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建设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宣传思想工作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辟新路径,创造新特色,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做文章。
在凝聚民心上做文章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处于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过渡状态的农民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益显现。加强思想教育,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任务。
理论引领。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误区”、“盲区”,向农民群众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十一五”规划奋斗目标和建设新农村的重大部署。要区别不同层次、不同对象,运用农民群众的语言和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活、讲透、讲深、讲好“大道理”,让其听得进、记得住,入耳入脑人心。用科学的理论引领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根治“小富即安、小胜即满”的“疲劳症”、创业目标不明的“迷茫症”和怕苦畏难的“恐惧症”,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对党与政府的信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政策感召。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凝聚了农民群众意志,反映了时代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深入持久的搞好形势政策教育,注重“三个把握”:一是把握好大势。大力宣传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大好形势和喜人态势;二是把握好大事。大力宣传牵动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大事、要事;三是把握好大局。大力进行大局观、法制观、生态观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的大局意识、法制观念和生态道德。要不断改进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工作,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准。吃准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有关精神;针对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选准教育主题;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把准导向;二是快。善于打破常规,做到反应快、行动快、节奏快,抢占先机,扩大影响;三是深。讲形势,既要把成绩讲足、问题讲够、成因讲透,又要把对策讲准、前景讲明;讲政策,既要把内容、要求和给农民群众的实惠讲细,又要把政策出台的背景、落实的措施讲清。用党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舆论引导。要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和“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营造浓郁的社会舆论氛围,进一步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要加强主流舆论建设和大众媒介管理,防止造成社会热点的“倾斜”、“滑坡”和人们心理的“失衡”。同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反馈、分析机制,把准农民群众的思想脉搏,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并对重大问题及早做好疏导、释惑、化瘀工作。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农民,步调一致地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改善民风上做文章
民风决定乡风。大力提高农民群众道德素质,改善民风,树立文明乡风,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任务,宣传思想工作责无旁贷。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提升人们道德素质、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必须坚持“百姓得实惠、企业出效益、政府增威信、农村树形象”的创建理念,注重农民这一“细胞”,强化家庭这一单元,夯实村组这一基础,抓住小城镇这一龙头,采取个人、家庭、村组、乡镇联创的办法,巩固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格局和成果,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和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大张旗鼓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广大农村的贯彻落实,促进农民群众的道德生成。
精心组织道德实践活动。思想道德教育重在实践。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参加的“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的主题实践活动,并通过“十星文明户”、“文明信用户”、“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道德文明标兵”等评选活动,追求“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实践效果。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造,建立“村风文明评议会”、“道德文明测报站”等村民自治组织,形成“家事大家评,村事大家办,坏事大家管,好事大家传”的生动局面,不断提升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
不断扩大先进典型影响。要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培育和树立一批遵守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改革创新、艰苦创业、尊重科学、关爱自然、团结互助的先进典型,评选出一批“创业之星”、“诚信之星”、“和谐之星”、“生态文明之星”、“节俭之星”、“卫生健康之星”,并出台优惠政策,完善先进典型的奖励机制,让先进典型吃香、吃甜,获奖、获益,以先进典型引路,激励农民群众不断进取。
在陶冶民情上做文章
农民期盼着文化滋润,农村呼唤新文化支撑。我们要承担起繁荣一方文化、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责任,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行以文“化”人,努力构建“先进文化引领、特色文化主导、多样式文化共荣、城乡文化联动、事业产业齐旺”的农村文化生态。
发展农村文化重在建设。建设是农村文化发展之本。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立足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设施建设。一要建好乡镇文化阵地,起码达到“五有”,即有一个符合省、市建设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有一个以乡镇党校、村民学校为主体的教育培训基地,有一个宣传长廊,有一张覆盖全乡镇的广播电视网,有一个可供农民娱乐、健身、休闲的场所。二要建好村级文化科技活动载体,开辟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和电教室,组建一个农民业余剧团(文艺宣传队),建成一座文化科技宣传长廊。三要培植一批文化中心户。同时,要组织县市文化系统的文化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农村文化的辅导和指导,培训农民文艺骨干,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表演水平,让“送文化下乡”变成“种文化在乡”。要继续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坚决遏制文化市场中的负面现象,确保农村文化市场“活而不乱,管而不死”,发展繁荣。
发展农村文化重在活动。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普及性强,参与面广,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按照“内容积极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风格清新质朴、乡土气息浓郁”的要求和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组织家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企业文化活动、民俗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一齐上,长流水、不断线,唱好“四季歌”,让农民群众在欢乐中得到理的启迪、情的陶冶、美的享受。要继续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把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把欢乐送给农民群众。
发展农村文化重在扶持。要用足用活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出台的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确保用于文化建设的投入(不含基础设施建设)不少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并随着财政的增长适度增加投入比例。要认真落实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创办文化产业。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认真组织各有关部门、单位开展城乡结对帮扶活动,实施农村文化共建“工程”,进一步开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作者系中共姜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刘卫东
在凝聚民心上做文章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处于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过渡状态的农民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益显现。加强思想教育,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任务。
理论引领。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误区”、“盲区”,向农民群众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十一五”规划奋斗目标和建设新农村的重大部署。要区别不同层次、不同对象,运用农民群众的语言和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活、讲透、讲深、讲好“大道理”,让其听得进、记得住,入耳入脑人心。用科学的理论引领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根治“小富即安、小胜即满”的“疲劳症”、创业目标不明的“迷茫症”和怕苦畏难的“恐惧症”,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对党与政府的信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政策感召。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凝聚了农民群众意志,反映了时代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深入持久的搞好形势政策教育,注重“三个把握”:一是把握好大势。大力宣传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大好形势和喜人态势;二是把握好大事。大力宣传牵动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大事、要事;三是把握好大局。大力进行大局观、法制观、生态观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的大局意识、法制观念和生态道德。要不断改进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工作,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准。吃准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有关精神;针对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选准教育主题;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把准导向;二是快。善于打破常规,做到反应快、行动快、节奏快,抢占先机,扩大影响;三是深。讲形势,既要把成绩讲足、问题讲够、成因讲透,又要把对策讲准、前景讲明;讲政策,既要把内容、要求和给农民群众的实惠讲细,又要把政策出台的背景、落实的措施讲清。用党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舆论引导。要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和“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营造浓郁的社会舆论氛围,进一步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要加强主流舆论建设和大众媒介管理,防止造成社会热点的“倾斜”、“滑坡”和人们心理的“失衡”。同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反馈、分析机制,把准农民群众的思想脉搏,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并对重大问题及早做好疏导、释惑、化瘀工作。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农民,步调一致地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改善民风上做文章
民风决定乡风。大力提高农民群众道德素质,改善民风,树立文明乡风,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任务,宣传思想工作责无旁贷。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提升人们道德素质、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必须坚持“百姓得实惠、企业出效益、政府增威信、农村树形象”的创建理念,注重农民这一“细胞”,强化家庭这一单元,夯实村组这一基础,抓住小城镇这一龙头,采取个人、家庭、村组、乡镇联创的办法,巩固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格局和成果,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和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大张旗鼓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广大农村的贯彻落实,促进农民群众的道德生成。
精心组织道德实践活动。思想道德教育重在实践。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参加的“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的主题实践活动,并通过“十星文明户”、“文明信用户”、“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道德文明标兵”等评选活动,追求“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实践效果。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造,建立“村风文明评议会”、“道德文明测报站”等村民自治组织,形成“家事大家评,村事大家办,坏事大家管,好事大家传”的生动局面,不断提升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
不断扩大先进典型影响。要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培育和树立一批遵守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改革创新、艰苦创业、尊重科学、关爱自然、团结互助的先进典型,评选出一批“创业之星”、“诚信之星”、“和谐之星”、“生态文明之星”、“节俭之星”、“卫生健康之星”,并出台优惠政策,完善先进典型的奖励机制,让先进典型吃香、吃甜,获奖、获益,以先进典型引路,激励农民群众不断进取。
在陶冶民情上做文章
农民期盼着文化滋润,农村呼唤新文化支撑。我们要承担起繁荣一方文化、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责任,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行以文“化”人,努力构建“先进文化引领、特色文化主导、多样式文化共荣、城乡文化联动、事业产业齐旺”的农村文化生态。
发展农村文化重在建设。建设是农村文化发展之本。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立足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设施建设。一要建好乡镇文化阵地,起码达到“五有”,即有一个符合省、市建设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有一个以乡镇党校、村民学校为主体的教育培训基地,有一个宣传长廊,有一张覆盖全乡镇的广播电视网,有一个可供农民娱乐、健身、休闲的场所。二要建好村级文化科技活动载体,开辟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和电教室,组建一个农民业余剧团(文艺宣传队),建成一座文化科技宣传长廊。三要培植一批文化中心户。同时,要组织县市文化系统的文化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农村文化的辅导和指导,培训农民文艺骨干,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表演水平,让“送文化下乡”变成“种文化在乡”。要继续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坚决遏制文化市场中的负面现象,确保农村文化市场“活而不乱,管而不死”,发展繁荣。
发展农村文化重在活动。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普及性强,参与面广,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按照“内容积极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风格清新质朴、乡土气息浓郁”的要求和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组织家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企业文化活动、民俗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一齐上,长流水、不断线,唱好“四季歌”,让农民群众在欢乐中得到理的启迪、情的陶冶、美的享受。要继续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把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把欢乐送给农民群众。
发展农村文化重在扶持。要用足用活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出台的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确保用于文化建设的投入(不含基础设施建设)不少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并随着财政的增长适度增加投入比例。要认真落实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创办文化产业。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认真组织各有关部门、单位开展城乡结对帮扶活动,实施农村文化共建“工程”,进一步开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作者系中共姜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刘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