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地铁的迅速发展,地铁运营中的消防安全问题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地铁具有客流量大、人员密集、空间封闭、设备设施复杂、疏散距离长等特性,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极为困难,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严重经济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因此,研究分析地铁运营中存在的消防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铁运营;消防安全问题;对策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广进程越来越快,各个城市相继开始建设轨道交通网络。从其他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可以看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交通拥挤的现象,促进了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但是对于某些地铁线路来说,环境非常密闭,地铁的疏散口也比较小,在人员密集、电气系统过于复杂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地铁火灾事故,对城市稳定性和人身财产安全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需要不断完善地铁消防安全设施,找到当前地铁消防存在的问题,加强管理措施,维护地铁的正常运行,为人们的出行安全带来足够的保障,促进我国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只有避免了消防火灾的产生,才能够保证地铁高效率的运行,为人们提供质量高的服务。
1地铁运营消防安全问题
1.1日常管理不够到位
有的单位制定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内容不全面、针对性不强;有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虽然比较健全,但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有的单位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水平不足,开展防火检查巡查不深入,检查发现不了问题,不会组织整改隐患。有的单位消防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地铁控制室值班人员、站务人员等缺乏消防设施应急操作技能,一旦发生火灾,难以有效进行处置;对乘客的宣传教育引导不够,多数乘客对灭火器、消火栓等消防设施设置地点不了解,对紧急情况逃生路线不掌握,难以第一时间扑救火灾和逃生。
1.2人员疏散困难
地铁车站客流量大、人员密集,其相对封闭性限制了人员疏散路径的多样性,站内的售票机、闸机、售票处、安检机等设备设施,复杂的空间结构,都会影响人员的疏散。在发生火灾时,增加危险区也会限制疏散路径的选择,而且随着火灾的蔓延危险区域会不断地变大。地铁照明完全依靠人工系统,发生火灾时,有可能会使正常照明中断,人的视觉只有靠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标志。此外,烟气扩散的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一致,浓烟会使空间可见度下降,减弱应急照明灯光的强度,淹没疏散指示标志和安全通道,高温和浓烟会对人的生理以及心理造成强烈的刺激,引起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导致混乱和拥挤,扰乱疏散秩序,严重影响疏散速度,甚至导致拥挤踩踏等二次事故。
1.3点火源
据社会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将点火源作为指标发生火灾的原因共分为11类,由此可见,在火灾事故中点火源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地铁消防事故中,常见的点火源包括吸烟、自燃、防火、电气或用火不慎,因此,在地铁日常检修和运行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很多地铁站工作人员进行检修时,未能按照规定进行操作,进而导致漏电、短路、设备超负荷运行等情况,易引发火灾,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2地铁运营消防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2.1加强日常消防管理
健全完善防火巡查和检查、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督促单位所有人员严格执行,并建立消防工作档案,做到“过程留痕、责任可溯”。定期开展消防安全自查自改,对存在的火灾隐患,落实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确保按期完成整改。组织地铁车站内负责消防安全工作的站务人员在地铁运营时段每2小时开展一次防火巡查,加强对运营结束后的遗留火种检查和非运营时段的夜间巡查,重点检查责任区域内消防设施运行状态、商业网点管理状况、电气设备安全情况、值班人员值守情况等方面内容。强化信息化手段应用,通过运用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平台等,固化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模式和检查内容,自动生成消防安全评估结果,形成隐患的检查、整改、复查等机制的闭环,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效能。制定统一消防安全管理标准要求,分站点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标准化达标创建活动,逐一开展检查评定,大力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2.2加强员工消防安全教育
对于员工而言,定期组织防火知识培训,并将培训考试结果纳入绩效考核指标,培训内容不单要包含理论知识,也要对岗位实操进行培训,其中理论知识包括:起火源的识别方法、不同类型火灾灭火方法、乘客逃生心理等;岗位实训包括消防设备使用方法、灭火实训、乘客疏散等。定期组织消防演练,疏散演习,在实战中增强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及消防能力。
2.3点火源的管理
为了从根本上降低地铁火灾的发生率,需要对点火源进行严格管理。具体来说:第一,在地铁验收阶段,审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查,确保地铁建设使用的电气设备、电缆、电线等达到耐火、阻燃的要求,质量合格。第二,在地铁的重要场所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比如电源设备室、环控室、控制室等场所,这些场所需要进行出入登记,日常情况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第三,完善地铁动火审批制度,制定好对应的应急措施。第四,对于地铁便利站需要进行严格管理,要求使用加热工具时,严格按照要求使用,每日闭店时,需要将热源、电器开关全部关闭。
2.4部门间相互协作
地铁消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的工作,地铁消防系统比较
复杂,主要由控制中心远程控制系统、车站控制系统、车站机电设备终端三级组成,地铁运营的各种消防设施由不同的管理部门来组织和管理,不同的管理部门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职责。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是各项消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之间良好的消防信息沟通与协调联系是我们做好各项消防工作的必要条件。
2.5大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路轨两用车、特种抢险车和通信、破拆、救生、照明等必配消防攻堅装备配备,分站点设置微型消防站,配备必要的消防装备和器材。吸纳站务工作人员、驻站班组工作人员、保安等力量,合理进行人员编组,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强化执勤训练,加强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政府专职消防队的联勤联训,充分发挥近战靠前的优势,做到灭早、灭小、灭初期。根据站点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真实管用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区分不同情况,明确人员分组、细化工作分工、定期开展演练、不断优化预案。提请地方政府完善地铁火灾事故应急处置机制,组织公安、消防、交通、电力、医疗、民防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各救援主体工作职责和分工,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开展灭火救援实战演习,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结语
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而地铁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程为消防安全系统管理工程,这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地铁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过程中,需要秉承“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原则,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当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落实每个岗位责任,建立完善的地铁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确保人们的出行安全和地铁的正常运行,将地铁打造成绿色、环保、便捷、舒适的一种出行方式,促进我国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生鸿.地铁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5):280-281.
[2]王广乾.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中消防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视界,2016(16):267.
[3]王凯.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5,23(4):56-59.
[4]褚福涛.城市地铁中转站火灾风险分析与安全措施[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5,(2):37-39.
[5]徐国权.地铁灭火救援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6,35(1):108-112.
关键词:地铁运营;消防安全问题;对策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广进程越来越快,各个城市相继开始建设轨道交通网络。从其他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可以看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交通拥挤的现象,促进了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但是对于某些地铁线路来说,环境非常密闭,地铁的疏散口也比较小,在人员密集、电气系统过于复杂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地铁火灾事故,对城市稳定性和人身财产安全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需要不断完善地铁消防安全设施,找到当前地铁消防存在的问题,加强管理措施,维护地铁的正常运行,为人们的出行安全带来足够的保障,促进我国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只有避免了消防火灾的产生,才能够保证地铁高效率的运行,为人们提供质量高的服务。
1地铁运营消防安全问题
1.1日常管理不够到位
有的单位制定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内容不全面、针对性不强;有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虽然比较健全,但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有的单位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水平不足,开展防火检查巡查不深入,检查发现不了问题,不会组织整改隐患。有的单位消防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地铁控制室值班人员、站务人员等缺乏消防设施应急操作技能,一旦发生火灾,难以有效进行处置;对乘客的宣传教育引导不够,多数乘客对灭火器、消火栓等消防设施设置地点不了解,对紧急情况逃生路线不掌握,难以第一时间扑救火灾和逃生。
1.2人员疏散困难
地铁车站客流量大、人员密集,其相对封闭性限制了人员疏散路径的多样性,站内的售票机、闸机、售票处、安检机等设备设施,复杂的空间结构,都会影响人员的疏散。在发生火灾时,增加危险区也会限制疏散路径的选择,而且随着火灾的蔓延危险区域会不断地变大。地铁照明完全依靠人工系统,发生火灾时,有可能会使正常照明中断,人的视觉只有靠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标志。此外,烟气扩散的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一致,浓烟会使空间可见度下降,减弱应急照明灯光的强度,淹没疏散指示标志和安全通道,高温和浓烟会对人的生理以及心理造成强烈的刺激,引起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导致混乱和拥挤,扰乱疏散秩序,严重影响疏散速度,甚至导致拥挤踩踏等二次事故。
1.3点火源
据社会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将点火源作为指标发生火灾的原因共分为11类,由此可见,在火灾事故中点火源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地铁消防事故中,常见的点火源包括吸烟、自燃、防火、电气或用火不慎,因此,在地铁日常检修和运行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很多地铁站工作人员进行检修时,未能按照规定进行操作,进而导致漏电、短路、设备超负荷运行等情况,易引发火灾,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2地铁运营消防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2.1加强日常消防管理
健全完善防火巡查和检查、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督促单位所有人员严格执行,并建立消防工作档案,做到“过程留痕、责任可溯”。定期开展消防安全自查自改,对存在的火灾隐患,落实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确保按期完成整改。组织地铁车站内负责消防安全工作的站务人员在地铁运营时段每2小时开展一次防火巡查,加强对运营结束后的遗留火种检查和非运营时段的夜间巡查,重点检查责任区域内消防设施运行状态、商业网点管理状况、电气设备安全情况、值班人员值守情况等方面内容。强化信息化手段应用,通过运用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平台等,固化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模式和检查内容,自动生成消防安全评估结果,形成隐患的检查、整改、复查等机制的闭环,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效能。制定统一消防安全管理标准要求,分站点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标准化达标创建活动,逐一开展检查评定,大力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2.2加强员工消防安全教育
对于员工而言,定期组织防火知识培训,并将培训考试结果纳入绩效考核指标,培训内容不单要包含理论知识,也要对岗位实操进行培训,其中理论知识包括:起火源的识别方法、不同类型火灾灭火方法、乘客逃生心理等;岗位实训包括消防设备使用方法、灭火实训、乘客疏散等。定期组织消防演练,疏散演习,在实战中增强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及消防能力。
2.3点火源的管理
为了从根本上降低地铁火灾的发生率,需要对点火源进行严格管理。具体来说:第一,在地铁验收阶段,审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查,确保地铁建设使用的电气设备、电缆、电线等达到耐火、阻燃的要求,质量合格。第二,在地铁的重要场所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比如电源设备室、环控室、控制室等场所,这些场所需要进行出入登记,日常情况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第三,完善地铁动火审批制度,制定好对应的应急措施。第四,对于地铁便利站需要进行严格管理,要求使用加热工具时,严格按照要求使用,每日闭店时,需要将热源、电器开关全部关闭。
2.4部门间相互协作
地铁消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的工作,地铁消防系统比较
复杂,主要由控制中心远程控制系统、车站控制系统、车站机电设备终端三级组成,地铁运营的各种消防设施由不同的管理部门来组织和管理,不同的管理部门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职责。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是各项消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之间良好的消防信息沟通与协调联系是我们做好各项消防工作的必要条件。
2.5大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路轨两用车、特种抢险车和通信、破拆、救生、照明等必配消防攻堅装备配备,分站点设置微型消防站,配备必要的消防装备和器材。吸纳站务工作人员、驻站班组工作人员、保安等力量,合理进行人员编组,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强化执勤训练,加强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政府专职消防队的联勤联训,充分发挥近战靠前的优势,做到灭早、灭小、灭初期。根据站点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真实管用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区分不同情况,明确人员分组、细化工作分工、定期开展演练、不断优化预案。提请地方政府完善地铁火灾事故应急处置机制,组织公安、消防、交通、电力、医疗、民防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各救援主体工作职责和分工,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开展灭火救援实战演习,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结语
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而地铁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程为消防安全系统管理工程,这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地铁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过程中,需要秉承“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原则,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当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落实每个岗位责任,建立完善的地铁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确保人们的出行安全和地铁的正常运行,将地铁打造成绿色、环保、便捷、舒适的一种出行方式,促进我国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生鸿.地铁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5):280-281.
[2]王广乾.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中消防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视界,2016(16):267.
[3]王凯.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5,23(4):56-59.
[4]褚福涛.城市地铁中转站火灾风险分析与安全措施[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5,(2):37-39.
[5]徐国权.地铁灭火救援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6,35(1):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