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妮:聆听叶子的声音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CHE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印象中的诗人,往往是浪漫有情调或是个性突出、神采飞扬的人,但王小妮不同,她的诗如同她的人:朴素纯粹,从容有耐力。
  她的丈夫徐敬亚说,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倾听者。而纵观她写作的这数十年,都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如同记录一般地写作。诗人的倾听姿态一直延续到她的教师生涯,在海南教课的八年,她写了两本《上课记》,关注的是每一个平凡的学生、每一件细微的小事。有人问她为什么总是关注那些慢而小的隐秘事物,她的回答是:“我们的文化长久只注目大事件,忽略了个体。现在,该俯身听听狂风骤雨下叶子们卑微的声音。”
  一件私人的事
  百度一下王小妮,会发现这个已经有四十年诗龄的诗人异常淡泊。她认为写诗完全是一件私人的事,从不费心去留心公众,也不想被公众关注。
  她的诗与日常生活连为一体,而她本人也极端生活化,即使参加诗歌节的颁奖礼,也是纯素颜出现,平静寡淡,几乎看不出悲喜。很多人对王小妮的了解,都来自于徐敬亚的文字。徐敬亚说她像街头上任何一个人那样,安静地洗衣、煮饭,读一些字,写一些字。但她又和普通人有些不同:她不会下任何棋打任何牌,没有饰物也没有化妆品,不会骑自行车,甚至这一生从未去过理发店。
  王小妮1955年出生于吉林长春,14岁时跟着父母下放到农村。1974年,她作为知青在吉林九台插队,在地里干活。有一幅旧照片,是她挽着衣袖和裤腿,和两个女青年在镜头中笑——那是她的青春岁月。
  王小妮最初被发现的才能并不是诗歌,而是她的画。她当时在编辑一份知青小报,也因此成为那个县里闻名山野的小画家和文人。直到1978年,她离开县城到吉林大学读书。彼时的王小妮,对写诗有着非凡的热情,她于1980年参加了首届“青春诗会”,还跟吉林大学的其他六人一起组成了名叫“赤子心”的七人诗社。
  这六个人中,就有徐敬亚。根据徐敬亚的回忆,那时的王小妮总是低着头,在纸上奋笔疾书,她几乎一天可以写出十几首诗。每次写完了,她走过徐敬亚的桌旁,飞快地将写了诗歌的纸放在他桌上,还会在纸上写“传阅”二字。
  上世纪80年代,王小妮作为朦胧诗人与北岛、顾城、舒婷等一起登场。在这串星光熠熠的名单中,她的名字不算耀眼。在那个推崇英雄和浪漫的年代,她的诗歌就在书写日常生活的玲珑与平静。但那时她文字的灵性与力量已初见端倪,她并不是一个只能写白色炊烟的村姑,平凡的语句中总是深藏着锐利的锋刃,不乏内涵与深度。
  诗不是生活
  王小妮最初的诗歌处处都是善意,清新如一颗露珠,但大学毕业后她很快就目睹了社会的丑恶与可怕。1983年徐敬亚因为发表了《崛起的诗群》而遭到大规模批判,王小妮因为徐敬亚也被牵连。
  王小妮生平第一次陷入这样的批判当中,惊吓和恐惧交织。惊恐过后,1985年3月,王小妮写了一首《爱情》。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女性,她在多数作品中对徐敬亚都是用“你”来称呼,或者直呼名字,以她的性格,原本很抵触用“爱情”这种充满世俗意义的词。但这一首诗,她用了这个词作为标题,这无疑是王小妮在锐利反抗,是表达对批判的不满,也是对丈夫的支持。
  他们来到了南方,在深圳生活。但那不是他们最后一次被批判,1986年冬天开始的“驱徐运动”持续了整整七个月,而后两年,徐敬亚在南北之间往返。王小妮在这样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苦闷重压之下,修炼出了出尘的品性。对她而言,生活是一场修炼。这一切都成了她诗歌的素材,1988年她出了一部非常优秀的诗集《我的悠悠世界》。
  王小妮将生活和诗歌分得很清楚,她说诗歌不是生活,诗人不是身份也不是职业,而是一种属性和要求。她首先全心全意地作为妻子和母亲热爱着自己的家庭,与菜市场、洗衣机和煤气炉周旋。徐敬亚说她是这个家庭24小时的钟点工。一个全天候的母亲,一位全日制的妻子。在这些身份之后,她才是一个诗人。
  王小妮在厨房的墙上贴一张纸,炒菜时突然有了灵感,就连忙提笔写几句。午夜梦回,也在黑暗中摸索出纸条,写出脑海中闪过的句子。
  在王小妮的世界里,精神食粮是大过金钱的。徐敬亚这样说她:“在最看重名声与利益的年代,她几乎不用与自己的私念战斗就可以安然默默地写作。”
  让徒劳发生
  对王小妮来说,这样的生活并没有任何不妥,她安定而满足。2002年春天,她和作家崔卫平聊天,崔卫平说:你能做老师,因为你能循循善诱。王小妮心动了:“我想试试。”
  王小妮想知道在后一代人的身上,理想主义是否还有空间。2005年,她来到海南大学,半年教书,半年写作。王小妮上课从不点名,对学生几乎是放养,有兴趣了你就来,甚至考试写不完也没关系,只要写清楚为何写不完就好。
  她给学生布置关于“梦想”的作业。一个叫梁毅麟的学生这样回答:“保持正直、清醒和善良,到死。死时能对自己微笑,不对任何人怀有愧疚。”在“关于梦想”的上课笔记中,王小妮摘录了学生们八十多个梦想。她珍惜它们。
  在写作课上,她提示学生不要展示所谓文采,要诋毁和清除“好词好句”,直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原本的感觉,并在这其中生发对语言的敏感。王小妮笃信,没有新感受的不断发现,文学当然是死路一条。
  王小妮后来在课前安排十分钟的时间谈新闻,讲时事,“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所有事件,都关乎我们活着的背景和未来。”王小妮还是一个绝佳的朋友,她定期请学生到家里来,有点主题沙龙的味道。
  王小妮教诗歌的时候会淡化诗人的身份,因为不想让学生将诗人看得太高。她一遍遍地跟学生们说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她所给予学生们的,很多都是他们日后才能领略到的东西。有人打击她:你做这些都会白费,他们走出校门,很快会被社会吞没,丧失自我,随波逐流。王小妮不相信人人如此,她非常平静地说:“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在王小妮教书的八年时间里,她将自己在讲台上的启蒙尝试和与学生交流的课堂片段集结成书,出版了两本《上课记》。当年鼓励她做教师的崔卫平不吝对《上课记》的赞美,“诗人王小妮转而从事教育,她把工作变成了一首教育诗。她在课堂上发现的诗意,比十个春天还要多。”
  王小妮有一次给学生布置作业:写写1966。有个学生问:为什么是1966,六六大顺吗?她愣了一下。但当天下午,那个学生就问了家人,一下子知道了很多事,因为长辈们从没忘记。1998年到1999年王小妮为这一年写下了11篇短篇小说,一直到2014年,这些故事集结出版,书名就叫《1966年》。11个故事里没有残酷和控诉,都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比如两个姑娘为进城看场电影做了精心准备,到了城里发现因为闹革命,影院早已做他用……她的故事和她的诗歌一样,从最小的细节入手,讲述最普通的人。她的文字轻得像雪花,故事却重得像岩石,就是在这样的轻重之间,读者不经意间就能感到某种刺痛,看到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1966年。
  对王小妮来说,1966年的记忆是11岁的她忽然不上学了;是写满字的带红叉和惊叹号的大字报;是突然听说有不少人用各种方式自杀;是父亲的再三叮嘱:不能记日记……她还打算写一本关于1967年的长篇,写一个少年和17颗流弹的故事。
  当然,王小妮还是一直在写诗。对她而言,诗歌没有任何目的,未必会发表出版,很多诗,她写了之后就放在抽屉里,多年之后才拿出来。
  这么多年来,王小妮一直安静写作,躲避名利纷争,逃离媒介,逃离公众,也逃离所谓的诗人圈子和流派。她常常被人们忽略,因为根本不出现。她不喜欢被关注,也不希望自己的诗带有企图,“企图一露头,就是毁坏诗的开始。”
  如今,她已经不再教书。住在深圳的她有一个花园,每天精心照顾那些花花草草。
  养树浇花、洗衣做饭——王小妮是一个如此普通的人。静默写作、聆听狂风骤雨下叶子们卑微的声音——她又是一个如此与众不同的人。
  (图片由CFP提供  编辑  张秀格[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许丽晴,出身书香世家,研究生學历,画家、作家。现居南京。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公安美术协会主席,江苏省省直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现任江苏省公安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  自幼坚持研习国画艺术,曾在天津美院山水画高研班深造,先后问师于高云、周京新、薛亮、杨耀宁等著名艺术家,并获悉心指教。其山水画创作在禀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作品既有雄浑苍
期刊
2016年3月29日,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毒教室”案件。这起学校污染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新教室里怪现象  2013年1月16日,北京迎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滴水成冰。昌平区南口中心七间房小学四年级学生吴群放学后,急忙往家赶。  到家后,妈妈秦虹正在厨房忙碌。1977年出生的秦虹老家在山东汶上县。婚后,她和丈夫吴建军努力打拼,租住在北京龙虎台村。丈夫开了家汽车修配店,全家人吃住
期刊
我们最恐惧的,恰恰可能隐藏着生命中最关键的答案。  恐惧提醒你,什么是最重要的  27歲的Joe是湖南人,只身一人在广州工作,女友在老家。两人的关系日趋冷淡,现在已岌岌可危。  Joe小时候从不怕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胆子越来越小。每晚睡觉前,他不仅要仔细地关好门窗,还要锁紧卧室的门。他知道这完全是一种自我安慰,但若不这样,他会心神不宁,不能安心入睡。并且,他在半夜去卫生间时,如果看到自己的影
期刊
2002年老屋拆迁后,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个小家庭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从祖宅飞了出来,撒向南京的不同角落。82岁的奶奶由儿子们安排,买了一楼两居室的小套独自生活。虽然自从爷爷去世后奶奶已独自生活了多年,但那时祖宅还在,儿孙们就住在身边。如今,奶奶开始了真正的独居生活。  那是一个老旧小区,紧邻秦淮河,外围环境好,却没有物业,也没有多年的邻居,我们多少有些担心奶奶到这个新环境能否适应。  不久后的春节
期刊
从此,她的世界只有他  多年后,席琳·迪翁还清楚地记得与雷尼·安杰利的初见。  那天,母亲带着12岁的她应约来见著名音乐人雷尼。办公室的门打开了,成堆的奖杯和明星唱片映入眼帘,一个穿着棕色西装的中年男人站在窗边,他有点忧郁。尽管空气里弥漫着清新和好闻的气味,可这个第一次来到蒙特利尔的魁北克姑娘还是感到“一股巨大的担忧涌上了心头”。  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巨星,妈妈寄给雷尼的唱带,他听过了吗?他会喜欢
期刊
2016年8月3日,天津北辰区发生一起血案:弟媳将嫂子从五楼阳台残忍推下,导致对方当场身亡。而引发此悲剧的,是一句谎言,一笔虚拟存款。但背后拷问的,却是人性与孝道……  公公编织临终谎言  2013年9月,家住天津北辰区的陈炳仁肺部癌细胞已经扩散,医生预言只能活一个月。比陈炳仁更悲痛的是老伴韩巧云,老两口相濡以沫四十二年,即将阴阳两隔。韩巧云看着形销骨立的老伴,喃喃自语:“你走了,我怎么办?”  
期刊
孩子的古筝出了问题,我打电话给琴行,让他们派人过来调一下。琴行答应了,我就到楼下等,两小时过去了不见人来。再打电话,琴行说:“你这人咋这样着急呢,不是在路上吗?”我忍不住发怒了,失态了,都忘了旁边小槐树下,收废品的老牛在干活。  眼镜有啤酒瓶底厚的老牛,黑马脸,瘦高个,看人眼睛眯着。他一边捆纸壳,一边龇着牙笑,“一般忽悠人的都说在路上,其实还在家。”我和老牛不见外,他收到有点价值的旧书,都会直接送
期刊
借钱遭轻视,翻身后狂炫耀  杨丽出生于天津大邱庄一个农民家庭,2005年,从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她与同班同学、男友邓福回到天津找工作。邓福和杨丽同龄,也是天津人。杨丽应聘到一家酒店做接待员,邓福进入一家房地产中介做销售。经过四年打拼,两人攒了十多万元,决定买套二手房当婚房。  2009年3月的一天,邓福发现有套房子性价比很高,120平方米的三居室,装修高档还送全套家具家电。房主急于卖房,价
期刊
当在校大学生吴风及一干务工者遭刑拘时,还闹不明白自己为何被抓。  办案民警告诉他们:明知服务的场所存在卖淫活动,仍然为其经营提供便利,已涉嫌触犯协助组织卖淫罪。他们如梦方醒:无知让自己糊里糊涂地犯了罪。  吴风今年19岁,家在杭州农村,因父母长期患病,家境贫寒。高中毕业,吴风考上了上海的重点大学,在当地可算凤毛麟角,乡亲们自发捐助,让他如愿跨入大学。  2016年1月,放寒假回乡,吴风念及家里困难
期刊
互扮富二代  2014年10月,北京某皮革贸易公司翻译范少斌临时客串司机,送副总孟泽去与女友高雪约会。时年27岁的范少斌是山东人,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2013年6月,范少斌硕士毕业后来到北京做翻译,月薪4000元。到了目的地,范少斌透过车窗,瞥见了银杏树下亭亭玉立的高雪。从孟泽那里,范少斌早已了解到高雪显赫的家庭背景:高家父母都是浙江建材行业大老板,资产过亿。范少斌不由多看了高雪几眼,对孟泽的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