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视角下小语教学的有效“支点”探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river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点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寻找、发现并把握关键之处,采取适宜的学习方式展开自主的学习活动,语言文化教育便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支点之一。
  支点一:汉字文化
  汉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阅读素养的基础,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识字写字更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之一,汉字文化便是突破这一核心内容的有效“支点”。众所周知,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个信息源综合构成,识字教学必须重视儿童发展的语言认知心理需求。在苏教版语文二上《登鹳雀楼》一课的识字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以下教学实践:
  1. 于字理中识记。(PPT出示“雀”)上半部分是什么字?(小)下半部分的偏旁讀作“隹(zhuī)”,指短尾巴的鸟,两者合起来组成“雀”字,意思就是“小鸟”,组词“麻雀” 。和鸟有关的偏旁还有鸟字旁。联系旧知,将“鸟”()与“隹” ()对比,与之前《识字7》中的字词结合,引入新知,帮助学生扩大识字量,激发学生对于语言文化的兴趣。本片段教学基于儿童语文发展的关键期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雀”字背后的语言文化进一步具象化,符合低年级学生前运算和具体运算过渡的发展规律,利用表征(图画、词等)来引导儿童思考和表达“雀”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关联。
  2. 于结构中理解。(PPT出示“楼”)古时候的房子多用木头建造,所以它的偏旁是——(生:木字旁。)右边读作“娄”,左形右声,这是形声字,包含着一种有趣的造字法。还想了解更多汉字奥秘的同学,推荐阅读《汉字树》书影。写好“楼”字可是有秘诀的(出示口诀,PPT依次出现):比天地、比宽窄、看穿插。师示范书写:同天同地,左窄右宽,点横穿插。(出示“欲”)请学生讲解“欲”字。师范写,生书空。该片段教学中,将汉字文化与口诀结合,以“楼”字为契机,着重点拨左右结构字的看字要领,采用线条和色块辅助观察,从“楼”到“欲”,由扶到放,有层次地进行教学,指导低年级儿童识记、写好重点字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树立结构意识,主动识字写字。在“看穿插”的环节融入中华传统美德——“礼让”,将语言文化教育化于无形,更自然。
  支点二:融合性阅读教学
  语言文化教育若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也很难走得更远更广。结合芬兰等国的跨学科融合性教育,笔者在个人课题的研究中旨在建构语文阅读教学与地方课程的融合性课程开发模式与学习模式,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引入课外素材服务于课内阅读,尝试在一定范围内融通三级课程体系。同时,融合性阅读教学更加尊重儿童的自主与自由,注重濡染与实践,促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
  1. 课内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一些分散在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如果仅仅让学生读背,他们不一定能深入理解,这些教学内容完全可以转变成语言文化教育的又一素材,被拓展成为班本课程,甚至是校本课程,教师自然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如以苏教版小语二上《练习7》中的《二十四节气歌》为例,它融合了民俗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学科内容,笔者进行了班本课程开发的尝试。结合当时的节气“清明”,从清明节气的三候“桐始华,田鼠化为鴽(rú),虹始见”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各个节气中自然界的变化,配以相关诗句、农谚诵读。教师还邀请对“上巳节”和“寒食节”有所了解的学生上台讲故事,引出荡秋千等传统游戏,最后从美学角度给同学们简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对学生的清明假期生活加以指导。
  2. 课内今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笔者以所教班级中的“学生讲坛”为例,“汉字树”团队带领同学们联系所学一类字,猜相应古文字,了解汉字文化渊源;学生小静利用节假日到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回来后带着同学们一起学习课文《美丽的丹顶鹤》,有助于在学习共同体中了解丹顶鹤的姿态美。教师则成为平台的维护者与引导者,在学生遇到困惑时适时点拨,并创造性地布置作业。在四上《但愿人长久》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古今变迁、人生无常的哲学意义并不理解,教学中可结合六朝宫城城墙遗址的图片,简要讲解了六朝都城建设历史与隋军的“平荡耕垦”政策。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份岁月蹉跎的沧桑感和苏东坡达观的精神世界。在融合性阅读教学的研究中,跨学科阅读教学,更加强调融合先进的教学思想,寻求语文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语文教师应当立足课本,挖掘语言文化教育中零散、易被忽视的素材,特别是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部分,发挥教与学的双向主观能动性,深化“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支点三:社会资源
  除了前两个校内为基础的“支点”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应关注校外的“支点”。面向语言文化教育的社会资源中,博物馆及其志愿者便是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曾担任南京六朝博物馆文博解说志愿者,进行“社会资源”为支点的实践:
  1. 文物资源的运用。每日晨读诵诗,同学们在读到《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时,明显表现出对“屐齿”一词的不解,这时,教师往往会直接解释为“木鞋的锯齿”。但笔者结合六朝博物馆中展出的“木屐”,讲解了谢灵运发明“谢公屐”的故事,又引出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诗句,同学们不仅仅了解了“屐齿”的含义,对木屐的实用性也有了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更懂得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倍增古诗阅读的趣味性,博物馆中的文物资源就是古诗词学习的有效实证性“支点”。课外阅读教学的支点不太好把握,但“世界博物馆日”当天,我大胆地以博物馆这一社会资源为支点,进行了课外阅读推荐,从《狮身人面像是怎么来到博物馆的》 《你不能带黄气球进大都会博物馆》 《木娃的博物馆》等绘本,将语文课外阅读与博物馆学融合,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走向世界,以语言文化为视角,拓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范畴。因此,语言文化视角下的支点不一定局限于在校内探寻,还可以走出校园,教师与志愿者角色的结合也是未来社会发展中一种趋势。
  2. 校博合作中的运用。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并不局限于教育系统内,而应在跨专业、跨领域等方面均有效地合作,实现共赢。2017年,学校与六朝博物馆共同开发“六朝文化进校园”项目,教师与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跨领域合作,共同备课,钻研教材,获得共赢,使教师专业化发展获得新的渠道。笔者也参与了几位小小解说员的实习考核中,深刻体会到真正使学生走出校园的重要性,将馆内藏品、地方历史文化与语言学习相结合,教学相长,学生的语文等多学科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而迅速地提升。
  语言文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支点式学习为媒介,帮助教师和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真正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作者单位: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其他文献
  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文化差异等根植性因素以及历史发展演化路径不同等诸多原因,使得不同区域经济在产业结构、产业间关联关系及模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发展特
吴非老师写过一本书,叫作《不跪着教书》,说的是许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教出来的学生都具有奴性。看后十分过瘾,十分痛快,十分赞同。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看我们的教师做了什么。  语文教师读的书:据了解,语文教师读得最多的是教案集、案例集。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师将西方教育家杜威、皮亚杰、斯金纳、布鲁纳、加德纳作为自己的偶像。但是,有多少个语文教师认
期刊
学生进入学校后,最早接触的书写工具是铅笔,属于硬笔书法范畴。指导学生写出一手端正、娟秀的铅笔字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专业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一年级学生处于学习硬笔书法的起步阶段,应当从最基本的写字姿势、写字要求、写字能力入手,帮助学生写好汉字。同时,也是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根基。  一、矫正姿势,起步要稳  低幼儿童在入学前已经接触过诸如蜡笔、水彩笔等书写工具涂鸦绘画,但是,大部分儿童书写姿势都是错误
期刊
进入21世纪后,“语文素养”理念的提出,引发了学界的持久关注和热烈讨论.“语文素养”的定义是什么,构成要素有哪些,结构模型是怎样的,“语文素养”与相关概念有何异同,诸如
期刊
随着本科科学教育这门课程的开设。传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因其涉及的范围多且深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学科的发展要求。结合科学教育这一专业特征和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
时至2017年9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摆在了全国小学生的书桌上,我发现教材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古诗词的比重大大增加,这也预示着,语文学习要回归本源,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但是,对于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都很有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比较欠缺的小学生而言,学习却是不容易的。怎样用好教材,教好古诗词呢?  一、改变成人意识过多,儿童立场不够,让古诗词学习从儿童出发  学习古诗词,我们似乎习惯于这样
期刊
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识字教学处境尴尬:有的老师比较随性,字词教学泛泛而过,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阅读和习作上,学生的字词学得不够扎实;有的老师还像低年级那样,音、形、义按
期刊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做好整本书的阅读呢?我想就汪曾祺的《人间滋味》一书,谈谈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三个层次.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