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译策略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ywf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诗歌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部分,无数的学者在这一领域不断钻研,并把重心放在了全译上,以求达到翻译对等。然而诗歌翻译中的翻译对等是很难,甚至说是不可能达到的,黄忠廉教授对翻译变体理论的提出为诗歌译员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功能理论给了变译策略很好的理论支持,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标准和策略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从功能理论、变译定义及变译历史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以期说明将诗歌翻译与翻译变体理论结合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变译策略 功能理论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
  
  一、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现状
  
  诗歌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诗歌语言自身的特点以及英诗与中诗之间的巨大差异,它也是翻译研究中最难的领域之一。在过去几十年,无数的学者在这一领域不断钻研,他们从诗歌的三个方面——声音、形式和意义出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把重心放在了全译上,以求达到翻译对等。然而诗歌翻译中的翻译对等是很难,甚至说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注意力由传统的全译转向多元化的翻译方法。黄忠廉教授对翻译变体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对翻译变体进行系统研究的开始,这为诗歌译员开辟了新的道路。将诗歌翻译与翻译变体理论结合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二、功能理论
  
  诗歌翻译的变体研究是有理论依据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创始人之一Reiss认为,译者应该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Vermeer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翻译问题的,他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根据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Vermeer还特别强调因为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根据功能理论,翻译中真正重要的是翻译目的。只有翻译目的的实现与否决定着译文的成功,而且译文并不需要和原文属于同一种文体。只要翻译目的需要,这种文体的变换完全是可以的。因此功能理论给了变译策略很好的理论支持,也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标准和策略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性。
  
  三、变译定义和历史
  
  根据徐建中教授给的定义,变译是一个思考的活动,或叫做语言外的活动,它使用适当的变换策略(比如说翻译、删减、编辑、评论、组合)根据特定领域的读者的需求或条件的约束取得原内容的相关内容。黄忠廉教授在他的书中提出有八种变译方式和十二种变译策略。这八种方式包括增译(addition),删译(deletion),编译(edition),缩译(condensing),组合(combination),改译(adaptation),报告(reporting)和模仿(imitation)。而十二种变译策略包括选择翻译(selective translation),编辑翻译(edited translation),翻译和报告(translation and report),缩减翻译(condensed translation),总结翻译(summarized translation),述评(review),翻译和评论(translation and comment),变换翻译(adaptation translation),解释翻译(explanatory translation),翻译与写作(translation and writing),参考翻译(reference translation),仿拟翻译(parody translation)。这八种变译方式和十二种变译策略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配合,构成了完整的变译理论。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翻译领域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翻译策略而且被很多翻译家所使用。早在十七世纪,英国诗人和翻译家Dryjen已经在他对Ovid的“Metamorphosis”和Virgil的“Aeneld”的译本中采用了各种变译策略,他删减了一些他认为作用不大的章节并增加了一些和原文相关的内容。而当英国诗人Pope翻译《荷马史诗》时,他在翻译中使用了更加随意的翻译方法,为了符合美学标准和读者品味,他删减和增添,甚至改变原诗的文体。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变译在诗歌方面的应用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很多当今的作家仍在使用这些有用的策略。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领域,很多著名的译者都采用了变译策略,比如A.D.Waley,Winter Bynner及H.A.Giles,中国的古诗翻译大家翁显良、刘重德、许渊冲等也都在他们的译作中运用了不同的变译策略。因此,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与翻译变体理论结合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四、结语
  
  中国现在正在经历着全球化的洗礼,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古老文明的大国,中国有责任将其文化,特别是像中国
  诗歌这种古典文化介绍给其他国家的读者。因此,传播文化这个社会需求成为了一些翻译活动的主要目的,而读者因素作为这个社会需求的主体必须被考虑在内。这种社会要求和读者需要就给古典诗歌变译策略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综上所述,诗歌翻译的变通势在必行,而翻译变体理论又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因此它们的结合必将为翻译研究开辟出一个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London:Pergamon Press Limited,1988.
  [3]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2.
  [5]翁显良.古诗英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6]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7]许渊冲.翻译的艺术.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84.
  [8]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
其他文献
摘 要: 鲁迅与亦舒这两个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分别在《伤逝》和《我的前半生》中从不同视角刻画了自己所处时代的那个“子君”命运,对女性的人生意义何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揭示了不同时代下子君的觉醒与彷徨。  关键词: 《伤逝》 《我的前半生》 子君 觉醒 彷徨    一、《伤逝》与《我的前半生》    《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部爱情小说,讲述的是革命青年涓生如何在与叛出父门的情人子君的共同生活中
摘 要: 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三个大的方面。表达方式又分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表现手法是最重要的知识点,可分为抒情类、描写类、修辞类。篇章结构是从结构作用方面划分的。  关键词: 诗歌鉴赏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篇章结构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表达技巧涉及的内容比较繁杂,让很多考生难以辨别把握。为了便于区分和理解,我们不妨把表达技巧这
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 CD )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 CDV)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特种养殖业发展的一类重要疾病。犬瘟热病毒由7
摘 要: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中大量出现的花意象,是诗人借以自喻,以花言志的媒介。在狄金森早期和后期的诗歌中,花意象折射出不同的思想内涵和写作风格,不同时期的花意象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同的寓意。研究者可以沿着花意象的变化轨迹,看出狄金森女权主义思想的觉醒和成熟。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花意象 女权主义    在美国文学史中,很少有人能像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
摘 要: 普希金的童话诗在其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童话诗具有鲜明的童话特色,可以概括为: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同时,在鲜明的童话色彩之中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本文正是从以上方面对普希金的童话诗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普希金 童话诗 童话特色    一、引言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
摘 要: 五彩斑斓的颜色是构成缤纷世界的重要元素,受地理环境、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各种颜色在不同民族人们中产生的视觉印象和相关联想也是不同的。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几种基本颜色词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明确颜色词在不同民族及国家中不同的内涵及象征意义,有助于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克服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从而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关键词: 颜色词 基本颜色词 文化内涵    “接天莲叶无穷碧
从四川省爆发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某猪场病猪中,分离到了一株细菌。通过形态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试验,鉴定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1型,命名为APP-CYY。药敏试验结果:对四环素、
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是一种虫媒性人兽共患病病原。该病毒可靶向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