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招考制度改革加大国际合作办学

来源 :国家智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日前批转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应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序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然而,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考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片面、失调、不可持续地发展,是统筹兼顾还是顾此失彼。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改革可以分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改革国内高考制度,包括研究生的考试体制,其次是教育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合作办学的力度。
  第一个大的方面,就教育高考体制改革来讲,有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我建议高考简化,并且一年可以设置多次考试,就像每年可以考很多次的托福一样,并且我们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北美的类似高考SAT,实际上一年有很多次机会考,甚至达到6到8次。即便说一次考不好,也可以不给学校报成绩,考生本身可以报考很多次,并且选择自己方便的时间,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最后再把分数通知所报考的学校。国外的高考形式主要是SAT 考试,主要就是考语文和数学等科目。高考的科目也不是很多,当然也有SAT 的专科考试,但取决于考生的选择,并不是硬性的,也不像中国这样,一到高考,全社会如临大敌般进入紧张状态。
  第二,建议大学录取学生要看平常学习的成绩。中学期间的成绩,包括自修和选修的成绩也应该作为一个高考参考,另外,也可以考虑各省市自主出题的标准素质教育考试。我觉得平常的成绩需要占到高考录取因素一定的比例,这也是比较适合学生的全面学习发展。国外大学就是这样,不光看高考成绩的一时发挥,还要看他平时在中学最后三年的一贯成绩,综合考量。
  第三,建议录取学生还要看他的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包括在校园的活动。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是一个应试的教育,完全是培养学生考试,从小学开始就是围着高考转。那么这种制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的培养、社交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
  第四个建议就是高考录取学生需要有几份推荐信。比如说学校教师、社会实践机构或当地知名人士的推荐信。这些推荐信要有公信力,不能砸自己的信誉和牌子,这些推荐信也是一个参考的方面,可以让大学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学生,不光是他的成绩, 他还有各方面的推荐信,可以全方位的掌握学生的情况。老师不可能给每个学生都写一样的信,这样就可以反映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特点。
  第五个建议就是高考还应当有面试,特别是一流的学校。不论是学校自己面试, 委托所在地校友面试,或者电话甚至网上面试也好。实际上面试是考察学生很重要的一环,就像工作面试一样不可或缺,一定要给大学办学和招生的相应的自主权。
  除高考体制改革外,关于研究生招考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很重要。前不久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同时也是科技部重大科学计划专家组成员的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讲席教授王小凡,针对这方面就曾向国家建言献策。比如,在研究生教育方面, 博士研究生名额分配不合理导致的国家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源不匹配的严重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而日渐突出。我国急需考虑新的改革措施来避免巨大的人力资源以及科研经费的浪费,从而更快更好的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
  针对该问题,王小凡也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意见。其建议采取通过试点实施的办法在今后三年内小范围进行改革,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应我国国情和国家需求的博士研究生名额分配制度。具体的建议是:
  根据拥有国家研究经费的数量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情况,选择5~10 所“985”研究型大学、中国科学院6~8个在京沪等地A 类主要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1~2个研究所作为改革试点单位。
  (一)给予这些科研院所自主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权利,而不再受限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所分配的招生名额。与之相应,这些院所自主决定博士研究生的固定生活津贴, 由自己获得的科研经费支出对博士研究生的补助。
  (二)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教育部可以制定标准、定期检查,对于滥用职权、不合理招收博士生的单位停止其参与试点的资格。这些试点院校一方面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博士生培养经验,另一方面要全部承担对所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义务和财务责任,同时受到教育部相关部门的监督,一般不会发生不顾实际需要而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的现象。这种由具备相应资历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自主招收培养博士生的形式与目前发达国家通行的模式相吻合,有多年成功实行的经验,是一种非常值得尝试的高教改革途径。
  第二个大的方面,教育体制改革需要和国际接轨,需要把国际合作办学需要提到新的深度和广度。
  现代国际教育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许多国家和组织都把国际教育作为教育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点内容,并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美国一直注重国际教育的发展,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备的国际教育理论、政策与制度, 故而成为许多国家争相效仿的典范。
  教育国际化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有很多具体的硬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标包括国际师资的比例、国际学生的比例、国际课程设置、国际语言授课的普遍程度、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和许多学科本来很多就是从国外引进的,本来就是教育国际化的产物。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全球化时代,人才也开始全球流动,但中国教育与国际化还相差很远。
  首先,在开放国际化办学方面还远远不够,需要吸引大量留学生进入中国的教育体系。在欧美国家,国际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包括哈佛牛津在内的一流名校国际学生的比例都超过10% 。但中国学校中国际学生所占比例还很少。虽然我们也在加大吸引国外留学生的力度,但有数据统计,我们在校的大学生数量已经是3000 多万,到目前为止全部在中国院校读学位项目的外国留学生还不到10 万人,很多的是学习中文、中医、针灸等内容。
  其次,是国际师资太少。牛津大学国际师资占40%,香港科技大学国际师资占80% 。中国大学目前近亲繁殖很严重,国际师资的比例恐怕连1% 都没有。
  第三,是课程设置更多受限于目前固定的教学大纲,没有一个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设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教育没有对外开放是最大困难和走不出去的原因。我建议像当年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通过对外合作合资解决当时中国企业体制机制束缚、经营体制单一等弊病一样,引进国外机制、开放国际办学,推进国际合作,以此带动我们教育的发展。在这方面已有成功案例,如中外合作创建的中欧商学院最初颁发的文凭教育部开始并不承认,但逐步获得了市场认可,教育部也承认了,发展到现在已经能在国际商学院排行榜占据前10 名的位置。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办学,应当与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接轨,即不出国门也能享受到最为“纯正”的跨国教育,同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探索模式,也能对目前的教育模式产生一些启发,但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拓展艰难。目前,国外优秀高校很少到中国拓展业务,中外合作办学还停留在项目合作等表面性、浅层次领域,原因有政策不完善、审批程序缓慢、条件严苛等方面。虽然目前存在合作办学市场混乱现象,但只有继续推进并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才会对国内教育市场带来竞争和改革的推动力。这需要政府放宽进入门槛,同时加强质量监管,其他则交由市场来决定。
  综上所述,只有改革教育考试制度和加大开放国际合作办学,才能走出中国创新教育和提升中国教育水平的新路子。
  (王辉耀博士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的持续崛起,“中国责任论”逐渐成为西方向中国施压的主流话语手段。“中国责任论”揭示了西方对中国的歧视和偏见,反映了西方对中国微妙的心理变化、复杂的认知调整、敏感的情感波动。中国外交在应对过程中应当区分开绝对责任和相对责任,渐进地承担公平的国际责任。  【关键词】国际责任 偏见 公正 中国外交  【作者简介】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国际关系学博士    自佐
期刊
【内容提要】安全化本质上是在主体间对一个公共问题进行威胁建构的过程。它虽然解释了威胁建构的过程,但是它无法说明在何种情况下公共问题被成功地建构为威胁,原因在于它将行为体的身份看作是先验给定,并忽视了规范对行为体的威胁建构的反作用。规范和身份是行为体威胁建构过程的两个重要变量,对威胁建构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从本世纪初,出现了许多关于艾滋病问题被安全化的国际规范,俄罗斯的国际和国内身份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期刊
【内容提要】基于全球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环境问题上升为安全问题。“环境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水安全、气候变化、公共领域、环境难民和军事与核扩散等方面引发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环境问题也在几个方面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存在着不安全因素,对我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形象构成了挑战。  【关键词】环境安全 国际政治 中国  【作者简
期刊
【内容简介】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其外交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和现实,同时也为今天的中国外交留下了很多启示与教训。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趋密切,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回顾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战略和外交经验,对我们理解今天中国外交的国内国际基础,及其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是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国内经验中存在的官僚政治与群众运动的两难选择,
期刊
2019年5月,印度人民党在人民院选举中赢得多数席位,莫迪得以连任印度总理。莫迪第一任期的中印关系经历较多起伏,从2018年开始中印关系出现缓和态势。预测组认为,2020年中印关系将保持缓慢回暖趋势。这一预测实际包含三个判断:第一,两国关系已经走出洞朗事件以来的下跌态势。2018年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为中印关系摆脱洞朗事件的影响进而实现转向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第二,两国
期刊
2018年以来,中美爆发了大规模的贸易战。尽管双方针对经贸问题举行了多轮会谈,但迄今为止没能达成任何协议,双边经贸不再是当前中美关系的“压舱石”,而是导致关系恶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美国在军事安全领域也加大了对华施压力度,在南海和台海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政策手段。中美关系呈现经济与军事安全关系同时恶化的局面。与最近的中美关系相比,在1995—2000年中国入世谈判时期,中美也处于重构经贸关系的状态中
期刊
【内容提要】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中国在非洲的利益正从促进向着保护的方向发展,这与非洲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国际体系转型的压力一道,呼吁着中国在非洲冲突后重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已通过派遣维和部队、提供冲突后重建投资及其他支持活动,为非洲冲突后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如此,由于多重不确定性的存在,中国未来在非洲冲突后重建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中国 非洲 冲突后重建 作用  【作者简
期刊
2016年以来,中美关系不断下滑,美国在各个领域与中国竞争的态势也日趋明朗。伴随着来自美国的压力,亚太各国是否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与美国一道遏制中国,成为预测组关注的问题。根据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组的测量与观察,亚太国家“抱团”遏制中国的局面并未出现,除了极少数国家外,中国与部分亚太国家之间的关系都在过去一年内迎来了小幅提升,其中部分国家是在对华关系大幅下降后出现的回暖。与认
期刊
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12年6月5日至7日访问中国,并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这是普京再次就任俄总统之后的首次访华,普京此访对未来一个时期中俄关系发展意义重大。  普京再次当选总统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六年稳定期。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若干原则的联合声明。普京再次上台后,他的最大抱负就是
期刊
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尽管中国知识界不乏替美国打圆场、说好话的声音,但难以掩盖的严峻事实是:美国已经毫不忌讳地把中国放到了美国主要战略对手的位置。如今,美军大举兵临亚太,把中国由潜在对手变成现实对手,由软防范转向硬遏制,由概念构想转向实战部署, 不是通常的军事秀。美国在连年征战、国力透支、霸权衰落的情况下,出此下策,由全面进攻转向重点进攻,的确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其步骤不是虚多实少,而是实多虚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