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虽然渺小,但是我们是最接近病人的医疗人员,我们可以聆听,可以给予我们能做到的帮助,哪怕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是对病人的鼓励。”
记者采访的茅莹莹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护士,她为我们讲述了基层医护工作者在与疾病殊死较量中,体现出的人文情怀和现实观照。
医学给人希望,却不是百分之百的希望
钟林(化名)是我在肝脏外科监护病房认识的病人,他40多岁,肝硬化,发展到后期,在肝脏上发现了恶性肿瘤。
还好,还有希望,可以做肝脏切除手术,并移植肝脏。
手术后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一个人住在监护病房里,靠着插管辅助呼吸,不能吞咽,也不能说话。为防感染,家人不能进去探望,进进出出的只有我们医护人员。我想患者内心一定既孤独又恐惧,不知道自己现在状况怎么样,也不知道之后能不能好好恢复过来。
伤口在麻醉过后会疼痛,身体也因为手术而变得虚弱,但患者还是必须要尽快下床锻炼,以便尽早恢复。我想这对患者来说,需要承受身体上很大的疼痛。
不过钟林整个人状态很好,恢复得非常顺利。他整个人也透露着自信的气息,让人感觉不需要过很多时间,他就能重新回归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了。
在病房呆了两个星期后,钟林就出院了。看着这名身体恢复情况和心理状况都优等的病人离开病房,我们都很欣慰。
没想到才过了一个月,他又住进了我们病房,原来是肝脏发生了急性排异。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钟林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他躺在病床上,眉头紧锁,萎靡不振。
肝脏急性排异,非常凶险,如果不做及时处理,患者可能熬不过两个月。可是当医生向他提出治疗方案,建议做第二次移植手术时,他却摇了摇头,说:“我当时做移植手术是不是就是一个错误?”
当治疗效果和期望不一致时,人往往会生出这样的怀疑。医学就是这么残忍,它给人希望,却不是百分之百的希望。肝脏有肿瘤,可以进行肝脏移植,但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你没事,排异反应是最不可预料的风险。急性排异,可以进行第二次肝脏移植,但也不能保证100%成功,如果发生意外,下不了手术台都有可能。
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体情况,也知道每一种选择背后的风险,越是清楚,越是害怕,也越是绝望。
“不说,我会有遗憾”
距离第一次移植手术时间不长,手术之后的身体和心理的痛苦钟林还记忆犹新,他不想再重新经历一次。同时,他心里还有一些排斥,觉得手术不一定有用,就自暴自弃地想就这么算了。但钟林明明还是舍不得,他的孩子还未成年,我会看到他常常拿着孩子的照片在那儿看,也会趁没有人的时候偷偷哭泣。
当医生和他谈话的时候,我就在旁边,我听到了他的拒绝。说实话,那时我心里挺难受的。在医院病房,我看到了很多因为现实原因而不得不放弃的病人和家属,有的病人被紧急送来的时候,家属跪在医生面前,说:“医生,求你一定救救他。”可是过了一个月,家属哭倒在地上,对医生说:“我们实在没办法再救了。”
当看到这些场景的时候,我心里都特别难受,在医院无奈的事情太多了。而钟林并不是因为现实原因而不得不放弃,他还是有机会的。
“要知道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太多人生历练,无法和病人在一条心上。往往是‘我站在床旁,我看到了病人,却看不到痛苦’。但经过了近十年的工作,我渐渐地学会对病人不仅仅是做治疗,还要在意他们的想法,去体会他们的痛苦。”
由于我自己小时候家庭环境比较艰苦,所以我很珍视生命,因为我觉得只要活着,再痛苦的日子都会过去,才会有明天。我很担心钟林一负气不再接受第二次治疗机会了,我想我要和他谈谈。
在工作中,我们和人打交道,接触久了,总会投射个人的感情,我们没法只是冷冰冰地对待病人。
对于钟林,在平时的查房换补液工作中,我们都会拉拉家常,我了解他的状况,所以更不想袖手旁观。医院并没有明确规定,护士一定要和患者沟通手术的事情,但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如果我不和他谈一谈,我会很遗憾。不管我的话是否会给他一些力量,是否会影响他的决定,我都不在乎,我只是觉得,我说了之后,我会问心无愧,否则过几天,他就这么回去了,想起他,我心里会充满遗憾。
天亮了
那天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走进病房,一开始并不敢直接和他谈治疗的事,我怕他有太大的心理压力。我和他先拉家常,由于我们生的都是女儿,一开始就从女儿的话题说起,然后又说到了工作。钟林的职业是律师,一部分工作是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我就对他说:“你帮助了很多人,那为什么不拯救一下你自己?现在你的心脏、肾脏都是好的,为什么不把坏掉的肝脏换掉,给自己一个新的人生呢?”
他说,他很害怕,害怕再失望一次,害怕在手术台上下不来,也怕再次出现排异反应。
我很理解钟林所说的。从与他的交流来看,一直以来,他的人生都是顺风顺水的,他很害怕在同一条路上跌两次跟头。但是我告诉他,如果跌了跟头,不肯爬起来,就永远倒下了。我说:“你的家庭、女儿,还有那些你要帮助的弱势群体,都需要你,为什么不多给自己一个机会?”
我想其實在钟林心里,是有企求希望的火苗的,只是之前被他自己的恐惧和绝望压住了,我和他说了这些话,或许是激励了他。在之后的查房中,他对医生说,他愿意再试试。
手术的前一天,钟林问我:“我明天还会活着吗?”那时他的皮肤蜡黄,身体严重消瘦,下床都有些困难。我告诉他:“放轻松,麻药一打,睡一觉,我们明天见。”
其实那天晚上我特别不轻松,我望着那张为他准备好的床位,默默计算着手术时间,希望他能安全回来。
在接到钟林手术结束的电话的时候,我才真正松了一口气。凌晨1点他麻醉醒过来了,嘴巴里的管子使他无法发出任何声音,我走到他的身边,握住了他的手告诉他:“你回来了,现在很安全。”
凌晨5点,医生就为他拔出了口插管,他看着小小的窗口透进来的微弱的光,轻轻问了一句:“天亮了吗?”我看着他稳定的生命体征笑了起来:“是的,天亮了。”他也笑了。
再之后,还是休养,恢复体力,钟林仍然很有决心,即使伤口再痛,还是坚持下床走动,进行肌肉训练。出院他是自己走出病房,虽然比第一次消瘦了很多,但还是充满自信。出院前,他特地来感谢我,说:“本来我已经准备放弃了,是你让我燃起了希望。”
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打心眼不想再在这里见到你了,希望不要再在ICU相见。”
现在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钟林没有再出现在病房,我心里的石头才算放下了。因为一般急性排异都发生在一个月内,三个月己到稳定期,如果能熬过半年,那他的人生就可以有崭新的篇章。
记者采访的茅莹莹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护士,她为我们讲述了基层医护工作者在与疾病殊死较量中,体现出的人文情怀和现实观照。
医学给人希望,却不是百分之百的希望
钟林(化名)是我在肝脏外科监护病房认识的病人,他40多岁,肝硬化,发展到后期,在肝脏上发现了恶性肿瘤。
还好,还有希望,可以做肝脏切除手术,并移植肝脏。
手术后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一个人住在监护病房里,靠着插管辅助呼吸,不能吞咽,也不能说话。为防感染,家人不能进去探望,进进出出的只有我们医护人员。我想患者内心一定既孤独又恐惧,不知道自己现在状况怎么样,也不知道之后能不能好好恢复过来。
伤口在麻醉过后会疼痛,身体也因为手术而变得虚弱,但患者还是必须要尽快下床锻炼,以便尽早恢复。我想这对患者来说,需要承受身体上很大的疼痛。
不过钟林整个人状态很好,恢复得非常顺利。他整个人也透露着自信的气息,让人感觉不需要过很多时间,他就能重新回归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了。
在病房呆了两个星期后,钟林就出院了。看着这名身体恢复情况和心理状况都优等的病人离开病房,我们都很欣慰。
没想到才过了一个月,他又住进了我们病房,原来是肝脏发生了急性排异。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钟林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他躺在病床上,眉头紧锁,萎靡不振。
肝脏急性排异,非常凶险,如果不做及时处理,患者可能熬不过两个月。可是当医生向他提出治疗方案,建议做第二次移植手术时,他却摇了摇头,说:“我当时做移植手术是不是就是一个错误?”
当治疗效果和期望不一致时,人往往会生出这样的怀疑。医学就是这么残忍,它给人希望,却不是百分之百的希望。肝脏有肿瘤,可以进行肝脏移植,但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你没事,排异反应是最不可预料的风险。急性排异,可以进行第二次肝脏移植,但也不能保证100%成功,如果发生意外,下不了手术台都有可能。
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体情况,也知道每一种选择背后的风险,越是清楚,越是害怕,也越是绝望。
“不说,我会有遗憾”
距离第一次移植手术时间不长,手术之后的身体和心理的痛苦钟林还记忆犹新,他不想再重新经历一次。同时,他心里还有一些排斥,觉得手术不一定有用,就自暴自弃地想就这么算了。但钟林明明还是舍不得,他的孩子还未成年,我会看到他常常拿着孩子的照片在那儿看,也会趁没有人的时候偷偷哭泣。
当医生和他谈话的时候,我就在旁边,我听到了他的拒绝。说实话,那时我心里挺难受的。在医院病房,我看到了很多因为现实原因而不得不放弃的病人和家属,有的病人被紧急送来的时候,家属跪在医生面前,说:“医生,求你一定救救他。”可是过了一个月,家属哭倒在地上,对医生说:“我们实在没办法再救了。”
当看到这些场景的时候,我心里都特别难受,在医院无奈的事情太多了。而钟林并不是因为现实原因而不得不放弃,他还是有机会的。
“要知道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太多人生历练,无法和病人在一条心上。往往是‘我站在床旁,我看到了病人,却看不到痛苦’。但经过了近十年的工作,我渐渐地学会对病人不仅仅是做治疗,还要在意他们的想法,去体会他们的痛苦。”
由于我自己小时候家庭环境比较艰苦,所以我很珍视生命,因为我觉得只要活着,再痛苦的日子都会过去,才会有明天。我很担心钟林一负气不再接受第二次治疗机会了,我想我要和他谈谈。
在工作中,我们和人打交道,接触久了,总会投射个人的感情,我们没法只是冷冰冰地对待病人。
对于钟林,在平时的查房换补液工作中,我们都会拉拉家常,我了解他的状况,所以更不想袖手旁观。医院并没有明确规定,护士一定要和患者沟通手术的事情,但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如果我不和他谈一谈,我会很遗憾。不管我的话是否会给他一些力量,是否会影响他的决定,我都不在乎,我只是觉得,我说了之后,我会问心无愧,否则过几天,他就这么回去了,想起他,我心里会充满遗憾。
天亮了
那天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走进病房,一开始并不敢直接和他谈治疗的事,我怕他有太大的心理压力。我和他先拉家常,由于我们生的都是女儿,一开始就从女儿的话题说起,然后又说到了工作。钟林的职业是律师,一部分工作是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我就对他说:“你帮助了很多人,那为什么不拯救一下你自己?现在你的心脏、肾脏都是好的,为什么不把坏掉的肝脏换掉,给自己一个新的人生呢?”
他说,他很害怕,害怕再失望一次,害怕在手术台上下不来,也怕再次出现排异反应。
我很理解钟林所说的。从与他的交流来看,一直以来,他的人生都是顺风顺水的,他很害怕在同一条路上跌两次跟头。但是我告诉他,如果跌了跟头,不肯爬起来,就永远倒下了。我说:“你的家庭、女儿,还有那些你要帮助的弱势群体,都需要你,为什么不多给自己一个机会?”
我想其實在钟林心里,是有企求希望的火苗的,只是之前被他自己的恐惧和绝望压住了,我和他说了这些话,或许是激励了他。在之后的查房中,他对医生说,他愿意再试试。
手术的前一天,钟林问我:“我明天还会活着吗?”那时他的皮肤蜡黄,身体严重消瘦,下床都有些困难。我告诉他:“放轻松,麻药一打,睡一觉,我们明天见。”
其实那天晚上我特别不轻松,我望着那张为他准备好的床位,默默计算着手术时间,希望他能安全回来。
在接到钟林手术结束的电话的时候,我才真正松了一口气。凌晨1点他麻醉醒过来了,嘴巴里的管子使他无法发出任何声音,我走到他的身边,握住了他的手告诉他:“你回来了,现在很安全。”
凌晨5点,医生就为他拔出了口插管,他看着小小的窗口透进来的微弱的光,轻轻问了一句:“天亮了吗?”我看着他稳定的生命体征笑了起来:“是的,天亮了。”他也笑了。
再之后,还是休养,恢复体力,钟林仍然很有决心,即使伤口再痛,还是坚持下床走动,进行肌肉训练。出院他是自己走出病房,虽然比第一次消瘦了很多,但还是充满自信。出院前,他特地来感谢我,说:“本来我已经准备放弃了,是你让我燃起了希望。”
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打心眼不想再在这里见到你了,希望不要再在ICU相见。”
现在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钟林没有再出现在病房,我心里的石头才算放下了。因为一般急性排异都发生在一个月内,三个月己到稳定期,如果能熬过半年,那他的人生就可以有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