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QWSX1234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以广州市南沙区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近年来初中生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对写作文不感兴趣,写作时“无话可说”、生搬硬套现象甚多,语言单调乏味等。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作文融入生活,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表现自我个性,自由创作,大胆创新;应重视、激发和推动学生写作的兴趣。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思路,才能适应新形势,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作文教学,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中学作文教学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上好作文课,教师常常是费尽心思;为写好作文,学生更是绞尽脑汁。尽管如此,当前中学生作文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正因如此,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然而,写作水平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直接影响中学语文的整体水平,因此,要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抓好作文教学这一关。
  二、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无话可说”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在作文课上或者在语文考试时,面对作文题,不少学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破钢笔头”,时间是过了不少,就是写不出多少话来,即便勉强完成了作文,不外乎是以前写了无数次的童年旧事:就是写不出多少内容充实的作文。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一是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比较富裕的家庭环境中,很少经受成长中的坎坷和艰辛生活的煎熬;二是大多数学生缺乏对生活的关心,导致社会知识、生活阅历不丰富,甚至非常缺乏。因而在作文时可供选择的素材少之又少,便出现了“无话可说”的现象。
  (二)“搬套”现象甚多
  学生为写好作文想尽办法,但是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为了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老师找来大量的“范文”,而学生也学会了一套钻“范文”的本领,结果,从作文标题到内容以及形式结构,无不留有某篇“范文”的痕迹。
  1.标题的“搬套”。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题目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妙。然而学生作文往往忽略这一点,或是顺手牵羊,把作文“话题”直接套现成作文题目;或是投机取巧,稍把题目改头换面了事;或是编出个连自己也不太明白的标题,引起读者的“悬念”。如果要批评后者的故弄玄虚、标新立异的话,那么前者就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了,这样的牵强改动,即使不能说是原装“翻版”,也逃不了企图“翻版”的嫌疑。我曾经出过一道话题为“风”的话题作文题让学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还特别强调:自拟题目,题目要有特色,不能与话题雷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只在“风”之前加上“社会”、“自然”等字眼。有的更是省事,直接把话题作为作文题。究其原因,是他们根本没有考虑什么特色或者雷同问题,只是习惯地把以往学来的拟新题目的“技巧”搬出来而已。
  2.内容材料的“搬套”。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章缺乏材料,即使技巧再高,也难写出好文章。正如清代文学家刘大櫆所说:“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尽有威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翻开学生的作文本,你会发现总有那么几个例子(或素材)在几篇文章中重复出现。若出一道关于“理论联系实际”之类的作文题目,你会发现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举出几个相同的例子,那就是改革开放的例子,我国建设“四化”的例子,江泽民“三个代表”的理论,等等。当然,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问题,但每篇文章都采用相同的例子那未免太单调乏味了。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大量的素材,但他们却选择了一些距离他们生活很远而且一点都不理解的例子,有的还说得头头是道,原因是历史书、政治书中有现成的。
  3.开头结尾的“搬套”。
  “万事开头难”,文章的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能为全篇奠定鲜明的基调,表达强烈的情感,蕴含深邃的意味。然而学生写作中常常出现“举笔难下手”的现象,肚子里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编筐织篓,重在收口”,结尾好就会使文章通篇生辉,但学生却常常写好正文后为一个结尾而搔耳挠腮。怎么办呢?有的滥用某些模式,形式套用,显得平淡俗气。如写上课、考试一类作文,总是“嘀铃铃,上课铃响了”开头;写《校园晨曦》一类作文,则常常是“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管它有用没用,套上去再说。更有甚者,用他们的话说,翻开作文选观摩去。说是观摩,其实常常是一字不漏地抄下来。虽然有的还抄得跟正文配合得天衣无缝,但更多的是生搬硬套,使得文章非常别扭。有的学生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写什么类型的文章,都喜欢在结尾抄几句政治书上的东西,喊几声口号,装点门面。
  这种“搬套”文章在过去的命题作文中屡见不鲜。再看看近几年来盛行的话题作文,随着审题难度的降低和文体、题材要求的逐步宽泛,应该说学生有了更为开阔的立意视野和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但从这几年的中考作文和我的教学体会来看,局面并没有多大改观,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言之有物、文采横溢的好作文还是很少。而这种“搬套”现象似乎没有任何的改变,例子仍然是“张海迪、爱迪生”,写天气仍然是“风和日丽、阳光普照”。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知识太缺乏,又不能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因而提起笔来根本没什么词可用,也想不到有什么特别的例子可举,更没想到什么技巧问题。二是作文教学还没能打破以往的旧有模式,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重视。
  (三)语言单调
  文章的思想、情感要靠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文章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教多年,批阅的学生作文也很多,但有不少的学生习作“缺乏文采”,甚至语言单调、呆板;经常是说几句空话或是胡乱堆砌几个华丽的辞藻,以致词不达意,表达不出真情实感。究其原因,现代科技发达,大多数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放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很少有学生拿起名著、名篇阅读。课外阅读量少,导致语言材料积累有限,自然就写不出好词佳句。
  (四)对写作文不感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老师布置作文时,都有不少学生喊苦喊难。有人对中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在问及“你对写作有何看法”时,有4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38%是为了完成作业,表示喜欢的仅有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文都无兴趣,写的是“奉命作文”,缺少动力,写作文水平低。存在这样的问题,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多数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很多学生只喜欢现成的高科技、多媒体游戏之类的刺激活动,甚至入迷。与亲戚朋友的联系,则一个电话了事,对于写作这类创造性思维活动,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活动,就缺乏兴趣了;二是大多数老师的作文课都只局限于课堂(课室)的狭窄空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甚少,,因而甚为单调乏味,激发不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兴趣。
  三、作文教学要讲究对策
  按照目前学生作文情况与作文教学状况,在作文教学中有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让学生作文融入生活
  学生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怎样把自己的生活融入作文中,这是写作的一个关键,比如2006年的中考作文题:“创意的快乐(或创意的启示)”,生活中许多事例都可以进入考生的联想空间。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具体事件,如一次手工制作比赛,一次手抄报活动,一次生日会,一个送别场面,一次举手发言,有的发生在别人身上,有的是自己经历过的,等等,这些都可以进入该年中考作文的话题,许多生活片段都可以成为这次作文的血肉。具体到作文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把作文回归到生活的起点。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教师进行写作指导往往是从“审题”开始。其实,一个高明的教师应该懂得“审题”的实质就是“审视生活”。给题目、给材料,都是从生活中来,有的是生活的提炼,有的就是生活本身。如果能透过题目或材料回到生活中去,在广阔的背景中去审视、分析其渊源、内涵、症结所在,作文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限制”,还写作以自由、完整之躯。
  2.教会学生“剪碎生活”。
  “剪碎”一词源于清人李渔。他对写作有一个精当的比喻:“作剧如载衣。其初,以完全者剪碎;其后,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这段话生动地展示了写作从生活到文章的制作过程,看起来只有八个字,即“剪碎生活”和“凑成文章”,但做起来却包含一系列的活动。生活本身的任何一件事或一个理,都是“完整”的,构思为文,就必须按照自己的旨意。设定某种形式,将其“剪碎”,这是一项很艰难的工程。在学生那里,可以说是“剪碎不易,凑成亦难”;在教师那里,则常常是“热衷凑成,忽视剪碎”。其后果则是学生作文,只会面向文章套用现成的模式,忽视从生活中提炼、取舍、改造。故此,一个中学生,这一关,必须突破;一个中学教师,这一课,必不可少。
  (二)主体的确立和张扬
  写作是客观事物经过人的头脑加工而成文字的完整过程。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客观事物,二是头脑加工形成文字。人们通常认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往往强调其客观性,而忽视其主体性,即文章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而这恰恰是文章的本质属性所在。人们在认识的天平上出现的这一偏差,自有社会的原因,但给写作教学带来的明显的严重的缺损和伤害,却是不可低估的。
  个性,是文章主体的集中表现。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失去了“自我”就失去了写作的灵魂。可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似乎总在强调“反映”现实,只求客体地“再现”,引导学生看自己的文章写得是否“像”、是否“实”、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合乎现成的结论,而忽视主体的“表现”、对现实的审视和评判。当然,文章的客观性要重视,但如果过度强调,让它统治课堂,就会淹没文章的主体性。试想,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活跃的思维被现实的固定模式所禁锢,纯真的情感被僵化的教条所扼杀,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张扬,哪里能有写作发展的广阔空间?我们在中考作文中发现的大量低俗、平板、雷同的文章,正反映出平时作文指导与训练的这一致命弱点。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应该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同步,逐步重视写作个性化的培养。
  自由,即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自由,是个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敢于解放思想,对学生“大松绑”。首先是让学生思想获得自由,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然后是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空间以开阔视野,有舒展心灵的愿望与能力;接着就要落实到写作上,让学生的笔墨获得更多的自由。近年中考作文内容宽泛,文体不拘,允许学生编故事、写寓言,许多得高分的都是很好的小说或散文。其实,过去的中考作文也不乏此例。学生的实践已经走在教师的前面,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再也不能束缚自己和学生的手脚了。
  创新,往往就是在学生自由的写作中孕育和发生出来的。可以说,青少年天生具有创新的潜质和潜能,问题在于特定条件下的萌发和释放。而这并不是事先设定某些目标要求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个人自我刻意追求所能奏效。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又是极其重要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意识,又要有创新的眼光,任何时候都不放过每一个学生、每一篇文章中的闪光点,不贪大求全,不偏取偏爱。像守护神一样,及时发现,及时保护,及时扶植写作园地中每一枝幼苗独特的新芽,激发其自身的潜力,使之自然生成。
  (三)兴趣的激发与推动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需要”的表现形式,是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最活跃、最现实、最直接的作用。兴趣,是写作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圆满完成写作教学任务的根本条件和保证。因而,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现在的问题是,兴趣靠什么激发,兴趣又如何推动写作的进程?兴趣,还是应靠老师去激发和推动的。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1.生活中找情趣。
  写作不但跟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有关,而且应以社会实践和生活积累为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或进行专题观察训练,在生活中陶冶情趣,然后完成相应的写作训练,鼓励学生多写眼前景物、身边事情。在学校、家庭等熟悉的范围内观察、思考、勤动笔,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无米之炊”了。由于有事有物可写,学生写作起来也就会兴趣盎然,文通句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2.话题上找乐趣。
  好的话题应该是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投入的,与学生的生活积累爱好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写作训练上的障碍的。因此应当鼓励学生写自选题目的作文,鼓励学生写自己最关心的人、事、物。让学生有选择和发挥的余地,乐而为之。坚持这样,学生已形成的内部需求就会调动起来,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会得到较大的发挥,也就不再把作文当“苦差事”了。
  3.训练中找兴趣。
  除了照大纲按部就班地进行各方面的基本训练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计划地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关于审题立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描写议论等到多方面的专题训练。学生的技能提高了,在写作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就会逐步提高兴趣,增强信心。
  4.从词语积累中找兴趣。
  不少学生反映在写作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缺乏文采”。因而越是词不达意,就越厌恶写作,也就写不出好文章。词语是作文的建筑材料,可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积累词佳句,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5.多方激励,提供成功机会,保持兴趣。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得到好评,教师应该满足他们。成功感的不断积累,必将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写作水平。因而,要利用多种形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如开辟班级“优秀作文园”,每周一期,每期4—5篇学生课堂作文或课外练笔,对个别学生佳作可推荐给有关刊物杂志,以少数的成功来激励多数人的奋发,等等。
  (四)知识的积淀与转换
  “急才”来自广泛的积累。叶圣陶说:“写东西靠平时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文学作品取材于生活,反映生活;丰富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形成知识的沉淀,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搜集材料,如何从自己的生活中挖掘写作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学生直接的生活感受,可以用日记、周记、随录的方式储存。
  积淀起来的知识和素材,要运用才能使其转换成自己的东西。比如2003年的中考作文,很多考生并不是缺少具体的材料或生活体验,而是缺少调动、运用材料的能力。因为有的同学连课内学过的知识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写作的“信息资源库”并有效地运用自己所建立“信息资源库”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将学生认识范围以内的一些重大的基本的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分门别类,列出专题,如理想、追求与人生价值,知识、人才与成长之路,道德规范与精神文明,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现代科技与环境保护,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等等。理清层次,概括地整理出认识要点,写在专门的笔记上,使之成为“半成品”状态,作为日后写作的重要资源。一个初中生从课外获得的知识应该说是较丰富的,但一到写作时就派不上用场,其原因就在于这些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多半属于原始状态,并未进入认识领域,更不用说作为写作题材运用了,这就像一个中药铺,众多的药材被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一起,伙计要配药一时不知从何抓起。如果亲手整理一下,将各种药材分别装入柜台的药屉,靠认识去获取,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写起文章来,照方抓药,用时拉开,随时可取,那么,学生要写的话就会取之不尽。
  四、结语
  以上是我多年从事语文教学所总结的部分作文教学方法。作文教学与作文都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潜心钻研,作文教学的方法就会更多、更广,学生的作文水平也随之而提高,最终语文水平也会有令人欣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要道.
  [2]陈建伟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第三版.
  [5]国家教育部2001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其他文献
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在Si(111)衬底上制备了ZnO薄膜.RHEED和XRD测试表明,直接沉积在Si衬底上的ZnO薄膜为多晶薄膜,且薄膜的结晶质量随衬底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相比之下,生长在一低
2014年9月1日起,义获嘉伟瓦登特集团中国分公司总经理一职将由闫卓群博士正式接任。同日,Joerg Brenn先生将正式调任为东南亚区总经理,负责东南亚区业务。非常感谢Brenn先生
诚信原则既是商标法具体条款的基础,又能够弥补具体条款的不足.同时,该原则在商标注册和使用有关条款中也有具体的体现.诚信原则从传统民法扩张至商标法,既是对商标注册与使
长期以来.由于过于强调美术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润。影响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
由永磁性和软磁性复合电波吸收材料制成双层交换耦合吸波材料,其吸波特性较两种单层吸波材料有较大提高:最大吸收量A从15~17dB提高到23.5dB,10dB带宽也由2.3~3.25GHz增加到3.75
智能材料具有感知和执行功能,近年来受到广泛研究.在微机器人领域智能材料作为微驱动器,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实验制备了一种铁磁性智能执行材料,并研究了该材料在磁场下的
摘 要: 本文重点讨论在唐诗宋词鉴赏中要注意的四种策略,试图借助它们达到诗词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 唐诗宋词鉴赏 有效教学 策略    在唐诗宋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经常借用前人的说法或者用某个权威的话,没有自己的见解或者只是扫清字词障碍,让学生学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学生课本上往往是千篇一律的笔记;更有甚者,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照搬大学课堂文学鉴赏的一套做法,口若悬河,滔滔
文中介绍了自行开发的羊毛衫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优化系统,该系统除了具有传统的工艺设计功能外,还开发了线段图法和网格图法的工艺优化处理手段,以实现羊毛衫成形部位的
文章首先阐述了素描的概念和发展历史,其次说明了素描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并简要论述了我国美术院校在开设素描这门课程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目的建立细丝弓舌侧内收上颌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后倾曲力矩对上颌前牙牙周膜静水压以及初始位移的影响。方法采用CT扫描法建立包含全牙列头颅的三维几何模型,用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