛选出可行性选题,投入拍摄。据统计,共征集群众建议百余条。
2014年市中心接到清原县群众的反映,说该县大北岔村的吕成彬甘于奉献,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建议好好拍拍这个典型。市中心经过实地走访,发现吕成彬的事迹十分感人,便采纳建议,拍摄了《大北岔的幸福生活》。
精实采拍,摄准视点
目前有一些党教片还是不大受基层党员群众喜爱的,其中姑且抛去艺术性不谈,片子本身所反映的基层生活“太假”是个硬伤——明明拍的是基层的人和事,但群众总觉得所拍摄的和自己无关。为了去掉党教片那些与生活实际不相符合的“虚气”,让党教片真正接上基层生活的“地气”,抚顺市党员教育中心创造性地出台了“拍让群众把关、审让群众拍板”的制片思路,让党教片能“带着露珠”去滋润基层党员群众的心坎。
拍摄现场“接地气”,有“土专家”来把关。为了让制片细节真正符合现实生活,市党教中心要求各级制片人员在采访拍摄中都要请当地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当摄制组的“参谋”和“顾问”,对拍摄的细节进行把关;同时拍摄中注重让基层党员群众多入镜,多些实拍、少些摆拍,让党教片具备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目前累计已有35名基层代表充当了“顾问”的角色。
市中心在拍摄《“户连网”网民心》时,为了保证片子能接上地气,特意约请了当地干部王立柱作为顾问,对拍摄中如何保证生活化细节的真实进行把关,最终拍出了真正反映农村生活的好片子。
审查样片“去虚气”,请“老百姓”下决断。为了在制片最后环节把好关,摄制组制成样片后,先约请专家以及群众代表观看样片,专家负责提艺术性意见,群众代表则针对如何让片子更加“亲民”提建议,摄制组认真听取和分析后结合部里意见酌情修改并最终成片。
在审看《为了那一句承诺》样片时,群众代表李建国提出:片中有一段画面,拍的是主人公摇辘轳取水时,用的是单手,实际生活中由于井深水沉,取水时都是双手,用单手一看就知道桶“显然是空的”,建议修改。摄制组听取了这一建议,立即重拍了这一画面。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委组织部)
精练队伍,夯准原点
许多地区在党教制片的人力方面尚属“捉襟见肘”,总共就那么几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制片就更是“忙得打不开点”。同时,制片人员中非科班出身的还占相对多数——人手本来就少,本领再不过硬,制片工作自然就很难开展。为化解现有制片队伍人手不足、业务偏弱的顽疾,抚顺市党员教育中心将“人”视为制片工作的“原点”,以“精练队伍、夯准原点”为原则,“强将”“招兵”双策并举,在全市建立起一支人手足、素质高的制片队伍。
推动“四级”招兵,让制片队伍良性化扩大。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市党教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层层动员,号召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的远教从业人员主动拿起手机、DV、可摄像相机等设备,进行自主拍摄,向上提供素材;同时协调各远教成员单位以及广播电视台,利用他们的人员和设备资源为党教制片出力,从而形成了“级级拍、人人摄”的既含系统内、又有系统外的“大”队伍。目前全市各级制片人员队伍已壮大到五十余人。
自打市里推行“精准制片法”后,东洲区哈达镇党委组织委员周宇就更忙了,经常抓紧一切时机去拍摄制片素材并提供给区里。她感慨地说:“以前可从没想过自己也能拍片。现在市里有号召,咱就当仁不让,既圆了梦,又做了贡献,一举两得。”
施行“三训”联用,将制片人员锻炼成“硬手”。为了解决人员水平参次不齐的难题,市党教中心采取了“三业培训”的方式,即专业培训(举办制片专项技能培训班)、业中培训(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拍摄实践来提高技能)、业余培训(鼓励支持制片人员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三训”联用使各级制片人员逐渐从生手成长为熟手、硬手。近几年全市共组织了十次制片技能培训班,参与人员一百多人次。
在辽宁大学举办的培训班上,著名导演董博结合多年实践为大家讲解制片技巧,参加此次培训的抚顺市学员们听了很受启发。望花区远程办主任范修圆说:“这样的培训很有针对性,我对今后拍片更有信心了。”
精简流程,把准节点
选典型—策划—汇报—写脚本—审脚本—拍摄—后期编辑—成片—审片……这就是目前多数地区党教制片的流程。但时代在进步,旧有模式是否还适用于当前形势的需要?这是要画问号的。另外很多时候来的都是“急活”,若还按部就班地去“走流程”,很难如期完成制片任务。为减除那些已经不适用实际的制片赘余环节,抚顺市党员教育中心在“严格保证制片质量”的前提下,以“精简流程、保准节点”为统领,科学论证去除多余环节,严格把关确保总体质量,一套“又好又快”的制片新流程在全市范围迅速推行开来。
环环论证“削臃枝”,总体流程实现“化繁为简”。为了去除那些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制片环节,市党教中心约请社会专家开展座谈,对传统的制片各环节进行充分论证,得出成议:根据制片主题及周期需要,可合并、省略环节;具体环节的合并、省略在拍摄前的策划会上议定。同时为了防止合并、省略出现差错,每月举行内部座谈会,就本月制片实际研讨环节的合并或省略是否得当。截至目前市中心已进行了五十余次内部研讨。
在拍摄党教片《求实劲笔绘蓝图》时,由于时间太紧,在策划会上,市中心决定要“抢出时间”来。经过紧张的讨论,最终省略了脚本撰写环节,来个“边拍边写”;合并送审环节,只将成片送审,从而保证了该片如期完成。
步步都是“铁门槛”,每一节点指派专人检验。合并或省略制片环节,不代表可以降低制片质量的要求;环节少了,质量反而应该更高。为了充分保证制片质量,市党教中心出台了“节点审核负责制”,即在制片的每个环节都指定专人审核,并形成文本记录,登记成表后作为资料留存。自2015年以来,已对32部党教片施行了“节点审核负责制”。
有力的机制保障使市中心制片真正做到了“又好又快”。去年市中心拍摄的《治乱书记唐玉超》就是在“节点审核制”的质检保障下,最终获得了辽宁省第十一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一等奖,评委评价说该片“意义突出、效果精美”。这充分说明了“审核负责、把准节点”的有效性。
精选话题,对准热点
现在一些地区有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费心尽力地拍了片,基层党员群众却不大认可,表示对片子所讲的主体内容“不感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如果选题没跟上观众的关注点,那么片子拍得再天花乱坠也是缘木求鱼。为了让制片选题“热”起来,抚顺市党员教育中心将“精选话题、对准热点”作为使命,采取了征询专家搜集意见和征集基层建议“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让选题真正能广泛调动起基层的兴趣来。
定期召开“群英会”,联席共议热点选题。为了保证选题真正“唱响主旋律”,市党教中心在充分结合部里近期中心工作的前提下,组织广电局、人社局、农业局、司法局等远教成员单位人员以及基层党委政府人员,不定期举办选题联席策划会,就如何围绕最新热点进行拍摄听取专家建议。目前联席策划会已召开了23次,与会人员100余人次,提出可行性建议53条。
一次选题会上,乡镇干部焦晓东提出:基层正面临换届选举,能否拍摄一部申明换届纪律的片子。中心在充分听取部里指示的基础上,把宣传重点放在了乡镇换届上,制作了情景剧《抉择》,有效地服务了基层换届工作。该片后来还被确定为全省换届教育片和各级党校培训教育片。
基层广泛征建议,保证素材来自“泥土”。为了让选题能实实在在地走进群众的心窝,市党教中心将全市各级站点都发动成了“选题征集站”,让管理员随时随地听取身边群众的心声,并定期将搜集来的建议上报。市中心经论证后从中筛选出可行性选题,投入拍摄。据统计,共征集群众建议百余条。
2014年市中心接到清原县群众的反映,说该县大北岔村的吕成彬甘于奉献,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建议好好拍拍这个典型。市中心经过实地走访,发现吕成彬的事迹十分感人,便采纳建议,拍摄了《大北岔的幸福生活》。
精实采拍,摄准视点
目前有一些党教片还是不大受基层党员群众喜爱的,其中姑且抛去艺术性不谈,片子本身所反映的基层生活“太假”是个硬伤——明明拍的是基层的人和事,但群众总觉得所拍摄的和自己无关。为了去掉党教片那些与生活实际不相符合的“虚气”,让党教片真正接上基层生活的“地气”,抚顺市党员教育中心创造性地出台了“拍让群众把关、审让群众拍板”的制片思路,让党教片能“带着露珠”去滋润基层党员群众的心坎。
拍摄现场“接地气”,有“土专家”来把关。为了让制片细节真正符合现实生活,市党教中心要求各级制片人员在采访拍摄中都要请当地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当摄制组的“参谋”和“顾问”,对拍摄的细节进行把关;同时拍摄中注重让基层党员群众多入镜,多些实拍、少些摆拍,让党教片具备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目前累计已有35名基层代表充当了“顾问”的角色。
市中心在拍摄《“户连网”网民心》时,为了保证片子能接上地气,特意约请了当地干部王立柱作为顾问,对拍摄中如何保证生活化细节的真实进行把关,最终拍出了真正反映农村生活的好片子。
审查样片“去虚气”,请“老百姓”下决断。为了在制片最后环节把好关,摄制组制成样片后,先约请专家以及群众代表观看样片,专家负责提艺术性意见,群众代表则针对如何让片子更加“亲民”提建议,摄制组认真听取和分析后结合部里意见酌情修改并最终成片。
在审看《为了那一句承诺》样片时,群众代表李建国提出:片中有一段画面,拍的是主人公摇辘轳取水时,用的是单手,实际生活中由于井深水沉,取水时都是双手,用单手一看就知道桶“显然是空的”,建议修改。摄制组听取了这一建议,立即重拍了这一画面。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