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每个学校都会有动作迟缓、完不成作业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呵斥,弄不好一顶“蠢笨”的帽子就扣在了头上,从此他将会被划为另类,在低人一等的处境下度过漫长的学习生活,同学的态度,老师的评价,加上家长不满意的各种做法,会使自卑情结深深印刻在孩子的生命里。这些孩子有些是行为习惯问题,有些是人格类型差异,有些却是心理问题造成的。
心理咨询,加上家长正确的方法,能使这些孩子改变其境遇,像正常孩子一样乐观自信地走过幸福的童年。
小文是个文静的7岁小姑娘,二年级。老师反应她“动作慢,总是跟不上趟,每天的课堂作业总是最后一个完成。老师叫她到办公室,无论问什么问题都头一低避而不答。”父母也很发愁,因为每天她的作业很难完成,每晚孩子做作业时,是孩子和大人最痛苦的时候。是孩子真的很笨,还是心理原因所致?
一天下午,小文和他的爸爸妈妈一起来到我的办公室。听见敲门声,我打开房门,就听见妈妈叮嘱孩子:“见到老师一定要叫老师好啊!”只见孩子低着头,目无表情地向前走着,她的眼睛一直看着地下,对妈妈的话没有任何回应。我问道:“小朋友你好啊?”她站住了,看了我一眼仍然没有表情。进屋坐定之后,我发现,在一个长沙发上,孩子既不靠近爸爸,也不靠近妈妈,自己找了个地方呆板地坐下了。一个7岁女孩和爸爸妈妈这般疏离,在亲子关系中是不正常的。
我问:“小朋友,来我这里好吗?”我习惯于和小朋友进行身体接触,以建立亲密关系。
小文有些紧张地来到我跟前,低着头。
我说:“我可以抱抱你吗?”
小文这时才抬起头,眼睛看着我,有些紧张地轻声说:“可以!”那声音只有她自己能听见。
我拥抱她之后告诉她说:“你很可爱,老师喜欢你。你叫什么名字啊?”
这时小文的眼睛开始有些光泽了,回答我说:“叶小文。”
“老师和你玩好吗?”
她似乎有些好奇地应了一声:“好!”
经过5分钟的玩耍,孩子变得自由舒展多了,当一个孩子鲜活的生命状态绽放出来时是最美丽的,她会和你成为朋友,也才会和你配合。
我问:“你平时有时间玩吗?”
小文说:“没有!”
妈妈补充道:“哪有时间玩,每天晚上她的作业都要做到十一点,她的动作太慢,根本没有玩的时间,再说我们也不知道和孩子怎么玩。”
我又问:“那你每天晚上做作业时,爸爸妈妈都在做什么呢?”
小文怯生生地说:“有时他们不在家,我一人在家做作业很害怕,有时他们看着我做作业,就发脾气,看我做错题就打我。”说着用眼睛偷看了父母一眼。妈妈要说话,我用手势制止了她。
我问:“那学校好吗?”
小文说:“我们老师的眼睛很凶,她批评我,同学笑我。我不说话,她就没办法了!”
我问:“老师批评你,同学笑你时,你是什么感觉呢?”
小文说:“害怕!”
“你会告诉妈妈吗?”
小文摇摇头说:“他们生气,有时还打人。”
我又问:“你最开心的时候是什么时间?”
小文看看我,然后摇摇头没有说话。
这一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一副令人心酸的图画,一群大人表情严厉地(这群人中有老师、有父母)一手叉腰,用另一只手的食指指着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嘴里不停地发出孩子根本无法听懂的愤怒声音,周围一群小孩子在起哄般地嘲笑她。那女孩好无助!好可怜!
眼前的一切都变得那么可怕,那么陌生,在这样的情景下她选择了关闭自己的心灵,她与爸爸妈妈疏离了,和人群疏离了,她退行到自己认为安全的地带。她内心对世界的解读是“我已失去了正常孩子应有的权利。我是很糟糕的,我是不值得被人爱的”。
最可怕的是,这种信念一旦种植到孩子的心灵里,并内化成她的人格模式,那将会堵塞住孩子的生命动力之源,使一个生命失去鲜活的状态。这是教育的悲哀。
接下来我和小文快乐地玩起来,30分钟后孩子那呆板的外壳融化了,本性里的天真慢慢展露出来,我问她:“今天有作业吗?”
她从铅笔盒里拿出了一张记作业的纸条。我说道:“我想知道你这聪明的脑袋瓜是怎样完成作业的。”
小文腼腆地笑了,说了声:“好吧!”就开始做作业了。
我陪在她的身边,不断地肯定她:“真好!对!就是这样!”一页速算最好成绩是5分钟完成,她用了6分钟40秒完成了。她的妈妈十分震惊,因为从来没有看见她这样快乐、这样迅速地完成作业过。
我给小文的爸爸妈妈提了几点建议:首先要让孩子快乐起来,每天要有固定的与孩子一起玩耍的时间,以孩子能兴奋起来为指标;其次,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做批评家,做个建设者,把我们的食指收回来,把大拇指竖起来,其三,孩子成长是需要陪伴的,要通过我们的耐心让亲子间疏离的关系得到改善,与孩子建立亲密的连接,这样她的生命才会有动力。
咨询结束了,目送着一家三口人离去,我心中有一份感慨,多好的孩子啊!就是因为我们大人不会教育,而使孩子蒙受多少苦难。如果天下的父母都能获得一份教育的智慧,那将是孩子的福音!也会是民族的希望!
心理咨询,加上家长正确的方法,能使这些孩子改变其境遇,像正常孩子一样乐观自信地走过幸福的童年。
小文是个文静的7岁小姑娘,二年级。老师反应她“动作慢,总是跟不上趟,每天的课堂作业总是最后一个完成。老师叫她到办公室,无论问什么问题都头一低避而不答。”父母也很发愁,因为每天她的作业很难完成,每晚孩子做作业时,是孩子和大人最痛苦的时候。是孩子真的很笨,还是心理原因所致?
一天下午,小文和他的爸爸妈妈一起来到我的办公室。听见敲门声,我打开房门,就听见妈妈叮嘱孩子:“见到老师一定要叫老师好啊!”只见孩子低着头,目无表情地向前走着,她的眼睛一直看着地下,对妈妈的话没有任何回应。我问道:“小朋友你好啊?”她站住了,看了我一眼仍然没有表情。进屋坐定之后,我发现,在一个长沙发上,孩子既不靠近爸爸,也不靠近妈妈,自己找了个地方呆板地坐下了。一个7岁女孩和爸爸妈妈这般疏离,在亲子关系中是不正常的。
我问:“小朋友,来我这里好吗?”我习惯于和小朋友进行身体接触,以建立亲密关系。
小文有些紧张地来到我跟前,低着头。
我说:“我可以抱抱你吗?”
小文这时才抬起头,眼睛看着我,有些紧张地轻声说:“可以!”那声音只有她自己能听见。
我拥抱她之后告诉她说:“你很可爱,老师喜欢你。你叫什么名字啊?”
这时小文的眼睛开始有些光泽了,回答我说:“叶小文。”
“老师和你玩好吗?”
她似乎有些好奇地应了一声:“好!”
经过5分钟的玩耍,孩子变得自由舒展多了,当一个孩子鲜活的生命状态绽放出来时是最美丽的,她会和你成为朋友,也才会和你配合。
我问:“你平时有时间玩吗?”
小文说:“没有!”
妈妈补充道:“哪有时间玩,每天晚上她的作业都要做到十一点,她的动作太慢,根本没有玩的时间,再说我们也不知道和孩子怎么玩。”
我又问:“那你每天晚上做作业时,爸爸妈妈都在做什么呢?”
小文怯生生地说:“有时他们不在家,我一人在家做作业很害怕,有时他们看着我做作业,就发脾气,看我做错题就打我。”说着用眼睛偷看了父母一眼。妈妈要说话,我用手势制止了她。
我问:“那学校好吗?”
小文说:“我们老师的眼睛很凶,她批评我,同学笑我。我不说话,她就没办法了!”
我问:“老师批评你,同学笑你时,你是什么感觉呢?”
小文说:“害怕!”
“你会告诉妈妈吗?”
小文摇摇头说:“他们生气,有时还打人。”
我又问:“你最开心的时候是什么时间?”
小文看看我,然后摇摇头没有说话。
这一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一副令人心酸的图画,一群大人表情严厉地(这群人中有老师、有父母)一手叉腰,用另一只手的食指指着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嘴里不停地发出孩子根本无法听懂的愤怒声音,周围一群小孩子在起哄般地嘲笑她。那女孩好无助!好可怜!
眼前的一切都变得那么可怕,那么陌生,在这样的情景下她选择了关闭自己的心灵,她与爸爸妈妈疏离了,和人群疏离了,她退行到自己认为安全的地带。她内心对世界的解读是“我已失去了正常孩子应有的权利。我是很糟糕的,我是不值得被人爱的”。
最可怕的是,这种信念一旦种植到孩子的心灵里,并内化成她的人格模式,那将会堵塞住孩子的生命动力之源,使一个生命失去鲜活的状态。这是教育的悲哀。
接下来我和小文快乐地玩起来,30分钟后孩子那呆板的外壳融化了,本性里的天真慢慢展露出来,我问她:“今天有作业吗?”
她从铅笔盒里拿出了一张记作业的纸条。我说道:“我想知道你这聪明的脑袋瓜是怎样完成作业的。”
小文腼腆地笑了,说了声:“好吧!”就开始做作业了。
我陪在她的身边,不断地肯定她:“真好!对!就是这样!”一页速算最好成绩是5分钟完成,她用了6分钟40秒完成了。她的妈妈十分震惊,因为从来没有看见她这样快乐、这样迅速地完成作业过。
我给小文的爸爸妈妈提了几点建议:首先要让孩子快乐起来,每天要有固定的与孩子一起玩耍的时间,以孩子能兴奋起来为指标;其次,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做批评家,做个建设者,把我们的食指收回来,把大拇指竖起来,其三,孩子成长是需要陪伴的,要通过我们的耐心让亲子间疏离的关系得到改善,与孩子建立亲密的连接,这样她的生命才会有动力。
咨询结束了,目送着一家三口人离去,我心中有一份感慨,多好的孩子啊!就是因为我们大人不会教育,而使孩子蒙受多少苦难。如果天下的父母都能获得一份教育的智慧,那将是孩子的福音!也会是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