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在于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勇于担责、无私奉献,它始于职业教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面对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急需一批优秀的职业人才,其重要特征就是拥有“工匠精神”,乐于进取,追求完美,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本文通过介绍“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分析当前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最后研究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视角人才培养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视角;人才;工匠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科技的促进,企业运营模式越来越复杂,更多岗位都属于技术岗,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为了满足这些社会需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良好,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也为不同行业输送了大批职业技能人才。然而,由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够合理,重技能,轻德育,使得部分职业人才缺乏敬业精神,也不上进,几乎与“工匠精神”背道而驰,后果可想而知。为此,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培养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视角人才,以便为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一、“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所谓“工匠精神”,它是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具有比较科学的内涵:一是术业有专攻,也就是职业人才强烈追求专业性;二是既有专业操守,又有奉献精神,服务于民;三是做事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自己;四是积极进取,善于创新,正好顺应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
二、当前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学生意识薄弱
在短短几十年内,我国的经济发展极快,整个社会的面貌也焕然一新,部分人的思想远远赶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深受传统意识的影响较大。在职业教育人群中,基本上都是因升学成绩不理想而被迫进入职院,就连专业也是临时指定的,只为找份工作谋生。不难看出,这类学生没有理想,没有目标,为了就是一口饭吃,能够苦读专业知识,掌握技能,但无“工匠精神”意识,不利于职场发展。
(二)办学模式僵化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各行各业输送技术工人,职业院校也由此赚取更多利润,甚至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职业院校大量招生,却未补齐教师;有的职业院校缺失相关的设施设备,无法保证热门专业的授课需求。在僵化的办学模式下,职业院校一方面扩大招生,学生蜂拥而至,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市场的短期需求,另一方面也频繁替换专业,教学无规律可循,很难将“工匠精神”落实到位。
(二)工学结合脱节
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育人特点,就是面向现代企业,具有较强的实践色彩,尤其是“工学结合”模式非常显著。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理想,有的职业院校负责人将校内实训视为“工学结合”的全部,而整个训练环境不是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所,只是一种模拟,效果并不理想,导致工学的结合严重脱节,再加上部分企业一直将学生当成一种变相的廉价劳动力,眼里只有利润,培养“工匠精神”只是一句空话。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视角人才培养措施
(一)增强自我认同意识
针对优秀职业人才的欠缺,职业院校必须明确自己的育人重任,积极引导学生认同自己的专业,同时要因材施教,关心学生生活,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是差生,社会分工不同而已,各个领域都能出状元,只要肯攀登,持之以恒,同样可以成为行业的精英。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社会不一定全部需要学术顶端的人才,许多技工、普工依然是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
(二)改进职教办学模式
要想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将其铸造成具有较强“工匠精神”的职业视角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办学模式。所以,职业院校必须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工匠精神”,不断改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为基准,注重指导思想、课程模式等环节的改善。首先,职业院校院校要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对学校、学生、企业发展的作用;其次,课程设置要突出“工匠精神”,在专业理论、实践操作、职业规划等方面层层推动。
(三)加大校企结合力度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诸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校企结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最佳途径,主要通过扩充“工匠精神”的培养范围,不仅在学校培养,还要走进企业体验,全方位覆盖。为此,国家要加大校企结合的力度,不断将“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渗人到学生实训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资源共享、产教融合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环境,切身感受自己所学知识与企业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并想办法进行改进,从而实现培养目标与市场无缝对接。此外,通过企业推行的“现代学徒制”,确保校企合力传授知识、教授学生技能,以企业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其职业意识,为其“工匠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树立职业人才的“工匠精神”,是对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补充,也是社会对不同职业人才的充分肯定和尊重。在“工匠精神”的驱动下,我国职业教育必须转变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并在此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培育方式培育“工匠精神”。此外,職业教育还要向学生讲解就业动态,使其了解自己专业的实用价值,立志练好应有的基本功,必将以“工匠精神”的姿态走向职场。
参考文献:
[1]何晓林,梅子.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13):196-198.
[2]刘娜,李昌锋,张亚.高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辅导员视角下的实践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3):123-124.
[3]杨萌.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现状与反思[J].教育科学论坛,2017(12) :25-29.
作者简介:
张洋,王立新,刘晓丹,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课题名称:《“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下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现代“工匠精神”的途径研究与实践》课题来源:长春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项目(2017)立项编号:ZJJG2017-05。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视角;人才;工匠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科技的促进,企业运营模式越来越复杂,更多岗位都属于技术岗,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为了满足这些社会需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良好,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也为不同行业输送了大批职业技能人才。然而,由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够合理,重技能,轻德育,使得部分职业人才缺乏敬业精神,也不上进,几乎与“工匠精神”背道而驰,后果可想而知。为此,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培养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视角人才,以便为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一、“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所谓“工匠精神”,它是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具有比较科学的内涵:一是术业有专攻,也就是职业人才强烈追求专业性;二是既有专业操守,又有奉献精神,服务于民;三是做事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自己;四是积极进取,善于创新,正好顺应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
二、当前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学生意识薄弱
在短短几十年内,我国的经济发展极快,整个社会的面貌也焕然一新,部分人的思想远远赶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深受传统意识的影响较大。在职业教育人群中,基本上都是因升学成绩不理想而被迫进入职院,就连专业也是临时指定的,只为找份工作谋生。不难看出,这类学生没有理想,没有目标,为了就是一口饭吃,能够苦读专业知识,掌握技能,但无“工匠精神”意识,不利于职场发展。
(二)办学模式僵化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各行各业输送技术工人,职业院校也由此赚取更多利润,甚至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职业院校大量招生,却未补齐教师;有的职业院校缺失相关的设施设备,无法保证热门专业的授课需求。在僵化的办学模式下,职业院校一方面扩大招生,学生蜂拥而至,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市场的短期需求,另一方面也频繁替换专业,教学无规律可循,很难将“工匠精神”落实到位。
(二)工学结合脱节
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育人特点,就是面向现代企业,具有较强的实践色彩,尤其是“工学结合”模式非常显著。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理想,有的职业院校负责人将校内实训视为“工学结合”的全部,而整个训练环境不是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所,只是一种模拟,效果并不理想,导致工学的结合严重脱节,再加上部分企业一直将学生当成一种变相的廉价劳动力,眼里只有利润,培养“工匠精神”只是一句空话。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视角人才培养措施
(一)增强自我认同意识
针对优秀职业人才的欠缺,职业院校必须明确自己的育人重任,积极引导学生认同自己的专业,同时要因材施教,关心学生生活,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是差生,社会分工不同而已,各个领域都能出状元,只要肯攀登,持之以恒,同样可以成为行业的精英。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社会不一定全部需要学术顶端的人才,许多技工、普工依然是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
(二)改进职教办学模式
要想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将其铸造成具有较强“工匠精神”的职业视角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办学模式。所以,职业院校必须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工匠精神”,不断改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为基准,注重指导思想、课程模式等环节的改善。首先,职业院校院校要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对学校、学生、企业发展的作用;其次,课程设置要突出“工匠精神”,在专业理论、实践操作、职业规划等方面层层推动。
(三)加大校企结合力度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诸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校企结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最佳途径,主要通过扩充“工匠精神”的培养范围,不仅在学校培养,还要走进企业体验,全方位覆盖。为此,国家要加大校企结合的力度,不断将“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渗人到学生实训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资源共享、产教融合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环境,切身感受自己所学知识与企业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并想办法进行改进,从而实现培养目标与市场无缝对接。此外,通过企业推行的“现代学徒制”,确保校企合力传授知识、教授学生技能,以企业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其职业意识,为其“工匠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树立职业人才的“工匠精神”,是对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补充,也是社会对不同职业人才的充分肯定和尊重。在“工匠精神”的驱动下,我国职业教育必须转变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并在此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培育方式培育“工匠精神”。此外,職业教育还要向学生讲解就业动态,使其了解自己专业的实用价值,立志练好应有的基本功,必将以“工匠精神”的姿态走向职场。
参考文献:
[1]何晓林,梅子.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13):196-198.
[2]刘娜,李昌锋,张亚.高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辅导员视角下的实践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3):123-124.
[3]杨萌.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现状与反思[J].教育科学论坛,2017(12) :25-29.
作者简介:
张洋,王立新,刘晓丹,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课题名称:《“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下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现代“工匠精神”的途径研究与实践》课题来源:长春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项目(2017)立项编号:ZJJG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