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的文学”与工业革命理论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mmmmmmmmmmmmmm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将《共产党宣言》的原德文"世界文学"一词新译为"世界的文学",并加以注释,这是一个重要的未被"发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创新.马克思"世界的文学"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历史语境;编者注释说明"文学"包括"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的论著",意在解释马克思所说的"精神生产"的整体性.《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时期,综观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正是马克思"世界的文学"揭示了全球化时代精神生产的实质与特性;部分西方理论家批评马克思"世界的文学"是"经济决定论"并不符合历史事实.马克思早就明确指出社会经济发展与艺术发展有"不平衡关系",否定了庸俗唯物论的经济决定精神生产的观念;工业文明时代的"精神生产"如马克思所指出,是民族文化的互相往来与互相依赖关系,而不是西方"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体化模式.马克思"世界的文学"也并非美国学者的"世界体系化"理论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扩展"的结果,而是工业革命进程中世界各民族的互相往来与依赖的共同体.
其他文献
生物学哲学思想的萌芽可以追踪到古希腊,但作为一门学科分支的生物学哲学产生于20世纪后半叶.伴随着传统科学哲学的危机以及分子生物学革命的发生,生物学哲学成为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生物学哲学对科学哲学做出了哪些贡献呢?首先,生物学哲学改变了传统科学哲学把物理科学作为科学标准范式的看法,使人们重新思考科学的理论结构和解释方式等问题;其次,功能和目的概念以及功能解释和目的性解释等成为科学中继因果概念和因果解释之后的重要概念和解释方式;第三,在生物学中不仅存在描述性解释,而且存在规范性解释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行业的迅猛发展,各项技术逐渐成熟和成本也不断下降,无人机向着小型化、低空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级无人机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在民用领域发挥了许多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无人机应用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的事故频发。因此针对非合作无人机的定位跟踪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相比基于时延和基于多普勒等定位方法,基于功率的无人机定位方法因其成本低廉得到了广
清末以来,经过梁启超等人援引译介的日本新名词大量输入,广受中国读者欢迎.其派生效应是新名词被滥用的情形非常普遍,大量的"新名词入诗"及有关的"文变"现象出现即是表征.文以载政,因文见政,这引发了诸多争议,时人纷纷反思援用新名词之得失,尤其关注因"文变"导致的"世变"及其影响问题.
“阅读链接”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编排在课文后面,形式多样,要求不同.从“阅读链接”的编排特点出发,提炼了教学“阅读链接”的思路:找准链接时机,适时引入;聚焦语文要素,比较分析;开启“海量阅读”,勾连拓展.
斯宾塞以拉马克主义用进废退的原理来解释生物进化的主要机制.用进废退理念中,适应环境乃是生物进化的关键环节.它蕴含着人类有能力进行某种自我改善的意味,契合了清末黄白种群竞争背景下的社会政治变革思潮.清末所接受的种群进化、竞争论述主要来自斯宾塞,而非达尔文.严复翻译斯宾塞《生物学原理》的片段,创制"体合"一词来描述用进废退的关键环节,以区别于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物竞"和"天择",表明了他对斯氏学说的领悟.章太炎用传统语汇"顺天时、就地利"来对译《斯宾塞尔文集》所描述的物种完全适应新环境,提示出在变法时代鼓动
"隐含作者"概念在60年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不可靠"叙事理论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反思修辞学派在这一概念上的含混和认知学派在这一概念上的矛盾,分析"隐含作者"概念伦理价值的困境,说明"隐含作者"概念已经完成使命,难以作为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融合作者"是读者、文本和作者"融合"的产物,居于叙事交流的末端而非信息发出的位置.确立作为读者叙事交流成果的"融合作者"概念有利于将读者研究和叙事交流研究推向深入.
在近代中国国家政权建设中,卫生行政始终处于边缘位置,其演变发展不得不借助依附策略,通过附属强势机构才得以创立.国民政府卫生机构负责人利用国际合作和新县制的推行,为卫生行政赢得发展机会.然而,卫生行政的发展受制于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医疗卫生水平,由于未能得到足够的财政支持和专业支持,卫生行政成效不佳.整体而言,近代中国卫生行政组织和功能都不完善,是一种碎片化的专业治理.不仅没有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卫生垂直管理体系,一直保持着多中心的状态,其结构是分散的、割据式的,而且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基层都不能为社会大众提供
宗教是古典社会理论家齐美尔在其学术生涯最后20年的研究主题之一,提供了理解齐美尔的现代性理论的独特切入点.从宗教社会学角度来看,齐美尔的宗教研究立足于个体的生命体验、突破了具体的宗教形态,有助于建立一个包容性的分析框架.作者梳理了齐美尔有关宗教作为一种生命形式、宗教情感与社会关系等论述,指出其宗教性概念赋予了信仰者以自主性.通过总结宗教性概念所具有的稳定性、替代性和弥散性等特征,本文讨论了齐美尔理论对当代宗教社会学和中国宗教研究的意义.
鸦片战争后,随着清政府对澳门控制的减弱,葡萄牙开始积极寻求殖民管治澳门.1846至1849年亚马留政府对居澳华人税收制度的确立是澳葡殖民管治政策的重中之重.首先,葡澳政府制定税收方案,明确征税对象为地产、房产和个人所得等,采取"什一税"固定税率,纳税人包括澳门葡人、外国人和华人.其次,设置征税机构,逐步推行向居澳华人征税.先强制收取华人快艇牌照费,以试探居澳华人的纳税态度,随后采取策略加快推进征收华人什一税的进程,费时约三年相继确立对城墙内外华人的税收制度.这段复杂的历史既呈现出清政府与葡萄牙政府在澳门统
概念是建构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石."复合单数"是社会科学概念建构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目前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重视明显不足.概念的复合单数建构体现在将具有复合涵义的争议性概念强制单数化为目标概念的涵义上,复合单数的过程同时是目标概念的地位上升和涵义重塑过程,即目标概念通过复合单数建构而上升为社会的核心概念.与描述性概念和规范性概念的建构方式比较,复合单数在建构方式、动力、主体和时间序列上表现出明显的特性,同时,它也表明了知识建构社会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