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型工业化是一种全新的工业发展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方式、发展方式、经济增长内涵、工农业及城乡协调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处在工业化初期的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工业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传统工业化;区别;路径选择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概念是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它是特指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2)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3)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4)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二、新型工业化与中国传统工业化的区别
所有制结构不同。我国过去把单一的公有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客观上限制了人们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统一支配生产力的能力。新型工业化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方针。调动起国内外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各种经济成分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特别是在资本供给不足、城镇就业压力大以及农业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的情况下,更应当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经济运行方式不同。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的工业化、商品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新型工业化使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供求关系、价格杠杆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调节和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方式不同。传统工业化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甚至以牺牲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为代价。新型工业化追求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产业结构上,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调节社会资源配置,使基础产业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消费品工业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相互协调,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强调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工资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培育各个产业的竞争优势。
经济增长内涵不同。传统工业化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导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还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困难。新型工业化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方针,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适度的快速增长。
工农业及城乡协调方式不同。传统工业化通过行政手段,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工业化提出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逐步做到工业能够反哺农业,在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发展农村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体系,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的集聚。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既发展经济又不牺牲资源与环境,既推进了产业升级又扩大就业,并逐步实现富国裕民的理想。这是新型工业化展示给我们的一幅近乎完美的画面。现在需要的是如何绘制并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定位是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经济增长的潜力,来自于经济结构的不断转换和升级,在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寻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这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在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等方面,完成产业升级的补课。为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还必须将原材料工业、基础产业发展与制造业的重组结合起来,必须将制造业重组与信息业、服务业重组结合起来,提高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让我们产业能够尽快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和国际产业价值链中去。在新型工业化推进中,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开发能够推动结构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培育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其对传统产业的传播、渗透与带动作用。发展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利用后发优势抢占国际市场的捷径,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扩大就业。
确立以城市化为主体整体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路。工业化与城市化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城市化最早是由工业化引起和推动的,当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時,它有助于城市制造业的聚集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加快工业化实现进程。按城市化的演进规律,我国2001年达到37.66%的城市化水平,因而将进入一个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现在的问题是,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不同步甚至相互脱离,在一些区域表现得很明显。因此,新型工业化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提高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快推进工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要坚持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的三位一体,这是由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有城必有市。城市化发展既体现为人口的聚集,更要有产业支撑,要有市场活力。城市“空壳经济”,不是新型工业化所追求的目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品转移、向城镇聚集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最大动力。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小城镇大战略”要求,“抓两头带中间”。大力建设有产业支撑、有市场活力的小城镇,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同时,要把小城镇建设、中小城市建设与发展和“城市圈”构建同步考虑,使周边中小城市能受到大城市的辐射与带动,大城市又从中小城市得到资源的供给和支持,形成互动发展、优势互补、竞争双赢的区域经济体。大城市发展要着力提高城市化质量,提高城市的聚散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不一味追求“摊大饼”式的扩张。
同步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反映了21世纪全球范围内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特征,是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和必然选择。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大小和水平高低,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新型工业化要求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同步发展。目前,许多人看到了外商投资于我国制造业的事实。殊不知,服务业也已成为外资新的投资热点。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和加入WTO谈判承诺,金融保险、证券、分销、外资、旅游、会计、律师、医疗、教育、运输等绝大多数服务业领域,将开始有条件地开放,跨国公司已开始动作。我们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资进入现代服务业,建立外商出口采购中心和商品配送中心;鼓励引进国外服务业的现代理念、先进经营管理经验、技术手段、营销模式和市场运作方式,以此改善中国服务业结构,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坚持可持续发展,协调产业发展与保护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讲,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脱贫致富是各市场主体发展经济的主要目标,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则被放到次要位置,因此,通过各种政策规范去引导产业发展的各种活动,可以减少市场自发作用下产业发展中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改善产业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资源、环境的保护则应是人们或各市场主体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自觉行为。新型工业化要求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规划和政策中,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着眼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搞好产业布局规划和结构调整;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工业园区搞工业,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传统工业化;区别;路径选择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概念是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它是特指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2)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3)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4)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二、新型工业化与中国传统工业化的区别
所有制结构不同。我国过去把单一的公有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客观上限制了人们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统一支配生产力的能力。新型工业化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方针。调动起国内外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各种经济成分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特别是在资本供给不足、城镇就业压力大以及农业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的情况下,更应当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经济运行方式不同。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的工业化、商品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新型工业化使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供求关系、价格杠杆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调节和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方式不同。传统工业化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甚至以牺牲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为代价。新型工业化追求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产业结构上,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调节社会资源配置,使基础产业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消费品工业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相互协调,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强调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工资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培育各个产业的竞争优势。
经济增长内涵不同。传统工业化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导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还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困难。新型工业化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方针,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适度的快速增长。
工农业及城乡协调方式不同。传统工业化通过行政手段,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工业化提出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逐步做到工业能够反哺农业,在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发展农村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体系,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的集聚。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既发展经济又不牺牲资源与环境,既推进了产业升级又扩大就业,并逐步实现富国裕民的理想。这是新型工业化展示给我们的一幅近乎完美的画面。现在需要的是如何绘制并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定位是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经济增长的潜力,来自于经济结构的不断转换和升级,在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寻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这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在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等方面,完成产业升级的补课。为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还必须将原材料工业、基础产业发展与制造业的重组结合起来,必须将制造业重组与信息业、服务业重组结合起来,提高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让我们产业能够尽快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和国际产业价值链中去。在新型工业化推进中,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开发能够推动结构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培育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其对传统产业的传播、渗透与带动作用。发展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利用后发优势抢占国际市场的捷径,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扩大就业。
确立以城市化为主体整体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路。工业化与城市化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城市化最早是由工业化引起和推动的,当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時,它有助于城市制造业的聚集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加快工业化实现进程。按城市化的演进规律,我国2001年达到37.66%的城市化水平,因而将进入一个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现在的问题是,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不同步甚至相互脱离,在一些区域表现得很明显。因此,新型工业化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提高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快推进工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要坚持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的三位一体,这是由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有城必有市。城市化发展既体现为人口的聚集,更要有产业支撑,要有市场活力。城市“空壳经济”,不是新型工业化所追求的目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品转移、向城镇聚集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最大动力。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小城镇大战略”要求,“抓两头带中间”。大力建设有产业支撑、有市场活力的小城镇,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同时,要把小城镇建设、中小城市建设与发展和“城市圈”构建同步考虑,使周边中小城市能受到大城市的辐射与带动,大城市又从中小城市得到资源的供给和支持,形成互动发展、优势互补、竞争双赢的区域经济体。大城市发展要着力提高城市化质量,提高城市的聚散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不一味追求“摊大饼”式的扩张。
同步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反映了21世纪全球范围内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特征,是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和必然选择。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大小和水平高低,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新型工业化要求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同步发展。目前,许多人看到了外商投资于我国制造业的事实。殊不知,服务业也已成为外资新的投资热点。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和加入WTO谈判承诺,金融保险、证券、分销、外资、旅游、会计、律师、医疗、教育、运输等绝大多数服务业领域,将开始有条件地开放,跨国公司已开始动作。我们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资进入现代服务业,建立外商出口采购中心和商品配送中心;鼓励引进国外服务业的现代理念、先进经营管理经验、技术手段、营销模式和市场运作方式,以此改善中国服务业结构,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坚持可持续发展,协调产业发展与保护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讲,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脱贫致富是各市场主体发展经济的主要目标,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则被放到次要位置,因此,通过各种政策规范去引导产业发展的各种活动,可以减少市场自发作用下产业发展中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改善产业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资源、环境的保护则应是人们或各市场主体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自觉行为。新型工业化要求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规划和政策中,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着眼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搞好产业布局规划和结构调整;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工业园区搞工业,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