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千上万的劳动大军,纷纷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去发财、去淘金了,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为自己挣得钱财。但由于外出务工者大都是青壮年,他们远离家乡,离开未成年的子女,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各种主客观原因致使他们有相当部分成为“问题儿童”或“问题学生”,甚至成为犯罪的高危人群。这一问题近年来已呈严重化发展趋势。为此,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和健康成长中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对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个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的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探究
(一)家庭教育缺位和失当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与同龄儿童相比,存在许多问题。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由于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滞后,明显存在着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一些父母外出务工后,托管的祖辈或亲朋只管孩子的吃住,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的盲区,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厌学、逃课、迷恋网吧和电子游戏等。
此外,因留守儿童监管人大多年老体弱等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使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存在隐患。据贺州市妇联调查,本市目前有1200多名留守儿童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独自生活,他们年幼无知,对突发事件几乎没有应变能力和自救能力,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二)留守儿童自身原因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留守儿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学校德育工作滞后或缺失
由于“留守儿童”是新的社会问题,学校德育工作一时难以有效解决,加之,有的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工作方法简单,面对这一问题或束手无策,或听之任之。
(四)农村不良环境的影响
有的农村中的不良社会风气,如赌博成风、部分村民参与六合彩等等,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三、多方联动,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政府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要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要明确各有关部门在留守儿童工作方面的责任和任务,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实施方案,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各单位、各部门要积极行动,走村入户,对留守儿童的数量、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二)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学校要创新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加强留守儿童文化阵地建设。如以学校为单位,每年利用“五一”、“国庆”等节日组织开展演讲、技能比赛等活动,开办村级文化楼,让留守儿童有阅读和开展娱乐的场所,不断丰富他们的节假日和课外生活,让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真正感觉到“有人爱、有人护、有人帮”,让他们的家长安心地在外工作。每年,利用清明节、春节期间外出家长回乡的时机,组织家长们开座谈会,积极向留守儿童家长和第二监护人普及科学教子的方法,请他们经常回家看望自己的子女,不断增进感情交流,真正从心理上关心子女,自觉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请每位外出的家长经常主动地与政府和学校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表现,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疏导解决。为使留守儿童亲情有护、学业有教、安全有保,应努力整合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关爱行动,唤起更多的社会有识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共同为留守儿童创造和谐有益的成长环境。
(三)社会各界关注,呵护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和普通孩子一样渴望父母的爱,渴望每天都能见一见父母,听到父母熟悉的声音,从中感受温暖,获得学习的动力。但是,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无法满足他们这些需求。此时,贺州市教育局把爱的目光投向了这些孩子,与相关部门一起,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安装留守儿童专用亲情电话,发放亲情电话卡,让他们定期拨打免费电话给父母,互通信息,传递亲情;利用村级活动场所,建立读书会,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对一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开通留守儿童和家长的心理咨询热线,为留守儿童提供涉及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的咨询,帮扶思想品德有偏差、心理素质有异常、学习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为他们开展心理疏导、减轻压力,帮助家长搭建亲子沟通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有意义的探索中,给留守儿童发放亲情电话卡架设亲子桥的做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小小一张亲情电话卡,架起了亲子的桥梁。爱,在这里传递;思念,在这里表达;和谐,在这里体现。亲情电话卡,被作为贺州经验向全区各地推广。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和健康成长中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对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个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的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探究
(一)家庭教育缺位和失当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与同龄儿童相比,存在许多问题。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由于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滞后,明显存在着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一些父母外出务工后,托管的祖辈或亲朋只管孩子的吃住,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的盲区,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厌学、逃课、迷恋网吧和电子游戏等。
此外,因留守儿童监管人大多年老体弱等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使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存在隐患。据贺州市妇联调查,本市目前有1200多名留守儿童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独自生活,他们年幼无知,对突发事件几乎没有应变能力和自救能力,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二)留守儿童自身原因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留守儿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学校德育工作滞后或缺失
由于“留守儿童”是新的社会问题,学校德育工作一时难以有效解决,加之,有的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工作方法简单,面对这一问题或束手无策,或听之任之。
(四)农村不良环境的影响
有的农村中的不良社会风气,如赌博成风、部分村民参与六合彩等等,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三、多方联动,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政府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要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要明确各有关部门在留守儿童工作方面的责任和任务,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实施方案,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各单位、各部门要积极行动,走村入户,对留守儿童的数量、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二)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学校要创新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加强留守儿童文化阵地建设。如以学校为单位,每年利用“五一”、“国庆”等节日组织开展演讲、技能比赛等活动,开办村级文化楼,让留守儿童有阅读和开展娱乐的场所,不断丰富他们的节假日和课外生活,让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真正感觉到“有人爱、有人护、有人帮”,让他们的家长安心地在外工作。每年,利用清明节、春节期间外出家长回乡的时机,组织家长们开座谈会,积极向留守儿童家长和第二监护人普及科学教子的方法,请他们经常回家看望自己的子女,不断增进感情交流,真正从心理上关心子女,自觉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请每位外出的家长经常主动地与政府和学校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表现,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疏导解决。为使留守儿童亲情有护、学业有教、安全有保,应努力整合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关爱行动,唤起更多的社会有识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共同为留守儿童创造和谐有益的成长环境。
(三)社会各界关注,呵护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和普通孩子一样渴望父母的爱,渴望每天都能见一见父母,听到父母熟悉的声音,从中感受温暖,获得学习的动力。但是,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无法满足他们这些需求。此时,贺州市教育局把爱的目光投向了这些孩子,与相关部门一起,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安装留守儿童专用亲情电话,发放亲情电话卡,让他们定期拨打免费电话给父母,互通信息,传递亲情;利用村级活动场所,建立读书会,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对一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开通留守儿童和家长的心理咨询热线,为留守儿童提供涉及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的咨询,帮扶思想品德有偏差、心理素质有异常、学习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为他们开展心理疏导、减轻压力,帮助家长搭建亲子沟通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有意义的探索中,给留守儿童发放亲情电话卡架设亲子桥的做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小小一张亲情电话卡,架起了亲子的桥梁。爱,在这里传递;思念,在这里表达;和谐,在这里体现。亲情电话卡,被作为贺州经验向全区各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