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和归纳了“鱼”这个兴象在《诗经》中的三种观念内涵。笔者认为鱼兴象是一个性爱隐语,用来指代婚姻配偶、男女情事;它还寄托了人们渴望丰年富足、祈求多子多福的理想和愿望。同时,以鱼“潜”和鱼“跃”对举,表现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这些观念内涵的产生源于古代先民对于“鱼”的崇拜,以及在一种原始宗教生活下形成的习惯性的联想。通过这些归纳和分析,不仅使得我们对《诗经》中这些“鱼”类兴象有了更好的把握,不再感到其意义的艰深晦涩,而且使得我们从源起上认识到“兴”这种艺术创作手法整个形成的过程。
关键词:《诗经》;鱼兴象;观念内涵;原始崇拜;原始思维
兴是《诗经》中重要的艺术创作手法之一。[1]朱熹《诗集传》中对“兴”的解释是“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2]这里所谓的“他物”无非就是“禽鱼草木人物名数”[3]等众多物象。它们在《诗经》中并不是一个个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作为“他物”起兴的兴象,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以鸟、兽、鱼、虫、草、木为主体的兴象,构成了《诗经》物质材料的主题。它们与“所咏之词”之间不是“全无巴鼻”的,而是像一个“古老的隐语”,与“所咏之词”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隐藏着丰富、复杂而又神秘的观念内涵。“鱼”兴象广泛地出现在《诗经》中,三百多篇中有二十四篇直接或间接地写到了“鱼”,涉及鱼的种类达十五种之多。鱼儿畅游在《诗经》的海洋中,其背后有着悠远而深厚的文化意蕴。首先,《诗经》中的鱼是一个“性爱隐语”,多与男女情事、婚姻匹偶有关;其次,鱼是一个吉祥物,多与丰年富足,祈求多子多福有关;此外,“鱼潜之忧”与“鱼跃之乐”还是人生通达与否的象征,代表了人生所处的不同的状态。而这一切又与原始时期人们对鱼的崇拜和原始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先从分析归纳“鱼”兴象的观念内涵入手,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产生这些观念内涵的原因,理解“鱼”兴象与《诗经》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认识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思维的起源问题。
一、《诗经》中“鱼”之观念内涵
(一)作为性爱隐语
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一文中十分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鱼”作为“性爱隐语”的普遍现象,并指出“鱼是匹偶的隐语,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4]在《诗经》里,“鱼”常用来指代匹偶和情侣。例如《诗经·齐风·敝笱》中“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诗中的“鱼”确实是一个性爱隐语。姚际恒先生在《诗经通论》中指出:“‘鱼’,阴类,故比文姜;‘云’、‘雨’、‘水’,亦皆阴气,故比从者。”[5]这里的“敝笱”(破鱼篓)隐射鲁桓公,敝笱不能管制住鱼,暗指鲁桓公不能防闲文姜。一般涉及到寻找美人和性爱的诗还常常伴有钓鱼、打鱼、食鱼、烹鱼等方面的描写。如《诗经·召南·何彼襛矣》第三章写到“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这里虽然没有出现“鱼”字,但写到了钓鱼、捕鱼的工具,以“钓丝”为隐语,赞美“齐王之子”与“平王之孙”结为美满的姻缘。《诗经·小雅·采绿》的后两章: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在聂石樵主编的《诗经新注》中解释“韔、纶都是两性行为的隐语,钓鱼常为渔色的隐语”。[6]还有用“食鱼”表示两性关系的,《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这里的“食鱼”与“取妻”相对应,“食鱼”之意一目了然,表示求偶。《诗经·桧风·匪风》写到:“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讲,“烹鱼、吃鱼喻合欢或结配”,那么这首诗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不仅如此,“鱼”还常常和“鸟”、“水”相结合来指代男女情事。《诗经·周南·关雎》中以雎鸠(鱼鹰)关关和鸣并在河洲捕鱼象征“君子”以求“淑女”;在《诗经·卫风·硕人》中写到莊姜出嫁的盛况,末章连用了拟声拟态的叠词,对鱼加以歌咏,“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这既是对自然风光的精彩描写,又是以“鱼水交欢”暗示夫妇关系的和谐。《诗经》中出现的“鱼”兴象大多与男女婚姻、情事有关,这也是其观念内涵的主要方面。
(二)丰年富足的吉兆
“鱼”被赋予富足繁多的意义,表面上看来,“鱼”与“余”的读音相近,鱼属疑母鱼部,余属余母鱼部;但主要的还是因为自渔猎时代以来,鱼一直都是人类重要的事物来源和劳动的对象。鱼类比之于其他食物资源,有着取之不尽的供应,其繁殖能力极强,于是人们在它的身上寄托了生活富足、丰饶有余的理想和愿望。《诗经》中有一些“鱼”即是与这种富足丰富的观念内涵相关的。《诗经·小雅·鱼丽》:“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物其多矣,维其嘉矣!物其旨矣,维其偕矣!物其有矣,维其时矣!”《毛诗序》将这首诗与所谓的文、武之道联系起来,不免有些牵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若夫餚酒备极丰美,燕宾之礼自当如此。”[7]“鱼丽于罶”就是说很多鱼纷纷落网的意思,从中隐含着丰收富足的意义。和此诗相类似的是《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以“烝然罩罩”之鱼表现处于“太平之世”的君子嘉宾安闲游乐的生活。除此之外,鱼还可以用来预知吉凶,《诗经·小雅·无羊》第四章“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这里把牧人梦到鱼作为是丰年的预兆,以鱼的旺盛繁殖能力预示着年景丰收,预示着多子多孙。
(三)人生通达与否的象征
在《周易·乾卦》中初爻辞是“潜龙勿用”,九四又有“或跃在渊”[8]之语,可见“潜”与“跃”之间对举。在《诗经》中也出现了“鱼潜”与“鱼跃”的诗句,诗人用游鱼在水中的两种不同状态来表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状况。以“鱼潜之忧”与“鱼跃之乐”作为人生通达与否的象征。例如《诗经·大雅·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这是一首贵族祈求福禄之作,作者以高飞苍天的鹰和跃出水面的鱼激励自己,一定要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争取出人头地。“鱼跃于渊”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体现,也是人生通达顺畅的体现。鱼跃之象还见于《诗经·大雅·灵台》:“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诗的表面是写游鱼的活泼快乐,实际上是在表现君子(周王)的安闲自由、舒适快乐。以“鱼跃”带来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自由活泼之态来暗示处于顺境之中的人的健康生存状态。而作为相反一面的“鱼潜于渊”则表现了一种不自由、受压迫、逆境中不通达的人生状态。比如《诗经·小雅·四月》:“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在《小雅·四月》中描述的是一个西周王朝的小官吏,他行役到南方去,遭遇变乱,久不得归,诗中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心情,慨叹自己不能像鱼那样遇到危险和逆境可以“潜逃于渊”。“鱼潜”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而人与鱼相比更加不自由,更加受束缚。《诗经·小雅·正月》作于西周灭亡之后,诗中写到:“鱼在于沼,亦匪克乐。潜虽伏矣,亦孔之炤。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这是一首产生于西周灭亡之后的诗,其所描绘的不再是“鱼跃于渊”的顺达景象,而是“潜虽伏矣”,表现主人公的状态是“忧心惨惨”,人与鱼都处于一种无处躲藏的危险境地,处于时刻恐慌的畏惧之中。 二、“鱼”之观念内涵探原
“鱼”在《诗经》中并不是单纯地作为一般性物质的自然存在,在它的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复杂的观念内涵,从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窥探到其中一二。这些观念的存在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也不是《诗经》的作者凭着一时的冲动创作赋予出来的,而是长期艺术思维积淀的结果,是在原始宗教观念的支配下人们赋予的特殊观念内涵形成和发展的结果。“鱼”类兴象被赋予“性爱隐语”、“丰年富足的象征”、“人生通达的象征”等意义,是源于原始人对鱼的崇拜,与原始思维的方式也有一定的联系。鱼在先民的心目中意义是双重的:当作为食物的来源和劳动的对象时,它是自然的鱼;当作为获取丰富食物的想象时,它又是观念的鱼。以鱼来象征女性,象征配偶,象征性爱,象征丰年富足这些内涵都与原始初民对鱼的崇拜有关,而“鱼”由于其旺盛的繁殖能力和取之不竭的来源供应而被当作崇拜的对象。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西安半坡出土陶器上的“人面鱼纹”和一些鱼形纹饰就是最原始的证据。在原始时代,人们临泽而居,鱼就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人们由依赖鱼进而崇拜鱼。“半坡鱼图多是鱼纹、网纹共生,多有珥鱼、衔鱼,正是驱鱼入网,获得更多的鱼的愿望的体现。这种带有某种巫术性质的鱼崇拜是生产斗争的必要手段和补充。另一方面,出于延续种族的迫切愿望,人们艳羡鱼的强大的生殖能力,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像鱼一样生生不绝……半坡鱼图中的嘴角衔鱼、耳边挂鱼以及大量的富于变化的鱼纹正体现着人们对于鱼性——其中包括它的繁殖能力和生生不已的特征的向往。”[9]由此可见,鱼以它的丰收与繁衍意义受到了初民的崇拜。赵沛霖先生进一步归结道:“人们崇拜鱼,以鱼为丰收、繁衍和生命的象征,是崇拜生殖的表现”,在传统的宗教观念中,鱼被作为生殖的象征并凝聚着生殖崇拜的意义,当配偶、婚姻出现以后,在人们的观念中便十分自然地把它们与鱼联系起来。说到配偶、婚姻而联想到鱼正是想到了它们的生殖的本来意义;说到鱼而想到配偶、婚姻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联想。这种习惯性的联想无疑在《诗经》中还保留着它的痕迹。“兴”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本身的源起与原始的思维也密切相关。而作为兴象的“鱼”,它在《诗经》中被人们所关注的,也正是它作为一个“原始兴象”的特征和内涵。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谈到:“原始人丝毫不像我们那样来感知……不管在他们的意识中呈现出的是什么客体,它必定包含着一些与它分不开的神秘属性;当原始人感知这个或那个客体时,他是从来不把这客体与这些神秘属性分开的。”[10]正是这种渊源于原始宗教生活的联想,使“鱼”作为生殖崇拜的对象,具有指代“匹偶伴侣”的宗教观念,经过成千上万次在人们心目中的不断重复而被逐渐地加深和巩固,并形成了一种以习惯性的条件反射为特征的习惯性联想。等发展到后来,有关鱼的宗教观念逐渐淡泊以后,这种联想就意味着期待配偶有着鱼一样的生殖能力,期待着有鱼那样众多子孙的美好婚姻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意义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而在青年男女间,若称对方为鱼,那就等于说: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1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提高,鱼的这种生殖、繁衍的内涵越来越淡薄了,其原始的宗教历史的内容逐渐向艺术形式演化,《诗经》中就出现以“鱼”类起兴的情况,其观念内涵比之于先前更加丰富。例如,把多种多样的鱼敬给神灵,用来祈求丰年富足、祈求更多的食物时,鱼象征着“丰收吉祥”;以“鱼潜之忧”和“鱼跃之乐”作为人生是否通达的象征,象征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其作为情侣、匹偶的原始内涵也在《诗经》中成为了“性爱的隐语”。“鱼”作为《诗经》中兴象之一,逐渐超越其作为原始兴象的宗教观念,萌发出一种趋于艺术审美的新的观念内涵。从“鱼”的观念内涵的演变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作为《诗经》艺术创作手法的“兴”的演变。《兴的源起》中对此做了精辟的剖析:“兴在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自然物象与宗教观念内容的结合即兴象,再由兴象所体现的习惯性联想到一般的规范化的艺术形式而最后形成的。”[12]
三、结语
通过对《诗经》中“鱼”兴象的观念内涵的分类归纳,特别是通过对这些观念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进行探原,我们可以了解到,《诗经》中的“鱼”作为“他物”与其“所咏之词”之间在思想感情上和表达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就是“鱼”这个兴象丰富的观念内涵。而隐藏在“鱼”背后的原始观念和原始的思维方式则是产生这种关系,构成其丰富、复杂的内涵的根本所在。这种带有原始宗教意味的对鱼的崇拜以及在生殖崇拜的基础上产生的习惯性联想是“鱼”之所以能够成为“性爱隐语”、丰年富足的象征的关键。正是这些神秘而又复杂的原始观念为《诗经》中众多兴象的建构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使与“鱼”相类似的“鸟兽草木”等自然物象“盡入比兴”,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视野。这种对兴象的溯源的分析使得我们在理解《诗经》 “兴”这种艺术创作手法所营造出的各种兴象时不再那么艰深难懂,也使《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先秦诗坛上的一枝奇葩。
参考文献:
[1]《周礼·春官》中提出了“六诗”说法,即“风、赋、比、兴、雅、颂”,一般来说“风、雅、颂”是体;“赋、比、兴”是用;“兴”是《诗经》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历代学者对“兴”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
[2]《诗集传》[宋]朱熹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第1页.
[3]《诗式校注》[唐]释皎然著.李壮鹰校注《用事》:“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又类同者,尽入比兴。”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第24页.
[4]《闻一多全集》第一卷《说鱼》第119页、第12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5]转引自《诗经论集》吴培德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5页.
[6]《诗经新注》聂石樵主编.雒三桂、李山注释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464页.
[7]《诗经原始》[清]方玉润著.李先耕点校.其云:“《大序》谓‘文武始于忧勤,终于逸乐’赘说失理。前人已辩之.”方氏认为,此诗本无意义,不过极言餚馔之多且美而已.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47页.
[8]《周易评注》唐明邦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3.
[9]《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赵沛霖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8页.
[10]《原始思维》.列维·布留尔著.商务印书馆,1981:34.
[11]《闻一多全集》第一卷.闻一多著.《说鱼》第135页.版本同上.
[12]《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赵沛霖著.第77页.版本同上.
关键词:《诗经》;鱼兴象;观念内涵;原始崇拜;原始思维
兴是《诗经》中重要的艺术创作手法之一。[1]朱熹《诗集传》中对“兴”的解释是“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2]这里所谓的“他物”无非就是“禽鱼草木人物名数”[3]等众多物象。它们在《诗经》中并不是一个个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作为“他物”起兴的兴象,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以鸟、兽、鱼、虫、草、木为主体的兴象,构成了《诗经》物质材料的主题。它们与“所咏之词”之间不是“全无巴鼻”的,而是像一个“古老的隐语”,与“所咏之词”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隐藏着丰富、复杂而又神秘的观念内涵。“鱼”兴象广泛地出现在《诗经》中,三百多篇中有二十四篇直接或间接地写到了“鱼”,涉及鱼的种类达十五种之多。鱼儿畅游在《诗经》的海洋中,其背后有着悠远而深厚的文化意蕴。首先,《诗经》中的鱼是一个“性爱隐语”,多与男女情事、婚姻匹偶有关;其次,鱼是一个吉祥物,多与丰年富足,祈求多子多福有关;此外,“鱼潜之忧”与“鱼跃之乐”还是人生通达与否的象征,代表了人生所处的不同的状态。而这一切又与原始时期人们对鱼的崇拜和原始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先从分析归纳“鱼”兴象的观念内涵入手,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产生这些观念内涵的原因,理解“鱼”兴象与《诗经》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认识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思维的起源问题。
一、《诗经》中“鱼”之观念内涵
(一)作为性爱隐语
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一文中十分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鱼”作为“性爱隐语”的普遍现象,并指出“鱼是匹偶的隐语,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4]在《诗经》里,“鱼”常用来指代匹偶和情侣。例如《诗经·齐风·敝笱》中“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诗中的“鱼”确实是一个性爱隐语。姚际恒先生在《诗经通论》中指出:“‘鱼’,阴类,故比文姜;‘云’、‘雨’、‘水’,亦皆阴气,故比从者。”[5]这里的“敝笱”(破鱼篓)隐射鲁桓公,敝笱不能管制住鱼,暗指鲁桓公不能防闲文姜。一般涉及到寻找美人和性爱的诗还常常伴有钓鱼、打鱼、食鱼、烹鱼等方面的描写。如《诗经·召南·何彼襛矣》第三章写到“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这里虽然没有出现“鱼”字,但写到了钓鱼、捕鱼的工具,以“钓丝”为隐语,赞美“齐王之子”与“平王之孙”结为美满的姻缘。《诗经·小雅·采绿》的后两章: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在聂石樵主编的《诗经新注》中解释“韔、纶都是两性行为的隐语,钓鱼常为渔色的隐语”。[6]还有用“食鱼”表示两性关系的,《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这里的“食鱼”与“取妻”相对应,“食鱼”之意一目了然,表示求偶。《诗经·桧风·匪风》写到:“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讲,“烹鱼、吃鱼喻合欢或结配”,那么这首诗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不仅如此,“鱼”还常常和“鸟”、“水”相结合来指代男女情事。《诗经·周南·关雎》中以雎鸠(鱼鹰)关关和鸣并在河洲捕鱼象征“君子”以求“淑女”;在《诗经·卫风·硕人》中写到莊姜出嫁的盛况,末章连用了拟声拟态的叠词,对鱼加以歌咏,“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这既是对自然风光的精彩描写,又是以“鱼水交欢”暗示夫妇关系的和谐。《诗经》中出现的“鱼”兴象大多与男女婚姻、情事有关,这也是其观念内涵的主要方面。
(二)丰年富足的吉兆
“鱼”被赋予富足繁多的意义,表面上看来,“鱼”与“余”的读音相近,鱼属疑母鱼部,余属余母鱼部;但主要的还是因为自渔猎时代以来,鱼一直都是人类重要的事物来源和劳动的对象。鱼类比之于其他食物资源,有着取之不尽的供应,其繁殖能力极强,于是人们在它的身上寄托了生活富足、丰饶有余的理想和愿望。《诗经》中有一些“鱼”即是与这种富足丰富的观念内涵相关的。《诗经·小雅·鱼丽》:“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物其多矣,维其嘉矣!物其旨矣,维其偕矣!物其有矣,维其时矣!”《毛诗序》将这首诗与所谓的文、武之道联系起来,不免有些牵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若夫餚酒备极丰美,燕宾之礼自当如此。”[7]“鱼丽于罶”就是说很多鱼纷纷落网的意思,从中隐含着丰收富足的意义。和此诗相类似的是《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以“烝然罩罩”之鱼表现处于“太平之世”的君子嘉宾安闲游乐的生活。除此之外,鱼还可以用来预知吉凶,《诗经·小雅·无羊》第四章“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这里把牧人梦到鱼作为是丰年的预兆,以鱼的旺盛繁殖能力预示着年景丰收,预示着多子多孙。
(三)人生通达与否的象征
在《周易·乾卦》中初爻辞是“潜龙勿用”,九四又有“或跃在渊”[8]之语,可见“潜”与“跃”之间对举。在《诗经》中也出现了“鱼潜”与“鱼跃”的诗句,诗人用游鱼在水中的两种不同状态来表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状况。以“鱼潜之忧”与“鱼跃之乐”作为人生通达与否的象征。例如《诗经·大雅·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这是一首贵族祈求福禄之作,作者以高飞苍天的鹰和跃出水面的鱼激励自己,一定要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争取出人头地。“鱼跃于渊”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体现,也是人生通达顺畅的体现。鱼跃之象还见于《诗经·大雅·灵台》:“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诗的表面是写游鱼的活泼快乐,实际上是在表现君子(周王)的安闲自由、舒适快乐。以“鱼跃”带来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自由活泼之态来暗示处于顺境之中的人的健康生存状态。而作为相反一面的“鱼潜于渊”则表现了一种不自由、受压迫、逆境中不通达的人生状态。比如《诗经·小雅·四月》:“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在《小雅·四月》中描述的是一个西周王朝的小官吏,他行役到南方去,遭遇变乱,久不得归,诗中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心情,慨叹自己不能像鱼那样遇到危险和逆境可以“潜逃于渊”。“鱼潜”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而人与鱼相比更加不自由,更加受束缚。《诗经·小雅·正月》作于西周灭亡之后,诗中写到:“鱼在于沼,亦匪克乐。潜虽伏矣,亦孔之炤。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这是一首产生于西周灭亡之后的诗,其所描绘的不再是“鱼跃于渊”的顺达景象,而是“潜虽伏矣”,表现主人公的状态是“忧心惨惨”,人与鱼都处于一种无处躲藏的危险境地,处于时刻恐慌的畏惧之中。 二、“鱼”之观念内涵探原
“鱼”在《诗经》中并不是单纯地作为一般性物质的自然存在,在它的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复杂的观念内涵,从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窥探到其中一二。这些观念的存在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也不是《诗经》的作者凭着一时的冲动创作赋予出来的,而是长期艺术思维积淀的结果,是在原始宗教观念的支配下人们赋予的特殊观念内涵形成和发展的结果。“鱼”类兴象被赋予“性爱隐语”、“丰年富足的象征”、“人生通达的象征”等意义,是源于原始人对鱼的崇拜,与原始思维的方式也有一定的联系。鱼在先民的心目中意义是双重的:当作为食物的来源和劳动的对象时,它是自然的鱼;当作为获取丰富食物的想象时,它又是观念的鱼。以鱼来象征女性,象征配偶,象征性爱,象征丰年富足这些内涵都与原始初民对鱼的崇拜有关,而“鱼”由于其旺盛的繁殖能力和取之不竭的来源供应而被当作崇拜的对象。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西安半坡出土陶器上的“人面鱼纹”和一些鱼形纹饰就是最原始的证据。在原始时代,人们临泽而居,鱼就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人们由依赖鱼进而崇拜鱼。“半坡鱼图多是鱼纹、网纹共生,多有珥鱼、衔鱼,正是驱鱼入网,获得更多的鱼的愿望的体现。这种带有某种巫术性质的鱼崇拜是生产斗争的必要手段和补充。另一方面,出于延续种族的迫切愿望,人们艳羡鱼的强大的生殖能力,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像鱼一样生生不绝……半坡鱼图中的嘴角衔鱼、耳边挂鱼以及大量的富于变化的鱼纹正体现着人们对于鱼性——其中包括它的繁殖能力和生生不已的特征的向往。”[9]由此可见,鱼以它的丰收与繁衍意义受到了初民的崇拜。赵沛霖先生进一步归结道:“人们崇拜鱼,以鱼为丰收、繁衍和生命的象征,是崇拜生殖的表现”,在传统的宗教观念中,鱼被作为生殖的象征并凝聚着生殖崇拜的意义,当配偶、婚姻出现以后,在人们的观念中便十分自然地把它们与鱼联系起来。说到配偶、婚姻而联想到鱼正是想到了它们的生殖的本来意义;说到鱼而想到配偶、婚姻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联想。这种习惯性的联想无疑在《诗经》中还保留着它的痕迹。“兴”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本身的源起与原始的思维也密切相关。而作为兴象的“鱼”,它在《诗经》中被人们所关注的,也正是它作为一个“原始兴象”的特征和内涵。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谈到:“原始人丝毫不像我们那样来感知……不管在他们的意识中呈现出的是什么客体,它必定包含着一些与它分不开的神秘属性;当原始人感知这个或那个客体时,他是从来不把这客体与这些神秘属性分开的。”[10]正是这种渊源于原始宗教生活的联想,使“鱼”作为生殖崇拜的对象,具有指代“匹偶伴侣”的宗教观念,经过成千上万次在人们心目中的不断重复而被逐渐地加深和巩固,并形成了一种以习惯性的条件反射为特征的习惯性联想。等发展到后来,有关鱼的宗教观念逐渐淡泊以后,这种联想就意味着期待配偶有着鱼一样的生殖能力,期待着有鱼那样众多子孙的美好婚姻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意义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而在青年男女间,若称对方为鱼,那就等于说: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1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提高,鱼的这种生殖、繁衍的内涵越来越淡薄了,其原始的宗教历史的内容逐渐向艺术形式演化,《诗经》中就出现以“鱼”类起兴的情况,其观念内涵比之于先前更加丰富。例如,把多种多样的鱼敬给神灵,用来祈求丰年富足、祈求更多的食物时,鱼象征着“丰收吉祥”;以“鱼潜之忧”和“鱼跃之乐”作为人生是否通达的象征,象征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其作为情侣、匹偶的原始内涵也在《诗经》中成为了“性爱的隐语”。“鱼”作为《诗经》中兴象之一,逐渐超越其作为原始兴象的宗教观念,萌发出一种趋于艺术审美的新的观念内涵。从“鱼”的观念内涵的演变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作为《诗经》艺术创作手法的“兴”的演变。《兴的源起》中对此做了精辟的剖析:“兴在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自然物象与宗教观念内容的结合即兴象,再由兴象所体现的习惯性联想到一般的规范化的艺术形式而最后形成的。”[12]
三、结语
通过对《诗经》中“鱼”兴象的观念内涵的分类归纳,特别是通过对这些观念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进行探原,我们可以了解到,《诗经》中的“鱼”作为“他物”与其“所咏之词”之间在思想感情上和表达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就是“鱼”这个兴象丰富的观念内涵。而隐藏在“鱼”背后的原始观念和原始的思维方式则是产生这种关系,构成其丰富、复杂的内涵的根本所在。这种带有原始宗教意味的对鱼的崇拜以及在生殖崇拜的基础上产生的习惯性联想是“鱼”之所以能够成为“性爱隐语”、丰年富足的象征的关键。正是这些神秘而又复杂的原始观念为《诗经》中众多兴象的建构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使与“鱼”相类似的“鸟兽草木”等自然物象“盡入比兴”,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视野。这种对兴象的溯源的分析使得我们在理解《诗经》 “兴”这种艺术创作手法所营造出的各种兴象时不再那么艰深难懂,也使《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先秦诗坛上的一枝奇葩。
参考文献:
[1]《周礼·春官》中提出了“六诗”说法,即“风、赋、比、兴、雅、颂”,一般来说“风、雅、颂”是体;“赋、比、兴”是用;“兴”是《诗经》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历代学者对“兴”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
[2]《诗集传》[宋]朱熹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第1页.
[3]《诗式校注》[唐]释皎然著.李壮鹰校注《用事》:“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又类同者,尽入比兴。”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第24页.
[4]《闻一多全集》第一卷《说鱼》第119页、第12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5]转引自《诗经论集》吴培德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5页.
[6]《诗经新注》聂石樵主编.雒三桂、李山注释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464页.
[7]《诗经原始》[清]方玉润著.李先耕点校.其云:“《大序》谓‘文武始于忧勤,终于逸乐’赘说失理。前人已辩之.”方氏认为,此诗本无意义,不过极言餚馔之多且美而已.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47页.
[8]《周易评注》唐明邦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3.
[9]《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赵沛霖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8页.
[10]《原始思维》.列维·布留尔著.商务印书馆,1981:34.
[11]《闻一多全集》第一卷.闻一多著.《说鱼》第135页.版本同上.
[12]《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赵沛霖著.第77页.版本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