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课程和高考制度的改革,原有的语文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在稳步前行。我认为,语文教学改革应重视课内外结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课外活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着眼课内整体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因而搞好课堂教学至关重要。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师一言堂,老师讲,学生听,单向传授知识,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这样就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其结果是事倍功半。
因此,语文教育专家提出了语文教改方案和教改理论:努力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因而语文课堂教学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应在健康引导、关注应用、关心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课外培养素质
生活无处不运用语文,与课堂相联系的课外和校外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广阔天地。其实,学习语文的天地有三个层次——课堂、校园、家庭和社会,这三个层次一个比一个广阔,要恰如其分地发挥这三个层次的作用,使之相辅相成,形成强劲的综合力量。
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是一个指导思想。要搞好语文课外活动,就要从语文教学的全局着眼,建立并健全制度,形成一个课堂教学向课外、校外有序延伸的网络。具体做法如下:
(一)办好两个图书阅览场所,一是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另一个是班组的图书角。提倡学生自由阅读,博览群书,培养他们自主读书的好习惯。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向學生推荐报刊上的好文章,传授读书方法,督促写读书笔记等等。这样,学生才能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扩大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同时他们也从各种书籍中及时掌握各种信息,明确了学习目标,掌握了学习方向,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办好校园文化长廊和教室的板报。让学生自行撰稿、选稿、组稿,仔细设计。校内各种宣传栏、宣传窗以及教室的板报的组织工作的实施,学生既要认真地组织材料、选稿,又要对板面进行精心设计。而且每一期宣传刊学生从组编、排报设计到最后的成功,学生都亲自动脑动手,获得素材、亲自书写,学生接受了新知,提高了书写能力。除此以外,办好校内广播站、文学社,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从编辑广播稿、选编文学社文稿到播音、排板,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读、说能力得到锻炼。而且,每一个成功的喜悦,都给予了他们极大鼓舞,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应用课堂,而又走出了课堂。
(三)有计划地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举行各种专题会,如朗诵会、讲稿会、辩论会、读书报告会及语知竞赛、读写竞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活跃了学生学习气氛,调节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锻炼了他们“说”的能力。
(四)有计划地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到工厂参观、采访;到野外观察生活;到风景区观赏景物;到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等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
以上活动的开展和实施,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既是学生接受新知、积累素材、体验生活的社会实践,同时又是学生们对书本知识的应用和升华。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三、课内课外 相得益彰
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虽有区别,但又紧密联系。这种联系概括地说就是:课内指导课外,课外补充课内;取法于课内,增效于课外。要想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就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课外必须以课内作基础,又进一步夯实和提高这个基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好比一把钥匙,用这个钥匙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种种的书”,学生要从事语文课外活动,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没有课堂教学所保证的坚实的基础,课外活动将成为空中楼阁,即使形式上轰轰烈烈,到头来也只能是徒劳无功或收益甚微。
(二)课内必须指导课外。学生要开展语文阅读活动,必须以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讲读课文阅读的方法来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课文时,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正如叶老所说的,要把语文教材作为例子,作为指导课外阅读的例子,教读诗歌要介绍小说是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教读散文要介绍散文有“形散而神凝”的特点;教读戏剧要介绍戏剧遵循时空高度集中的原则,必须有集中而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主要靠人物自己的言行表现其性格的特点,如此等等。
通过语文课堂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语文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其中,研究教材,探讨教法。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让语文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服务。
一、着眼课内整体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因而搞好课堂教学至关重要。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师一言堂,老师讲,学生听,单向传授知识,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这样就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其结果是事倍功半。
因此,语文教育专家提出了语文教改方案和教改理论:努力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因而语文课堂教学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应在健康引导、关注应用、关心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课外培养素质
生活无处不运用语文,与课堂相联系的课外和校外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广阔天地。其实,学习语文的天地有三个层次——课堂、校园、家庭和社会,这三个层次一个比一个广阔,要恰如其分地发挥这三个层次的作用,使之相辅相成,形成强劲的综合力量。
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是一个指导思想。要搞好语文课外活动,就要从语文教学的全局着眼,建立并健全制度,形成一个课堂教学向课外、校外有序延伸的网络。具体做法如下:
(一)办好两个图书阅览场所,一是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另一个是班组的图书角。提倡学生自由阅读,博览群书,培养他们自主读书的好习惯。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向學生推荐报刊上的好文章,传授读书方法,督促写读书笔记等等。这样,学生才能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扩大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同时他们也从各种书籍中及时掌握各种信息,明确了学习目标,掌握了学习方向,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办好校园文化长廊和教室的板报。让学生自行撰稿、选稿、组稿,仔细设计。校内各种宣传栏、宣传窗以及教室的板报的组织工作的实施,学生既要认真地组织材料、选稿,又要对板面进行精心设计。而且每一期宣传刊学生从组编、排报设计到最后的成功,学生都亲自动脑动手,获得素材、亲自书写,学生接受了新知,提高了书写能力。除此以外,办好校内广播站、文学社,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从编辑广播稿、选编文学社文稿到播音、排板,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读、说能力得到锻炼。而且,每一个成功的喜悦,都给予了他们极大鼓舞,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应用课堂,而又走出了课堂。
(三)有计划地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举行各种专题会,如朗诵会、讲稿会、辩论会、读书报告会及语知竞赛、读写竞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活跃了学生学习气氛,调节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锻炼了他们“说”的能力。
(四)有计划地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到工厂参观、采访;到野外观察生活;到风景区观赏景物;到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等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
以上活动的开展和实施,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既是学生接受新知、积累素材、体验生活的社会实践,同时又是学生们对书本知识的应用和升华。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三、课内课外 相得益彰
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虽有区别,但又紧密联系。这种联系概括地说就是:课内指导课外,课外补充课内;取法于课内,增效于课外。要想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就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课外必须以课内作基础,又进一步夯实和提高这个基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好比一把钥匙,用这个钥匙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种种的书”,学生要从事语文课外活动,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没有课堂教学所保证的坚实的基础,课外活动将成为空中楼阁,即使形式上轰轰烈烈,到头来也只能是徒劳无功或收益甚微。
(二)课内必须指导课外。学生要开展语文阅读活动,必须以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讲读课文阅读的方法来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课文时,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正如叶老所说的,要把语文教材作为例子,作为指导课外阅读的例子,教读诗歌要介绍小说是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教读散文要介绍散文有“形散而神凝”的特点;教读戏剧要介绍戏剧遵循时空高度集中的原则,必须有集中而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主要靠人物自己的言行表现其性格的特点,如此等等。
通过语文课堂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语文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其中,研究教材,探讨教法。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让语文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