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妇女的就业性别歧视界定与《妇女权益保障法》相关立法完善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hoolno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立法并未对妇女的就业性别歧视进行定义,对此进行界定,可以就业性别平等理论为基础,从主体、行为、后果、因果关系、主客观方面展开分析.实施就业性别歧视主体包括用人单位以及对就业机会有决定性影响的其他单位和个人.对妇女的就业性别歧视的行为可分为直接就业性别歧视和间接就业性别歧视,二者都强调用人单位差别对待或对女性有差别影响与就业没有必然关系,缺乏正当性.内在的职业需要、生育保护措施和积极暂行措施构成直接就业歧视抗辩理由.就业性别歧视行为的成立不需要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结合上述理论,亟须对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相关立法进行完善.
其他文献
疫情之后公共管理的实践与理论,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我最近的思考是源于博士生同学们前几天给我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身处一个如此复杂的时代,不同学科之间相互竞争,竞相解决我们面临的公共问题,公共管理学科还有自信吗?与经济学、法学等其他学科相比,我们的自信在哪?第二个问题是,当前公共管理学科应该关注什么?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以及世界的公共管理学科提出了什么挑战?这个话题不仅有些宏大,而且可能会有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中美会”是讨论这类问题的一个非常合适的场合.二十一年来,中美会已经成为中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