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培养适合市场需求、满足学生自身成长要求的临床检验技能型人才,我校基于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岗位工作过程,岗位的任职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逐步形成了以理论 实训为主要形式,以微生物检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导向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使培养的学生能胜任岗位工作,并能达到所要求的职业技能。
关键词: 微生物学检验 实验(训)教学 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冲突。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学校教育与市场的脱节,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迫使学校对培养人才的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进行调整。具体的要求是:在教学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细化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客体转为主体,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将传统的單一知识灌输方式转为培养创造力的启发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方法;将封闭式的校内课堂教学转为多维的“大课堂”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从简单的专业知识型转为综合型、复合型、创造型和开拓型,等等,因此教育应坚持以人为中心,遵循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构建和谐的发展运行机制。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活动,为培养具有适合市场需求、满足学生自身成长要求的临床检验技能型人才,对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训)教学活动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对实验(训)教学内容应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调整。
我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培养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检验科从事医学检验技术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念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具有必要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必备的检验技能;能直接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角色转位,并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及自身发展创造条件,为达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
1.实验(训)教学内容模块化。
依据本学科的专业特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临床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对《微生物学检验》这门学科的实验(训)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教学活动内容不再以教材为主,而是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为主,因而对《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训)课以职业特点和临床岗位工作性质为依据,在教学内容上优化为7大学习情境,例如:7大学习情境之一:细菌检验基本技术;对应的实验(训)项目为:1.细菌形态学检查;2.常用培养基配备;3.细菌分离培养技术;4.细菌生化反应;5.药敏性试验。每一实验(训)项目都对应相应的基本技能要求,在教学之前学生知晓,教师明确;每一实验(训)项目结束都进行技能测试,达到人人合格,人人过关的目的。对传统的验证性实践教学优化组合为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训)教学,紧密联系临床工作岗位的职业性质特点设计开展教学。优势在于缩短学校教育与临床岗位工作的脱节,为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2.强化实验(训)课教学,制定“递进式”技能培养目标。
基于临床检验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特点,为使医学检验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对接,我校制定了“早实践,多实践,课程实践不间断”的实践教学方案。并对《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目标、课程标准等进行了完善与修订,将实验(训)内容进行“递进式”阶梯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技能培养采取: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和岗位专项实训→顶岗实习,递进式完成。我校非常重视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的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验(训)的实践教学的专兼职师资都具有双师资格,使整个教学活动围绕岗位职责、职业标准、实际临床工作开展,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完成学校教学活动到临床实际工作岗位的角色转变。
3.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加大社会实践力度。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并能胜任,并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奠定基础。然而传统的教育存在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现象,学生对从事的行业所具备的职业特点、职业道德、行业行为规范有欠缺,为改变这一现象,我校专(兼)职教师加强与系部的联系、沟通,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上述不足:利用寒、暑假加大学生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主要医疗卫生单位)活动力度,提早接触临床,熟悉工作岗位的流程及对技能的要求;开展职业道德讲座,灌输行业行为准则,力求深入人心,并在实验(训)中利用专兼职教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引导学生,效果良好;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成长,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行业行为规范知识,树立职业道德意识,让学生在竞赛中对本门学科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换,让学生多本学科有兴趣,有信心;加大与实习教学医院的联系,建立完整的信息反馈运行机制,有计划有目的地修订教学大纲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近四年的实践,效果良好。
二、教学活动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致。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1)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3)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4)对学生认识、评价社会和自我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保障。具体做法:
1.采用“渗透教学法”的方式充分利用平时的实验(训)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依据本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实验(训)教学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依据本专业的特点,灌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理念,力求学生养成严谨细致、认真踏实的实验(训)习惯,并穿插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内化为人文精神。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规范、约束学生,以自身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采取“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引导吸引学生。技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我校教育者的信念。 2.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形成综合分析及判断的能力。
按照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科学始于问题。因此需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准备每一次实验(训)课,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环节,要有意识启发、训练他们既有收敛性思维,又有发散性思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设置小陷阱,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題,逐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加大了讨论比例,分组评定,纳入平时考核,让学生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实验(训)中,加大综合性实验(训),减少验证性实验或者把经典的验证性实验穿插在综合性实验(训)中。不仅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且逐步形成临床工作思维。
3.传统的与现代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相结合。
首先,应重新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因为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适应社会,胜任工作岗位,利于自身发展,个人成长。因而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的作用是导,是引导学生学,“以师为本”的理念转变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上来,教师应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同时教师也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提升,所以教育应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更努力地追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注重方法论的教育。因此我校对传统教学手段进行了改进与保留。板书:具有传统教学优势,使学生思维与教师同步,利于学生掌握授课大纲、要点;便于学生记录。多媒体:形象、生动、主观、直接、信息量大,还可模拟一些动态过程。录像:直观,能弥补临床教学的不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结合,利用多种手段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总体和细节两个方面全面掌握,特别是围绕工作岗位需具备的临床思维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及职业素养的形成。
其次,应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将单一的课堂教学扩大到学生自学、讨论、科学研究和实践,形成开放式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还要会做人、会学习、会创造。在实验(训)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学生自学、查阅资料、讨论的实践时间。目前我校实施的教学手段有:1.案例教学法;2.问题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实践(训)中;3.项目教学法:以完成一个学习项目为目标;4.情境教学法:利用教学、实习医院优质的教学资源、兼任老师的讲解、介绍;参观、见习;5.仿真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进行;6.演示、示教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学生的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都有所提高,在顶岗实习中,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反映良好。
参考文献:
[1]季建军,康英芳.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管理的几点体会[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2(5):81-82.
[2]蒋显勇,徐克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6,13(3):1-3.
[3]李晓翠,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健康医学教育,2008.22(2):35-36.
关键词: 微生物学检验 实验(训)教学 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冲突。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学校教育与市场的脱节,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迫使学校对培养人才的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进行调整。具体的要求是:在教学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细化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客体转为主体,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将传统的單一知识灌输方式转为培养创造力的启发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方法;将封闭式的校内课堂教学转为多维的“大课堂”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从简单的专业知识型转为综合型、复合型、创造型和开拓型,等等,因此教育应坚持以人为中心,遵循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构建和谐的发展运行机制。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活动,为培养具有适合市场需求、满足学生自身成长要求的临床检验技能型人才,对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训)教学活动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对实验(训)教学内容应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调整。
我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培养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检验科从事医学检验技术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念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具有必要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必备的检验技能;能直接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角色转位,并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及自身发展创造条件,为达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
1.实验(训)教学内容模块化。
依据本学科的专业特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临床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对《微生物学检验》这门学科的实验(训)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教学活动内容不再以教材为主,而是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为主,因而对《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训)课以职业特点和临床岗位工作性质为依据,在教学内容上优化为7大学习情境,例如:7大学习情境之一:细菌检验基本技术;对应的实验(训)项目为:1.细菌形态学检查;2.常用培养基配备;3.细菌分离培养技术;4.细菌生化反应;5.药敏性试验。每一实验(训)项目都对应相应的基本技能要求,在教学之前学生知晓,教师明确;每一实验(训)项目结束都进行技能测试,达到人人合格,人人过关的目的。对传统的验证性实践教学优化组合为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训)教学,紧密联系临床工作岗位的职业性质特点设计开展教学。优势在于缩短学校教育与临床岗位工作的脱节,为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2.强化实验(训)课教学,制定“递进式”技能培养目标。
基于临床检验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特点,为使医学检验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对接,我校制定了“早实践,多实践,课程实践不间断”的实践教学方案。并对《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目标、课程标准等进行了完善与修订,将实验(训)内容进行“递进式”阶梯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技能培养采取: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和岗位专项实训→顶岗实习,递进式完成。我校非常重视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的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验(训)的实践教学的专兼职师资都具有双师资格,使整个教学活动围绕岗位职责、职业标准、实际临床工作开展,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完成学校教学活动到临床实际工作岗位的角色转变。
3.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加大社会实践力度。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并能胜任,并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奠定基础。然而传统的教育存在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现象,学生对从事的行业所具备的职业特点、职业道德、行业行为规范有欠缺,为改变这一现象,我校专(兼)职教师加强与系部的联系、沟通,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上述不足:利用寒、暑假加大学生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主要医疗卫生单位)活动力度,提早接触临床,熟悉工作岗位的流程及对技能的要求;开展职业道德讲座,灌输行业行为准则,力求深入人心,并在实验(训)中利用专兼职教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引导学生,效果良好;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成长,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行业行为规范知识,树立职业道德意识,让学生在竞赛中对本门学科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换,让学生多本学科有兴趣,有信心;加大与实习教学医院的联系,建立完整的信息反馈运行机制,有计划有目的地修订教学大纲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近四年的实践,效果良好。
二、教学活动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致。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1)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3)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4)对学生认识、评价社会和自我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保障。具体做法:
1.采用“渗透教学法”的方式充分利用平时的实验(训)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依据本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实验(训)教学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依据本专业的特点,灌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理念,力求学生养成严谨细致、认真踏实的实验(训)习惯,并穿插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内化为人文精神。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规范、约束学生,以自身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采取“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引导吸引学生。技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我校教育者的信念。 2.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形成综合分析及判断的能力。
按照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科学始于问题。因此需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准备每一次实验(训)课,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环节,要有意识启发、训练他们既有收敛性思维,又有发散性思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设置小陷阱,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題,逐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加大了讨论比例,分组评定,纳入平时考核,让学生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实验(训)中,加大综合性实验(训),减少验证性实验或者把经典的验证性实验穿插在综合性实验(训)中。不仅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且逐步形成临床工作思维。
3.传统的与现代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相结合。
首先,应重新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因为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适应社会,胜任工作岗位,利于自身发展,个人成长。因而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的作用是导,是引导学生学,“以师为本”的理念转变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上来,教师应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同时教师也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提升,所以教育应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更努力地追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注重方法论的教育。因此我校对传统教学手段进行了改进与保留。板书:具有传统教学优势,使学生思维与教师同步,利于学生掌握授课大纲、要点;便于学生记录。多媒体:形象、生动、主观、直接、信息量大,还可模拟一些动态过程。录像:直观,能弥补临床教学的不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结合,利用多种手段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总体和细节两个方面全面掌握,特别是围绕工作岗位需具备的临床思维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及职业素养的形成。
其次,应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将单一的课堂教学扩大到学生自学、讨论、科学研究和实践,形成开放式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还要会做人、会学习、会创造。在实验(训)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学生自学、查阅资料、讨论的实践时间。目前我校实施的教学手段有:1.案例教学法;2.问题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实践(训)中;3.项目教学法:以完成一个学习项目为目标;4.情境教学法:利用教学、实习医院优质的教学资源、兼任老师的讲解、介绍;参观、见习;5.仿真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进行;6.演示、示教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学生的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都有所提高,在顶岗实习中,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反映良好。
参考文献:
[1]季建军,康英芳.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管理的几点体会[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2(5):81-82.
[2]蒋显勇,徐克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6,13(3):1-3.
[3]李晓翠,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健康医学教育,2008.22(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