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厄普代克的长篇小说——《马人》是一部融合了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佳作,其价值不只体现在小说的主题精神上,还体现在独特的叙述策略上。在这部小说中,厄普代克混杂使用了多种叙述手法,在不同的章节中不停变换视角、时空和文体,使得现实与超现实、尘世与天国、物质与精神混杂在一起,全书表现出新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马人》中风格过于强烈的叙述手法长期以来在学界中都存在争议,有人对其褒扬赞誉,也有人对其贬斥不屑。该文将针对《马人》的叙述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该部作品中使用的效果。
关键词:《马人》 叙述 策略 神话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3.4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218-02
《马人》这部小说一经面市就引发了争论,人们一方面对其内容主题赞誉有加,另一方面为其写作手法的优劣争论不休。褒扬者认为《马人》的叙述策略堪为新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代表,具备强烈的风格和创造性,通过写作手法完美地展现出了小说主题;贬斥者则认为《马人》的叙述策略过于生硬,拘泥于神话的运用形式,风格上太过强烈,以至于有喧宾夺主之嫌,反而降低了对主题的表现力。为了更客观地对《马人》的叙述策略做出评述,该文将针对视角变换、时空变换、文体变换三种《马人》中最典型的叙述策略效果进行分析。
1 《马人》与约翰·厄普代克
1963年,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马人》。这部小说通过描写一对父子的关系,将其中的父亲——乔治·卡德威尔和希腊神话中的马人卡戎联系起来,展现了人类灵魂中的神性与人性、社会的混乱和无序、父子的亲情等多方面的深层思想。由于厄普代克在其中尝试运用了大量的独特写作手法,令整部作品散发出强烈的超现实主义气息,所以该作品也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作。
2 从视角变换看《马人》的叙述策略
厄普代克在《马人》的九个章节中多次变换了叙述视角,这种视角变换不仅会切换小说的叙述主角,还包括了人称的变换。例如:在小说的第一章和第七章,叙述的主角是乔治,叙述视角是第三人称,而在小说的第二章和第四章,叙述主角换成了彼得,叙述视角也切换成了彼得的第一人称视角。这种叙述视角的频繁变换并非厄普代克故弄玄虚,从表现效果来看是有其深层寓意的。
《马人》这篇小说中的一个主要表现点在于乔治和彼得这对父子的关系。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一对父子无论关系好坏,二者在精神思想上必然存在一定的代沟,这在小说中一直是一个表现难点,如果单纯地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罗列父子的思想差异,往往会大大降低故事的生动性和叙事性。《马人》中以章节为单位进行的视角变换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叙述主角的变换不仅没有降低小说的故事性,而且同时表现出了父子两人的心路差异。在以乔治为叙述主体的章节中,我们透过俯瞰的第三视角看到乔治所处的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两方面的困苦;在以彼得为叙述主体的章节中,我们则跟随着彼得的第一视角去了解乔治这个人,同时感受彼得的心路,感受他从与父亲有看法差异到理解父亲的“牺牲”这段时期的精神变化。这两种不同视角的章节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从相互独立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在乔治视角中的世界与在彼得视角中的世界是不同的世界,乔治眼中的世界困苦而不得解脱,彼得眼中的世界还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这种矛盾从父子对话中的只言片语体现了出来;从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看,彼得眼中的父亲和对父亲的看法可以说是对乔治这个人物整体形象的一种补完,而乔治对儿子所做的一切又触发了彼得的心路变化,最终彼得对父亲的理解可以说是这两种叙述视角的融合。
《马人》中叙述视角的变换完美地演绎出了父子间的精神交流、碰撞、融合,作为一种叙述技法非常巧妙,在该作品主题的表现形式中具有基础作用。
3 从时空变换看《马人》的叙述策略
《马人》在叙事上并未采用单纯的顺叙或倒叙,严格来说,厄普代克在这里采用了一种略显混乱的拼接式叙述策略。例如:《马人》中的第一、二、四、七章均为现在时态的叙述,但在第六章透过梦境呈现过去、现在两个时空,在第八章则把背景定在未来时空,叙述上则追忆了过去、现在的时空。这种时空变换打乱了整个故事的维度,令故事的各个章节不再通过时间和空间相互连接,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半强迫地令读者浸入到小说的精神之海去,通过理解小说的主旨来串联起所有的章节。
值得一提的是厄普代克在《马人》里具体的时空变换手段,在第六章,作者构筑了彼得的梦境这个虚幻时空,然后利用这个虚幻时空间接反映过去、现在两个时空,因为其根基是彼得的梦,所以这两个时空中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彼得的个人精神色彩。而在第八章,虽然同样是彼得视角,但时空背景跳转到了未来,彼得通过追忆反映过去与已成过去的现在这两个时空,这相当于一种叙述上的时空重叠,但彼得精神上的变化令这两个时空反映出了不同色彩,借助时空色彩这个大背景,彼得的心路变化被深深地刻画了出来。
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过时空这种变换体现一个人的心路变化有小题大作之嫌,在表现上显得喧宾夺主,但笔者却认为不然,在超现实主义中,时空是一种模糊化了的存在,各种虚幻时空与现实时空的交杂可以使时空的坐标概念在小说中被极大淡化,因此时空在表现力上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了色彩和氛围上,而不是实体背景的构建上。对《马人》来说,时空基本成为了一种从属于精神的附加特征,因此虽然时空的变换较为混乱,但这种混乱并非是写作手法上的混乱,而是作者刻意渲染的氛围上的一种混乱与无序,这种混乱与无序正是当代社会本身的社会特征,极大地增强了作品本身的现实意味。
《马人》的时空变换叙述策略以表现手法的超现实烘托出了作品主旨的现实,而且通过对时空坐标特征的淡化将各章节的连接线索集中到了主题精神上,起到了侧面凸显主题精神的作用。
4 从文体变换看《马人》的叙述策略 在《马人》的三种典型叙述策略中,文体变换具有最明显的特征性,也是厄普代克交杂神话与现实的最主要手法。《马人》的写作文体包括现实叙述、神话传说、讣告说明、圣诗、歌咏等,文体的变换模糊了神话和现实的界限,令小说的氛围在现实与超现实的分界点上不停浮动。
《马人》将希腊神话中的马人卡戎与乔治·卡德威尔这个人物联系在一起,通过二者形象的重合表现人类灵魂上并存的人性与神性,该手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文体变换,尤其是小说的第三章,文体从叙述文体切换为一种纯粹的神话传说式文体,小说的超现实氛围攀升到顶峰。不得不说,这种文体变换虽然强化了小说的氛围,突出了乔治如马人卡戎一样的灵魂,但在转折上有生硬感,所以有人批评《马人》对神话的运用失于死板也并非无的放矢。厄普代克在神话和现实的联系上拘泥于意象对照,事实上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神话运用手法,作者借助文体来使用这种手法,令这种手法的传统性和刻板性凸显了出来,这与前文所述的时空变换策略适性不佳。原本时空变换的叙述策略就突出了各章节的精神性联系,而借助文体变换来运用神话这种叙述策略反而将精神性联系打回了具现化的意象对照,这对《马人》的整体布局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然而该叙述策略并非全然失败。马人卡戎是希腊神话人物,而希腊神话的一大特征就是神的人性,马人卡戎在分类上来看属于半神,所以其身上人性的色彩其实非常浓,《马人》选取了这个形象来做人类灵魂中神性的代表,这在表现方面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厄普代克也许是为了弥补卡戎身上神性的不足,突出整部作品的超现实主义色彩,所以才选择了变换文体这种能强烈凸显神话性的叙述策略,事实上,这个目的也的确实现了。因此《马人》中变换文体这种叙述策略可以说是有利有弊,虽然使叙述的整体协调性降低,但是对人性与神性的对比更生动。鉴于前文视角变换和时空变换两种叙述策略的优越性,《马人》的叙述策略总体来看非常成功。
5 结语
综上所述,《马人》的三种典型叙述策略具有多重意义,不仅营造出了超现实风格,而且渲染出了当代社会混乱、无序的氛围特点,奠定了小说的整体基调,更以视野的切换引领了读者的精神,可以说这种写作手法与《马人》的主题相得益彰,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结合。虽然在神话的运用上的确有略显生硬之嫌,但瑕不掩瑜,《马人》这种变幻莫测的叙述策略依然堪称经典,不仅提高了《马人》本身的表现力和文学价值,而且对新现实主义文学乃至整个文学史也是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约翰·厄普代克.马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 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腊神话故事[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3] 楼宝春.神话与现实交织的悲歌——《马人》艺术表现分析[J].时代文学,2011(12).
[4] Olser,Stacey.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ohn Updike[M].New York:University Press,2006.
[5] 薛伟.约翰·厄普代克.作品中的哲学思辨[D].天津师范大学,2006(4).
[6] 郭继德.20世纪美国文学梦想与现实[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 Huhn,Peter,Wolf Schmid,Jorg Schonert.Point of View.Perspective, and Focalization: Modeling Mediation in Narrative (Narratologia)[M].Berlin:Walter de Gruyter,2009.
[8] 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马人》 叙述 策略 神话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3.4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218-02
《马人》这部小说一经面市就引发了争论,人们一方面对其内容主题赞誉有加,另一方面为其写作手法的优劣争论不休。褒扬者认为《马人》的叙述策略堪为新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代表,具备强烈的风格和创造性,通过写作手法完美地展现出了小说主题;贬斥者则认为《马人》的叙述策略过于生硬,拘泥于神话的运用形式,风格上太过强烈,以至于有喧宾夺主之嫌,反而降低了对主题的表现力。为了更客观地对《马人》的叙述策略做出评述,该文将针对视角变换、时空变换、文体变换三种《马人》中最典型的叙述策略效果进行分析。
1 《马人》与约翰·厄普代克
1963年,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马人》。这部小说通过描写一对父子的关系,将其中的父亲——乔治·卡德威尔和希腊神话中的马人卡戎联系起来,展现了人类灵魂中的神性与人性、社会的混乱和无序、父子的亲情等多方面的深层思想。由于厄普代克在其中尝试运用了大量的独特写作手法,令整部作品散发出强烈的超现实主义气息,所以该作品也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作。
2 从视角变换看《马人》的叙述策略
厄普代克在《马人》的九个章节中多次变换了叙述视角,这种视角变换不仅会切换小说的叙述主角,还包括了人称的变换。例如:在小说的第一章和第七章,叙述的主角是乔治,叙述视角是第三人称,而在小说的第二章和第四章,叙述主角换成了彼得,叙述视角也切换成了彼得的第一人称视角。这种叙述视角的频繁变换并非厄普代克故弄玄虚,从表现效果来看是有其深层寓意的。
《马人》这篇小说中的一个主要表现点在于乔治和彼得这对父子的关系。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一对父子无论关系好坏,二者在精神思想上必然存在一定的代沟,这在小说中一直是一个表现难点,如果单纯地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罗列父子的思想差异,往往会大大降低故事的生动性和叙事性。《马人》中以章节为单位进行的视角变换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叙述主角的变换不仅没有降低小说的故事性,而且同时表现出了父子两人的心路差异。在以乔治为叙述主体的章节中,我们透过俯瞰的第三视角看到乔治所处的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两方面的困苦;在以彼得为叙述主体的章节中,我们则跟随着彼得的第一视角去了解乔治这个人,同时感受彼得的心路,感受他从与父亲有看法差异到理解父亲的“牺牲”这段时期的精神变化。这两种不同视角的章节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从相互独立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在乔治视角中的世界与在彼得视角中的世界是不同的世界,乔治眼中的世界困苦而不得解脱,彼得眼中的世界还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这种矛盾从父子对话中的只言片语体现了出来;从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看,彼得眼中的父亲和对父亲的看法可以说是对乔治这个人物整体形象的一种补完,而乔治对儿子所做的一切又触发了彼得的心路变化,最终彼得对父亲的理解可以说是这两种叙述视角的融合。
《马人》中叙述视角的变换完美地演绎出了父子间的精神交流、碰撞、融合,作为一种叙述技法非常巧妙,在该作品主题的表现形式中具有基础作用。
3 从时空变换看《马人》的叙述策略
《马人》在叙事上并未采用单纯的顺叙或倒叙,严格来说,厄普代克在这里采用了一种略显混乱的拼接式叙述策略。例如:《马人》中的第一、二、四、七章均为现在时态的叙述,但在第六章透过梦境呈现过去、现在两个时空,在第八章则把背景定在未来时空,叙述上则追忆了过去、现在的时空。这种时空变换打乱了整个故事的维度,令故事的各个章节不再通过时间和空间相互连接,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半强迫地令读者浸入到小说的精神之海去,通过理解小说的主旨来串联起所有的章节。
值得一提的是厄普代克在《马人》里具体的时空变换手段,在第六章,作者构筑了彼得的梦境这个虚幻时空,然后利用这个虚幻时空间接反映过去、现在两个时空,因为其根基是彼得的梦,所以这两个时空中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彼得的个人精神色彩。而在第八章,虽然同样是彼得视角,但时空背景跳转到了未来,彼得通过追忆反映过去与已成过去的现在这两个时空,这相当于一种叙述上的时空重叠,但彼得精神上的变化令这两个时空反映出了不同色彩,借助时空色彩这个大背景,彼得的心路变化被深深地刻画了出来。
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过时空这种变换体现一个人的心路变化有小题大作之嫌,在表现上显得喧宾夺主,但笔者却认为不然,在超现实主义中,时空是一种模糊化了的存在,各种虚幻时空与现实时空的交杂可以使时空的坐标概念在小说中被极大淡化,因此时空在表现力上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了色彩和氛围上,而不是实体背景的构建上。对《马人》来说,时空基本成为了一种从属于精神的附加特征,因此虽然时空的变换较为混乱,但这种混乱并非是写作手法上的混乱,而是作者刻意渲染的氛围上的一种混乱与无序,这种混乱与无序正是当代社会本身的社会特征,极大地增强了作品本身的现实意味。
《马人》的时空变换叙述策略以表现手法的超现实烘托出了作品主旨的现实,而且通过对时空坐标特征的淡化将各章节的连接线索集中到了主题精神上,起到了侧面凸显主题精神的作用。
4 从文体变换看《马人》的叙述策略 在《马人》的三种典型叙述策略中,文体变换具有最明显的特征性,也是厄普代克交杂神话与现实的最主要手法。《马人》的写作文体包括现实叙述、神话传说、讣告说明、圣诗、歌咏等,文体的变换模糊了神话和现实的界限,令小说的氛围在现实与超现实的分界点上不停浮动。
《马人》将希腊神话中的马人卡戎与乔治·卡德威尔这个人物联系在一起,通过二者形象的重合表现人类灵魂上并存的人性与神性,该手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文体变换,尤其是小说的第三章,文体从叙述文体切换为一种纯粹的神话传说式文体,小说的超现实氛围攀升到顶峰。不得不说,这种文体变换虽然强化了小说的氛围,突出了乔治如马人卡戎一样的灵魂,但在转折上有生硬感,所以有人批评《马人》对神话的运用失于死板也并非无的放矢。厄普代克在神话和现实的联系上拘泥于意象对照,事实上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神话运用手法,作者借助文体来使用这种手法,令这种手法的传统性和刻板性凸显了出来,这与前文所述的时空变换策略适性不佳。原本时空变换的叙述策略就突出了各章节的精神性联系,而借助文体变换来运用神话这种叙述策略反而将精神性联系打回了具现化的意象对照,这对《马人》的整体布局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然而该叙述策略并非全然失败。马人卡戎是希腊神话人物,而希腊神话的一大特征就是神的人性,马人卡戎在分类上来看属于半神,所以其身上人性的色彩其实非常浓,《马人》选取了这个形象来做人类灵魂中神性的代表,这在表现方面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厄普代克也许是为了弥补卡戎身上神性的不足,突出整部作品的超现实主义色彩,所以才选择了变换文体这种能强烈凸显神话性的叙述策略,事实上,这个目的也的确实现了。因此《马人》中变换文体这种叙述策略可以说是有利有弊,虽然使叙述的整体协调性降低,但是对人性与神性的对比更生动。鉴于前文视角变换和时空变换两种叙述策略的优越性,《马人》的叙述策略总体来看非常成功。
5 结语
综上所述,《马人》的三种典型叙述策略具有多重意义,不仅营造出了超现实风格,而且渲染出了当代社会混乱、无序的氛围特点,奠定了小说的整体基调,更以视野的切换引领了读者的精神,可以说这种写作手法与《马人》的主题相得益彰,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结合。虽然在神话的运用上的确有略显生硬之嫌,但瑕不掩瑜,《马人》这种变幻莫测的叙述策略依然堪称经典,不仅提高了《马人》本身的表现力和文学价值,而且对新现实主义文学乃至整个文学史也是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约翰·厄普代克.马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 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腊神话故事[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3] 楼宝春.神话与现实交织的悲歌——《马人》艺术表现分析[J].时代文学,2011(12).
[4] Olser,Stacey.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ohn Updike[M].New York:University Press,2006.
[5] 薛伟.约翰·厄普代克.作品中的哲学思辨[D].天津师范大学,2006(4).
[6] 郭继德.20世纪美国文学梦想与现实[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 Huhn,Peter,Wolf Schmid,Jorg Schonert.Point of View.Perspective, and Focalization: Modeling Mediation in Narrative (Narratologia)[M].Berlin:Walter de Gruyter,2009.
[8] 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