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单克隆抗体快速检查临床和实验性感染时的杜克雷嗜血杆菌:一个初步的评价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tsb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软下疳系生殖器溃疡最常见的原因,新近在美国又重确认为一种重要的性传播疾病。由于溃疡分泌物的涂片革兰染色不可靠及致病菌――杜克雷嗜血杆菌(Hd)分离困难,因而在许多流行地区软下疳仍只是一种单纯的临床诊断,显然需要一种简单、特异和敏感的诊断试验。为此,作者以Hd3138株作为免疫原,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了一种抗Hd的单克隆抗体,并以间接免疫荧光(IIF)法试验了用它检测H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其他文献
本文报告CO2激光擦除术治疗23例面部光化性损伤,患者取得美容改进的效果.23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6例,年龄38~79岁.随访22~46个月,平均36个月.所有患者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光化性损伤,包括不均匀的色素斑、痣、细小或深的皱纹、日光性角化病及弹性降低.治疗时先用手术皮肤标记笔划线,确定需要美容的部位及深的皱纹.全身麻醉后,整个面部先用酒精,然后再用丙酮清洁,干燥后用功率为10瓦特的0.1秒
本文作者报告1例61岁患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女性患者,患病2年一直用强的松及非激素抗炎药治疗,因无效而加用一种新合成的抗风湿药tiobutarit(其化学结构及药理作用与D-青霉胺相似)100mg/d,连用8个月,因抗风湿效果不满意而停用。1年后又重复用tiobutarit 200mg/d。
期刊
患者男,52岁,入院前1月余出现全身乏力,发热等感冒样症状,随症状减轻,发现右前臂出现数个小丘疹,伴瘙痒。20多天后,类似的皮疹扩展至全身,皮疹变大。2周后两小腿至足背红、肿。查见粟粒至胡桃大的丘疹、小结节,散在于额、颈、腹、背及四肢。比豌豆大的皮疹,大多覆以污秽痂皮,伴有脓疱。
期刊
扁平苔藓(LP)的组织学特征为真皮表皮连接处有淋巴细胞浸润。早期损害内主要是辅助/诱导性T细胞(TH)。
本文作者报告1例患者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后引起过敏反应.病人患脾淋巴瘤,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和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注射后数小时,即出现泛发性红斑,剧烈瘙痒,面和手肿胀,1周后皮疹消退,无渗出及脱屑.第2、3个疗程发生同样的反应,单独给强的松口服也有皮疹出现.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倍他米松针刺试验和皮内试验均阴性,用对氟米松、氟考龙连续口服至各为12mg和20mg累积量下仍耐受良好.
作者采用随机、交叉临床试验比较了利福平与苯巴比妥的抗瘙痒作用。受试对象为2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9.7岁,有PBC的临床、生化、免疫及组织学特征,均有瘙痒症状。在本试验前至少1个月停用治疗药物。利福平和苯巴比妥的剂量分别为10mg/kg和3mg/kg,每种药物均服用10天,2种药物治疗之间有30天作为清除期,治疗顺序是随机的。
日光性荨麻疹可以通过反复暴露于致敏光波而产生耐受性,其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2例日光性荨麻疹患者皮肤反复用致敏光波照射产生耐受性的机制进行研究.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9岁和69岁,致敏光源分别为320~450nm和400~495nm.
期刊
组者对65例经活检证实的Wegener肉芽肿病(WG)、54例系统性血管炎、22例复发性多软骨炎、20例结节病、20例肺部恶性病变和15例其他疾病患者的周围血中性白细胞的细胞离心制备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抗细胞浆自身抗体(ACPA),以评估ACPA对WG的特异性,敏感性与病变范围和活动程度的关系,以及以此作为诊断及随访WG的价值。
作者研究了老年银屑病的临床特点,共观察113例患者(男69、女44,年龄60~78岁),病程13~59年。其中寻常型56例,渗出型17例,关节病型24例,红皮病型16例;皮损局限于头皮或掌跖部22例,播散性91例,进展期94例,静止期19例。
期刊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LAD)是近年来才逐渐认识的。其临床表现类似于大疱性类天疱疮(BP)和疱疹样皮炎(DH)。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皮损周围外观正常皮肤可见,基底膜区(BMZ)有线状IgA沉积。部分病例血清中有IgA型抗BMZ抗体。然而,有关本病的病谱、抗原特征等问题尚未完全清楚,皮肤学界正在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