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生活化;观察;
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2(A)—0041—02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即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基于上述认识,现就如何使语文课程生活化提出以下几点做法:
一、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差距,导致学生的认识往往很不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去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所描述生活的理解。例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学习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千变万化的姿态。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去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可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和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去纠正这类“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陇西的威远楼、李家龙宫,以及邻县的伯夷叔齐墓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能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2(A)—0041—02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即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基于上述认识,现就如何使语文课程生活化提出以下几点做法:
一、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差距,导致学生的认识往往很不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去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所描述生活的理解。例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学习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千变万化的姿态。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去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可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和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去纠正这类“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陇西的威远楼、李家龙宫,以及邻县的伯夷叔齐墓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能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