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厚”人生底色

来源 :青年时代·千校万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za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在十年前到过九溪,印象中的那个村落,石头的房子,石头的墙,石头的路面,石头的巷子……那是一片灰白图案的石头世界,透出六百年岁月的沧桑,厚重淳朴。
  然而,十年后的2014年9月的这天,再度漫步在九溪的深巷、古街,我却发现,那些不知何时新建的贴着瓷砖的混凝土砖房、小洋楼混迹于石头房之间,一些新铺的水泥路也取代了原先的石头路,这种不协调让人对九溪历史遗存的未来深感担忧:经历了六百年风雨的屯堡,它们正在日渐湮没于现代的水泥砖瓦之中……
  一阵热烈的锣鼓声和唱颂声将我从沉思中惊醒,那铿锵激越的声音,让我仿佛穿越到了六百多年前大明王朝设屯立堡、戍边屯田的风云岁月……
  那声音,是从九溪小学传出的。
  顾老和九溪小学的夙愿
  2014年5月30日上午,伴随着欢快的歌声,九溪小学的校园里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孩子们把自已装扮得格外美丽,以“欢乐童年、放飞梦想”为主题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庆祝活动暨安顺屯堡管理处少儿地戏学校成立仪式正在隆重举行。
  上午9时,庆祝活动拉开帷幕,首先进行的是安顺屯堡管理处少儿地戏学校的成立授旗授牌仪式。地戏学校总校设在安顺市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九溪小学是其中的三个分校之一。设立地戏学校的目的,旨在将地戏这一安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树立屯堡青少年热爱家乡、热爱屯堡文化,继承和传承好本土文化的意识。为此,安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廖晓龙亲任顾问委员会的主任,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姚晓英等任副主任,九溪小学校长程刚则任九溪分校的校长。
  舞台的一旁,小演员们已经装束完毕,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做最后的准备,九溪小学五年级(1)班的袁可欣,便是其中的一员。她将和她的小伙伴们将为大家带来传统的地戏表演。
  伴着喧闹的锣鼓声,袁可欣与同伴登上舞台。只见他们头顶面具,面罩青纱,背插靠旗,腰系战裙,手执戈矛刀戟等兵器,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在铿锵的鼓战声中,角逐开打,战裙飘飞,战争场面渗透着刚劲之美,令现场观众发出一阵阵的惊叹声。
  在安顺,“地戏”又称“跳神”,是指在广场上演出的戏曲武戏,它结合傩仪假面,以弋阳腔唱述古代战争故事,提介精忠爱国的精神,体现军人的气质。地戏盛行于屯堡区域,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遂的内涵,深受屯堡人的欢迎。出于对传统地戏的好奇,袁可欣选择了这门课程。“越接近地戏、越了解地戏,就越喜欢地戏,然后就越陷越深、一发不可收拾了。”袁可欣说。
  事实上,地戏学校花落九溪小学并非偶然。九溪被喻为“安顺屯堡第一村”,这里是型江源头汇集之地,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各种资源丰富,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九溪的地戏更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戏剧历史博物馆”。而始创于1934年的九溪小学,至今已走过了整整八十载的风雨历程,在安顺有着很高的社会知名度,经过八十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了“诚实、文明、自强、奋进”的校风,“团结、拼搏、爱生、敬业”的教风,“想学、勤学、普学、博学”的学风,堪称一所农村的“窗口学校”。
  从1986年登上号称“世界艺术之都”的巴黎舞台名噪世界起,至今,安顺地戏已到过法国、西班牙、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戏剧学等方面富含的文化因子,使这朵黔中腹地的艺术奇葩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而安顺地戏又尤以九溪最为有名。然而,由于从事地戏演出的民间艺人没有富裕起来等种种原因,很多艺人改做其它行业,年轻人根本不愿学,而老艺人也在不断地减少,一年两度的地戏演出也在逐渐减退,安顺地戏这门古老的戏种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令许多有识之士的深感忧虑。
  在采访中,九溪小学教导主任王琨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早在1995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专门来到顾之炎家住下,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观看了顾之炎他们表演的地戏《四马投唐》后,对顾之炎说:“顾老师,您演的这戏可是古人留下的宝贝呀,它就像你们贵州龙的化石一样古老,甭说在咱们中国,就是在全世界都难寻呢!让九溪的后生们都来学地戏,好好把它传下去,千万别荒废掉了!”后来,钟敬文还特聘顾之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特邀他到北京师范大学给外国留学生介绍安顺地戏这一有着“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美誉的东方文化瑰宝。从那时起,“叫九溪的后生们都来学地戏,好好把它传下去,千万别荒废掉了”就成了顾老和九溪小学历代老师们的一个夙愿。
  1997年,停办了40多年的大型迎春活动“抬亭子”复办后,在每年的正月初九这个传说中的玉皇大帝诞辰日举行,每年都有上万人参加,主要演员就来自于九溪小学,他们在活动中扮演玉皇大帝、观音菩萨、阎王等各类角色,表演的故事有“八仙过海”、“白蛇传”、“赵云救少主”、“大闹天宫”、“武松打虎”等。
  而地戏走进九溪小学的课堂,最早则始于2010年。“2010年9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顾之炎老先生到我们校提出开设‘屯堡文化进课堂’的建议,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安排我配合顾老做好这个工作,我们决定利用四年级每周两节课的时间开展教学活动。”原九溪小学教师朱子通回忆。自此,九溪小学正式将地戏引入课堂,开设了独特的少儿地戏课,让学生在学习地戏的过程中了解地戏、热爱地戏,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顾之炎的孙子、地戏学校老师顾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因为“非物质”的特性,一般是通过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和言传身教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往往因人而存、人亡艺绝。在这些领域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因此,强化对传承人的培育,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任务和工作重点。而与个人相比,学校来系统地、持续地承担这一工作,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九溪当地一所有八十年历史的老校,九溪小学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地戏这一国粹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九溪小学校长程刚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近年来,我们学校大力推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面对民族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本着立民族精神之根之理念,将地戏引入到课堂。”明显的地域优势和厚重的历史底蕴,使得地戏学校花落九溪小学成为必然。   至今,王琨仍清晰记得5月30日地戏学校成立的那天,顾之炎老先生如释重负的欣慰话语:“九溪地戏后继有人,我可以放心了!”
  在寓教于乐中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2013年8月13日,对于九溪小学的师生们来说,是一个无限悲痛的日子。就在这天,安顺地戏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地戏教授”的顾之炎老先生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8岁。顾之炎的逝世,不仅是安顺地戏文化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一大损失,更是九溪小学的一大损失。
  顾之炎是九溪小学地戏学校“大腕”级的授课老师,享有“地戏教授”的盛誉,在2008年还获得了文化部认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传承人”荣誉称号和证书。1995年5月,九溪地戏《隋唐演义》到韩国汉城参加世界民间艺术节,引起轰动。回到北京,神头顾之炎在北京师范大学作了有关地戏的专题讲演,并被誉为“地戏教授”。九溪地戏自顾之炎开始,从露天的平地围场登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
  为了增强师资,九溪小学地戏学校成立后,除了安排学校老师参与教学外,学校还特别从外面聘请了顾之炎等本地民间艺人来担任校外辅导员,手把手地将技艺传给学生。顾之炎逝世后,顾派地戏的嫡系传人顾剑接过了爷爷传下来的接力棒,成了九溪地戏学校的教师。而其他老师如朱华、黎大伟、朱兵江等人,都是九溪地戏队的戏师,经验丰富,认真负责。喜欢地戏的四年级(1)班学生王箬晗,就是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实现自己的地戏梦想的。
  “爸爸妈妈经常带我去看地戏演出,感觉学员们装的服装很好看,舞姿也很优美,我被深深地吸引了,一心想学地戏。”王箬晗说。对于自己想学地戏的想法,父母非常支持,但让父母给自己置一套地戏表演道具,却是不可能。
  据王琨介绍,制作一套齐全的地戏演出道具,要一笔不小的钱,对于农村家庭,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更主要的是,对于不是以表演地戏为职业的人来说,一年可能连演出一两次的机会都难得有,购置一套价格如此昂贵却很少使用的道具,无疑是一种浪费。而学地戏,没有道具,很难让学生进入状态。为此,顾剑、朱华、黎大伟、朱兵江等老师把自己的道具献了出来,供教学使用。听说有道具可以免费使用,王箬晗可开心了。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王箬晗的地戏不仅跳得有板有眼的,还掌握了许多关于地戏的知识,比如,他知道了地戏的演出程序分为“开箱”、“参庙”、“扫开场”、“跳神”、“扫收场”、“封箱”,知道了地戏的唱腔有三个调式:人物出场时用五字调,描写战争场景和情节发展时用七字调,帝王上朝、唱读战表、叙情述事时用十字调。他还知道了地戏的许多表现手法,如在《三国》长坂坡赵云救阿斗一段戏中,演员将双鞋脱下放在两对锏上摆成的个“井”字后退下,便是告诉观众:糜夫人已跳井自杀身亡;在《薛丁山征西》苏金莲与陈金定交战的一段中,苏金莲把面具摘下放在地上退出场,便是告诉观众:苏金莲被杀死了。他还了解地戏有关布景的含义:一条板凳代表一道险关隘口,一张桌子代表一座大山,一条布带代表一箱条波涛汹涌的大河……
  为了将九溪小学的地戏教学“制度化”,九溪小学不仅成立了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推进地戏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如《少儿地戏学校工作职责》,就对地戏学校的主要职能作出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它包括:1、通过地戏走进校园,传承屯堡文化,树立屯堡青少年热爱家乡、热爱屯堡文化,继承好和传承好本土文化的使命感和优越感。2、每年定期召开一次会议,总结、表彰、探讨、研究各项工作,并制定下一年度工作重点;各分校每学期定期召开一次会议,总结学期以来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3、根据各教学点开展的效果和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增加或减少各教学点的各项工作。4、指导和协助各分校少儿地戏队参加各类公益性的演出和参赛等活动。5、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用于保护和传承好地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确的办学理念,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使地戏教学蓬蓬勃勃地在九溪小学开展了起来,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九溪小学的地戏小演员们频频出现在安顺市西秀区等地举行的各种文艺汇演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地戏,在寓教于乐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用优秀传统文化“增厚”学生的人生底色
  “地戏”作为屯堡人族群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与建筑和服饰一起,构成了安顺屯堡文化的三大基本特征。
  据《续修安顺府志》载:“黔中民众来自外省,当草莽开辟之后,多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备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养兵于农之深意。迄今安顺境内,盛行不衰。”
  九溪小学校长程刚认为,“养兵于农”在世界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并未过时,无论在任何时代,“武备渐废,太平岂能长保?”“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正是此理,少年孱弱则国孱弱,少年退缩则国退缩。当代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男孩子们,也实在是太缺乏一点‘尚武’的精神。”程刚说。
  “地戏的内容全是武戏,不演反戏,没有言情戏,剧情的发展只能是正方打败反方。地戏演员扮演的角色均是历代杰出的帝王将相和忠烈武士,如三国英雄、瓦岗好汉、李世民、秦叔宝、杨家将、岳家将等等,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没有才子佳人戏,赞美的是忠义报国的忠臣良将。因此,向学生教授地戏,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血性骨气,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使爱国成为每个学生的第一人格。”程刚侃侃而谈。“对此,钱理群先生曾深入分析说:这是屯堡文化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构建了一个建立在虚拟历史观上的一套国家至上、忠孝为本的民间意识形态。而突出忠的观念与强调国家意识,都反映了屯堡人的‘正统国家武士’的身份认同。这也是地戏不同于其他民间戏曲的特点所在。”
  而九溪小学教导主任王琨则认为,对于九溪地戏的内涵,可用四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古老、宏大、厚重、精美。古老,是指地戏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之一,作为有史可据的戏剧剧种,可谓古老;宏大,是指九溪地戏规模庞大,气势辉煌,拿《四马投唐》来说,这一堂戏包含了30多段,要将它完整演完,即使天天跳,也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厚重,是指其九溪地戏文化底蕴齐全深厚,是屯堡人忠、孝、义、勇等道德伦理价值观综合体现;精美,是指九溪地戏由原始的傩舞军傩演变而来,集演戏、祭祀、娱乐为一体,可谓异彩纷呈。而古老、宏大、厚重、精美不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吗?也因此,九溪小学《少儿地戏学校职责》的第一条,就是“通过地戏走进校园,传承屯堡文化,树立屯堡青少年热爱家乡、热爱屯堡文化,继承好和传承好本土文化的使命感和优越感。”“我们的使命,就是将这四个词所蕴涵的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戏剧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在校园里,在课堂上,在课题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孩子们。”王琨说。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文化母体。如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特殊功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光大,从而“增厚”学生的人生底色,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是一个必要而有难度的课题。九溪小学借开展地戏教学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儒家文化思想、伦理道德意识和风俗习惯,通过地戏这一折射了屯堡人族群精神和祖先历史的独特艺术载体,往学生的心灵里注入精神,骨子里注入文化,脑海里注入知识,肌体里注入活力,意识里注入责任,让一代又一代屯堡人把英雄的故事不断演绎传唱,缅怀祖先曾经开拓疆场、屯边戍守的辉煌历史,不仅达成了文化传承和族群认同的教育目的,还集中体现了九溪小学文化传承、人性塑造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可以这样说:九溪小学让地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课题”,着力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加学生对地戏的兴趣,进一步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开拓了常规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新篇章。
  记者离开九溪小学的时候,学校的操场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十几位十一二岁的学生正在兴致勃勃地带上面具,穿上战裙,披上战袍,背上战旗,手执刀戟,在技师顾健的指导下,扬起古老的唱腔,时而金鸡独立,时而腾跃转身,边唱边跳,演起了《四马投唐》中的《御果园救驾》:“今日乃是端阳节,王兄们各去游玩散精神,大家去把今日耍,等到来早再交兵……”清越而带着泥土味的古朴唱腔,从九溪小学的操场上,向四方飘散开去……
  看着这些充满了活力的孩子,我不由想到了地戏的传承:有地戏这一宝贵的财富,有顾之炎顾剑朱华这些忠实的守望者,有九溪小学师生这群生生不息的接力者,我们相信,九溪地戏一定会一代接代一传承下去,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绽放新的光芒!
其他文献
2014年8月31日,作为贵阳市达德学校副校长的她带着空杯心态而来参加新一轮“千校万师”第19期培训,她收获满满的经验而回。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她深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容忽视,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4字的理解,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问:通过5天的参训,您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何收获?  答:在开学典礼上,连处长和视频中的谌省长的讲话精神让我收获
期刊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诗·大雅·抑》:“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 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期刊
音乐室里,歌声嘹亮,琴声悠扬。舞蹈室里,翩翩起舞,裙衣飞扬。美术室里,五彩斑斓,妙笔生花。手工制作室里,灵指纷飞,精雕细刻。乒乓球室里,笑声朗朗,喝彩连连......这就是黔西南州“乡村学校少年宫”。  黔西南州“乡村学校少年宫”是乡村孩子的文化的圣地,是乡村孩子成长的乐园,是乡村孩子兴趣的摇篮,更是乡村孩子一座艺术殿堂!山里娃娃就从这里快乐出发,放飞梦想!  少年宫:山村孩子的“精神乐园”  黔
期刊
为爱守候  情愿孤寂  爱 是圣洁的  没有得失的权衡  没有世俗的羁绊  爱 是真挚的  是风雨同舟  是相濡以沫  是美丽的呵护  是温柔的包容  爱 是专注的  纵有风情万种  亦将情有独钟  纵行天涯海角  亦会痴心不改  一生一世  刻骨铭心  爱 是永恒的  执子之手  與子偕老  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去  不会随着容颜的褪色而消散  春来秋去  花开花落  看过太多的离离合合  依
期刊
晓无眠  芙蓉如面  岁月青葱  欠了相思  薄了陈年  昨夜清雨柳如烟  玲珑渐隐晓无眠  半梦何去彩云间  花期人散  愁意连篇  子规声里  空袖犹梦  琴杳弦凄西江月  闷池墨醒春潮敛  秀发濯水草风闲  清明春叹  陌上花开  今年谁似  缀了青青芳草  淡了朵朵荣华  晴风唤雨  薄雾正浓  何曾一世情深  空我清明泪舞  犹叹青山还绿  樱花空百媚  今晨妆影收  昨夜青骢笑纵马  
期刊
一     即使在深夜三点  眼睛还明晰得好像没有近视  城市刚刚尘埃落定  靜得好像在等待一根针的坠落  二  孤单就是依稀记得温暖时滑落的哀愁  好似土豆泥一样软的柔情  在整个房间蔓延开来  散落在不眠的夜里  三  此时  过去仿佛千百年的回头  那时我是书香一阁  贪吃地恋上农夫家的果子  酸酸甜甜  凄楚甘凉  咬一口  溢出浸心的汁  时而甜蜜了心房  时而又苦涩了双眸  四  高原
期刊
睡醒了  我们就进去  吃饱了  我们在里面  困了  上面有床  饿了  里面觅食  寻自己倾心的喜  卸自己甘心的怒  還自己满足的哀  找自己痴迷的乐  让自己认了祖宗  给子孙立了墓碑  没有来路和归宿  结婚生子两不误  掉网如缺氧  断电如丢魂  丢了手机  如丧偶  风花雪月  随心所欲  缔造自己的专属王国  做自己的上帝  光着身子度日  敞着灵魂独居
期刊
在教学生涯中,我们通常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有的学生反应特别敏捷;有的学生反应好像总是比别人慢半拍,有时候老师说到前面去了,他还在想之前的问题;有的学生好像对错别字特别敏感,比如有的同学发音错误或者是写错了字,他不说出来那是非常的不舒服,一定要说了才高兴。  其实,同样的现象在生活中用心的观察也会发现。这是因为我们从外界接受到的信息经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通常称为外感官),传入大脑
期刊
夜晚  是黑色的鸟  静静地驱散了  阳光与热  它的羽翼镶嵌宝石  挂满绸丝  它的喙齿啄下云彩  赠人以梦  它轻轻地  从每个跳动的心脏上  扯下回忆的薄膜  让爱随着星星流淌  直到黎明初生  风语者  我能听见  风在呼唤  它不问我的名字  只是亲昵地  用无形  却有触感的长袖  轻抚我的脸  怂恿着我  纵容着我  飞上天空  去某个想去的地方  于是  我想  我想  寿命将尽时
期刊
秋夜  绵绵幽幽夜,轻轻素素风。  邻舍稚子笑,窗下行人空。  河道氤氲起,浅浅老钓翁。  茫茫江河水,裹愁向江东。  今晨上班  朝日不出云,禾豆两岸平。  霞橫三千里,惊了沙鸥鸣。  路人匆匆起,江岸促促行。  几人肯登高,一抒山河情。  昨 夜  灯下花重影,江上梵音高。  春色沾满园,小月出树梢。  昨夜散步有感  枯亭影对半,月在风后高,  江曲三千里,一舟任波涛。  登峨眉山感怀·其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