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地细碎化、家庭分散经营成为当前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一难题,不少地方政府都在探索创新农业经营的新形式。与推进土地规模流转方式不同,江苏省S县探索出了不改变农民土地经营权的联耕联种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发挥村级组织的统筹功能和农技部门的技术下乡,实现分散农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结合。联耕联种经营模式是一种不排斥小农,包容小农的模式,真正让小规模家庭经营分享到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成果,并重塑和再造了基层组织的治理责任。本质上,联耕联种是对当前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是发展以分散的小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家庭分散经营;土地细碎化;联耕联种;经营方式再造
中图分类号:F3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6-0044-06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确立了农村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土地的细碎化和农户分散经营,我国农村形成了“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地块分散的小农经济状况。①近年来的农地制度改革使得农户分散的地权更加固化,土地承包期限由30年转变为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使得农户个体的土地权利不断扩大,而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被虚置②,村组两级逐渐退出农业生产环节,农业生产成为一家一户的事情。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和农业生产力发展,土地细碎化、家庭分散经营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家庭分散经营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面临着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这是因为土地细碎化、耕地规模过小限制了农户规模化经营③,对于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民劳动强度和粮食生产等都造成负面影响④,使得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技术更新的成本较高⑤。二是面临着一家一户“不好办或办不好”的公共事务难题。小农分散经营使得许多生产环节难以独立完成,如统一品种、统一播种时间、统一农田植保以及农田水利建设、机耕道修建等,这些都是超出小农经营范围的共同生产事务。⑥
针对土地细碎化和家庭分散经营现状,当前的主流观点是实现农户经营的高度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生产⑦,具体路径是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大户的市场化、组织化流转。⑧规模经营虽然能够解决土地细碎和分散经营的难题,但在实践中也存在若干困境。首先对于农户来说,并不愿意将经营权全部流转出去。其次,规模经营本身面临着监督难题、高度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⑨,并会使小农利益受到大资本侵害。⑩基于此,有学者指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不只是扩大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土地经营规模这一条路,要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内涵型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具有可分性,可以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环节分别实现规模经营。单纯推进土地流转实现集中与规模经营存在重大的政策缺陷。
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率虽然已达到30%,但小规模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民仍占绝大多数并将长期存在,因此解决农户家庭分散经营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出发点仍然要从小农立场出发。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也提出要构建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江苏省S县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联耕联种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即推进农民家庭合作,提高小农户的规模化经营水平,实现千家万户分散农户的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
二、地方实践:联耕联种的探索与兴起
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形式是个持续的过程。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和打工经济的兴起,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社会出现留守、空心化的现象,老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土地分散、细碎化的状态更加大了新机械和新技术的推广难度。这些也是S县农村所面临的现状,再加上近几年面临秸秆禁烧的压力,为了防止秸秆焚烧和抛河,就需要使用大机械深耕以做到秸秆还田,而机械化深耕就需要农户之间打破田埂界线实行统一耕作。在这种背景下,S县探索出了联耕联种的农业经营模式。
从字面意思上看,联耕联种突出了“联”这个核心。在S县的联耕联种模式中,“联”是指在持续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由村组统一组织,破除田埂,以打桩等形式确定田间界址,将碎片化的农地集中起来,实现有组织的连片种植,再由服务组织提供社会化服务,推进生产环节上的联耕联种。这种经营方式类似于通过生产环节外包来实现规模经营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不改变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
联耕联种模式从2013年秋播开始实践后,得到了迅速推广。S县河镇共有25万亩土地,2013年秋播参加联耕联种的面积有2.3万亩,2015年增加到7.5万亩。联耕联种经营模式得以推广开来主要是因为满足了种田农户的需求,适应了当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现实。同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一样,S县农村也同样是老人农业的现状,种田群体的平均年龄接近60岁,甚至有很多70多岁的老人仍在种田。老人农业虽然暂时可以解决种田问题,但仍面临着劳动力下降与农忙时间高强度劳动作业的矛盾。而联耕联种通过机械的使用降低了劳动强度,缓解了劳动力紧张的状态。同时,因为统一机械作业的效率提高,农忙时间随之缩短,对于年龄大、体力小的种田群体来说,自然会欢迎这种经营方式。
三、统筹组织:联耕联种的实践机制
联耕联种是以S县农委为主导的行政力量所推动的农业经营方式诱致型创新,决定了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各级行政组织的功能发挥,尤其是村级组织的统筹功能。联耕联种的巧妙切口虽然是打破田埂,实行统一耕种,但这项工作的核心角色是代表村集体组织的村干部,正是村干部统筹功能的发挥,才使得联耕联种的“联”具有了实质意义。在具体实践中,联耕联种涉及主体有农技部门、村级组织、合作社和农户,而村级组织的统筹和农技部门的技术下乡成为联耕联种得以推行的重点。 (一)村级组织的统筹
1.变“一田多户”为“多户一田”,再造土地规模市场
“一田多户”呈现的是土地分配的细碎化格局,“多户一田”是指在不变动地权、经营权不流转的前提下实现规模经营,就是将集中在一块大田里的田埂打破,消除实际的土地边界,建立虚拟边界。这就具备了进行联耕联种和规模经营的基础。
S县位于盐阜平原东部,土地平坦肥沃,再加上前几年进行的土地平整项目,当地的农田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很多田块都实现了“条田化”。“小的条田有二三十亩,大的有上百亩”,“条田化”大大方便了农民的农业生产。但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条田中每家每户的田埂限制了机械化大生产作业,机械化的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联耕联种则是要打破田埂,实现以条田为单位的统一机械化作业,而这就需要村干部做农户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只有在一个条田里的农户全部同意打破田埂后,才具备联耕联种的基础。
联耕联种通过打破田埂以形成“多户一田”和连片成块的格局,改变了之前土地细碎、零散的状态,从而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耕作提供了条件。在农户分散经营的时候,每家每户都是使用小机械或雇请大机械在小块土地里耕田、整田,大机械的使用效率较低。而联耕联种后,大机械可以在一块相对较大面积的农田里耕作,作业效率大大提高。所以,规模土地市场的形成也促使本地农机市场和农机服务市场的发育。虽然之前村庄中有很多小机械,但并不能满足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后的需求,就促使农机手、合作社等主体更新机械,用大型农机替代小型农机,从而为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2.关键环节的“统”,再造农业经营方式
联耕联种不仅体现在土地规模面积上的“联”,更体现在经营方式上的组织统筹,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种植品种的统一。在实行联耕联种前,S县当地农户选择的小麦品种和水稻品种都比较多。联耕联种后,小麦和水稻品种趋于统一。品种的统一与农技部门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密不可分,而且这些品种大都是在乡镇农技中心或种子公司销售,能够保证质量和品质,从而能够得到村民的信任。品种统一意味着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的开始,使得后面的众多流程在分散农户中也具有了一致性和同质性。品种统一首先可以实现种植环节上的时间统一和程序统一。在时间统一上,因为种植了相同的品种,就会在施肥、化学除虫、病虫害防治等管理上具有相似性,统防统治有了可能。耕地、整地和收割时间也是统一的,这改变了过去分散农户种植时间上的差异性。程序统一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环节上的一致性,即分散农户在种植管理上都会面临相同的田间管理环节,如集中耕作、集中收割以及统一灌溉用水等。
品种统一使得种植结构简化,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因为在一框田里种植相同的品种,就意味着要统一使用机械进行耕田、整田和机条播、机插秧,收割时间的相同也为农机手的机械作业提供了方便,可以在一框田或一个条田里进行集中高效的作业。品种统一还可以为农业生产环节统一的技术服务提供基础,塑盘育秧技术和测土配方肥等新技术和新品种得以推广下来。总之,关键环节的品种统一,使得农业生产经营产生了质变,单家独户的农业生产形式开始具有了“统”的因素。
3.协调组织,再造社会化服务体系
村级组织的统筹功能不仅体现在对分散农户的组织上,还要成为联系农户和社会化服务的第三方,并在其中起到协调组织的作用。联耕联种之前,农户与社会化服务的关系是单纯的市场关系,而且农户与社会化服务主体都是分散的。而联耕联种使得村级组织嵌入到两者之间,在农忙时间要整合全村的农机手或合作社,形成统一的指挥生产,协调适应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因为有联耕联种形成的土地规模市场,农机手和合作社在提供机耕、机插服务时,就不再对接分散的农户和细碎的小田,而是对接连片成块的大田。而且,在提供农机服务时还会有村干部的整体协调,不需要农机手亲自联系,“有很多村干部在大忙时间都是在凌晨三四点起床、晚上很晚才睡”,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组织农机,以更快更好地完成农户对耕田、整田和插秧等环节的需求。在联耕联种的当前阶段,村级组织的统筹不只是将农户组织起来,还要组织社会化服务主体,充当中介联系人。在这个阶段,村级组织起到了帮助农户组织服务的作用,在未来则要退出这一环节,即村干部在这个过程中不应成为推动者,而只应是组织者。
(二)农技部门的技术下乡
在联耕联种的具体实践中,不仅有村级组织统筹功能的发挥,还与农技部门的技术下乡密切相关,主要是因为联耕联种模式中有众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使用,如果没有农技部门的农技推广,联耕联种也很难成为现实。
1.变指导为指挥,再造农技部门的治理责任
联耕联种要实行统一供种、统防统治,进行机条播和机插秧,而这些新技术和新品种对于农户、合作社和村干部来说都是最新的,所以就会主动对农技部门有要求和期望,倒逼农技部门做好农技服务。如农技部门要对上毡下钵育秧技术、机条播、机插秧技术进行指导,要对病虫害进行预测等,从而能够真正介入到农户的农技需求中来。
以前,农技部门的技术推广属于技术指导。这种技术指导本质上是一种弱指导,具有笼统性和模糊性,即不会明确指导农户使用何种新技术和新品种以降低自身的责任风险。而联耕联种就使得农技部门的技术指导增加了行政指挥的内容,也就意味着介入农业生产的程度和责任度提高。农技部门治理责任的形成为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具体来说,联耕联种首先要求统一供种,这就要求农技部门要对相应的种子播种和育秧技术进行指导,主要是机条播、机插秧和塑盘育秧技术。S县高平村实行联耕联种后,县、镇两级农技人员到村庄中进行指导的次数都相应增加。
2.激活农技体系,再造技术下乡的通道
联耕联种首先强化了农技部门的治理责任,使其介入到农业生产环节中的力度不断加大,同时更激活了各层级农技推广体系,使得技术下乡的通道得以贯通到农户手中。农技推广体系本身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属于公共品供给的一部分,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就需要有与其对接的组织载体。而当面临分散农户的时候,农技部门就遭遇到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的困境,因为分散农户的需求差异性极大,很难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当实行联耕联种后,分散农户就具有了组织性,在农业生产中也具有了同质性,从而就具备了技术下乡的基础。 农技推广始终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而联耕联种实现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就使得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技术通道得以建立起来。最为重要的是,S县的农技推广不只是对接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而且是借助联耕联种与大多数分散农户的技术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让小规模家庭经营分享到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成果。这其中的关键是农技推广对接的并不是之前真正分散的农户,而是组织起来并让渡部分生产权和经营权的农户,从而使得村级组织能够发挥“统”的功能,农技部门也由此能够进来。村干部与农技部门的紧密联系,使得农业技术都通过这个体系进入,实现了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质变。
四、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
联耕联种的经济社会效益联耕联种起因于对秸秆焚烧问题的治理,通过使用大型机械实现稻麦秸秆的深耕和全量还田,就需要将土地整合成连片成块的格局。在后期的实践中,联耕联种却产生了远大于此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降低人工和生产成本
联耕联种之所以在推行过程中受到村民欢迎,主要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近几年,S县农村的留守老人和妇女开始在农业生产中面临着劳动力的限制,难以应付小麦、水稻种植管理环节中的重体力活,尤其是随着年龄增大而难以使用自家小机械进行耕田、整田。而联耕联种在村级组织的统筹下,实现了规模土地面积上的统一机械作业,从而减轻了劳动力的自我投入,而只需负责施肥、打药、看水等日常田间管理。
在降低生产成本上,主要是因为联耕联种可以实现大机械规模化作业,如在一个条田或一框田中进行统一耕作,就减少了大机械转移、掉头等非作业时间和油耗,使得农机使用效率提高,从而降低收取农户的作业费用。如使用大机械进行深耕、耙田的费用是70元,农户分散种植的相应费用则需要100元左右。用种量和肥料也有所减少,联耕联种所需要的小麦种子一般是30斤/亩,而一般农户则需要50斤/亩。
(二)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联耕联种为农技推广提供了一条对接农户需求的通道,使得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装备等进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上文所讲,联耕联种创造了土地规模市场,激发起当地农机市场的发育,从而实现大农机对小农机的替代,以为农户提供专业、高效的社会化服务。近几年,S县农机市场基本饱和,在农机拥有量上排在江苏省前列。机插秧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是联耕联种的重要内容,在2013年S县的机插秧面积是30万亩,2015年就达到了60万亩。在整体上,机插秧面积已经超过水稻直播和抛秧面积。
S县高平村近两年的联耕联种发展很快,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以前是“犁等田,田等水”,如果有个别田块没有整出来,就要等着统一上水。现在用机械耕整的效率就大大提高,“原因也在于以前都是小机械,机械动力少,跟不上,大忙时间就会拖得很长”。现在有大机械就会跟得上,从而能够将适时播种时间提前一个星期左右,而这个时间的提前对粮食产量有重要影响。根据S县农委的介绍,播种期如果推迟10天,每亩地产量就会下降40—60公斤;如果推迟20天,每亩地产量就会下降80—100公斤。
(三)为老人农业提供发展空间
2014年,S县总人口96.64万人,农业人口72.85万人,农村老龄化人口18.3万人,占农业人口的比例是25%。老人种田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基本现实。联耕联种使得原本相对年龄较大的群体能够种得了田和种好田,不仅老人农业可以保持,而且很多六七十岁的年龄群体也能耕种中等规模的土地,成为“中农”。老人农业之所以能种得好田,主要是因为村级组织介入到农业生产的组织协调中,能够为分散农户统一购置种子和秧苗,也能为其协调机耕、机整和机插秧作业,农户只需要负责田间管理就行,种田结构简化,农户不需要再去操心购买何种品种的种子、农药和化肥等问题,也不需要自己去联系农机手来耕作小而分散的地块。
由此可见,联耕联种为农村中的老年人群体提供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保障,而且在体力下降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亲自参与进来。这样,参加联耕联种的农户就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主要是因为流转租金远远低于自己种植的收入。S县土地流转费用一般是1000元/亩,但如果自己耕种的话,一亩地两季的纯收入能有1500元。因此,老年人群体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就很好地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
(四)重塑和再造基层组织治理责任
联耕联种是以村干部为中心来连接农户与服务组织的,连接农户主要是到农户家收取费用,包括购买种子的费用、秧苗费等;连接合作社、农机手主要是代表农户与合作社、农机手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签订服务合同,并在大忙时间与其协商调配农机耕作,以尽快耕整土地、插秧等。简言之,就是组织农民,组织合作社。
联耕联种使得村干部的行为逻辑嵌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去,而不是之前简单的收取养老金、医保费,为农户盖章等事务。在推动联耕联种的时候,村干部首先面临的是“钉子户”的问题,因为每一个条田里都会有村民不愿意参加联耕联种,这就需要村干部不断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当做通农民的思想工作后,接踵而来的就是要对农户的生产行为负责,“如果搞不好,村民就会不满意”。村干部治理责任的形成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压力型体制,二是来自农户的压力。联耕联种不可能由村民自发组织进行,而必须由行政力量推动,并纳入到行政考核体系中,这就使得村干部有了推动联耕联种的压力和动力。来自农户的压力则与之紧密相关,在村民观念中联耕联种是由政府推动的,遇到问题理应由政府解决,所以村干部就被赋予了无限责任。所以在大忙时间,很多村干部都比一般农户忙,不仅要忙着自家的农活,还要为农户种田操心。因此,联耕联种通过村干部发挥统筹作用而改善了干群关系。以前,村干部不会主动去找村民,现在村干部则要为群众服务,而且成为联耕联种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村干部要为每家每户的农业生产操心,使得基层组织与农民的农业生产捆绑在一起。 五、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联耕联种的性质和特征
联耕联种是行政力量推动农民以合适的方式组织起来对接大生产的农业现代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村级组织发挥统筹功能将分散农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结合起来,以此来释放生产力。
第一,联耕联种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生产力的提高。联耕联种不需要经过土地流转而形成规模面积,仍旧保持着分散农户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只是在耕作环节实现有限的统一,如统一供种、统一机耕机整等。这样就将家庭分散经营的优势——精耕细作和一家一户办不了、不好办的规模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结合起来,进而为实现以小农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能。
第二,联耕联种的本质在于农业生产环节中村级组织统筹功能的发挥,是一种真正的双层经营责任制。村级组织“统”的表现主要是为分散农业提供大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条件。有农户认为“联耕联种跟自己之前种田差不多”,还都是由自己找农机手、自己负责日常田间管理,但这忽视了村级组织在农业生产整体环境上所做的工作,如负责种子的统一,在农机不能正常满足农户的需求时进行全村协调。这些工作并不能体现在每家每户的农业生产中,但却依靠村集体去对接大生产,改变了单家独户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独立性,而嵌入到整体环节中去。村级组织统筹功能的发挥,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的部分环节中,还使得社会化服务和新技术、新品种等农技推广都被吸纳进来。正是依靠这种统筹,国家与农户间的技术空间、组织空间被连接起来。
第三,联耕联种经营模式是一种不排斥小农,包容小农和老人农业的模式。主流的农业现代化话语是支持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而排挤所谓“保守”“落后”的小农经济,联耕联种则正是为大多数分散农户提供的路径选择,为小农提供精细的农业技术,如大机械的使用、机条播、机插秧技术以及测土配方肥等。在此基础上,联耕联种还解决了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农业问题,更是要解决农村农民问题。一方面,联耕联种是为大多数小农提供的服务,使得老人农业能够分享到技术下乡的成果,从而能够在体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联耕联种而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进而将农业利润留在农户家庭中,稳定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庭经济结构。另一方面,联耕联种需要村级组织嵌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重新激化了村干部的治理责任,要求村干部不断解决农户面临的各种难题,从而使基层治理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紧密关联起来。
本文是基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2015年组织的国庆集体调研,论文写作受益于贺雪峰、桂华、王德福等调研组同人的集体讨论,特此致谢。
注释
①贺雪峰:《关于“中国式小农经济”的几点认识》,《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②桂华:《项目制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分析——以农地整治为例》,《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4期。③许庆等:《农地制度、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不平等》,《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④万广华、程恩江:《规模经济、土地细碎化与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国农村观察》1996年第3期。⑤杜润生:《关于耕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经济工作通讯》1998年第1期。⑥张路雄:《耕者有其田:中国耕地制度的现实与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页;贺雪峰:《小农立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8页。⑦严瑞珍:《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研究》1997年第10期; 张海鹏、曲婷婷:《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家庭经营模式创新》,《经济学家》2014年第8期。⑧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⑨谭林丽、孙新华:《当前农业规模经营的三种路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⑩黄宗智:《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国现代农业的特色》,《开放时代》 2012年第3期。 姜长云:《农户家庭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江淮论坛》2013年第6期。 周诚:《农业规模经营问题断想》,《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4期。 罗必良、李玉勤:《农业经营制度:制度底线、性质辨识与创新空间——基于“农村家庭经营制度研讨会”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1期。 王志刚、申红芳、廖西元:《农业规模经营:从生产环节外包开始——以水稻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9期。关于S县的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于2015年组织的国庆集体调研。 贺雪峰:《农技推广不可“以钱养事”》,《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1期。 贺雪峰:《论中坚农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王海娟:《社会互构论视角下的“半工半耕”的微观机制》,《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1期;贺雪峰、印子:《“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兼评农业现代化激进主义》,《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年第2期。 荣敬本:《变“零和博弈”为“双赢机制”——如何改变压力型体制》,《人民论坛》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澍文
The Re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odes
in the Condition of Family Separate Management
— Based on the survey of organized continuous cultivation in S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Yuan MingbaoZhou Enyu
Abstract:Land fragmentation and family separate management has became the main obstacle of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To solve this problem, Local governments are also exploring new forms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Different from the scale of circulation, The S County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explored the organized continuous cultivation without changing the peasants′ land management rights. Based on the overall function of the village-level organization and technology to the countryside, it realized the combination of peasants production and socialized production. The organized continuous cultivation is a model of inclusive small farmers, which truly make the small-scale home business share the modern achievements of technology promotion, and remodel and recycle the organization governance responsibilities. In essence, the organized continuous cultivation is the persistence and perfection of agricultural basic operating system, and is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of developing road to spread small farmers as the main body.
Key words:family separate management; land fragmentation; organized continuous cultivation;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nagement mode中州学刊2016年第6期从科学
关键词:家庭分散经营;土地细碎化;联耕联种;经营方式再造
中图分类号:F3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6-0044-06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确立了农村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土地的细碎化和农户分散经营,我国农村形成了“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地块分散的小农经济状况。①近年来的农地制度改革使得农户分散的地权更加固化,土地承包期限由30年转变为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使得农户个体的土地权利不断扩大,而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被虚置②,村组两级逐渐退出农业生产环节,农业生产成为一家一户的事情。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和农业生产力发展,土地细碎化、家庭分散经营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家庭分散经营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面临着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这是因为土地细碎化、耕地规模过小限制了农户规模化经营③,对于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民劳动强度和粮食生产等都造成负面影响④,使得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技术更新的成本较高⑤。二是面临着一家一户“不好办或办不好”的公共事务难题。小农分散经营使得许多生产环节难以独立完成,如统一品种、统一播种时间、统一农田植保以及农田水利建设、机耕道修建等,这些都是超出小农经营范围的共同生产事务。⑥
针对土地细碎化和家庭分散经营现状,当前的主流观点是实现农户经营的高度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生产⑦,具体路径是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大户的市场化、组织化流转。⑧规模经营虽然能够解决土地细碎和分散经营的难题,但在实践中也存在若干困境。首先对于农户来说,并不愿意将经营权全部流转出去。其次,规模经营本身面临着监督难题、高度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⑨,并会使小农利益受到大资本侵害。⑩基于此,有学者指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不只是扩大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土地经营规模这一条路,要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内涵型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具有可分性,可以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环节分别实现规模经营。单纯推进土地流转实现集中与规模经营存在重大的政策缺陷。
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率虽然已达到30%,但小规模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民仍占绝大多数并将长期存在,因此解决农户家庭分散经营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出发点仍然要从小农立场出发。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也提出要构建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江苏省S县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联耕联种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即推进农民家庭合作,提高小农户的规模化经营水平,实现千家万户分散农户的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
二、地方实践:联耕联种的探索与兴起
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形式是个持续的过程。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和打工经济的兴起,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社会出现留守、空心化的现象,老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土地分散、细碎化的状态更加大了新机械和新技术的推广难度。这些也是S县农村所面临的现状,再加上近几年面临秸秆禁烧的压力,为了防止秸秆焚烧和抛河,就需要使用大机械深耕以做到秸秆还田,而机械化深耕就需要农户之间打破田埂界线实行统一耕作。在这种背景下,S县探索出了联耕联种的农业经营模式。
从字面意思上看,联耕联种突出了“联”这个核心。在S县的联耕联种模式中,“联”是指在持续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由村组统一组织,破除田埂,以打桩等形式确定田间界址,将碎片化的农地集中起来,实现有组织的连片种植,再由服务组织提供社会化服务,推进生产环节上的联耕联种。这种经营方式类似于通过生产环节外包来实现规模经营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不改变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
联耕联种模式从2013年秋播开始实践后,得到了迅速推广。S县河镇共有25万亩土地,2013年秋播参加联耕联种的面积有2.3万亩,2015年增加到7.5万亩。联耕联种经营模式得以推广开来主要是因为满足了种田农户的需求,适应了当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现实。同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一样,S县农村也同样是老人农业的现状,种田群体的平均年龄接近60岁,甚至有很多70多岁的老人仍在种田。老人农业虽然暂时可以解决种田问题,但仍面临着劳动力下降与农忙时间高强度劳动作业的矛盾。而联耕联种通过机械的使用降低了劳动强度,缓解了劳动力紧张的状态。同时,因为统一机械作业的效率提高,农忙时间随之缩短,对于年龄大、体力小的种田群体来说,自然会欢迎这种经营方式。
三、统筹组织:联耕联种的实践机制
联耕联种是以S县农委为主导的行政力量所推动的农业经营方式诱致型创新,决定了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各级行政组织的功能发挥,尤其是村级组织的统筹功能。联耕联种的巧妙切口虽然是打破田埂,实行统一耕种,但这项工作的核心角色是代表村集体组织的村干部,正是村干部统筹功能的发挥,才使得联耕联种的“联”具有了实质意义。在具体实践中,联耕联种涉及主体有农技部门、村级组织、合作社和农户,而村级组织的统筹和农技部门的技术下乡成为联耕联种得以推行的重点。 (一)村级组织的统筹
1.变“一田多户”为“多户一田”,再造土地规模市场
“一田多户”呈现的是土地分配的细碎化格局,“多户一田”是指在不变动地权、经营权不流转的前提下实现规模经营,就是将集中在一块大田里的田埂打破,消除实际的土地边界,建立虚拟边界。这就具备了进行联耕联种和规模经营的基础。
S县位于盐阜平原东部,土地平坦肥沃,再加上前几年进行的土地平整项目,当地的农田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很多田块都实现了“条田化”。“小的条田有二三十亩,大的有上百亩”,“条田化”大大方便了农民的农业生产。但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条田中每家每户的田埂限制了机械化大生产作业,机械化的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联耕联种则是要打破田埂,实现以条田为单位的统一机械化作业,而这就需要村干部做农户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只有在一个条田里的农户全部同意打破田埂后,才具备联耕联种的基础。
联耕联种通过打破田埂以形成“多户一田”和连片成块的格局,改变了之前土地细碎、零散的状态,从而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耕作提供了条件。在农户分散经营的时候,每家每户都是使用小机械或雇请大机械在小块土地里耕田、整田,大机械的使用效率较低。而联耕联种后,大机械可以在一块相对较大面积的农田里耕作,作业效率大大提高。所以,规模土地市场的形成也促使本地农机市场和农机服务市场的发育。虽然之前村庄中有很多小机械,但并不能满足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后的需求,就促使农机手、合作社等主体更新机械,用大型农机替代小型农机,从而为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2.关键环节的“统”,再造农业经营方式
联耕联种不仅体现在土地规模面积上的“联”,更体现在经营方式上的组织统筹,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种植品种的统一。在实行联耕联种前,S县当地农户选择的小麦品种和水稻品种都比较多。联耕联种后,小麦和水稻品种趋于统一。品种的统一与农技部门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密不可分,而且这些品种大都是在乡镇农技中心或种子公司销售,能够保证质量和品质,从而能够得到村民的信任。品种统一意味着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的开始,使得后面的众多流程在分散农户中也具有了一致性和同质性。品种统一首先可以实现种植环节上的时间统一和程序统一。在时间统一上,因为种植了相同的品种,就会在施肥、化学除虫、病虫害防治等管理上具有相似性,统防统治有了可能。耕地、整地和收割时间也是统一的,这改变了过去分散农户种植时间上的差异性。程序统一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环节上的一致性,即分散农户在种植管理上都会面临相同的田间管理环节,如集中耕作、集中收割以及统一灌溉用水等。
品种统一使得种植结构简化,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因为在一框田里种植相同的品种,就意味着要统一使用机械进行耕田、整田和机条播、机插秧,收割时间的相同也为农机手的机械作业提供了方便,可以在一框田或一个条田里进行集中高效的作业。品种统一还可以为农业生产环节统一的技术服务提供基础,塑盘育秧技术和测土配方肥等新技术和新品种得以推广下来。总之,关键环节的品种统一,使得农业生产经营产生了质变,单家独户的农业生产形式开始具有了“统”的因素。
3.协调组织,再造社会化服务体系
村级组织的统筹功能不仅体现在对分散农户的组织上,还要成为联系农户和社会化服务的第三方,并在其中起到协调组织的作用。联耕联种之前,农户与社会化服务的关系是单纯的市场关系,而且农户与社会化服务主体都是分散的。而联耕联种使得村级组织嵌入到两者之间,在农忙时间要整合全村的农机手或合作社,形成统一的指挥生产,协调适应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因为有联耕联种形成的土地规模市场,农机手和合作社在提供机耕、机插服务时,就不再对接分散的农户和细碎的小田,而是对接连片成块的大田。而且,在提供农机服务时还会有村干部的整体协调,不需要农机手亲自联系,“有很多村干部在大忙时间都是在凌晨三四点起床、晚上很晚才睡”,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组织农机,以更快更好地完成农户对耕田、整田和插秧等环节的需求。在联耕联种的当前阶段,村级组织的统筹不只是将农户组织起来,还要组织社会化服务主体,充当中介联系人。在这个阶段,村级组织起到了帮助农户组织服务的作用,在未来则要退出这一环节,即村干部在这个过程中不应成为推动者,而只应是组织者。
(二)农技部门的技术下乡
在联耕联种的具体实践中,不仅有村级组织统筹功能的发挥,还与农技部门的技术下乡密切相关,主要是因为联耕联种模式中有众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使用,如果没有农技部门的农技推广,联耕联种也很难成为现实。
1.变指导为指挥,再造农技部门的治理责任
联耕联种要实行统一供种、统防统治,进行机条播和机插秧,而这些新技术和新品种对于农户、合作社和村干部来说都是最新的,所以就会主动对农技部门有要求和期望,倒逼农技部门做好农技服务。如农技部门要对上毡下钵育秧技术、机条播、机插秧技术进行指导,要对病虫害进行预测等,从而能够真正介入到农户的农技需求中来。
以前,农技部门的技术推广属于技术指导。这种技术指导本质上是一种弱指导,具有笼统性和模糊性,即不会明确指导农户使用何种新技术和新品种以降低自身的责任风险。而联耕联种就使得农技部门的技术指导增加了行政指挥的内容,也就意味着介入农业生产的程度和责任度提高。农技部门治理责任的形成为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具体来说,联耕联种首先要求统一供种,这就要求农技部门要对相应的种子播种和育秧技术进行指导,主要是机条播、机插秧和塑盘育秧技术。S县高平村实行联耕联种后,县、镇两级农技人员到村庄中进行指导的次数都相应增加。
2.激活农技体系,再造技术下乡的通道
联耕联种首先强化了农技部门的治理责任,使其介入到农业生产环节中的力度不断加大,同时更激活了各层级农技推广体系,使得技术下乡的通道得以贯通到农户手中。农技推广体系本身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属于公共品供给的一部分,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就需要有与其对接的组织载体。而当面临分散农户的时候,农技部门就遭遇到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的困境,因为分散农户的需求差异性极大,很难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当实行联耕联种后,分散农户就具有了组织性,在农业生产中也具有了同质性,从而就具备了技术下乡的基础。 农技推广始终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而联耕联种实现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就使得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技术通道得以建立起来。最为重要的是,S县的农技推广不只是对接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而且是借助联耕联种与大多数分散农户的技术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让小规模家庭经营分享到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成果。这其中的关键是农技推广对接的并不是之前真正分散的农户,而是组织起来并让渡部分生产权和经营权的农户,从而使得村级组织能够发挥“统”的功能,农技部门也由此能够进来。村干部与农技部门的紧密联系,使得农业技术都通过这个体系进入,实现了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质变。
四、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
联耕联种的经济社会效益联耕联种起因于对秸秆焚烧问题的治理,通过使用大型机械实现稻麦秸秆的深耕和全量还田,就需要将土地整合成连片成块的格局。在后期的实践中,联耕联种却产生了远大于此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降低人工和生产成本
联耕联种之所以在推行过程中受到村民欢迎,主要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近几年,S县农村的留守老人和妇女开始在农业生产中面临着劳动力的限制,难以应付小麦、水稻种植管理环节中的重体力活,尤其是随着年龄增大而难以使用自家小机械进行耕田、整田。而联耕联种在村级组织的统筹下,实现了规模土地面积上的统一机械作业,从而减轻了劳动力的自我投入,而只需负责施肥、打药、看水等日常田间管理。
在降低生产成本上,主要是因为联耕联种可以实现大机械规模化作业,如在一个条田或一框田中进行统一耕作,就减少了大机械转移、掉头等非作业时间和油耗,使得农机使用效率提高,从而降低收取农户的作业费用。如使用大机械进行深耕、耙田的费用是70元,农户分散种植的相应费用则需要100元左右。用种量和肥料也有所减少,联耕联种所需要的小麦种子一般是30斤/亩,而一般农户则需要50斤/亩。
(二)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联耕联种为农技推广提供了一条对接农户需求的通道,使得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装备等进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上文所讲,联耕联种创造了土地规模市场,激发起当地农机市场的发育,从而实现大农机对小农机的替代,以为农户提供专业、高效的社会化服务。近几年,S县农机市场基本饱和,在农机拥有量上排在江苏省前列。机插秧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是联耕联种的重要内容,在2013年S县的机插秧面积是30万亩,2015年就达到了60万亩。在整体上,机插秧面积已经超过水稻直播和抛秧面积。
S县高平村近两年的联耕联种发展很快,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以前是“犁等田,田等水”,如果有个别田块没有整出来,就要等着统一上水。现在用机械耕整的效率就大大提高,“原因也在于以前都是小机械,机械动力少,跟不上,大忙时间就会拖得很长”。现在有大机械就会跟得上,从而能够将适时播种时间提前一个星期左右,而这个时间的提前对粮食产量有重要影响。根据S县农委的介绍,播种期如果推迟10天,每亩地产量就会下降40—60公斤;如果推迟20天,每亩地产量就会下降80—100公斤。
(三)为老人农业提供发展空间
2014年,S县总人口96.64万人,农业人口72.85万人,农村老龄化人口18.3万人,占农业人口的比例是25%。老人种田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基本现实。联耕联种使得原本相对年龄较大的群体能够种得了田和种好田,不仅老人农业可以保持,而且很多六七十岁的年龄群体也能耕种中等规模的土地,成为“中农”。老人农业之所以能种得好田,主要是因为村级组织介入到农业生产的组织协调中,能够为分散农户统一购置种子和秧苗,也能为其协调机耕、机整和机插秧作业,农户只需要负责田间管理就行,种田结构简化,农户不需要再去操心购买何种品种的种子、农药和化肥等问题,也不需要自己去联系农机手来耕作小而分散的地块。
由此可见,联耕联种为农村中的老年人群体提供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保障,而且在体力下降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亲自参与进来。这样,参加联耕联种的农户就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主要是因为流转租金远远低于自己种植的收入。S县土地流转费用一般是1000元/亩,但如果自己耕种的话,一亩地两季的纯收入能有1500元。因此,老年人群体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就很好地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
(四)重塑和再造基层组织治理责任
联耕联种是以村干部为中心来连接农户与服务组织的,连接农户主要是到农户家收取费用,包括购买种子的费用、秧苗费等;连接合作社、农机手主要是代表农户与合作社、农机手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签订服务合同,并在大忙时间与其协商调配农机耕作,以尽快耕整土地、插秧等。简言之,就是组织农民,组织合作社。
联耕联种使得村干部的行为逻辑嵌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去,而不是之前简单的收取养老金、医保费,为农户盖章等事务。在推动联耕联种的时候,村干部首先面临的是“钉子户”的问题,因为每一个条田里都会有村民不愿意参加联耕联种,这就需要村干部不断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当做通农民的思想工作后,接踵而来的就是要对农户的生产行为负责,“如果搞不好,村民就会不满意”。村干部治理责任的形成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压力型体制,二是来自农户的压力。联耕联种不可能由村民自发组织进行,而必须由行政力量推动,并纳入到行政考核体系中,这就使得村干部有了推动联耕联种的压力和动力。来自农户的压力则与之紧密相关,在村民观念中联耕联种是由政府推动的,遇到问题理应由政府解决,所以村干部就被赋予了无限责任。所以在大忙时间,很多村干部都比一般农户忙,不仅要忙着自家的农活,还要为农户种田操心。因此,联耕联种通过村干部发挥统筹作用而改善了干群关系。以前,村干部不会主动去找村民,现在村干部则要为群众服务,而且成为联耕联种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村干部要为每家每户的农业生产操心,使得基层组织与农民的农业生产捆绑在一起。 五、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联耕联种的性质和特征
联耕联种是行政力量推动农民以合适的方式组织起来对接大生产的农业现代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村级组织发挥统筹功能将分散农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结合起来,以此来释放生产力。
第一,联耕联种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生产力的提高。联耕联种不需要经过土地流转而形成规模面积,仍旧保持着分散农户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只是在耕作环节实现有限的统一,如统一供种、统一机耕机整等。这样就将家庭分散经营的优势——精耕细作和一家一户办不了、不好办的规模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结合起来,进而为实现以小农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能。
第二,联耕联种的本质在于农业生产环节中村级组织统筹功能的发挥,是一种真正的双层经营责任制。村级组织“统”的表现主要是为分散农业提供大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条件。有农户认为“联耕联种跟自己之前种田差不多”,还都是由自己找农机手、自己负责日常田间管理,但这忽视了村级组织在农业生产整体环境上所做的工作,如负责种子的统一,在农机不能正常满足农户的需求时进行全村协调。这些工作并不能体现在每家每户的农业生产中,但却依靠村集体去对接大生产,改变了单家独户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独立性,而嵌入到整体环节中去。村级组织统筹功能的发挥,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的部分环节中,还使得社会化服务和新技术、新品种等农技推广都被吸纳进来。正是依靠这种统筹,国家与农户间的技术空间、组织空间被连接起来。
第三,联耕联种经营模式是一种不排斥小农,包容小农和老人农业的模式。主流的农业现代化话语是支持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而排挤所谓“保守”“落后”的小农经济,联耕联种则正是为大多数分散农户提供的路径选择,为小农提供精细的农业技术,如大机械的使用、机条播、机插秧技术以及测土配方肥等。在此基础上,联耕联种还解决了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农业问题,更是要解决农村农民问题。一方面,联耕联种是为大多数小农提供的服务,使得老人农业能够分享到技术下乡的成果,从而能够在体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联耕联种而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进而将农业利润留在农户家庭中,稳定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庭经济结构。另一方面,联耕联种需要村级组织嵌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重新激化了村干部的治理责任,要求村干部不断解决农户面临的各种难题,从而使基层治理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紧密关联起来。
本文是基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2015年组织的国庆集体调研,论文写作受益于贺雪峰、桂华、王德福等调研组同人的集体讨论,特此致谢。
注释
①贺雪峰:《关于“中国式小农经济”的几点认识》,《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②桂华:《项目制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分析——以农地整治为例》,《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4期。③许庆等:《农地制度、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不平等》,《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④万广华、程恩江:《规模经济、土地细碎化与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国农村观察》1996年第3期。⑤杜润生:《关于耕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经济工作通讯》1998年第1期。⑥张路雄:《耕者有其田:中国耕地制度的现实与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页;贺雪峰:《小农立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8页。⑦严瑞珍:《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研究》1997年第10期; 张海鹏、曲婷婷:《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家庭经营模式创新》,《经济学家》2014年第8期。⑧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⑨谭林丽、孙新华:《当前农业规模经营的三种路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⑩黄宗智:《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国现代农业的特色》,《开放时代》 2012年第3期。 姜长云:《农户家庭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江淮论坛》2013年第6期。 周诚:《农业规模经营问题断想》,《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4期。 罗必良、李玉勤:《农业经营制度:制度底线、性质辨识与创新空间——基于“农村家庭经营制度研讨会”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1期。 王志刚、申红芳、廖西元:《农业规模经营:从生产环节外包开始——以水稻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9期。关于S县的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于2015年组织的国庆集体调研。 贺雪峰:《农技推广不可“以钱养事”》,《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1期。 贺雪峰:《论中坚农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王海娟:《社会互构论视角下的“半工半耕”的微观机制》,《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1期;贺雪峰、印子:《“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兼评农业现代化激进主义》,《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年第2期。 荣敬本:《变“零和博弈”为“双赢机制”——如何改变压力型体制》,《人民论坛》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澍文
The Re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odes
in the Condition of Family Separate Management
— Based on the survey of organized continuous cultivation in S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Yuan MingbaoZhou Enyu
Abstract:Land fragmentation and family separate management has became the main obstacle of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To solve this problem, Local governments are also exploring new forms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Different from the scale of circulation, The S County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explored the organized continuous cultivation without changing the peasants′ land management rights. Based on the overall function of the village-level organization and technology to the countryside, it realized the combination of peasants production and socialized production. The organized continuous cultivation is a model of inclusive small farmers, which truly make the small-scale home business share the modern achievements of technology promotion, and remodel and recycle the organization governance responsibilities. In essence, the organized continuous cultivation is the persistence and perfection of agricultural basic operating system, and is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of developing road to spread small farmers as the main body.
Key words:family separate management; land fragmentation; organized continuous cultivation;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nagement mode中州学刊2016年第6期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