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世界各国,地震的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无论是科技实力最强的美国,还是地震频发的日本,都无法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
日本
日本非常重视地震的预测,防灾科学研究所在全国设高灵敏度地震仪1800台,宽带地震仪70台,强地震仪约1000台。高灵敏度地震仪通过捕捉人们感觉不到的微震,立体监测地壳内部运动,宽带地震仪主要监测超长周期的固体潮。
但是即便如此,日本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他们现在只能利用地震发生后纵波和横波的时间差,在破坏力大的横波到来前几秒至几十秒之间监测出地震的震源、震级,并向各机构和居民发出警报。
在日本,有关防震抗灾方面的知识教育相当普及。人们不仅要知道和了解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更要掌握相应的防范技能。日本社会的各行各业,经常会举行各种形式的防震防火演习。从小培养防震抗灾意识,就是其中的一个成功做法。
美国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学教授史保平认为美国应对地震的基本思路是“防”。
尽管人们已经清楚地震预报有3个要素,即时间、空间、强度。但是地震临震预报难度依然非常大。史保平分析,这是因为地震断层活动的力学机制目前人们所知甚少。由于地球内部断层的受力状态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另外,观测资料也非常有限,现今的断层动力学模型、实验室里的物理模拟并不能清楚地解释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
一个地震事件发生以后,断层和断层周围的构造应力场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都可能是无序的,发生于该地的地震都可能诱发另外一个地方的地震。两个地震发生的位置可能相差几百或几千公里。这样的诱发过程是怎样传递的,目前仍然无法定量地预测。
作为一名专家,史保平更认同美国应对地震以 “防”为主的基本思路。在美国,如果已经知道某个区域是一个地震活动区或者地震带,那么,通过科学家们对几千年里地震情况的研究和积累的知识可以知道,这里未来肯定会有地震发生。那么,美国就会投入很大的力量来对这个区域进行实时监测。此外,美国人还在研究一种预警系统,它能在地震发生的几十秒钟之内把重大的设施和设备关闭。
例如,美国加州的工业很发达,但地震很多,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地震频繁,断层穿过了整个大的城市。政府即从“防”的角度出发,在抗震、减震方面动了很多脑筋。比如,大型的核电厂就设计在远离断层的地方。在建筑物的防震方面,工程师们也想出了很多办法。
虽然对于临震预报,目前美国科学家也没有更好的预测技术,但是在断层的激光测距方面做得很好,因此,这仍然是一种更重要的监测手段。
史保平认为,中国地震局这几年投入力量作监测是没有错的,必须进行仔细的监测以后才能继续开展深入的研究。用其他的异常现象来进行地震预测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地震预测毕竟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另外,地震预报还存在社会因素。如果进行了地震预报,疏散了几百万人口,但是没有地震发生,这必定会引起公众骚乱和社会动荡。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中美地震中心主任埃尔纳赛近期表示,有些人称自己掌握了预测地震的模式,但后来都证明方法失败。
对真正成功的地震预测来说,必须预测到地震等级、发生的时间与地点;这些项目如果错误,则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埃尔纳赛举例说,如预测到A城市会发生大地震,A城市的人们撤离到B城市,结果最后却是B城市发生地震;或预测上午9时会发生地震,人们准时撤离,但却发现地震未发生,在隔天回家后反而发生地震;或是预测这是一场7级大地震,学校、政府机关、商店都关门,结果只是个2级地震;因此,只要有一个项目错误,就都会让预测产生负向效果,而非正向效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正确预测地震。但是,在小范围进行长期的观测和试验,应该予以鼓励。
美国采用以“防”为主成功的例子比较多。最有代表性的是2001年,中国昆仑山发生大地震,断层裂开500多公里。随后,2002年,美国阿拉斯加发生了规模相当的大地震。当时,英国石油公司从阿拉斯加北面修建的一条输油管道,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因为管道必须穿过断层,当时修建时就知道这条断层今后会发生地震,于是设计的时候就把管道设计成了S型,避开了断层。地震发生之后,管道安然无恙,输油管没有受到任何破坏。
另外一个著名的成功案例则是地震预警系统。1983年,美国爱达荷州发生7.3级地震。早期地质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断层是活动的,未来有地震的潜在危险。因此,建立在该州的原子能实验室安装了地震预警系统,地震来临时实验室的所有设备得以及时关闭,避免了灾难的发生。在测震学中,地震波由体波和面波组成;体波包括了P波和S波,对建筑物造成破坏的是S波,而P波的传播速度比S 波快。因此,当测震仪器接收到P波时,通过触发有关的控制系统,就可关闭所有的实验装置。这是比较成功的例子。
还有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要求各级学校必须进行地震防灾教育,每年至少执行地震紧急避难演习两次的标准。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也在防震减灾方面做了大量的宣教推广工作,并且针对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培训教材。
日本
日本非常重视地震的预测,防灾科学研究所在全国设高灵敏度地震仪1800台,宽带地震仪70台,强地震仪约1000台。高灵敏度地震仪通过捕捉人们感觉不到的微震,立体监测地壳内部运动,宽带地震仪主要监测超长周期的固体潮。
但是即便如此,日本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他们现在只能利用地震发生后纵波和横波的时间差,在破坏力大的横波到来前几秒至几十秒之间监测出地震的震源、震级,并向各机构和居民发出警报。
在日本,有关防震抗灾方面的知识教育相当普及。人们不仅要知道和了解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更要掌握相应的防范技能。日本社会的各行各业,经常会举行各种形式的防震防火演习。从小培养防震抗灾意识,就是其中的一个成功做法。
美国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学教授史保平认为美国应对地震的基本思路是“防”。
尽管人们已经清楚地震预报有3个要素,即时间、空间、强度。但是地震临震预报难度依然非常大。史保平分析,这是因为地震断层活动的力学机制目前人们所知甚少。由于地球内部断层的受力状态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另外,观测资料也非常有限,现今的断层动力学模型、实验室里的物理模拟并不能清楚地解释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
一个地震事件发生以后,断层和断层周围的构造应力场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都可能是无序的,发生于该地的地震都可能诱发另外一个地方的地震。两个地震发生的位置可能相差几百或几千公里。这样的诱发过程是怎样传递的,目前仍然无法定量地预测。
作为一名专家,史保平更认同美国应对地震以 “防”为主的基本思路。在美国,如果已经知道某个区域是一个地震活动区或者地震带,那么,通过科学家们对几千年里地震情况的研究和积累的知识可以知道,这里未来肯定会有地震发生。那么,美国就会投入很大的力量来对这个区域进行实时监测。此外,美国人还在研究一种预警系统,它能在地震发生的几十秒钟之内把重大的设施和设备关闭。
例如,美国加州的工业很发达,但地震很多,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地震频繁,断层穿过了整个大的城市。政府即从“防”的角度出发,在抗震、减震方面动了很多脑筋。比如,大型的核电厂就设计在远离断层的地方。在建筑物的防震方面,工程师们也想出了很多办法。
虽然对于临震预报,目前美国科学家也没有更好的预测技术,但是在断层的激光测距方面做得很好,因此,这仍然是一种更重要的监测手段。
史保平认为,中国地震局这几年投入力量作监测是没有错的,必须进行仔细的监测以后才能继续开展深入的研究。用其他的异常现象来进行地震预测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地震预测毕竟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另外,地震预报还存在社会因素。如果进行了地震预报,疏散了几百万人口,但是没有地震发生,这必定会引起公众骚乱和社会动荡。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中美地震中心主任埃尔纳赛近期表示,有些人称自己掌握了预测地震的模式,但后来都证明方法失败。
对真正成功的地震预测来说,必须预测到地震等级、发生的时间与地点;这些项目如果错误,则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埃尔纳赛举例说,如预测到A城市会发生大地震,A城市的人们撤离到B城市,结果最后却是B城市发生地震;或预测上午9时会发生地震,人们准时撤离,但却发现地震未发生,在隔天回家后反而发生地震;或是预测这是一场7级大地震,学校、政府机关、商店都关门,结果只是个2级地震;因此,只要有一个项目错误,就都会让预测产生负向效果,而非正向效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正确预测地震。但是,在小范围进行长期的观测和试验,应该予以鼓励。
美国采用以“防”为主成功的例子比较多。最有代表性的是2001年,中国昆仑山发生大地震,断层裂开500多公里。随后,2002年,美国阿拉斯加发生了规模相当的大地震。当时,英国石油公司从阿拉斯加北面修建的一条输油管道,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因为管道必须穿过断层,当时修建时就知道这条断层今后会发生地震,于是设计的时候就把管道设计成了S型,避开了断层。地震发生之后,管道安然无恙,输油管没有受到任何破坏。
另外一个著名的成功案例则是地震预警系统。1983年,美国爱达荷州发生7.3级地震。早期地质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断层是活动的,未来有地震的潜在危险。因此,建立在该州的原子能实验室安装了地震预警系统,地震来临时实验室的所有设备得以及时关闭,避免了灾难的发生。在测震学中,地震波由体波和面波组成;体波包括了P波和S波,对建筑物造成破坏的是S波,而P波的传播速度比S 波快。因此,当测震仪器接收到P波时,通过触发有关的控制系统,就可关闭所有的实验装置。这是比较成功的例子。
还有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要求各级学校必须进行地震防灾教育,每年至少执行地震紧急避难演习两次的标准。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也在防震减灾方面做了大量的宣教推广工作,并且针对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