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的提出性质作了简单的分析,然后对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新型农民、农民的定义、新型农民的内涵、培训这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阐述了研究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目的、背景与意义。其意义是提升新型农民的核心作用、提高新型农民的整体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要、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促进农村文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型农民;培训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3-0001-03
一、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的提出性质分析
1、历史新机遇的重要性
2009年3月8日,中共中央委托民盟中央对中国当前的教育热点问题、教育国计民生问题进行全国调研,民盟湖南省委接到民盟中央通知后,在湖南省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文件精神。民盟湖南省教育委员会于2009年3月18日在长沙召开会议,要求教育委员会成员积极献计献策,参政议政。我认为,“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对国家计民生,尤其是2009年“中央1号”文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并且能够破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问题研究作为课题上报后,很得到民盟中央蒋树声主席的认可,被作为批准2009年民盟中央的两大重点课题之一。受民盟中央的委托,由本人牵头,在重庆、贵州、湖南、浙江四省展开调研,调研报告将由民盟中央向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人汇报。
2、改革新时期的必然性
要研究中国教育就一定要研究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问题研究,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湖南是职业教育强省,湖南的长沙、邵阳是全国职教的一面旗帜,其经验被全国同行多次学习,湖南的教育领导,如唐之享、王向天、蒋作斌、张作功等都是职业教育专家,见解独到。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职业教育反贫困”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社会变革的呼唤。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它将如何适应当前新农村的实际,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创造新型农民家庭个体经济的新辉煌,必须及时地研究和解决。第三,理论指导的急需。农村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教育可以起到互动研究的作用。
3、观念新转变的前瞻性
本人在湖南多年,为湖南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感到诧异,现在才知道湖南教育源远流长,湖湘文化博大精深,以袁隆平、官春云院士为代表的湖南人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基于此,本人提出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问题研究这个课题,并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南省社科院、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学术界一些专家、学者进行咨询论证,得到了他们的认可,认为该课题贴近现实,对推动农村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有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二、基本概念界定
1、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TVE(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和教育类型,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界定,学者们给出了众多的定义,它是一个随着历史进程而动态发展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2001年《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一文中所给出的定义是:“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准备进入某一就业领域,以及有效加入职业的一种手段,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以及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的一种准备;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促进消除贫困的一种方法”。虽然有权威机构作出了定义,但学者孟广平认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也不是科学研究的成果,不过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可以接受的观念。作为联合国组织,和平、发展、环保、消除贫困等都是其坚定不移的工作主旨,因而在职业这一概念中很自然也赋予了相应的内涵。事实上,这些都是一般教育概念的内涵。上述定义中已明确了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作为环保、消除贫困等都已包容于教育的内涵之中,也必须为其子概念职业教育所具有,不必在“职业教育”的定义中再重复。因而,职业教育的根本本质即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准备进入某一就业领域,以及有效加入职业的一种手段;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以及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的一种准备。” “职业教育是在学校中为技术工人准备的,部分课程是专门职业理论和实践,职业技术教育指的是为技术人员做准备的,大多在中学后进行,这些机构大多被称为理工或工业学院。”韩国在1990年的《产业教育振兴法》提出:“产业教育是指技术高级中学、职业高中、专门大学、实业系统的大学,或经教育部长认可并设有实业系统的学科及课程的普通高级中学或普通大学,为使学生能够从事农业、工业、商业及其他产业而进行的知识、技术及态度的教育而言的”。
张家祥在2001年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一文中认为,“狭义的职业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主要是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刘春生、徐长发主编的《职业教育学》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种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和从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适应就业的个人要求和客观的岗位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规范不同,国度不同,价值观和思想方法不同,教育制度上存在较大差别,以及人们认识的差异,职业教育的概念出现了多样性和相对性,这种相对性决定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界定带有多样性。关于职业教育的定义,学者们众说不一,但其核心内容还是有共识的。如: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二卷)认为,职业教育是: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澳大利亚教育辞典》的定义是:给学生提供与某一领域特定工作相关技能的课程和各种活动,旨在发展个人特定的职业技能;周济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2、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The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是办在县及县以下的职业教育。有时也涉及不办在农村,但是为农村服务的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概念,与城市职业教育相对应,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客观反映。美国的农村(rural)是指远离大都市,人口少于25000的小镇或社区(u.s.census bureau,1999)。农村职业教育的教育形式有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种。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初级形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前期,如史书记载的伏羲氏堂、杭州蚕学馆、湖北农务工艺学堂、江宁农务工艺学堂、广西农学堂。与此同时,在非农科学堂中也开设了农业课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概念的是黄炎培先生。他在《中国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决定》一文中明确指出:“从实施类型上说,不仅重视正规职业学校,更要重视职业补习教育及职业指导;从实施范围上说,城市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同样重要。”这是“农业职业教育”这个概念第一次与“城市职业教育”相对应地提出。黄炎培把职业教育引进中国是上世纪初中国大地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支奇葩。在中国历史上跨出了教育为经济服务、为生产服务实践的第一步,使教育从神圣殿堂,真正回到世俗社会。他创建了适合中国社会特点的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为解决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最贫困、文化最落后的农村推行职业教育。同时实施全面改进,作出十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建立全国性的职业教育讨论会,提出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宏大目标。
3、新型农民
(1)农民的定义
给“农民”一词予以定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著名英国人类学家M·布洛各认为,学术界在议论究竟什么是农民时面临巨大困难。国际上权威的工具书《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农民(Peasants)”词条也困惑地写道:“很少有哪个名词像‘农民’这样给农村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造成这么多困难”。国外发达国家一般是从职业角度给“农民”下定义的,农民(Peasants)是指经营farm (农场、农业)的人,一般作“农场工人”(包括农场主),属于一种职业。然而在许多不发达社会,农民一般不被称为farmer而被视作peasant, peasant的定义是指贫苦农民,其含义则远比farmer复杂。
(2)新型农民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新型农民,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方面给出不同的答案。在对新型农民的界定上,很多学者围绕政府对新型农民的定位进行论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贾孔会、殷仁胜(2007)把新型农民界定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素质;余尚峰(2007)认为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较深的科技文化素养,具备比较敏感的市场意识和比较科学的环保理念;张鸿(2007)认为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包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懂法律、具有“六种意识”、“六种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茶金学(2007)认为新型农民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何强(2007)把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进行了区分,认为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思想道德素质高的农民。新型农民培养回答了三个重要议题,从与传统农民的比较上我们更容易理解其真正内涵,理解这三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新型农民的内涵。一是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二是回答了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的义务,三是培养新型农民体现个性发展。本文认为新型农民是主要从事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具有适应新时代所需要的农村职业生产者。
4、培训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管理训诫行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可以通过掌握的新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培训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一种形式,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存量。培训一般分为就业前培训与在职培训两种。就业前培训是指劳动者在雇佣以前所接受的职业技术培训活动;在职培训一般指对已在工作岗位上从事有酬劳动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培训活动。对于培训方和受训人而言,无论什么方式的培训都是要支付培训成本的,培训成本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在职培训可能提高当前的支出,受训人接受培训后可以带来长远的收益,这种长远的收益回报也十分丰厚。增加培训时间会减少工作时间,边际收益递减会使投资增长。
三、研究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目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目的
“十一五”期间,中央制订了许多惠农政策,有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等,由于农村教育任务繁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思想观念滞后,农民接受教育培训机会不多,2008年国家农业部统计数据认为,中国70%的农民一年内没有接受任何科技培训,97%的农民一年内没有接受多次科技培训,中国农民整体水平不高是当前的国情。那么,怎样提高新型农民的文化水平,用什么方式对新型农民进行培训则尤其重要。中国农民培训工作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实践证明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缺乏科学的指导,今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出新型农民培训的理论体系,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的新模式,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准备对培训新型农民并且以此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进行研究,其目的是通过对当前中国新型农民的基本素质进行调查,分析农村职业教育影响培养新型农民的各种因素,探讨培养新型农民的不同途径,从而为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2、研究背景
“十二五”期间,中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中央政府有经济实力来解决“三农”问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加大,比例在6 :1。中国的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多,2005年城乡人口比例是57% :43%;2006年城乡人口比例是56.1% :43.9%;2007年城乡人口比例是55.1% :44.9%;2008年我国农村有5.46%文盲,30.12%有小学文化,53.34%有初中文化,5.73%有中专文化,因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抵抗风险能力较弱,完全有必要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国家对新型农民培训的项目有“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等,总之,国家对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在前,理论研究滞后。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针对这些问题,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度划的》,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明确了“三农”工作重点。2007年“中央1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亿万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缩小城乡差距,让新型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可以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制度,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当前的主要任务,要实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村职业教育,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村职业教育,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村职业教育”的农村职教观念,社会需要一个主体——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现代化建没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一个国家的资金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引进,设备可以引进,省量的科技专业人才也可以引进,但是劳动者的素质却不能引进。”因此,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既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
3、 研究意义
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下发了六个“中央1号”文件,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型农民培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新型农民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战略意义重大。只有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来实现新型农民培训,才能适应当前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等问题,许多学者作过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009年11月,本人通过“中国知网”(www.cnki.net)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检索;输入篇名为《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问题研究》,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从1980-2009年全部数据、全部期刊,共有记录0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从2000-2009年全部数据,共有记录0条。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全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的数字,所获记录均为0条。取新型农民培训,1979-2009获相关信息65条,分析这些信息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成果视角单一,涉及层面较窄,缺乏系统研究。因此,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提升新型农民的核心作用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十一五”以来,中国教育总体水平发展较快,但农村职业教育仍然滞后,农民的素质整体不高。新型农民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14%。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例如,美国农民73%是各州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的,法国农民13%有大学文凭,而中国农民2.5%有中专学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能够起核心作用的是农民。
(2) 提高新型农民的整体素质
中国现代经济学理论成果证明,社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内生要素是人力资本积累,基于中国的资源配置长期偏向工业城市,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十分落后。城乡差距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城乡人力资本的差异,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型农民进行培训,可以从根本上使农民实现地域转移、职业转换、身份变更,不断加快新型农民转移,有效推进城镇化进程,将农业人口转移成为城镇人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提高新型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3)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要
当前,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农业经营方式不断从传统的初级加工向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传统的种养业正在向产前、产中和产后推进,这说明中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学习农业技术主要通过长辈们的言传身教来获得,大多这些农民没有受过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现代农业一般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为依托,有效运用科技手段、科学知识和管理方式等,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没有新型农民,就不可能进行现代农业推广。当前,中国农业化经营的扩大,农产品竟争力增强,都需对新型农民进行培训。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目前的重点之一是各种实用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如农业优良种子的选择培育,化肥、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如何开发利用和各种生态资源等。
(4)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理论和实践证明,新型农民的素质与经济收入关系密切。原因是新型农民素质越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越快,农业结构调整的能力越强,新型农民的非农收入也越多,个人发展机会越多。新型农民只有掌握了农业科技成果,才能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新型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提高新型农民素质可使他们增强市场风险意识,按照经济价值规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养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各类经济产业链,不仅会增加农产品的社会有效供给,而且还能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推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多次转增值。这样就可以在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系内进行利益互补,较好地解决“生产环节多赚钱,加工环节少赚钱,流通环节赚大钱”的利益失衡现角,进而大幅度增加新型农民的收入。
(5)促进农村文明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农民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多变、多亲的特点,加强新型农民的道德教育、民主法制建设尤其必要。表现为:其一是新型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还比较淡漠,违法事件增加,一些新型农民的地方观念、宗族观念、地域观念还比较浓厚,他们的迷信、赌博、浪费风气依然盛行,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其二是农村基层各项民主制度建设不够健全,对于村民自治机制的有效构建,使新型农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需要不断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只有不断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引领新型农民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才能促进农村“三个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家祥.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7.
[2]刘春生,徐长发主编.职业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8.
[3]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489.
[4]李水山.世界各国的农民教育与培训[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3):1*34.
[5]莫鸣,张黔珍,刘纯阳.贫困地区农民务工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2008(7):119-121.
[6]彭希林.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08.
[7]严春山,秦岭.对中国特色农民教育理论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5):21-22.
[8]杨建军.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研究[D].硕士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9]杨妙英, 李静.浅谈新农村建设视角下新型农民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8(2):15-16.
[10]杨萍.新农村视野下农民职业教育机制与培养模式研究[D].硕士论文.扬州大学,2007.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型农民;培训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3-0001-03
一、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的提出性质分析
1、历史新机遇的重要性
2009年3月8日,中共中央委托民盟中央对中国当前的教育热点问题、教育国计民生问题进行全国调研,民盟湖南省委接到民盟中央通知后,在湖南省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文件精神。民盟湖南省教育委员会于2009年3月18日在长沙召开会议,要求教育委员会成员积极献计献策,参政议政。我认为,“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对国家计民生,尤其是2009年“中央1号”文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并且能够破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问题研究作为课题上报后,很得到民盟中央蒋树声主席的认可,被作为批准2009年民盟中央的两大重点课题之一。受民盟中央的委托,由本人牵头,在重庆、贵州、湖南、浙江四省展开调研,调研报告将由民盟中央向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人汇报。
2、改革新时期的必然性
要研究中国教育就一定要研究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问题研究,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湖南是职业教育强省,湖南的长沙、邵阳是全国职教的一面旗帜,其经验被全国同行多次学习,湖南的教育领导,如唐之享、王向天、蒋作斌、张作功等都是职业教育专家,见解独到。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职业教育反贫困”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社会变革的呼唤。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它将如何适应当前新农村的实际,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创造新型农民家庭个体经济的新辉煌,必须及时地研究和解决。第三,理论指导的急需。农村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教育可以起到互动研究的作用。
3、观念新转变的前瞻性
本人在湖南多年,为湖南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感到诧异,现在才知道湖南教育源远流长,湖湘文化博大精深,以袁隆平、官春云院士为代表的湖南人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基于此,本人提出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问题研究这个课题,并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南省社科院、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学术界一些专家、学者进行咨询论证,得到了他们的认可,认为该课题贴近现实,对推动农村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有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二、基本概念界定
1、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TVE(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和教育类型,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界定,学者们给出了众多的定义,它是一个随着历史进程而动态发展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2001年《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一文中所给出的定义是:“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准备进入某一就业领域,以及有效加入职业的一种手段,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以及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的一种准备;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促进消除贫困的一种方法”。虽然有权威机构作出了定义,但学者孟广平认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也不是科学研究的成果,不过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可以接受的观念。作为联合国组织,和平、发展、环保、消除贫困等都是其坚定不移的工作主旨,因而在职业这一概念中很自然也赋予了相应的内涵。事实上,这些都是一般教育概念的内涵。上述定义中已明确了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作为环保、消除贫困等都已包容于教育的内涵之中,也必须为其子概念职业教育所具有,不必在“职业教育”的定义中再重复。因而,职业教育的根本本质即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准备进入某一就业领域,以及有效加入职业的一种手段;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以及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的一种准备。” “职业教育是在学校中为技术工人准备的,部分课程是专门职业理论和实践,职业技术教育指的是为技术人员做准备的,大多在中学后进行,这些机构大多被称为理工或工业学院。”韩国在1990年的《产业教育振兴法》提出:“产业教育是指技术高级中学、职业高中、专门大学、实业系统的大学,或经教育部长认可并设有实业系统的学科及课程的普通高级中学或普通大学,为使学生能够从事农业、工业、商业及其他产业而进行的知识、技术及态度的教育而言的”。
张家祥在2001年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一文中认为,“狭义的职业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主要是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刘春生、徐长发主编的《职业教育学》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种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和从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适应就业的个人要求和客观的岗位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规范不同,国度不同,价值观和思想方法不同,教育制度上存在较大差别,以及人们认识的差异,职业教育的概念出现了多样性和相对性,这种相对性决定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界定带有多样性。关于职业教育的定义,学者们众说不一,但其核心内容还是有共识的。如: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二卷)认为,职业教育是: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澳大利亚教育辞典》的定义是:给学生提供与某一领域特定工作相关技能的课程和各种活动,旨在发展个人特定的职业技能;周济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2、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The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是办在县及县以下的职业教育。有时也涉及不办在农村,但是为农村服务的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概念,与城市职业教育相对应,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客观反映。美国的农村(rural)是指远离大都市,人口少于25000的小镇或社区(u.s.census bureau,1999)。农村职业教育的教育形式有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种。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初级形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前期,如史书记载的伏羲氏堂、杭州蚕学馆、湖北农务工艺学堂、江宁农务工艺学堂、广西农学堂。与此同时,在非农科学堂中也开设了农业课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概念的是黄炎培先生。他在《中国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决定》一文中明确指出:“从实施类型上说,不仅重视正规职业学校,更要重视职业补习教育及职业指导;从实施范围上说,城市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同样重要。”这是“农业职业教育”这个概念第一次与“城市职业教育”相对应地提出。黄炎培把职业教育引进中国是上世纪初中国大地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支奇葩。在中国历史上跨出了教育为经济服务、为生产服务实践的第一步,使教育从神圣殿堂,真正回到世俗社会。他创建了适合中国社会特点的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为解决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最贫困、文化最落后的农村推行职业教育。同时实施全面改进,作出十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建立全国性的职业教育讨论会,提出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宏大目标。
3、新型农民
(1)农民的定义
给“农民”一词予以定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著名英国人类学家M·布洛各认为,学术界在议论究竟什么是农民时面临巨大困难。国际上权威的工具书《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农民(Peasants)”词条也困惑地写道:“很少有哪个名词像‘农民’这样给农村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造成这么多困难”。国外发达国家一般是从职业角度给“农民”下定义的,农民(Peasants)是指经营farm (农场、农业)的人,一般作“农场工人”(包括农场主),属于一种职业。然而在许多不发达社会,农民一般不被称为farmer而被视作peasant, peasant的定义是指贫苦农民,其含义则远比farmer复杂。
(2)新型农民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新型农民,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方面给出不同的答案。在对新型农民的界定上,很多学者围绕政府对新型农民的定位进行论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贾孔会、殷仁胜(2007)把新型农民界定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素质;余尚峰(2007)认为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较深的科技文化素养,具备比较敏感的市场意识和比较科学的环保理念;张鸿(2007)认为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包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懂法律、具有“六种意识”、“六种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茶金学(2007)认为新型农民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何强(2007)把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进行了区分,认为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思想道德素质高的农民。新型农民培养回答了三个重要议题,从与传统农民的比较上我们更容易理解其真正内涵,理解这三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新型农民的内涵。一是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二是回答了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的义务,三是培养新型农民体现个性发展。本文认为新型农民是主要从事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具有适应新时代所需要的农村职业生产者。
4、培训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管理训诫行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可以通过掌握的新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培训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一种形式,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存量。培训一般分为就业前培训与在职培训两种。就业前培训是指劳动者在雇佣以前所接受的职业技术培训活动;在职培训一般指对已在工作岗位上从事有酬劳动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培训活动。对于培训方和受训人而言,无论什么方式的培训都是要支付培训成本的,培训成本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在职培训可能提高当前的支出,受训人接受培训后可以带来长远的收益,这种长远的收益回报也十分丰厚。增加培训时间会减少工作时间,边际收益递减会使投资增长。
三、研究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目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目的
“十一五”期间,中央制订了许多惠农政策,有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等,由于农村教育任务繁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思想观念滞后,农民接受教育培训机会不多,2008年国家农业部统计数据认为,中国70%的农民一年内没有接受任何科技培训,97%的农民一年内没有接受多次科技培训,中国农民整体水平不高是当前的国情。那么,怎样提高新型农民的文化水平,用什么方式对新型农民进行培训则尤其重要。中国农民培训工作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实践证明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缺乏科学的指导,今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出新型农民培训的理论体系,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的新模式,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准备对培训新型农民并且以此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进行研究,其目的是通过对当前中国新型农民的基本素质进行调查,分析农村职业教育影响培养新型农民的各种因素,探讨培养新型农民的不同途径,从而为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2、研究背景
“十二五”期间,中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中央政府有经济实力来解决“三农”问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加大,比例在6 :1。中国的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多,2005年城乡人口比例是57% :43%;2006年城乡人口比例是56.1% :43.9%;2007年城乡人口比例是55.1% :44.9%;2008年我国农村有5.46%文盲,30.12%有小学文化,53.34%有初中文化,5.73%有中专文化,因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抵抗风险能力较弱,完全有必要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国家对新型农民培训的项目有“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等,总之,国家对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在前,理论研究滞后。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针对这些问题,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度划的》,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明确了“三农”工作重点。2007年“中央1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亿万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缩小城乡差距,让新型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可以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制度,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当前的主要任务,要实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村职业教育,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村职业教育,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村职业教育”的农村职教观念,社会需要一个主体——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现代化建没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一个国家的资金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引进,设备可以引进,省量的科技专业人才也可以引进,但是劳动者的素质却不能引进。”因此,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既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
3、 研究意义
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下发了六个“中央1号”文件,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型农民培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新型农民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战略意义重大。只有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来实现新型农民培训,才能适应当前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等问题,许多学者作过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009年11月,本人通过“中国知网”(www.cnki.net)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检索;输入篇名为《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问题研究》,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从1980-2009年全部数据、全部期刊,共有记录0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从2000-2009年全部数据,共有记录0条。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全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的数字,所获记录均为0条。取新型农民培训,1979-2009获相关信息65条,分析这些信息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成果视角单一,涉及层面较窄,缺乏系统研究。因此,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提升新型农民的核心作用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十一五”以来,中国教育总体水平发展较快,但农村职业教育仍然滞后,农民的素质整体不高。新型农民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14%。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例如,美国农民73%是各州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的,法国农民13%有大学文凭,而中国农民2.5%有中专学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能够起核心作用的是农民。
(2) 提高新型农民的整体素质
中国现代经济学理论成果证明,社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内生要素是人力资本积累,基于中国的资源配置长期偏向工业城市,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十分落后。城乡差距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城乡人力资本的差异,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型农民进行培训,可以从根本上使农民实现地域转移、职业转换、身份变更,不断加快新型农民转移,有效推进城镇化进程,将农业人口转移成为城镇人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提高新型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3)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要
当前,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农业经营方式不断从传统的初级加工向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传统的种养业正在向产前、产中和产后推进,这说明中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学习农业技术主要通过长辈们的言传身教来获得,大多这些农民没有受过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现代农业一般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为依托,有效运用科技手段、科学知识和管理方式等,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没有新型农民,就不可能进行现代农业推广。当前,中国农业化经营的扩大,农产品竟争力增强,都需对新型农民进行培训。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目前的重点之一是各种实用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如农业优良种子的选择培育,化肥、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如何开发利用和各种生态资源等。
(4)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理论和实践证明,新型农民的素质与经济收入关系密切。原因是新型农民素质越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越快,农业结构调整的能力越强,新型农民的非农收入也越多,个人发展机会越多。新型农民只有掌握了农业科技成果,才能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新型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提高新型农民素质可使他们增强市场风险意识,按照经济价值规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养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各类经济产业链,不仅会增加农产品的社会有效供给,而且还能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推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多次转增值。这样就可以在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系内进行利益互补,较好地解决“生产环节多赚钱,加工环节少赚钱,流通环节赚大钱”的利益失衡现角,进而大幅度增加新型农民的收入。
(5)促进农村文明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农民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多变、多亲的特点,加强新型农民的道德教育、民主法制建设尤其必要。表现为:其一是新型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还比较淡漠,违法事件增加,一些新型农民的地方观念、宗族观念、地域观念还比较浓厚,他们的迷信、赌博、浪费风气依然盛行,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其二是农村基层各项民主制度建设不够健全,对于村民自治机制的有效构建,使新型农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需要不断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只有不断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引领新型农民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才能促进农村“三个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家祥.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7.
[2]刘春生,徐长发主编.职业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8.
[3]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489.
[4]李水山.世界各国的农民教育与培训[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3):1*34.
[5]莫鸣,张黔珍,刘纯阳.贫困地区农民务工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2008(7):119-121.
[6]彭希林.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08.
[7]严春山,秦岭.对中国特色农民教育理论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5):21-22.
[8]杨建军.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研究[D].硕士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9]杨妙英, 李静.浅谈新农村建设视角下新型农民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8(2):15-16.
[10]杨萍.新农村视野下农民职业教育机制与培养模式研究[D].硕士论文.扬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