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全面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系列重要指示,思想强教、人才强教、改革强教、法治强教、外交强教成为其论述的主要内容。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着力于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树立人民群众的教育自信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强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5.002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5-0008-05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深入解析习近平关于教育强国思想的理论渊源、内在结构,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具有重大战略指导作用。
一、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教育强国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说,吸收了革命教育家教育救国强国思想的精华,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教育强国之梦一脉相承,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行动指南。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论述
教育强国之强,体现在教育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即通过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再生产提供智力支持。马克思认为教育和社会生产是客观联系的,他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2]在他看来,劳动力可以“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3]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中智力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劳动力的智力或者说脑力劳动在国际竞争中变得十分关键。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是指通过教育培养脑力劳动力,并促使劳动力再生产,具体表现为:将“简单的”劳动力加工成“发展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将经验手艺型的劳动力转化为科学知识型的劳动力;将可能的劳动力培养成现实的劳动力。[4]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分裂,个人屈从于阶级,“把这个阶级排斥于发展之外的另一个阶级在智力方面也有局限性。”[5]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分离,体力劳动者失去智力发展的机会,致使个体极端片面地发展。恩格斯也曾指出,“既然资产阶级所关心的只是工人的最起码的生活,那我们也就不必奇怪它给工人受的教育只有合乎它本身利益的那一点点。”[6]资本主义教育提供极少的教育机会,实质是为了进一步对工人及其子女进行残酷的剥削。这一矛盾的存在致使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消灭旧分工,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施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关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教育对人剥削的本质,使得教育不再成为阶级的所有物,个体可以通过教育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教育强国的重要理论依据。
2.革命教育家教育救国强国思想
近代革命教育家们积极探索救国强国之道,为开启民智、改造社会、增强国力做出了贡献。民主革命家蔡元培认为“凡一种社会,必先有良好的小部分,然后能集成良好的大团体。所以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7]他在实践中创办教育会、爱国学社等,提升国民的民族主义觉悟,激发爱国主义思想,探索教育强国革命道路。陶行知先生早期在金陵大学的毕业论文中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教育实建设共和最要之手续,舍教育则共和之险不可避,共和之国不可建,即建亦必终归于劣败。”[8]明确表达了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的坚定信念,也传达出作为共和国公民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陶行知将教育与救国联系起来,培养能够“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国家生利、为民族生利”的人,始终将教育与建立共和国、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与培养共和国國民联系在一起。革命教育家教育救国强国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号召仁人志士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其目标是使教育为振兴中华服务,以期实现富国强民的教育理想,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思想根基。
3.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教育强国之梦
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教育梦想。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一定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9]他认为教育具有促进社会进化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解放生产力服务,所以教育是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路径,教育强国是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应有之义。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教育强国的思想精髓。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新世纪以来,在“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强国必先强教”观念深入人心,教育强国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作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要加快推进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发展教育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 总的来说,习近平关于教育强国的全面论述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通过教育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于教育的社会再生产和社会改造功能,教育是解放生产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二是指教育强盛之国,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使得教育真正为人服务,关注人的需求,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结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成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南。[11]究其根本而言,教育强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强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着学校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现象在教育领域屡见不鲜,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来说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深入一线学校考察并同师生开展座谈会,强调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必须“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12]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指导着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引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并取得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不适用于中国”等错误论断的成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知半解,只有真正弄清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事业中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始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解决教育问题,从理论和思想上为建设教育强国夯实基础。
2.人才强教: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障。习总书记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多次在教师节发表重要讲话,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工作收入、教师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作出重要指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13]“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1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政策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教师正当权益,尤其是重视农村教师在职培训,通过国培计划、在线研修、轮岗顶岗等方式增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这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此外,还注重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充分发挥教师“引路人”的作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改革强教:深化教育改革
十九大报告中简明扼要地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来及时解决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根本,以人民对教育的获得感为中心,教育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教育的期待。教育领域改革中,总书记尤其重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作为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承担着促进教育公平和选拔人才的作用,总体来说是符合我国教育国情的,但还存在着选拔标准单一、一考定终身等问题。为此,习总书记强调,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力的体制机构,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15]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全方位变革,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到高校办学体制改革,从新课程改革到教育评价改革,其目标是促进教育发展从追求效率转向追求公平,提供满足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平的教育机会,尤其是解决教育短板问题,缩小教育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和群体差距,提供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4.法治强教:推进依法治教
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教育法治建设,从根本上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长期以来,教育领域法治观念淡薄,人治和德治色彩浓厚,仅依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治理教育,不具有強制性,极大地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习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6]在庞杂的现代教育体系下,坚持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相结合,是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为此,我国重视教育立法工作,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并不断修订完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确保教育发展受法律强制力的保护。在教育法治化环境中,依法治教成为教育治理的基本方式和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重要方法,最终得以保障人民的受教育权利,满足人民的教育诉求,维护人民的教育权益。
5.外交强教: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在教育对外开放交流中,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解决各国教育问题贡献中国方案,是对外展现教育强国形象的最佳方式。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经曲折,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据统计数据显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8%,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3.5%。[17]同时,在PISA、STEM等多项国际教育评估中,我国均表现优异,为此各国开始借鉴中国教育模式,如英国教育部开始在近8000所小学数学课堂上推行“上海掌握教学模式”,提升英国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水平。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借鉴,相较于西方教育发达国家,更具有参考价值。根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18],中国积极参与到全球教育治理:共商是起点,与国际教育组织机构协商、交流全球教育发展问题,参与联合国主导的全球教育发展政策制定;共建是过程,与其他国家搭建起教育交流合作的平台,加快人才培养、学校发展等各方面互动交流;最后达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助,并为解决各国教育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三、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路径
全国教育大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关于教育强国的论述,并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路径。
1.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总书记在大会上首次明确指出,“加强党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19]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和重大教育发展战略的规划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在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都会针对教育领域作出专门的论述,指引一定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始终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教育投入持续加大、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逐步提升、城乡教育差距逐渐缩小等等展现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表明党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性和优越性,不仅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了党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并落实到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对教育部门和各类各类学校党组织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教育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文件,在政治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教育改革发展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使学生自觉在社会生活中遵守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中国青年一代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自觉将个人发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培育“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0]
2.树立人民群众的教育自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从中国教育实际出发,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21]为此,党和国家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面积人口扫盲运动,针对重点对象进行识字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教育;重点办师范教育,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重视发展高等教育,提升平均受教育水平,使得人口素质获得极大提升,从80%文盲落后状态,到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全国教育大会肯定了坚持走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坚定教育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内在精神动力。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2]然而,教育自卑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人民群众中,对我国教育持有怀疑、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教育西化倾向愈发严重,致使盲目崇拜西方教育,归根结底是对我国教育的不自信。自卑情绪的蔓延,严重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要以四个自信引领教育自信,即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指导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正确理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坚信中华优秀教育文化传统可以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指引方向,解决好对西方教育理论和评价的盲从盲信问题,从根本上树立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信心,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内在的驱动力。
3.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本质上来看,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归根结底需要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所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判断和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实力强弱的最好标准,教育强国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才质量。关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出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新内涵。
一是,拓展了长期以来坚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强调“劳”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高要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德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智育着力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审美能力亦是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人才最终要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去,热爱劳动、具有劳动精神的人才能踏实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甘愿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习总书记在大会中特别指出,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3]
二是,主张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尤其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包含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劳动力即智力与体力的全面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因此,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换言之,劳动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毛泽东也曾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尤其是德育,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4]强调教育对象最终要成为劳动者,蕴含着对“劳”的重视。习总书记明确提出“德智体美劳”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内涵,重视个体综合能力中劳动素质的发展,使得教育回归到人本身,同时为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19][20][23]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0.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0,507,575.
[4]王焕勋.王焕勋教育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94-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95.
[7]蔡元培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158.
[8]陶行知.中国教育的觉醒[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3:11.
[9][24]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6,385.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
[11][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1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1).
[1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1).
[14]刘奕湛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引起热烈反响[EB/OL].(2016-09-10) [2018-09-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10/c_1119542690.htm.
[15]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N].人民日报,2014-08-19(1).
[16]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5-04.
[17]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7-19) [2018-08-02].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
[2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3.
[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
[责任编辑:庞达]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强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5.002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5-0008-05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深入解析习近平关于教育强国思想的理论渊源、内在结构,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具有重大战略指导作用。
一、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教育强国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说,吸收了革命教育家教育救国强国思想的精华,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教育强国之梦一脉相承,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行动指南。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论述
教育强国之强,体现在教育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即通过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再生产提供智力支持。马克思认为教育和社会生产是客观联系的,他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2]在他看来,劳动力可以“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3]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中智力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劳动力的智力或者说脑力劳动在国际竞争中变得十分关键。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是指通过教育培养脑力劳动力,并促使劳动力再生产,具体表现为:将“简单的”劳动力加工成“发展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将经验手艺型的劳动力转化为科学知识型的劳动力;将可能的劳动力培养成现实的劳动力。[4]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分裂,个人屈从于阶级,“把这个阶级排斥于发展之外的另一个阶级在智力方面也有局限性。”[5]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分离,体力劳动者失去智力发展的机会,致使个体极端片面地发展。恩格斯也曾指出,“既然资产阶级所关心的只是工人的最起码的生活,那我们也就不必奇怪它给工人受的教育只有合乎它本身利益的那一点点。”[6]资本主义教育提供极少的教育机会,实质是为了进一步对工人及其子女进行残酷的剥削。这一矛盾的存在致使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消灭旧分工,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施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关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教育对人剥削的本质,使得教育不再成为阶级的所有物,个体可以通过教育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教育强国的重要理论依据。
2.革命教育家教育救国强国思想
近代革命教育家们积极探索救国强国之道,为开启民智、改造社会、增强国力做出了贡献。民主革命家蔡元培认为“凡一种社会,必先有良好的小部分,然后能集成良好的大团体。所以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7]他在实践中创办教育会、爱国学社等,提升国民的民族主义觉悟,激发爱国主义思想,探索教育强国革命道路。陶行知先生早期在金陵大学的毕业论文中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教育实建设共和最要之手续,舍教育则共和之险不可避,共和之国不可建,即建亦必终归于劣败。”[8]明确表达了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的坚定信念,也传达出作为共和国公民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陶行知将教育与救国联系起来,培养能够“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国家生利、为民族生利”的人,始终将教育与建立共和国、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与培养共和国國民联系在一起。革命教育家教育救国强国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号召仁人志士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其目标是使教育为振兴中华服务,以期实现富国强民的教育理想,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思想根基。
3.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教育强国之梦
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教育梦想。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一定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9]他认为教育具有促进社会进化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解放生产力服务,所以教育是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路径,教育强国是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应有之义。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教育强国的思想精髓。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新世纪以来,在“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强国必先强教”观念深入人心,教育强国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作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要加快推进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发展教育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 总的来说,习近平关于教育强国的全面论述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通过教育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于教育的社会再生产和社会改造功能,教育是解放生产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二是指教育强盛之国,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使得教育真正为人服务,关注人的需求,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结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成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南。[11]究其根本而言,教育强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强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着学校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现象在教育领域屡见不鲜,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来说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深入一线学校考察并同师生开展座谈会,强调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必须“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12]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指导着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引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并取得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不适用于中国”等错误论断的成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知半解,只有真正弄清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事业中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始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解决教育问题,从理论和思想上为建设教育强国夯实基础。
2.人才强教: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障。习总书记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多次在教师节发表重要讲话,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工作收入、教师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作出重要指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13]“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1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政策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教师正当权益,尤其是重视农村教师在职培训,通过国培计划、在线研修、轮岗顶岗等方式增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这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此外,还注重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充分发挥教师“引路人”的作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改革强教:深化教育改革
十九大报告中简明扼要地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来及时解决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根本,以人民对教育的获得感为中心,教育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教育的期待。教育领域改革中,总书记尤其重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作为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承担着促进教育公平和选拔人才的作用,总体来说是符合我国教育国情的,但还存在着选拔标准单一、一考定终身等问题。为此,习总书记强调,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力的体制机构,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15]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全方位变革,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到高校办学体制改革,从新课程改革到教育评价改革,其目标是促进教育发展从追求效率转向追求公平,提供满足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平的教育机会,尤其是解决教育短板问题,缩小教育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和群体差距,提供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4.法治强教:推进依法治教
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教育法治建设,从根本上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长期以来,教育领域法治观念淡薄,人治和德治色彩浓厚,仅依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治理教育,不具有強制性,极大地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习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6]在庞杂的现代教育体系下,坚持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相结合,是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为此,我国重视教育立法工作,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并不断修订完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确保教育发展受法律强制力的保护。在教育法治化环境中,依法治教成为教育治理的基本方式和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重要方法,最终得以保障人民的受教育权利,满足人民的教育诉求,维护人民的教育权益。
5.外交强教: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在教育对外开放交流中,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解决各国教育问题贡献中国方案,是对外展现教育强国形象的最佳方式。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经曲折,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据统计数据显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8%,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3.5%。[17]同时,在PISA、STEM等多项国际教育评估中,我国均表现优异,为此各国开始借鉴中国教育模式,如英国教育部开始在近8000所小学数学课堂上推行“上海掌握教学模式”,提升英国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水平。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借鉴,相较于西方教育发达国家,更具有参考价值。根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18],中国积极参与到全球教育治理:共商是起点,与国际教育组织机构协商、交流全球教育发展问题,参与联合国主导的全球教育发展政策制定;共建是过程,与其他国家搭建起教育交流合作的平台,加快人才培养、学校发展等各方面互动交流;最后达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助,并为解决各国教育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三、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路径
全国教育大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关于教育强国的论述,并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路径。
1.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总书记在大会上首次明确指出,“加强党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19]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和重大教育发展战略的规划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在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都会针对教育领域作出专门的论述,指引一定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始终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教育投入持续加大、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逐步提升、城乡教育差距逐渐缩小等等展现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表明党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性和优越性,不仅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了党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并落实到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对教育部门和各类各类学校党组织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教育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文件,在政治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教育改革发展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使学生自觉在社会生活中遵守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中国青年一代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自觉将个人发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培育“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0]
2.树立人民群众的教育自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从中国教育实际出发,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21]为此,党和国家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面积人口扫盲运动,针对重点对象进行识字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教育;重点办师范教育,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重视发展高等教育,提升平均受教育水平,使得人口素质获得极大提升,从80%文盲落后状态,到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全国教育大会肯定了坚持走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坚定教育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内在精神动力。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2]然而,教育自卑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人民群众中,对我国教育持有怀疑、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教育西化倾向愈发严重,致使盲目崇拜西方教育,归根结底是对我国教育的不自信。自卑情绪的蔓延,严重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要以四个自信引领教育自信,即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指导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正确理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坚信中华优秀教育文化传统可以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指引方向,解决好对西方教育理论和评价的盲从盲信问题,从根本上树立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信心,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内在的驱动力。
3.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本质上来看,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归根结底需要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所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判断和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实力强弱的最好标准,教育强国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才质量。关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出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新内涵。
一是,拓展了长期以来坚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强调“劳”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高要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德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智育着力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审美能力亦是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人才最终要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去,热爱劳动、具有劳动精神的人才能踏实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甘愿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习总书记在大会中特别指出,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3]
二是,主张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尤其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包含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劳动力即智力与体力的全面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因此,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换言之,劳动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毛泽东也曾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尤其是德育,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4]强调教育对象最终要成为劳动者,蕴含着对“劳”的重视。习总书记明确提出“德智体美劳”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内涵,重视个体综合能力中劳动素质的发展,使得教育回归到人本身,同时为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19][20][23]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0.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0,507,575.
[4]王焕勋.王焕勋教育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94-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95.
[7]蔡元培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158.
[8]陶行知.中国教育的觉醒[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3:11.
[9][24]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6,385.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
[11][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1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1).
[1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1).
[14]刘奕湛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引起热烈反响[EB/OL].(2016-09-10) [2018-09-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10/c_1119542690.htm.
[15]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N].人民日报,2014-08-19(1).
[16]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5-04.
[17]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7-19) [2018-08-02].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
[2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3.
[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
[责任编辑: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