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特征来进行散文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语句有什么特征?
  师:让大家预习的文章,大家有没有预习?能不能读懂这篇文章?
  生:(七嘴八舌地说)预习了,不能读懂。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没读懂的原因,为什么读不懂,是什么情况下的读不懂,是不喜欢这样的文章而读不懂呢,还是就读不懂文章在说什么呢,抑或是喜欢这样的文章但读不懂,既不喜欢也读不懂。大家到底是哪种情况?
  生:(几乎一起回答)既不喜欢也读不懂。
  师:喜不喜欢,是一种情感评价方面的问题;读不读得懂,是一种技术操作方面的问题。技术操作方面的东西可以学习、练习,但情感评价方面的东西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练习的问题了。今天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偏技术操作方面的,同时希望在理解作者内心情感的基础上,能让各位同学在情感评价方面有所思考。先请大家填几个空:
  (投影显示)
  1.好走的都是下坡路。
  2.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 。
  3.你是我的 ,带我
  生:(大多数同学小声说,这是歌词嘛),齐回答:春天里,眼,领略四季的变换。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几个句子的词语运用有什么特点?应该从哪个层面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
  生:这几个句子都是使用了词语的比喻义。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理解这些词语时,不应该从“实”的角度来理解这些词语,而应该从什么层面来理解?
  生:应该从“虚”的角度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
  二、关键词语有什么特征?
  师:回答的很好,如果我们死死地从“实”的角度来理解这些词语、这些话,那肯定是理解不了这些词语、这些话的内涵,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从“虚——实”的角度来理解这篇文章。那么,请大家想一下:《寒风吹彻》这一题目中的“实”是指什么,“虚”又是指什么。我们先看“实”是指什么。
  生1:“实”的层面有——寒风,大风;吹彻,寒冷等意思。
  生2:“实”的层面有——冷,风吹得冷。
  生3:“实”的层面有——大自然中的寒冷,冬天的寒风。
  师:在“实”的层面,大家说得很好,就是寒风、寒冷,冷得彻底、透心的意思。那么在文中具体描写寒风、寒冷的地方有哪些,是怎么描写的,我喊一二,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
  第二节:“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
  第七节:“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
  第十二节:“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
  师:大家找得很准,读得很好,这些地方确实都写出了自然界中的寒风、寒冷,读这些文字都让人有种被寒风吹彻的感觉。
  生:(笑)
  师:那么,“虚”的层面,又是指什么呢?这个可能就是我们同学读不懂这篇文章的关键所在。而我们知道“虚”也是依靠着“实”来表达丰富的含义的,而“寒风”的“实”,可能还不止刚才我们所找到的描写,可能还有和“寒风”有关的一些人和一些事。请大家找一下文章都是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写了他们怎样的心境,把相关的句子、关键词画出来。
  生1:“我”在冬天出去拉柴被冻伤。
  生2:陌生人在一个大雪天里被冻死。
  生3:姑妈在期望天热中去世。
  生4:母亲进入了人生的冬天。
  师:各位同学概括的很好,我们还可以概括整齐一些:
  (投影显示第一个,其下三句学生仿写)
  “我”在成长过程中被寒风吹彻。
  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
  姑妈在等待天热中被寒风吹彻。
  母亲在年迈衰老中被寒风吹彻。
  师:你们觉得此时母亲为什么会被寒风吹彻?
  生1:因为生命的终结。
  师:生命的终结?换一种说法,这还没终结呢。
  生2:呃,衰老,年迈。
  师:(问全班同学)你们觉得是什么?
  全班:年迈,衰老。
  师:那么,文章中写到的这些人,他们分别在被“寒风吹彻”时内在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在文中哪些地方有所体现?请大家边读边找边说,按小组来。
  (小组讨论3-4分钟)
  小组1:十四岁的“我”的心境是这样的,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写出了“我”被寒风吹醒了,知道了温暖的重要,反衬出当时的“我”的心境是:彻底认识到了寒冷的厉害,懂得了积蓄力量来应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挫折,更懂得了温暖自己的亲人与他人。
  小组2:陌生人的心境,可以从第二十五节看出来,“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他的寒冷太巨大”。陌生人的心境应该是:极度贫穷下生存无奈的孤独,心冷。
  小组3:姑妈的心境是期望中的孤独,可以从“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多来喧喧”“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她害怕寒冷”句子中看出,姑妈在荒凉萧瑟的人生尽头中渴望亲人的温暖。
  小组4:母亲的心境主要表现为人生冬天的来临,无论如何,衰老与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母亲的寒冷心境也就是面对衰老和死亡的孤独无助,不可避免。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
  三、标题有什么特征?
  师:经过四个小组的精彩发言,我们现在可以归纳出“寒风吹彻”“实——虚”的全部意义了,都是哪些意义?
  生:有大自然中寒风的吹彻。
  师:也可以概括为:①自然环境的凄寒之彻。根据四个人物的不同心境归纳,我们可以概括出“虚”的意义来,提示大家可以想一想这四个人虽然都和寒风吹彻有关,但文章所表现的人生层面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么分别表现了什么。   生1:十四岁的“我”和陌生人,差不多,姑妈和母亲差不多。
  生2:“我”是生活所迫,陌生人好像也是,姑妈是孤独,母亲是生命的必然衰老。
  师:两位同学归纳的很好,我们可以再提炼为:②生活中的苦难与孤独之彻。③生命中的衰老与死亡之彻。
  师:我们接着也可以把各个“彻”的“实——虚”含义补充出来。
  生1:“凄寒之彻”的“彻”是彻底、猛烈、彻骨的意思。
  生2:“孤独之彻”的“彻”是巨大、巨多的意思。
  生3:“衰老与死亡之彻”的“彻”是必然、无法避免的意思。
  师:简单而不简约的题目被我们运用“虚——实”的理解模式,慢慢理解加深了许多,可是文章的前三段和文章的最后一段我们还没有提到,我们先把这两个部分概括出来,这两个部分写了什么?
  (齐读1-4段和最后两段)
  师:哪位同学来单独朗诵第一段。
  生1:有感情地朗诵
  师:生2,你觉得读得怎样?
  生2:还可以……但还不够
  师:那你读一遍。
  生2:“雪落在……田野”
  师:两位同学都读得不错,读出了语气,读出了作者的心境,读出了自己的理解……那么第一段写的是什么?
  生3:当下的“我”的心境。
  师:总结得很好,那么2-4段呢,写的是什么?看看文中有什么关键句可以用来概括。
  生4:“想着一些人和事情”。
  师:特定的环境条件也可以加上。
  生4:下雪的冬天,在想着一些人和事情。
  师:前四段的问题内容概括出来了,那么最后两段呢,谁来读一下。
  生1:(有感情地诵读)
  师:读最后一段可以用别的语气读吗?
  生1:不能
  师:那应该用什么语气?
  生1:沉重的语气。
  师:读完了最后两段,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哪句?
  生1:“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师:你认为最后一段作者的字句体现出作者把持着一种怎样的心态或态度?
  生1:沉重的。
  (同学窃窃私语)
  师:你看你一说,同学们就有不同的意见了。
  生2:我认为作者是秉着一种豁达、无畏和淡定的态度去写的,因为……
  (同学窃窃私语)
  生2:因为,我认为作者已经看清楚看透了人生中这些时刻是不可能避免的,是必然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一个时刻会被寒风吹彻,所以我们认为既然作者知道事实无法改变,作者就会平淡地对待这一切。
  师:问生3,前面两位同学的说法,你赞同谁的?
  生3:都赞同。
  师:都赞同是吗?那这主要说了什么?
  生3:说了他经历了各种事件后的感受。
  师:没错,所以联系第一段,我们可以概括出最后两段内容是什么?
  生4:现在的人生感悟。
  师:概括得非常精彩。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整个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了。
  (投影显示)
  当下的“我”的心境。
  “我”在大雪天漫想一些人和事。
  我”在成长过程中被寒风吹彻。
  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
  姑妈在等待天热中被寒风吹彻。
  母亲在年迈衰老中被寒风吹彻。
  人生感悟。
  四、结构有什么特征?
  师:理清文章思路之后,我们隐约可以发现,还有一层的“虚”我们没有概括出来,寒风吹彻,“彻”的还有什么?
  生:彻悟,大彻大悟。
  师:非常好,所以还有一层的“虚”,应该是……
  生:感悟之彻:淡定、沉静、坚韧的心态。
  师:看似简单的题目被我们运用“虚——实”的理解模式,慢慢深入文章的内部了,那么在文章的结构上还有没有“虚——实”模式的体现呢?看看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发现。围绕着“我”:十四岁的“我”,现在的“我”,陌生人、姑妈、母亲,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生:现在的“我”是“实”,十四岁的“我”是“虚”,陌生人、姑妈、母亲又是未来的“我”,虚——实不断交错。
  师:石破天惊的秘密被你发现了、解读了,精彩!
  (全班大笑)
  师:现在我们发现“虚——实”是一种写作模式,也是一种理解模式,这都因为“虚——实”是一种思维模式。作为一种行文模式,实与虚分别指是什么,为什么又要使用这种模式?
  (投影展示)
  实:指作者所写的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
  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感情、哲理。
  效果:可读性强,耐人寻味,内涵更加丰富,更具艺术性。
  师:作为一种理解模式,掌握“虚——实”模式就是掌握一种细读技术。
  (投影显示)
  透过作者的遣词造句,抓住富于暗示性的语句,进而理解蕴含在“实”中的“虚”。
  可以是标点、字词、句子、段落、整篇
  可以是评点、分析、联想、朗读、表演
  实 表 外 显 形象 具体 事 景 言 经历 实在 符号…
  虚 里 内 隐 抽象 概括 理 情 意 感悟 空白 意义…
  五、语言有什么特征?
  师:在具体的语言层面,本文又是怎样体现“虚——实”这一行文模式的,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我们利用这种细读技术,分小组,尝试细读你感兴趣的标点、字词、句子……挖掘出其丰富的“虚”来。我也可以给大家找几个例句,如果你懒得找的话。   (投影展示)
  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的裂缝。
  她说:“你姑妈死掉了。”
  (小组讨论3-4分钟)
  小组1:“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评点:这里的“冬天”是苦难、厄运等的指代,正如作为时令季节的冬天,无可阻止一样;每一个人的生命中,苦难、厄运、死亡,也都是不可避免的。
  小组2:“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的裂缝。”评点: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寒风”来得频繁。并且,不放过任何一条细微的缝隙,这也隐寓着一种哲思:生命中的苦难是难以设防的,在强大的苦难之下,生命是多么渺小、卑微、脆弱,不堪一击。
  小组3:她说:“你姑妈死掉了。”(画线句号为什么不用叹号?)评点:用句号,突出了母亲面对姑妈之死的“淡漠”,生存状态极差的状况下,人们已经习惯于孤独地生存,眼睁睁地看重周围的人离去,痛苦似乎也归于平淡,甚至于麻木不仁。
  师:当然,更能体现“虚——实”行文模式特点的文体是什么?
  生:诗歌。
  师:对,大家完全可以把这首诗缩写成一首小诗,以便能更为清晰地感受“虚——实”模式。
  (投影展示 诗歌缩写)
  一场雪/落在了无声的心河/火炉放逐不了/清晰的寒意/一根腿骨/冻僵在十四岁的时候/
  生命的冬天/已经来临/
  村西头/冻死了/一个灵魂/心里窝藏着/ 纤弱的暖流/姑妈也在/渴望的季节/凋零了对天热的坚守/拥有七八个儿女的母亲/也将在严冬里/透心寒冷/
  平淡的音符/串联着人世和坟头/火星还在跳舞/岁月/依然在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师:我最希望大家读完这首诗说这样一句话——
  (众生一起回答:真好)
  师:还不如我缩写的。
  (全班大笑)
  六、特征来自哪里?
  师:如此深刻而智慧的文章,出自谁手?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
  (投影展示作者相片与简介)
  刘亮程,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写过诗,后来写散文;被誉为“乡村哲学家”。
  师:看看,那智慧的头颅,深邃的眼神,不得不说作者确实是一位智者、哲学家。
  (全班大笑)
  师:所以,看智者的文章会让我们更智慧,推荐阅读作者的两本书。
  (投影展示)
  《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散文》
  推荐理由:他不是站在一边以“体验生活”的作家的身份来写,而是写他自己的村庄,他眼中的、心中的、生于斯长于斯、亦必葬于斯的这一方土地。
  师:当然,如果你也想尝试一下智慧的快乐与优越,你可以用以下方法实现:
  (投影展示)
  鉴于本文作者独特的“寒风体验”,你认为人生中还有别的体验吗?写一篇随笔。要求:字数不限,尝试使用“实-虚”模式的行文思路及句子。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李金华,教师,现居广东中山。
其他文献
成功是人人梦寐以求的,谈成功的文章也屡见不鲜,季羡林先生《成功》一文却不惧老生常谈,以数十年的人生经验为依托,娓娓道来,发人深思。   一.细读文本   1.大题小做。成功是人生一大命题,如果全面系统地论述成功之道,写成洋洋数卷也未必能够说清,要想在一篇文章中阐述清楚更是不可能,故季老先生择其要点,写出最有价值的认识。季老先生自己也说“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如此,方可以集中笔力,要
导入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教学环节了,作为课堂的“首因效应”,其重要作用众所周知,诸如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情趣、将其思维引入积极状态、为后续教学作有利铺垫等。这“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于漪)。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谈到“为了使一堂课一开始就以其不寻常和鲜明性吸引学生,以便后来能成功地组织学习新内容”,很多教师都想方设法“不失时机地精细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要求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和初步的文言语感;通过语文实践,使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文言文学习如果轻文重言,将文言文肢解成语言碎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唯“言”独尊,只是为高考吃力而艰难地学着文言文,
【课文特点】  《老人与海》来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一位“背运”的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出海,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获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归航途中,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课文节选的是从鲨鱼出现到老人回到渔港的部分。  这是一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遇无可挽回的失败。然而,从另
当前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面临着尴尬的境遇:一方面教师苦心经营,帮助学生寻找名家作品,推荐优秀文章,期望打开学生的视野,为写作教学带来新鲜的空气;另一方面多数学生在大量的“读”后却仍然收获甚微,苦于写作无法得到很大的提升。是教师推荐的精品“不精”,还是学生阅读的量不够?这种困惑的纠结曾经也苦苦地困扰笔者,在不断的反思过后,笔者才意识到作文训练如果一旦脱离文本的教学,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初中
从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的命制趋向看,阅读能力的考查越来越明显地被体现出来,单纯地就试卷分值计算(以江苏卷为例),文言阅读、诗歌阅读、散文(小说)阅读、文学(论述)类文本阅读等阅读类题总分值高达67分,这还不包括阅读能力体现在语言应用类题和作文题中的分值。因此,重视语文阅读教学已成为一种共识。从实际教学中观察,目前学生在高三一模复习后期,阅读类题型中的失分仍然比较明显,归结起来,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较
一、引言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以下简称PIRLS)是由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IEA)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全球性学生阅读素养比较项目,其主要目的在于检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PIRLS测评从2001年开始,每隔五年举行一次,至今已经举办过4次。从2001年至2016年的历届PIRLS中,每次
《驿路梨花》是2016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这篇文章已经连续很多年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了。文章主要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以发生在云南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人们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先生1977年写作的作品。谈及《驿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必修一上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这篇文言文来说,难度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初高中知识与能力的衔接问题,文本本身的语言表述带来的理解障碍,当时的三国形势与历史背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大部分教师都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围绕“退”字梳理故事情节、品鉴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分析文章中三个君主的形象、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特别是秦晋恩怨、分析经过围攻郑国
磨课是指精心打磨课堂教学设计,反复推敲研磨之后,使课堂更加精彩。但大多数教师磨课时更注重斟酌、优化一个教学设计方案中的细节部分。与之不同的是,这里所谈的“一课多磨”指的是把一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出多个教学方案,从中选出最优的“方案”,让课上得更有品质,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师能、师技素养的提升。也可以说这种“一课多案”设计的磨课方法是教师自我专业快速成长的一条捷径。虽然在这条孤独前行的研修路上,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