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社会工作是一种新型的专业性服务,其理念和方法在促进实现学生工作任务与目标,优化学生工作在教育、管理与服务方面存在着许多特殊优势。将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导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之中,有助于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点及符合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发展方向的新理念、新方法。
关键词:社会工作 学生工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F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20-02
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方法,致力于改善学校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和生活能力,以克服其成长中的困难,实现个人社会化和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目标。{1}在美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它已发展为教育学与社会工作学的交叉学科,成为促进大学生发展的专业性服务,但在我国内地高校,学校社会工作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新时期下,研究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学生工作的模式与策略,将其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职业规划及咨询管理等工作中,可以弥补传统学生工作的缺陷与不足,有助于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点及符合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发展方向的新理念、新方法。
一、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理念创新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不断追求更高目标。同时,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在实施这些教育培养目标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者经常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大学生很关心国内、国际大事及民族、民生等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容易产生共鸣,却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够积极,甚至有抵触情绪;再如大学生在道德评价与要求上表现出双重标准,对别人的道德要求主流化,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却潮流化。大学生的教育逆反心态问题、道德认知与行为冲突等问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极大挑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学生工作理念比较单一,且强化教育和管理、弱化服务与支持的倾向比较明显。在教育理念导入过程中过多地采用了教化、榜样示范方式,且在日常管理中过于倚重于行政权、奖励权、惩罚权等规范性约束。这些做法降低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认为自己处于“被教育、被管理、被约束”的从属地位,容易诱发大学生对教育者的对立情绪,从而削弱了教育效果。
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它认为:所有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与尊严;人都需要归属感;每个人都有改善自己生命的能力与动力;每个人都对自己和其他人包括社会负有责任;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由此又引申出三个理念,即人格平等、助人自助、主体自决。②从价值取向来看,这些理念的核心均为服务与支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将这三个理念引入到学生工作中,可以转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一是可以使工作者更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从而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二是可以优化教育策略,由传统的“教化式”教育转变为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发掘其自身潜能,增强其自我帮助、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等能力;三是有助于使教育管理工作者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学生自省能力,发挥其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可以改善教育管理工作者與学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使工作者从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变成“教育、管理、服务与支持”四位一体的工作角色,更容易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二、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模式创新
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其突出特点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以集体管理为主要方式,在具体工作方法上强调“灌输、规范、约束”的作用。这种工作模式导致高校辅导员的事务性、应付性工作较多,随机性较大,缺乏工作的系统性、延续性与层次性,使整体教育目标的模糊化。实际上,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需要整合高校、社会、家庭、学生本人的力量。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有责任优化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辅导员既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改进传统规范约束式的管理模式,又要尊重学生个性及不同需求,把学生的成长成才纳入到一个整体性的教育体系之内,促进学校、社会、社区、家庭的互动。
学校社会工作在整合教育资源方面有着卓有成效的经验与优势。经过长期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如传统临床模式、学校变革模式、社区学校模式、社会互动模式等。传统临床模式主要依据心理学中心理分析、自我调节等理论和方法,重点放在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失调、情绪困扰的个别学生身上,帮助他们建立起较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有效的情绪管理功能,促使其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学校变革模式依据的是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组织理论和制度理论,重点放在学校环境本身,包括规范、制度和设施条件能否发挥应有效能等。此模式认为,功能欠佳的规范和设施往往会妨碍学生成长,并导致学生问题的增加和恶化。运用此模式,学生工作者可以学校社工的角色积极促进学校变革,改变学校那些与大学生身心成长不协调的规范和设施。在社区学校模式下,学校社工的目标是促使社区居民,特别是学生家长了解、支持学校的政策与做法,促进学校与社区共通、和谐发展。对于校园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问题,可以采用社区学校模式,通过沟通协调和倡导,争取社区支持。社会互动模式基于系统理论,重点是个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重视学生身边如学校、家庭、社区等的联系,注重改善学生个人与身边环境的交互关系。采用社会互动模式,通过咨询、调停、促进方式实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的目的,而且学校、家庭的互动,有助于发挥各自对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优势。{3}
三、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方法创新
近年来,高校学生工作增添了一些新内容,除了坚持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在生活、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出现的不适应与不协调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适应不良、学习兴趣下降、心理疾病和职业规划等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提高专业化技术服务意识。如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学生工作者既要立足于以实现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双重提高为目标,努力使毕业生具备获取就业机会、赢得用人单位欣赏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比较优势,还要通过职业规划与针对性训练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这要求学生工作者应围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这一目标将专业学习、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等结合起来,拓展教育空间、创新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求学生工作者突破“谈话型”心理咨询的局限,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所具有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特点,寻求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掌握团体辅导、朋辈教育、心理危机干预等技能,提高学生的认知与自我管理水平。{4}
借鉴学校社会工作具有的独特方法与技能,对于创新学生工作方法具有积极意义。学校社会工作依据工作对象和实际情况的不同,在具体方法和手段上可以采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与社区工作等三种方法。这些方法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有需要或有困难的大学生,以协助他们解决困难为目标,这与当前学生工作面临的重点服务对象十分吻合。学校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是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协调可资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面对面、一对一的服务,其目的是协助案主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完善自我,增强其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与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小组工作即对具有类似问题或需要的学生,运用小组方法开展训练与辅导。由于小组工作强调“人在情境中”的效用,案主在小组过程中或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更容易在环境中获得教化,达到个人、小组共同发展的目的。对于那些心理素质差、适应能力弱、挫折调适能力低、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有障碍、健康有缺陷等问题的学生群体,可以借助小组工作方法将其分成治疗小组、发展小组、学习技巧小组、社交小组、压力训练小组等组别,然后通过专业化的教育与培训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技能培训,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因自身不足带来的困扰。社区工作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学生工作,通过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民共同努力,促进学生成长环境的改善。学校社工可以在学校和社区给学生、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为他们解答学校社会工作范围内的有关疑问,提供专业支持与建议,也可以在学校、社区开展包括学生、家长或教师等为对象的综合性活动,主要以教育性和预防性为目的。此外,学校社会工作在促进宿舍管理社区化方面也可有所作为,即将相邻的一栋或几栋学生宿舍划分一个“社区”,组建社区服务队,使社区服务与支持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枫,王成奎.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缺失的思考.教书育人,2006(1)
2.张书明,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事务管理[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3.易钢,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战略与研究,2007(9)
4.姜峰,易钢,李传玲.学校社会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讨.河南社会科学,2008(4)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广州 510640)
(责编:若佳)
关键词:社会工作 学生工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F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20-02
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方法,致力于改善学校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和生活能力,以克服其成长中的困难,实现个人社会化和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目标。{1}在美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它已发展为教育学与社会工作学的交叉学科,成为促进大学生发展的专业性服务,但在我国内地高校,学校社会工作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新时期下,研究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学生工作的模式与策略,将其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职业规划及咨询管理等工作中,可以弥补传统学生工作的缺陷与不足,有助于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点及符合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发展方向的新理念、新方法。
一、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理念创新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不断追求更高目标。同时,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在实施这些教育培养目标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者经常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大学生很关心国内、国际大事及民族、民生等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容易产生共鸣,却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够积极,甚至有抵触情绪;再如大学生在道德评价与要求上表现出双重标准,对别人的道德要求主流化,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却潮流化。大学生的教育逆反心态问题、道德认知与行为冲突等问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极大挑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学生工作理念比较单一,且强化教育和管理、弱化服务与支持的倾向比较明显。在教育理念导入过程中过多地采用了教化、榜样示范方式,且在日常管理中过于倚重于行政权、奖励权、惩罚权等规范性约束。这些做法降低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认为自己处于“被教育、被管理、被约束”的从属地位,容易诱发大学生对教育者的对立情绪,从而削弱了教育效果。
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它认为:所有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与尊严;人都需要归属感;每个人都有改善自己生命的能力与动力;每个人都对自己和其他人包括社会负有责任;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由此又引申出三个理念,即人格平等、助人自助、主体自决。②从价值取向来看,这些理念的核心均为服务与支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将这三个理念引入到学生工作中,可以转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一是可以使工作者更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从而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二是可以优化教育策略,由传统的“教化式”教育转变为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发掘其自身潜能,增强其自我帮助、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等能力;三是有助于使教育管理工作者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学生自省能力,发挥其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可以改善教育管理工作者與学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使工作者从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变成“教育、管理、服务与支持”四位一体的工作角色,更容易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二、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模式创新
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其突出特点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以集体管理为主要方式,在具体工作方法上强调“灌输、规范、约束”的作用。这种工作模式导致高校辅导员的事务性、应付性工作较多,随机性较大,缺乏工作的系统性、延续性与层次性,使整体教育目标的模糊化。实际上,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需要整合高校、社会、家庭、学生本人的力量。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有责任优化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辅导员既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改进传统规范约束式的管理模式,又要尊重学生个性及不同需求,把学生的成长成才纳入到一个整体性的教育体系之内,促进学校、社会、社区、家庭的互动。
学校社会工作在整合教育资源方面有着卓有成效的经验与优势。经过长期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如传统临床模式、学校变革模式、社区学校模式、社会互动模式等。传统临床模式主要依据心理学中心理分析、自我调节等理论和方法,重点放在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失调、情绪困扰的个别学生身上,帮助他们建立起较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有效的情绪管理功能,促使其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学校变革模式依据的是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组织理论和制度理论,重点放在学校环境本身,包括规范、制度和设施条件能否发挥应有效能等。此模式认为,功能欠佳的规范和设施往往会妨碍学生成长,并导致学生问题的增加和恶化。运用此模式,学生工作者可以学校社工的角色积极促进学校变革,改变学校那些与大学生身心成长不协调的规范和设施。在社区学校模式下,学校社工的目标是促使社区居民,特别是学生家长了解、支持学校的政策与做法,促进学校与社区共通、和谐发展。对于校园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问题,可以采用社区学校模式,通过沟通协调和倡导,争取社区支持。社会互动模式基于系统理论,重点是个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重视学生身边如学校、家庭、社区等的联系,注重改善学生个人与身边环境的交互关系。采用社会互动模式,通过咨询、调停、促进方式实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的目的,而且学校、家庭的互动,有助于发挥各自对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优势。{3}
三、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方法创新
近年来,高校学生工作增添了一些新内容,除了坚持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在生活、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出现的不适应与不协调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适应不良、学习兴趣下降、心理疾病和职业规划等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提高专业化技术服务意识。如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学生工作者既要立足于以实现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双重提高为目标,努力使毕业生具备获取就业机会、赢得用人单位欣赏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比较优势,还要通过职业规划与针对性训练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这要求学生工作者应围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这一目标将专业学习、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等结合起来,拓展教育空间、创新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求学生工作者突破“谈话型”心理咨询的局限,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所具有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特点,寻求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掌握团体辅导、朋辈教育、心理危机干预等技能,提高学生的认知与自我管理水平。{4}
借鉴学校社会工作具有的独特方法与技能,对于创新学生工作方法具有积极意义。学校社会工作依据工作对象和实际情况的不同,在具体方法和手段上可以采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与社区工作等三种方法。这些方法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有需要或有困难的大学生,以协助他们解决困难为目标,这与当前学生工作面临的重点服务对象十分吻合。学校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是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协调可资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面对面、一对一的服务,其目的是协助案主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完善自我,增强其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与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小组工作即对具有类似问题或需要的学生,运用小组方法开展训练与辅导。由于小组工作强调“人在情境中”的效用,案主在小组过程中或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更容易在环境中获得教化,达到个人、小组共同发展的目的。对于那些心理素质差、适应能力弱、挫折调适能力低、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有障碍、健康有缺陷等问题的学生群体,可以借助小组工作方法将其分成治疗小组、发展小组、学习技巧小组、社交小组、压力训练小组等组别,然后通过专业化的教育与培训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技能培训,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因自身不足带来的困扰。社区工作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学生工作,通过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民共同努力,促进学生成长环境的改善。学校社工可以在学校和社区给学生、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为他们解答学校社会工作范围内的有关疑问,提供专业支持与建议,也可以在学校、社区开展包括学生、家长或教师等为对象的综合性活动,主要以教育性和预防性为目的。此外,学校社会工作在促进宿舍管理社区化方面也可有所作为,即将相邻的一栋或几栋学生宿舍划分一个“社区”,组建社区服务队,使社区服务与支持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枫,王成奎.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缺失的思考.教书育人,2006(1)
2.张书明,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事务管理[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3.易钢,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战略与研究,2007(9)
4.姜峰,易钢,李传玲.学校社会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讨.河南社会科学,2008(4)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广州 51064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