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作为新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已经由原来的局部实验地区到现在全面铺开,深入进行,新课程的理念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亲历了新课程改革工作,坚持在语文课程改革第一线,通过多年的实践、观察、体会、反思,目睹了昔日课堂上难以看到的活泼与生机,这一点也让广大教师看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希望,鼓舞了人心。同时,我也注意到语文课改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语文课改才有可能更好更快地走上康庄大道。
一、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教师的角度讲,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从学生角度而言,新课程改革着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过去的那些被动的机械、生硬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参与、合作、讨论、实践、探究的学习。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先有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而这个环境的创造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应有一颗高度的责任心,有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有关心呵护学生的品质,有致力于课改的劲头。有了这些,语文教师才会自动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观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势,以宽阔的胸襟,坦诚的态度,平易近人的形象来面对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一起平等对话交流。这样,师生间友好融洽,师生间的教学活动才能紧密配合,如和风细雨般进行互动,语文课改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二、语文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则依赖于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以知识为基础。可以说,没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也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他们大都是先认真勤奋读书学习,博闻强记,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然后加以灵活运用,进而发现新事物或发明新东西。在语文课改中,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忽略或放松,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系统的全面的掌握。否则,能力的培养很可能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语文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削弱或者被取代。难以想象,没有教师的主导,课堂将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和局面。不少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明显地表现出只重视学生主体性,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倾向。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自主学习也就失去了方向、目标,场面就会像“一盘散沙”。其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紧紧贯穿于整个课改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学生的预习、课堂、自习、讨论、探究、作业、活动等都需要有教师的主导与指引。在新课程语文改革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性,用教师的最佳主导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最大化发挥。
四、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就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学活动就难以正常开展。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这在课堂上表现得最为直接明显。在参与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有一部分学生会乘机瞎起哄,做小动作,有的甚至搞恶作剧,等等。因此,在语文课改进行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的纪律教育,教育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以严谨求实、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参加学习,让课堂充满活泼生机而又不显得混乱。
五、不同层次学生间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不但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对学生也提出了高要求。语文课改中常用的自主、合作、讨论、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主动关注这些学生,备课前没有考虑和设置一些适当水平的题目和内容,那么,他们在学习中只好呆坐着,不知所措而又无可奈何,干等着下课,从而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在语文课改中,教师要从全班学生的发展来考虑,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正视差异,在教学中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有机会体验学习过程,收获成功,增强学习信心。
六、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与“研”相辅相成,教研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研不仅是一种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而且是一种经验理论的提升过程;它不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提高教育质量,创建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外活动,必定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包括备课、教材处理、方法选择、课堂内外即时生成的问题资源等。这些问题必须及时加以解决,而解决问题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教研。教师可以自己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研究,也可与同事进行即兴或定期的研究,发挥集体智慧,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在课改中,语文教师要做到“两手抓”,一手抓好教学,一手抓好研究、学习,从而更好地搞好语文教学,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总之,新课程语文改革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千头万绪。教师要深谙各种关系的利害,合理处理好各种关系,如此,新课程语文改革才能得以顺利、有效进行,才能取得成功,迎来明媚的春光。
一、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教师的角度讲,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从学生角度而言,新课程改革着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过去的那些被动的机械、生硬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参与、合作、讨论、实践、探究的学习。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先有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而这个环境的创造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应有一颗高度的责任心,有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有关心呵护学生的品质,有致力于课改的劲头。有了这些,语文教师才会自动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观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势,以宽阔的胸襟,坦诚的态度,平易近人的形象来面对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一起平等对话交流。这样,师生间友好融洽,师生间的教学活动才能紧密配合,如和风细雨般进行互动,语文课改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二、语文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则依赖于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以知识为基础。可以说,没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也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他们大都是先认真勤奋读书学习,博闻强记,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然后加以灵活运用,进而发现新事物或发明新东西。在语文课改中,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忽略或放松,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系统的全面的掌握。否则,能力的培养很可能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语文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削弱或者被取代。难以想象,没有教师的主导,课堂将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和局面。不少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明显地表现出只重视学生主体性,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倾向。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自主学习也就失去了方向、目标,场面就会像“一盘散沙”。其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紧紧贯穿于整个课改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学生的预习、课堂、自习、讨论、探究、作业、活动等都需要有教师的主导与指引。在新课程语文改革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性,用教师的最佳主导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最大化发挥。
四、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就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学活动就难以正常开展。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这在课堂上表现得最为直接明显。在参与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有一部分学生会乘机瞎起哄,做小动作,有的甚至搞恶作剧,等等。因此,在语文课改进行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的纪律教育,教育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以严谨求实、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参加学习,让课堂充满活泼生机而又不显得混乱。
五、不同层次学生间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不但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对学生也提出了高要求。语文课改中常用的自主、合作、讨论、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主动关注这些学生,备课前没有考虑和设置一些适当水平的题目和内容,那么,他们在学习中只好呆坐着,不知所措而又无可奈何,干等着下课,从而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在语文课改中,教师要从全班学生的发展来考虑,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正视差异,在教学中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有机会体验学习过程,收获成功,增强学习信心。
六、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与“研”相辅相成,教研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研不仅是一种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而且是一种经验理论的提升过程;它不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提高教育质量,创建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外活动,必定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包括备课、教材处理、方法选择、课堂内外即时生成的问题资源等。这些问题必须及时加以解决,而解决问题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教研。教师可以自己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研究,也可与同事进行即兴或定期的研究,发挥集体智慧,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在课改中,语文教师要做到“两手抓”,一手抓好教学,一手抓好研究、学习,从而更好地搞好语文教学,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总之,新课程语文改革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千头万绪。教师要深谙各种关系的利害,合理处理好各种关系,如此,新课程语文改革才能得以顺利、有效进行,才能取得成功,迎来明媚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