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学案是目前课堂改革的有力抓手。本文结合导学案在本校的使用情况,对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导学案做一些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课堂导学模式;利弊;使用策略
新一轮课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注重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笔者认为课堂导学模式的教学可以说是实施高效课堂的起点。课堂导学模式依托教师课前精心编写的导学案,以课堂生成的问题为导入,关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同时将教师置于“引导者”“领航者”的位置,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笔者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尝试了一个学年的课堂导学式教学模式,本文将对导学案在本校高一生物课堂使用中发现的问题与认识进行探讨。
一、课堂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一生物课堂实践中的优点
笔者在一学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一生物教学有三大优点:
第一,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该模式要求学生先依托导学案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后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师生共同突破难点,这大大改变了已有的学习方式,从“先教后学”转为“先学后教”。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尝试,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学习意识以及交流表达能力都有了可喜的改善。
第二,面向全体学生,有助于夯实双基。该模式使用学案进行教学,促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课堂中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学有所获,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另外,导学案中集中了一节课中的基础知识,使课堂学习更易于延伸,即使是学习较为落后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后的弥补掌握一节课的知识,同时也有效改善了学生因为某节课的缺席或者精神不佳而无从学习的状况。
第三,有利于生物学习的课后延伸和教学反馈。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课堂中多媒体的使用,视觉、听觉等教学材料的刺激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这些材料播放的时间短,学生经常会出现在课堂貌似看懂或者听懂了,但课后自主学习时又发现不会了的现象。而导学案不仅对繁琐复杂的难点内容进行了清晰表达,也可以针对重难点配以有效合适的图片,这样使得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课后延伸,有助于学习效果的巩固。
二、课堂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一生物课堂实践中的干扰与问题
实践中发现,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仍有需要完善的方面,主要有三个问题:
第一,导学案编写的有效性对课堂导学开展的影响。导学案的编写是该模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通常的学案以问题或者填空的形式进行知识的编排,实践发现,填空式的学案并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使学生对导学案产生抵触心理。因而有效的导学案应更多地采用问题探究的编写方式。因而如何有效编制导学案就成了该模式教学的关键。
第二,教师个人魅力以及相关经验的积累对导学案教学开展的影响。该模式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利于探究的外部环境,比如充足的课前准备、和谐的小组学习、公平的学习活动评价等,而这些与教师的组织能力、个人魅力和相关经验的积累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第三,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受到一定制约。学生在利用导学案进行学习时,事实上已经被限定在教师设计的思维中,这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的同时,也导致他们的发散思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实施课堂导学模式的策略
第一,导学案使用的时机。课堂导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先学后教”,只有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进而在课堂上有效地解决问题。但高一课业压力、作业量都较大,学生预习作业的质量不高。笔者在实践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针对问题实施教学,有效化解了此矛盾。
第二,及时反馈和总结,注重导学案的留白。导学案的核心是“授之以渔”,因此在编写中特别要注重“留白”,多给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发挥的空间。每个学生的层次和能力不同,对学习投入的精力不同,使用导学案的有效性和收获也有较大差异。教师要利用导学案留白处的个性化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也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教学策略,使教学相长。
第三,课堂的有效讲解。课堂导学模式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管好自己的嘴,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讨论之后可以学会的不讲,只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重点难的拓展进行释疑。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处理,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他组仍存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疑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
导学案作为新一轮教学改革中的载体,既有其有利的方面,也一定会存在某些问题。当前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已经全面取消了导学案,也给所有改革实践者提了一个醒: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的。所谓教无定法,学情不同所适用的方法和模式也不同,但不管是什么模式,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要因材施教,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课堂导学模式;利弊;使用策略
新一轮课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注重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笔者认为课堂导学模式的教学可以说是实施高效课堂的起点。课堂导学模式依托教师课前精心编写的导学案,以课堂生成的问题为导入,关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同时将教师置于“引导者”“领航者”的位置,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笔者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尝试了一个学年的课堂导学式教学模式,本文将对导学案在本校高一生物课堂使用中发现的问题与认识进行探讨。
一、课堂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一生物课堂实践中的优点
笔者在一学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一生物教学有三大优点:
第一,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该模式要求学生先依托导学案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后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师生共同突破难点,这大大改变了已有的学习方式,从“先教后学”转为“先学后教”。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尝试,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学习意识以及交流表达能力都有了可喜的改善。
第二,面向全体学生,有助于夯实双基。该模式使用学案进行教学,促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课堂中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学有所获,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另外,导学案中集中了一节课中的基础知识,使课堂学习更易于延伸,即使是学习较为落后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后的弥补掌握一节课的知识,同时也有效改善了学生因为某节课的缺席或者精神不佳而无从学习的状况。
第三,有利于生物学习的课后延伸和教学反馈。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课堂中多媒体的使用,视觉、听觉等教学材料的刺激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这些材料播放的时间短,学生经常会出现在课堂貌似看懂或者听懂了,但课后自主学习时又发现不会了的现象。而导学案不仅对繁琐复杂的难点内容进行了清晰表达,也可以针对重难点配以有效合适的图片,这样使得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课后延伸,有助于学习效果的巩固。
二、课堂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一生物课堂实践中的干扰与问题
实践中发现,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仍有需要完善的方面,主要有三个问题:
第一,导学案编写的有效性对课堂导学开展的影响。导学案的编写是该模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通常的学案以问题或者填空的形式进行知识的编排,实践发现,填空式的学案并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使学生对导学案产生抵触心理。因而有效的导学案应更多地采用问题探究的编写方式。因而如何有效编制导学案就成了该模式教学的关键。
第二,教师个人魅力以及相关经验的积累对导学案教学开展的影响。该模式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利于探究的外部环境,比如充足的课前准备、和谐的小组学习、公平的学习活动评价等,而这些与教师的组织能力、个人魅力和相关经验的积累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第三,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受到一定制约。学生在利用导学案进行学习时,事实上已经被限定在教师设计的思维中,这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的同时,也导致他们的发散思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实施课堂导学模式的策略
第一,导学案使用的时机。课堂导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先学后教”,只有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进而在课堂上有效地解决问题。但高一课业压力、作业量都较大,学生预习作业的质量不高。笔者在实践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针对问题实施教学,有效化解了此矛盾。
第二,及时反馈和总结,注重导学案的留白。导学案的核心是“授之以渔”,因此在编写中特别要注重“留白”,多给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发挥的空间。每个学生的层次和能力不同,对学习投入的精力不同,使用导学案的有效性和收获也有较大差异。教师要利用导学案留白处的个性化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也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教学策略,使教学相长。
第三,课堂的有效讲解。课堂导学模式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管好自己的嘴,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讨论之后可以学会的不讲,只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重点难的拓展进行释疑。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处理,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他组仍存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疑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
导学案作为新一轮教学改革中的载体,既有其有利的方面,也一定会存在某些问题。当前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已经全面取消了导学案,也给所有改革实践者提了一个醒: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的。所谓教无定法,学情不同所适用的方法和模式也不同,但不管是什么模式,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要因材施教,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