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增强盟市级党报的吸引力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nm08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今天已经进入“速读时代”,能够在读者手里停留20分钟的就是好报纸。面对波涛汹涌般的信息冲击,把盟市级党报形容为“在夹缝中求生存”一点都不为过。
  虽然盟市级党报也有自己独有的优势,但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党报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在许多情况下没有很好地发挥和体现出来。比如,只重视党报的导向功能,而忽视了监督功能、服务功能和娱乐功能;只注重党报的主流读者群,而忽视拓宽读者队伍等等。
  那么,怎样进一步发挥盟市级党报的优势,取长补短,提高其“阅读率”,使其在这个“速读时代”能在读者手中增加阅读时间,笔者作为盟市级党报的一名编辑,谈一点浅显的认识。
  
  会议报道要新闻化
  
   报道本身就是新闻宣传的一个手段。我们这里所谈的也就是目前盟市级党报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我们的许多会议报道只停留在会议本身,通篇找不到新闻的影子。这些报道往往集中在盟市级党报的“门面”上,久而久之,使党报失去了让人“一见钟情”的吸引力。所以,把会议报道做成新闻是盟市级党报的首要之举。
   其实,参加会议可以成为记者获取“活鱼”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怎样才能从会议中找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这就要求记者不仅要有跳出会议写会议的本领,还要求有过硬的基本功,知识的积累,会前的准备,对该部门的了解以及是否具备敏锐的新闻眼光等等。
  
  编辑视角平民化
  
  作为一名盟市党报的编辑,平民视角很重要。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还要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我们的眼睛不仅要向上,还要向下。这就要求我们所关注的选题不只停留在领导和部门层,还要关注诸如银行服务、楼市解析、社区管理、物价上涨、粮食供应、农民增收、民工维权、城管执法、招工就业、医疗保障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些都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同时,还要特别重视为百姓提供量身定制的生活和服务信息,成为他们须臾而不能离的生活参考。比如,要建立民生政策“自动应激机制”等,及时解读重大民生政策,从而吸引更多群众的眼球。
  
  组织策划要经常化
  
  深度报道的样式和对报道深度的追求是当前形势下报纸拓展目标读者群的“锐器”,其体现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是党报无可替代的优势。
  而组织人员进行大型策划是发挥这种优势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鄂尔多斯市近几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离不开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而每一次重大政策的出台,《鄂尔多斯日报》都组织记者编辑进行深度政策解读,这已经成为《鄂尔多斯日报》的一个惯例。这样的深度都是经过提前策划,落实到人,再深入采访而写出来的。每次都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刊发,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报道方式要新颖化
  
  “最适合的就是最美的”,这句经常形容穿衣打扮的句子用在新闻报道方面也是适合的。
  新颖就是要有创新性。一篇新闻稿件采回来,用什么样的标题,采用什么样的体裁,什么样的基调,什么样的语言,才适合稿件的内容,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目前,有些盟市级党报存在的问题是有些记者编辑偷懒成定势,所有的会议都写成消息,所有的人物都写成通讯,连标题、导语、结构,甚至是结尾都写成了习惯性的。这样的报纸和稿件要吸引读者的眼球恐怕很难。
  
  写作手法要文学化
  
   新闻,我们熟知的概念是把新近发生的、受众想知而未知的事件通过媒介传播出来。由于自身所具有的这个特性,即受众往往想知而未知,所以有其自带的吸引人的特性。但我们在看新闻的时候,却发现很多新闻并不吸引人。陈旧的标题,千篇一律的导语,呆板的语言等等都让新闻失去了吸引受众的魅力。
  注重细节化、故事性,以及采用文学的形象化的语言等等,都是增强盟市级党报吸引力的重要内容。
  多年前,《鄂尔多斯日报》刊发过的一些稿件还深深留在了笔者的记忆里,如《伊盟欲做撑杆跳》、《遗鸥,还会有家吗?》、《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除却标题,这些稿件所采用的文学语言深深地吸引了读者,如果换成了“伊盟发展实现大跨越”,“旅游开发,怎样保护遗鸥”、“某某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等等之类的标题,我想效果会大打折扣。
  
  版面设计要多样化
  
   如果说人要衣妆,马要鞍“妆”,那么,我可以说新闻要版面“妆”。以前我们往往忽略了版面设计的重要性。觉得只要有好的新闻,画成什么样都会有人看,其实不然。眉清目秀肯定要胜过“黑糊大流”。
  当然我所指的多样化,并不是指一天一变,以变为主。党报不同于都市报或者是晚报,自身的特性要求它的版面要以端庄大方为主,而不是每天改头换面,这样也不会赢得读者的青睐。
  但是,我们可以在细节上做文章,除去大栏目不变,一个标题的设计,一个报花的使用,一幅照片的使用,都可以让一张报纸赢得“注目礼”。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日报社)
其他文献
驻站记者作为基层的“新闻采集员”,深知基层是新闻的富矿,同时,也曾有过基层会议新闻难以见报的苦恼。  会议新闻确实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每天报纸的版面都充满着浓浓的会议味儿,也不会被读者接受。于是,精减会议报道和精简会议一样受到各方关注,特别是对各盟市一级而言,会议类报道的上稿率就更低了。这并不是说明会议不重要,只是表明“以会报会”的模式需要革命,需要我们跳出会议看会议、跳出会
期刊
如何做好广播电视音乐编辑制作工作,把无声的文字巧妙的运用结合到有声的音乐旋律中,使音乐衬托其文字作品的主题,这就需要一个音乐工作者要全身心情感的投入,因为音乐艺术与听众相互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作为文化广播电视工作岗位上的一名音乐工作者,笔者一直梦想着能在热爱的音乐艺术工作中尽情挥洒,有所创新,有所作为,把音乐艺术这颗美好的种子播种在每一位听众的心中。  一部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片),可
期刊
纵观内蒙古境内的盟市级党报市场,大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办报历史长、人员老、所在区域面积大、人口分散、同城同质竞争尚不激烈。缺少竞争的日子还算好过,但发展速度缓慢。面对文化体制改革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其产生的挑战,地市级党报面对的生存发展空间不容乐观。尽管天天喊“狼来了”,但还缺乏足够的行动准备,还存在内蒙古是少数民族地区,是经济的神经末梢,我们是吃民族政策饭的心理。一旦“狼”真的来了就会束手
期刊
摘 要: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在公共危机传播中居于主导性地位,因而它责无旁贷的承担着公共危机管理的责任。政府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角色是绝对的控制者,几乎所有的危机信息传播都必须经过政府的许可。  关键词: 政府危机传播管理 及时报道的原则 汶川地震宣传的成功经验    所谓政府危机传播管理,就是政府作为危机的管理者,进行的一系列的危机传播
期刊
摘 要: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报道中,中国媒体转述外国媒体的报道时,常常进行面子协商行为。在转述过程中,中国媒体对外媒报道进行利我性重构,表面看似努力维护中国的面子,实则忽视了西方与中国完全不同的面子观念。笔者认为中国媒体首先需要理解西方与我们相异的面子观念,以开放坦诚的心态,主动寻求与之对话交流,并通过维护西方的面子或者中西之间的共同面子,来赢得中国的面子。  关键词: 面子协商 国庆报道 对话关
期刊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来势迅猛,转瞬间成为危害全球经济繁荣稳定的巨大灾难。面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人们该如何解读其本质、根源和走向,该如何反思、吸取教训?我们该如何应对和保持经济发展的信心?最近以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等自治区主流媒体,通过开办专栏、专题节目,撰写系列言论等,在第一时间以客观、公正、深入、权威的报道和通俗易懂的分析,及时报道了金融危机的本质、真相和发展态势。同时
期刊
用文学笔法写新闻特写     萧乾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记者,也是一位著名的京派作家。根植在萧乾身上的文学素质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他的新闻写作。他在恪守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下,熟练地运用文学技巧,写出可以和现实主义小说相媲美的报道,也因此,他写的新闻特写引人入胜,文采斐然,可读性很强。  萧乾就如何增强作品的文学性上曾说过:“我特别喜欢契诃夫,他从不把笔下的人物当作自己的代言人,也不使用‘画外音’。尽管特写在
期刊
节约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相对浪费的节约,也是建设节约型新闻媒体要求的最低底线。二是要求彻底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实行技术革新,实现科学发展。   节约,对于社会而言,是资源优化的体现;对于传媒而言,是精神文明的体现。然而,略带贬义的“吝啬”,搅动了一部分人爱慕虚荣的心,一味追求负面的大方,忘却了中华民族“节约”这个优良传统。再加上节约制度欠缺,节约机制不完善,节约技术利用少,在一些媒体中存在
期刊
电视专题片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种,是伴随着电视媒体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专题片的发展历史带有浓重的时代烙印,这种烙印与社会的发展背景与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关联。目前它已从起步时期的枯燥无味的叙事和极其长沉的镜头,变化到今天所强调的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的风格上来,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全方位的表现形式。其中,对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是专题片整体艺术品质提高的重要手段。  客观、真实、自然是专题片
期刊
《绿野》栏目是内蒙古电视台响应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配合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而推出的一档大型杂志性农牧节目,从2006年11月节目正式播出以来,以其独特的节目风格、生动有趣的节目内容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  在当前激烈的收视竞争中,作为一档服务“三农”的节目,《绿野》栏目始终保持着它鲜活的生命力和稳定的收视率,究其根源,我认为源于它自身的几大特色:    主题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