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贷后管理对确保银行贷款安全和案件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基层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工作由于受到经营理念、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是信贷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一定程度上成为基层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短板”,对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带来较大的风险。
关键词 基层商业银行 贷后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贷后管理是指从信贷客户实际使用银行信用后到该授信完全终止前各个环节的管理,是信贷全过程管理的重要阶段,包括检查与发现、决策与行动、贷后工作的检查与管理、考核与激励及信贷档案管理等工作内容。
一、基层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贷后管理认识不到位。
一是由于受到“重贷轻管”思想的制约,导致贷后管理工作从主观意识上得不到重视。银行加大贷款投放,拓展新的授信客户,能够带来短期的现实利益。但是贷款发放后,无法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管,贷后管理变成了事后管理、被动管理。二是有些客户经理过渡依赖贷前调查,认为贷前进行了调查、分析、论证,落实了各项贷款担保抵押条件,就不会形成风险,导致贷后管理流于形式,贷后管理的重要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二)贷后检查不规范。
一是某些信贷人员工作作风浮躁,以业务繁忙、营销任务重为借口不按时进行跟踪检查,尤其是对上级银行统一安排发放的贷款;二是对贷款的贷后检查方式只停留在电话联系或者走访地点只限于客户办公室、财务室里,缺乏第一现场的实地检查,不能了解贷款的真实情况,贷后检查报告闭门造车;三是贷后检查报告使用固定的格式文本,其调查内容简单,流于形式,没有重视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不能准确地反映出贷款的使用情况和企业的偿债能力;四是检查的范围狭窄,只重视大额贷款和风险比较明显的贷款,而对风险比较小的低风险信贷业务很少检查或者根本不查。
(三)监测和识别风险的能力较弱。
一是信贷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风险识别的水平和技能普遍不高。二是缺少必要的识别风险的有效工具,加之受人员素质的制约,风险的识别仅靠个人直觉和借款人的表面现象来判断;三是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传导不畅,导致银企信息不对称,更无法从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部门获得借款人的相关信息,同时对会计、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评审报告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
(四)内部监督和控制薄弱。
一是内部的监督检查不力,检查的次数和频率无法保证,多是突击性的检查,而常规的、规范的检查较少;二是检查人员的责任心不足,大部分都在走过场,对问题视而不见;三是惩罚措施不到位,即使是因为贷后检查不尽职而导致的风险发生也没有相应的处罚;四是激励机制不到位,贷后管理人员的责任与得到的报酬不均衡,缺乏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基层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对策
(一)推行贷后管理岗位分离,明确岗位职责。
要从根本上、从体制上解决“重贷前、贷中,轻贷后”的问题,提高贷后管理专业化水平,就要推行贷后管理岗位职责分离,明确各岗位职责。一是要将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与贷后管理岗位分离,改变过去由一名信贷人员负责信贷业务全流程的做法,把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岗与贷后管理岗位分离,实现贷后管理岗位制约,设置专司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的客户经理和专司贷后管理的信贷经理,从流程上区分不同的岗位职责,信贷经理主要负责贷后管理工作;二是贷后管理专业专注,在加强贷后管理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以后,在不削弱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人员力量前提下,配备专职信贷经理,专注于贷后管理各项工作;三是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岗位与贷后管理岗位利益一致,市场营销岗与贷后管理岗岗位职责不同,责任不同,但业务目标应一致,在绩效考核上利益相关联,避免在营销和管理上的冲突。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流程。
一是制定贷后检查制度,贷后管理人员定期走访客户,走访采取现场与非现场相结合的方式,现场方式包括到客户办公场所、生产场所或项目施工现场等,非现场方式包括电话或其他与客户主要负责人接触了解客户经营情况的方式,并且走访要形成“走访记录”,主要记载走访的时间、方式、内容、访谈对象、是否发现异常情况、是否发现客户新的需求等;二是建立立体式的贷后管理预警体系,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对外要与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及时从外部获得可以信息,同时对内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从会计部门获得借款人的结算频率、现金流量、账户余额等情况,通过内外部结合提高风险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三是建立对借款人的内部定期分析会制度,贷前、贷中、贷后人员要定期沟通,讨论所有客户的风险状况,尤其是出现预警信号的客户,全面掌握所有贷款客户的最新情况和工作进展,商讨和确定消除预警信号的解决方案。
(三)强化贷后管理执行力,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以落实责任为重心,强化贷后管理的执行力,坚持和完善贷后监督约束机制。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上下级机构之间、相关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贷后管理职责和相关责任人,建立健全岗位分离又相互监督制约的运行机制;二是要建立贷后管理立体化的再监督制度,在部门相互制约、权责明晰的基础上,审计、监察部门对贷后管理人员的贷后管理工作不定期进行再监督,形成贷后管理的整体合力;三是要健全贷后管理风险损失的失职责任界定和追究制度,规定各层次、各环节责任人违反贷后管理规定的相关措施,从严处罚违纪违规问题。
(四)完善考核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重贷款发放奖励、轻贷后管理激励。即使在贷后管理激励中,多数银行注重不良贷款清收奖励,对正常贷款收回没有激励。相对于贷前调查、贷中审查环节而言,贷后管理是时间跨度最长、变化最多、最难驾驭的风险防范控制环节,导致信贷人员感到“吃力不讨好”,贷后管理只有责任,不如市场扩展实惠,从而影响贷后管理工作。由此可见,只有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加强信贷业务贷后管理,改变“重贷轻管”的状况,培育积极主动的贷后管理文化,提高全行加强贷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全行加强贷后管理的合规操作和风险控制,确保对公信贷业务贷后管理的高质量与高效益。□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保定分行)
关键词 基层商业银行 贷后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贷后管理是指从信贷客户实际使用银行信用后到该授信完全终止前各个环节的管理,是信贷全过程管理的重要阶段,包括检查与发现、决策与行动、贷后工作的检查与管理、考核与激励及信贷档案管理等工作内容。
一、基层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贷后管理认识不到位。
一是由于受到“重贷轻管”思想的制约,导致贷后管理工作从主观意识上得不到重视。银行加大贷款投放,拓展新的授信客户,能够带来短期的现实利益。但是贷款发放后,无法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管,贷后管理变成了事后管理、被动管理。二是有些客户经理过渡依赖贷前调查,认为贷前进行了调查、分析、论证,落实了各项贷款担保抵押条件,就不会形成风险,导致贷后管理流于形式,贷后管理的重要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二)贷后检查不规范。
一是某些信贷人员工作作风浮躁,以业务繁忙、营销任务重为借口不按时进行跟踪检查,尤其是对上级银行统一安排发放的贷款;二是对贷款的贷后检查方式只停留在电话联系或者走访地点只限于客户办公室、财务室里,缺乏第一现场的实地检查,不能了解贷款的真实情况,贷后检查报告闭门造车;三是贷后检查报告使用固定的格式文本,其调查内容简单,流于形式,没有重视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不能准确地反映出贷款的使用情况和企业的偿债能力;四是检查的范围狭窄,只重视大额贷款和风险比较明显的贷款,而对风险比较小的低风险信贷业务很少检查或者根本不查。
(三)监测和识别风险的能力较弱。
一是信贷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风险识别的水平和技能普遍不高。二是缺少必要的识别风险的有效工具,加之受人员素质的制约,风险的识别仅靠个人直觉和借款人的表面现象来判断;三是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传导不畅,导致银企信息不对称,更无法从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部门获得借款人的相关信息,同时对会计、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评审报告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
(四)内部监督和控制薄弱。
一是内部的监督检查不力,检查的次数和频率无法保证,多是突击性的检查,而常规的、规范的检查较少;二是检查人员的责任心不足,大部分都在走过场,对问题视而不见;三是惩罚措施不到位,即使是因为贷后检查不尽职而导致的风险发生也没有相应的处罚;四是激励机制不到位,贷后管理人员的责任与得到的报酬不均衡,缺乏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基层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对策
(一)推行贷后管理岗位分离,明确岗位职责。
要从根本上、从体制上解决“重贷前、贷中,轻贷后”的问题,提高贷后管理专业化水平,就要推行贷后管理岗位职责分离,明确各岗位职责。一是要将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与贷后管理岗位分离,改变过去由一名信贷人员负责信贷业务全流程的做法,把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岗与贷后管理岗位分离,实现贷后管理岗位制约,设置专司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的客户经理和专司贷后管理的信贷经理,从流程上区分不同的岗位职责,信贷经理主要负责贷后管理工作;二是贷后管理专业专注,在加强贷后管理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以后,在不削弱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人员力量前提下,配备专职信贷经理,专注于贷后管理各项工作;三是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岗位与贷后管理岗位利益一致,市场营销岗与贷后管理岗岗位职责不同,责任不同,但业务目标应一致,在绩效考核上利益相关联,避免在营销和管理上的冲突。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流程。
一是制定贷后检查制度,贷后管理人员定期走访客户,走访采取现场与非现场相结合的方式,现场方式包括到客户办公场所、生产场所或项目施工现场等,非现场方式包括电话或其他与客户主要负责人接触了解客户经营情况的方式,并且走访要形成“走访记录”,主要记载走访的时间、方式、内容、访谈对象、是否发现异常情况、是否发现客户新的需求等;二是建立立体式的贷后管理预警体系,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对外要与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及时从外部获得可以信息,同时对内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从会计部门获得借款人的结算频率、现金流量、账户余额等情况,通过内外部结合提高风险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三是建立对借款人的内部定期分析会制度,贷前、贷中、贷后人员要定期沟通,讨论所有客户的风险状况,尤其是出现预警信号的客户,全面掌握所有贷款客户的最新情况和工作进展,商讨和确定消除预警信号的解决方案。
(三)强化贷后管理执行力,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以落实责任为重心,强化贷后管理的执行力,坚持和完善贷后监督约束机制。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上下级机构之间、相关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贷后管理职责和相关责任人,建立健全岗位分离又相互监督制约的运行机制;二是要建立贷后管理立体化的再监督制度,在部门相互制约、权责明晰的基础上,审计、监察部门对贷后管理人员的贷后管理工作不定期进行再监督,形成贷后管理的整体合力;三是要健全贷后管理风险损失的失职责任界定和追究制度,规定各层次、各环节责任人违反贷后管理规定的相关措施,从严处罚违纪违规问题。
(四)完善考核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重贷款发放奖励、轻贷后管理激励。即使在贷后管理激励中,多数银行注重不良贷款清收奖励,对正常贷款收回没有激励。相对于贷前调查、贷中审查环节而言,贷后管理是时间跨度最长、变化最多、最难驾驭的风险防范控制环节,导致信贷人员感到“吃力不讨好”,贷后管理只有责任,不如市场扩展实惠,从而影响贷后管理工作。由此可见,只有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加强信贷业务贷后管理,改变“重贷轻管”的状况,培育积极主动的贷后管理文化,提高全行加强贷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全行加强贷后管理的合规操作和风险控制,确保对公信贷业务贷后管理的高质量与高效益。□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保定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