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以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绩。人多地少、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现实的国情告诉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粮食生产必须依靠内涵挖潜的途径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作为粮食生产的“上游“环节——种子,对确保粮食安全就有了特殊的重要意义。那么,我国的种子产业发展前景如何?能满足未来农业生产的要求吗?面对来自国际的挑战,中国种业能应付自如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世煌研究员。
记者:在您看来,我国的种子产业在国际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张世煌:很庞大,但很弱。就是说,我国的种子产业涵盖一个涉及范围比较广泛的大市场,但不是一个很强的产业,没有国际竞争力。所谓的没有竞争力,不仅是指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恐怕将来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要受到挑战。
当然,毕竟是本土,目前还不能说完全没有竞争力,但会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美国的先锋种子公司、孟山都公司、法国的利玛格兰公司等,都在向我们挑战,只不过还没有暴发出来。加入WTO后的过渡期还没有过去,这些外国公司采取蓄势待发的策略,过渡期之后会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更加雄心勃勃地进入中国这个大市场。中国是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种子市场,如果从经营上来说,可能是世界最大的可供种业巨头们争夺的市场。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庞大,主要表现在生产需求上,那么很弱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张世煌:很弱就表现在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低、市场和法律都不规范,这些特点就决定了中国的种子产业是一个竞争力很弱的产业。此外,一些出发点原本很好的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却并不利于有发展潜力的较大种子公司进一步发展。
记者:看来,我国的种子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您认为我国应从哪些方面努力,来改变种子产业竞争力很弱的现状呢?
张世煌:要改变我国种子产业很弱的现状,我认为政府采取政策支持和强有力的调控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在投资政策上,对种子企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而不能横加干预。我这里强调的是不适当的干预,而不是宏观调控措施。例如,国家发改委对玉米生产的调控、对水稻生产的调控、对玉米使用途径的调控,采取的都是调控措施,而不是干预,这些做法都是正确的。对种子产业要调控,但不要干预,就是这个意思。
今后种子产业的发展要按市场规律去办,凡是竞争性的研发,应该交给市场去做,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研究和工作则必须由国家来做。纳税人的钱要投到公益性和基础性研发体系,要用到种质创新和技术创新,而产品创新则应该交给市场去做,交给基层科研单位和企业去做,不应该再留在公益性的创新体系中。
记者:这就是说国家对种子产业的投入必须既有公益性质,又要兼顾竞争性。
张世煌:是的,国家要兼顾竞争性,就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引导企业在和谐环境中有序竞争。但目前种子企业的门槛太低,从长远来看,要发展我国的种子产业,就必须分门别类地提高进入市场的门槛。
另一方面,我国有《种子法》,有《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执法水平还有待提高。从执法所需要的硬件来看,不是主要问题,或者说不是障碍因素,关键要在加强执法能力上下功夫。这是个体制问题。
记者:研究机构在中国的种子产业发展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
张世煌:小麦育种、大豆育种等非竞争性研发,就应该由公益性研究机构来做,玉米的也能做很多,比如技术创新,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改良,种质的创新等,都必须是公益性研究的投资领域。而产品畅销则属于市场的范围。市场行为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国家对公益性研究的投入并产生实际成效,否则,私人对育种研发的投入就会受到严重抑制。当然,不排除科研单位产生竞争性的产品创新成果,通过转让的形式进入市场,这应该是允许的,而且目前还应该鼓励。但是,不能干扰产品创新的主体——企业。企业的创新应该是产品创新,就中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产品创新的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公益性科研机构在从事基础性研发的前提下,做一些产品创新无可厚非。问题是一定要加强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而不是要求企业去完成技术创新、种质创新等本应是公益性科研机构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个关系一定要理顺。
记者:有这样一种说法,进口粮食不如进口种子,您怎么看?
张世煌:种子可以进口一些,蔬菜、花卉的,但生产完了以后不能出口,除非在进口的时候购买了知识产权。水稻、玉米等不能依靠进口种子,但国外企业会进入中国来投资,就地研究,就地生产种子,就地销售。我认为这应该对中国农民有好处,但中国企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就需要把中国的种子企业做大做强,靠什么呢?就要靠竞争,良好的竞争环境还需要政府来营造。
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是有好处的,最大的贡献是激活了竞争活力。其次,技术来了,种质资源来了,帮助我们提高育种水平。另一方面,帮助我们提高管理水平,还为我们培训了科技和管理人才。一些在外企工作过的年轻人出来后加盟国内企业,其实是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
记者:最后,请您总结一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种子产业应该如何面对国际挑战?
张世煌:中国的种子产业要想发展,要想应对国际挑战:第一,要坚持改革,坚持开放,这是没有错的;第二,就内部政策来说,要建设好政策和市场环境,还要抓好执法,特别是要认真保护知识产权,这关系到种子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环境;第三,要以开放的心态与国外企业进行公平竞争,并在竞争中向国外企业学习先进的育种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我们的综合竞争力。
记者:在您看来,我国的种子产业在国际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张世煌:很庞大,但很弱。就是说,我国的种子产业涵盖一个涉及范围比较广泛的大市场,但不是一个很强的产业,没有国际竞争力。所谓的没有竞争力,不仅是指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恐怕将来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要受到挑战。
当然,毕竟是本土,目前还不能说完全没有竞争力,但会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美国的先锋种子公司、孟山都公司、法国的利玛格兰公司等,都在向我们挑战,只不过还没有暴发出来。加入WTO后的过渡期还没有过去,这些外国公司采取蓄势待发的策略,过渡期之后会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更加雄心勃勃地进入中国这个大市场。中国是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种子市场,如果从经营上来说,可能是世界最大的可供种业巨头们争夺的市场。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庞大,主要表现在生产需求上,那么很弱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张世煌:很弱就表现在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低、市场和法律都不规范,这些特点就决定了中国的种子产业是一个竞争力很弱的产业。此外,一些出发点原本很好的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却并不利于有发展潜力的较大种子公司进一步发展。
记者:看来,我国的种子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您认为我国应从哪些方面努力,来改变种子产业竞争力很弱的现状呢?
张世煌:要改变我国种子产业很弱的现状,我认为政府采取政策支持和强有力的调控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在投资政策上,对种子企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而不能横加干预。我这里强调的是不适当的干预,而不是宏观调控措施。例如,国家发改委对玉米生产的调控、对水稻生产的调控、对玉米使用途径的调控,采取的都是调控措施,而不是干预,这些做法都是正确的。对种子产业要调控,但不要干预,就是这个意思。
今后种子产业的发展要按市场规律去办,凡是竞争性的研发,应该交给市场去做,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研究和工作则必须由国家来做。纳税人的钱要投到公益性和基础性研发体系,要用到种质创新和技术创新,而产品创新则应该交给市场去做,交给基层科研单位和企业去做,不应该再留在公益性的创新体系中。
记者:这就是说国家对种子产业的投入必须既有公益性质,又要兼顾竞争性。
张世煌:是的,国家要兼顾竞争性,就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引导企业在和谐环境中有序竞争。但目前种子企业的门槛太低,从长远来看,要发展我国的种子产业,就必须分门别类地提高进入市场的门槛。
另一方面,我国有《种子法》,有《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执法水平还有待提高。从执法所需要的硬件来看,不是主要问题,或者说不是障碍因素,关键要在加强执法能力上下功夫。这是个体制问题。
记者:研究机构在中国的种子产业发展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
张世煌:小麦育种、大豆育种等非竞争性研发,就应该由公益性研究机构来做,玉米的也能做很多,比如技术创新,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改良,种质的创新等,都必须是公益性研究的投资领域。而产品畅销则属于市场的范围。市场行为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国家对公益性研究的投入并产生实际成效,否则,私人对育种研发的投入就会受到严重抑制。当然,不排除科研单位产生竞争性的产品创新成果,通过转让的形式进入市场,这应该是允许的,而且目前还应该鼓励。但是,不能干扰产品创新的主体——企业。企业的创新应该是产品创新,就中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产品创新的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公益性科研机构在从事基础性研发的前提下,做一些产品创新无可厚非。问题是一定要加强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而不是要求企业去完成技术创新、种质创新等本应是公益性科研机构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个关系一定要理顺。
记者:有这样一种说法,进口粮食不如进口种子,您怎么看?
张世煌:种子可以进口一些,蔬菜、花卉的,但生产完了以后不能出口,除非在进口的时候购买了知识产权。水稻、玉米等不能依靠进口种子,但国外企业会进入中国来投资,就地研究,就地生产种子,就地销售。我认为这应该对中国农民有好处,但中国企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就需要把中国的种子企业做大做强,靠什么呢?就要靠竞争,良好的竞争环境还需要政府来营造。
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是有好处的,最大的贡献是激活了竞争活力。其次,技术来了,种质资源来了,帮助我们提高育种水平。另一方面,帮助我们提高管理水平,还为我们培训了科技和管理人才。一些在外企工作过的年轻人出来后加盟国内企业,其实是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
记者:最后,请您总结一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种子产业应该如何面对国际挑战?
张世煌:中国的种子产业要想发展,要想应对国际挑战:第一,要坚持改革,坚持开放,这是没有错的;第二,就内部政策来说,要建设好政策和市场环境,还要抓好执法,特别是要认真保护知识产权,这关系到种子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环境;第三,要以开放的心态与国外企业进行公平竞争,并在竞争中向国外企业学习先进的育种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我们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