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东营市以乡村文明行动为载体,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墙”建设,打造农村文化宣传、道德建设新阵地。为进一步推动全市“文化墙”建设深入开展,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好的建议对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浓厚的文化氛围。
一、基本情况
东营市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队伍蓬勃壮大,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村唱戏村村舞活跃乡间,而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的乡村文化墙正成为激活农村文化的“精神末梢”。各级共投资1000余万,创作墙体书画40000余幅,绘画面积92000多平方米,不仅清除了破壁残垣和过时陈旧的标语广告,美化了村容村貌,而且以图文并茂、耳濡目染的方式传播了精神文明,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促进了村风民风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一)注重示范引领,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将“文化墙”建设融入农村环境整治之中,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筛选一批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较好、人口集聚较多、交通便利、群众乐于参与的村庄作为试点村,先行建墙,从点到面,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周边村庄。各乡镇街道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构建了由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牵头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涉及行政村具体落实,农民群众乐于参与的“文化墙”建设工作格局。
(二)围绕中心工作,丰富墙体内容
各级在推进“文化墙”建设中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工作总基调,结合“四德”工程建设、乡村文明行动、科技卫生下乡等中心工作,进行阶段性更新创作,内容涉及有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言警句、民风民俗、文明礼仪、婚育新风、交通安全、科普知识、卫生常识等,还有宣传孝敬父母、邻里和谐的生动事例,并探索性的将善行义举四德榜融入文化墙。真正将“文化墙”建成群众欢迎的文化宣传墙、美德教育墙、政策明白墙、科技指导墙。
(三)创新建设形式,务求教育实效
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方式和接受程度,力戒“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实现创作、活动接地气,教育效果务实效。创作形式上,各乡镇村注重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广泛采取国画、漫画、卡通画、书法、谚语、歌谣、顺口溜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农民群众易于理解接受,变“被动看”为“主动看”,发自内心地喜欢上“文化墙”。
(四)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本土品牌
充分挖掘全市丰厚的文化资源,突出本地特色,宣扬东营精神,将本地经典故事传说、历史人物融入墙体内容中,同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将村里的评选出来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及时上墙,增强吸引力,村内“文化墙”现已成为茶余饭后百姓聊天交流的重要阵地。各村庄也充分结合本村风俗习惯,依托现有资源,将“文化墙”融入村庄环境、特色民居,因势而建,真正实现了一村一景,村村有特色,村村有亮点。
二、存在的問题
虽然东营市“文化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通过走访调研仍然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不均衡,覆盖范围窄。各乡镇街道之间、村与村之间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思想认识程度不同,“文化墙”建设发展不均衡现象明显。有的村不仅建设文化墙,而且内容丰富,维护、更新及时;有的村为应付检查,临时抱佛脚建设文化墙,没有以后的维护、保养;而大部分村庄没有文化墙。据统计,全市有文化墙的村庄仅占所有村庄的10%。二是群众参与少,创作水平低。群众参与“文化墙”建设仅仅局限于欣赏环节,对于“文化墙”规划、设计、制作、后期维护等方面群众参与率低,内容上多为当地广告公司业余人员设计,照搬照抄多,自我创作少。三是管理不到位,维护不及时。基层“文化墙”建设重建轻管问题突出,部分村庄“文化墙”残缺、破损或褪色,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四是资金来源单一,投入力度不足。目前我市“文化墙”建设经费几乎全是乡镇街道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的工作积极性,资金投入少,影响了“文化墙”的推广和建设质量的提高。
三、建议与对策
农村工作无小事。“文化墙”建设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针对当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结合农村基础工作实际,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快推广步伐。农村“文化墙”建设是一件看似小事、小中见大、很有意义、值得推广的事,是一件群众欢迎、乐于接受的事,是一件能做易做、花钱不多的事。要将“文化墙”建设作为创新发展农村文化的新载体、传播精神文明的新形式、美化村容村貌的新内容,研究和采取实在有效的措施,大力倡导、组织推广,产生更大的示范引导效应。
二是做好结合文章,拓宽资金渠道。要争取将文化墙建设作为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争取文化产业基金。将“文化墙”建设同乡村文明行动、“四德”工程建设、城乡帮扶共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提前协调,统一谋划,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和智力支援,逐步探索县、乡镇街道、村庄、社会“四位一体”的资金投入模式,拓展“文化墙”建设资金渠道。
三是突出农民主体,激发基层文化队伍创作活力。农民群众是“文化墙”建设的主体,要积极组织引导、鼓励发动当地农民、民间艺人、乡镇文化站及其它民间组织参与“文化墙”建设,支持和指导他们围绕地方特色,进行自我创作和制作。同时农民群众也是“文化墙”建设受益的主体,“文化墙”绘制的内容、形式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实效,以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实现建一面墙教要育一片群众,建一条街要净化全村村风。
四是明确管理责任,及时维护更新。要严格落实“文化墙”日常管护责任制,明确村干部和乡村卫生保洁员的管护职责,建议现在村里配备的保洁员负责文化墙的日常管护。同时注意研究墙体、墙料、画料等的防护效果,提高“文化墙”的留存时间。要根据“文化墙”内容长期性与时效性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更新周期,建立督查和定期考核制度,保证“文化墙”及时更新,内容、形式紧跟时代步伐。
一、基本情况
东营市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队伍蓬勃壮大,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村唱戏村村舞活跃乡间,而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的乡村文化墙正成为激活农村文化的“精神末梢”。各级共投资1000余万,创作墙体书画40000余幅,绘画面积92000多平方米,不仅清除了破壁残垣和过时陈旧的标语广告,美化了村容村貌,而且以图文并茂、耳濡目染的方式传播了精神文明,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促进了村风民风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一)注重示范引领,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将“文化墙”建设融入农村环境整治之中,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筛选一批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较好、人口集聚较多、交通便利、群众乐于参与的村庄作为试点村,先行建墙,从点到面,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周边村庄。各乡镇街道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构建了由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牵头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涉及行政村具体落实,农民群众乐于参与的“文化墙”建设工作格局。
(二)围绕中心工作,丰富墙体内容
各级在推进“文化墙”建设中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工作总基调,结合“四德”工程建设、乡村文明行动、科技卫生下乡等中心工作,进行阶段性更新创作,内容涉及有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言警句、民风民俗、文明礼仪、婚育新风、交通安全、科普知识、卫生常识等,还有宣传孝敬父母、邻里和谐的生动事例,并探索性的将善行义举四德榜融入文化墙。真正将“文化墙”建成群众欢迎的文化宣传墙、美德教育墙、政策明白墙、科技指导墙。
(三)创新建设形式,务求教育实效
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方式和接受程度,力戒“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实现创作、活动接地气,教育效果务实效。创作形式上,各乡镇村注重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广泛采取国画、漫画、卡通画、书法、谚语、歌谣、顺口溜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农民群众易于理解接受,变“被动看”为“主动看”,发自内心地喜欢上“文化墙”。
(四)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本土品牌
充分挖掘全市丰厚的文化资源,突出本地特色,宣扬东营精神,将本地经典故事传说、历史人物融入墙体内容中,同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将村里的评选出来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及时上墙,增强吸引力,村内“文化墙”现已成为茶余饭后百姓聊天交流的重要阵地。各村庄也充分结合本村风俗习惯,依托现有资源,将“文化墙”融入村庄环境、特色民居,因势而建,真正实现了一村一景,村村有特色,村村有亮点。
二、存在的問题
虽然东营市“文化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通过走访调研仍然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不均衡,覆盖范围窄。各乡镇街道之间、村与村之间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思想认识程度不同,“文化墙”建设发展不均衡现象明显。有的村不仅建设文化墙,而且内容丰富,维护、更新及时;有的村为应付检查,临时抱佛脚建设文化墙,没有以后的维护、保养;而大部分村庄没有文化墙。据统计,全市有文化墙的村庄仅占所有村庄的10%。二是群众参与少,创作水平低。群众参与“文化墙”建设仅仅局限于欣赏环节,对于“文化墙”规划、设计、制作、后期维护等方面群众参与率低,内容上多为当地广告公司业余人员设计,照搬照抄多,自我创作少。三是管理不到位,维护不及时。基层“文化墙”建设重建轻管问题突出,部分村庄“文化墙”残缺、破损或褪色,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四是资金来源单一,投入力度不足。目前我市“文化墙”建设经费几乎全是乡镇街道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的工作积极性,资金投入少,影响了“文化墙”的推广和建设质量的提高。
三、建议与对策
农村工作无小事。“文化墙”建设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针对当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结合农村基础工作实际,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快推广步伐。农村“文化墙”建设是一件看似小事、小中见大、很有意义、值得推广的事,是一件群众欢迎、乐于接受的事,是一件能做易做、花钱不多的事。要将“文化墙”建设作为创新发展农村文化的新载体、传播精神文明的新形式、美化村容村貌的新内容,研究和采取实在有效的措施,大力倡导、组织推广,产生更大的示范引导效应。
二是做好结合文章,拓宽资金渠道。要争取将文化墙建设作为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争取文化产业基金。将“文化墙”建设同乡村文明行动、“四德”工程建设、城乡帮扶共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提前协调,统一谋划,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和智力支援,逐步探索县、乡镇街道、村庄、社会“四位一体”的资金投入模式,拓展“文化墙”建设资金渠道。
三是突出农民主体,激发基层文化队伍创作活力。农民群众是“文化墙”建设的主体,要积极组织引导、鼓励发动当地农民、民间艺人、乡镇文化站及其它民间组织参与“文化墙”建设,支持和指导他们围绕地方特色,进行自我创作和制作。同时农民群众也是“文化墙”建设受益的主体,“文化墙”绘制的内容、形式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实效,以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实现建一面墙教要育一片群众,建一条街要净化全村村风。
四是明确管理责任,及时维护更新。要严格落实“文化墙”日常管护责任制,明确村干部和乡村卫生保洁员的管护职责,建议现在村里配备的保洁员负责文化墙的日常管护。同时注意研究墙体、墙料、画料等的防护效果,提高“文化墙”的留存时间。要根据“文化墙”内容长期性与时效性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更新周期,建立督查和定期考核制度,保证“文化墙”及时更新,内容、形式紧跟时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