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真实合理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体,舍弃其中的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语文作为学校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最富有生命意蕴,最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最能彰显人的生命力量的。相比其他课程而言,语文在提升人的精神和价值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课程对生命的关怀,就是要达到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健康的体魄,是生命发展的基础,意义的追求,是生命发展的动力。基于此,语文课程生命关怀的构建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自然生命的生存和健康为起点,唤起个体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然而,面对社会现实,我们深感痛心,一桩桩草率了结自己的生命,疯狂残害他人生命的事件屡屡发生,酿成一件件悲惨的生命血案。我们为生命的脆弱而哀怜,更为生命的无情践踏而悲愤。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极具影响力的基础课程,是否也可以承担一份应有的责任?是否也应当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人的自然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奇迹,是天地间运行最为和谐的产物。个体通过“十月怀胎”的生命孕育过程,奠定了人生的基础,具备了人的一切发展的可能性。个体只有首先获得这个基础,才有基于此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面对人类生命这样一个世间的伟大奇迹,理应产生一股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情感。而我们传统的语文课程,往往就是让学生把老师灌输的现成知识点抄抄背背,把它当成一片片寡淡无味的面包硬生生塞进去。于是乎,常年的挑灯夜战,“造就”一批批眼睛近视、脊背弯曲的年轻“老头老太”,机器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了一群群思维呆滞、毫无生命活力的木偶。这种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违背生命发展自然规律的做法,是对学生生命活动的钳制和扼杀,是对生命个体的戕害。没有强健的体魄,没有旺盛的生命活力,谈何理想信念?谈何幸福自由?珍爱、保护自己的生命,尊重、爱护别人的生命,这是语文课程生命关怀的起点。
二、 以精神生命的体悟和生成为归宿,构筑个体独特崇高的精神家园
日常生活的实在性让我们对自然生命往往有着自觉的关怀,而意义的不确定性却使人容易忽略对它的关注。自觉到人的生命存在必须以意义为目的,自觉到这一问题需要人用心经营,这是具有积极生活意向性和主动性的表现,也是语文课程关怀生命的终极目标之所在。
第一,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课程资源,体验理解生命的意义
语文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价值。现实生活世界是人的个体生命存在的根基,也是语文课程最真实、最坚实的基础。正是在生活中,语文课程建构起人的生命与生活世界的生动活泼、富于意义的联系,我们的学生才会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活动中逐步提升生命主体的精神境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更好地理解抽象之事,更真切地感受到课程内容不仅体现在书本中,体现在教师的讲解中,也体现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就在语文中,语文就在生活中,进而体会到生活的绚烂多姿,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
第二,突破无限可能的个体生命发展,自觉提升生命的境界
人总是不停地改变自己,人的生命发展就是不断创造、超越和生成的过程。个体生命通过体验和感悟不断地发现和认识过去的自己,激活与生成当下的自己,想象与描述未来的自己。每一次生命的叙述和倾听都是他们感情的交融、激情的碰撞、心灵的默契和生命的升华。语文课程在揭示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及生命意义的同时,还要促使学生体验人性完整和精神发展的美好,防止物欲对人性的僭越,避免精神生活的庸俗化,从而领会精神价值之于生命的深刻意义。学生个体生命意义的获得,不仅是个体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也是个体与他人生命交融的过程。语文课程一方面应使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也应使个体不断超越自我,摆脱狭隘的自我空间,引向对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思考以及对人类“类生命”本质的思索,在超越中走向和谐和无限。在认知活动中,不仅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还要富于智慧,能在对自然、社会和人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圆融贯通、发明创造的生命智慧;在审美活动中,“涤除玄鉴”,“熏浸刺提”,构筑高阔深邃、伟岸丰实的人生信仰。面对当前剧烈的社会变革与转型,关注人的精神生命的语文课程,应当引导学生从器到道,从利到义,不断超越和圆满,使精神的运动成为不断往复的创造性的扩展过程,使学生个体的人格精神生长获得螺旋上升。
语文课程是人之学,是生命之学,是对人类生命的引导和养育。它虽不足以也不可能解决人的生命的全部问题,但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生命关怀。我们期望语文课程能真正成为关怀人的课程,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感受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获得直面危机和挫折的勇气,在自我实现和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中,追求生命本真的存在与超越。责任编辑 丁洪刚
一、以自然生命的生存和健康为起点,唤起个体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然而,面对社会现实,我们深感痛心,一桩桩草率了结自己的生命,疯狂残害他人生命的事件屡屡发生,酿成一件件悲惨的生命血案。我们为生命的脆弱而哀怜,更为生命的无情践踏而悲愤。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极具影响力的基础课程,是否也可以承担一份应有的责任?是否也应当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人的自然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奇迹,是天地间运行最为和谐的产物。个体通过“十月怀胎”的生命孕育过程,奠定了人生的基础,具备了人的一切发展的可能性。个体只有首先获得这个基础,才有基于此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面对人类生命这样一个世间的伟大奇迹,理应产生一股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情感。而我们传统的语文课程,往往就是让学生把老师灌输的现成知识点抄抄背背,把它当成一片片寡淡无味的面包硬生生塞进去。于是乎,常年的挑灯夜战,“造就”一批批眼睛近视、脊背弯曲的年轻“老头老太”,机器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了一群群思维呆滞、毫无生命活力的木偶。这种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违背生命发展自然规律的做法,是对学生生命活动的钳制和扼杀,是对生命个体的戕害。没有强健的体魄,没有旺盛的生命活力,谈何理想信念?谈何幸福自由?珍爱、保护自己的生命,尊重、爱护别人的生命,这是语文课程生命关怀的起点。
二、 以精神生命的体悟和生成为归宿,构筑个体独特崇高的精神家园
日常生活的实在性让我们对自然生命往往有着自觉的关怀,而意义的不确定性却使人容易忽略对它的关注。自觉到人的生命存在必须以意义为目的,自觉到这一问题需要人用心经营,这是具有积极生活意向性和主动性的表现,也是语文课程关怀生命的终极目标之所在。
第一,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课程资源,体验理解生命的意义
语文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价值。现实生活世界是人的个体生命存在的根基,也是语文课程最真实、最坚实的基础。正是在生活中,语文课程建构起人的生命与生活世界的生动活泼、富于意义的联系,我们的学生才会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活动中逐步提升生命主体的精神境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更好地理解抽象之事,更真切地感受到课程内容不仅体现在书本中,体现在教师的讲解中,也体现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就在语文中,语文就在生活中,进而体会到生活的绚烂多姿,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
第二,突破无限可能的个体生命发展,自觉提升生命的境界
人总是不停地改变自己,人的生命发展就是不断创造、超越和生成的过程。个体生命通过体验和感悟不断地发现和认识过去的自己,激活与生成当下的自己,想象与描述未来的自己。每一次生命的叙述和倾听都是他们感情的交融、激情的碰撞、心灵的默契和生命的升华。语文课程在揭示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及生命意义的同时,还要促使学生体验人性完整和精神发展的美好,防止物欲对人性的僭越,避免精神生活的庸俗化,从而领会精神价值之于生命的深刻意义。学生个体生命意义的获得,不仅是个体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也是个体与他人生命交融的过程。语文课程一方面应使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也应使个体不断超越自我,摆脱狭隘的自我空间,引向对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思考以及对人类“类生命”本质的思索,在超越中走向和谐和无限。在认知活动中,不仅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还要富于智慧,能在对自然、社会和人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圆融贯通、发明创造的生命智慧;在审美活动中,“涤除玄鉴”,“熏浸刺提”,构筑高阔深邃、伟岸丰实的人生信仰。面对当前剧烈的社会变革与转型,关注人的精神生命的语文课程,应当引导学生从器到道,从利到义,不断超越和圆满,使精神的运动成为不断往复的创造性的扩展过程,使学生个体的人格精神生长获得螺旋上升。
语文课程是人之学,是生命之学,是对人类生命的引导和养育。它虽不足以也不可能解决人的生命的全部问题,但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生命关怀。我们期望语文课程能真正成为关怀人的课程,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感受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获得直面危机和挫折的勇气,在自我实现和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中,追求生命本真的存在与超越。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