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需要教育者循序渐进的慧心操作。阅读教学虽然有见效慢、答题难的现实困难,但还是“有法可依”。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以下几种方法,个人觉得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一、师生朗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古人非常重视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语文教学同样强调朗读的重要性,不仅让学生朗读,还要求教师朗读。教师朗读的主要作用是创造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以熏陶。因为教师在朗读文本时,语言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教师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此时的文章就成了师生心灵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当交流与沟通汇集于文本一身时,必然引发学生关注文本,使他们有所思有所感。师生经过反复朗读,反复揣摩语言文字,久之就培养出了敏锐的语言感觉能力,同时也就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整体阅读,领悟作者的情感意图
阅读应有全局观念,须从整体出发,才能真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情感态度,才有可能领略文本的写作真谛,达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的程度,甚至超越作者蕴涵在文本中的思想,而这些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比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复杂的记叙文,让学生一下子掌握并非易事。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就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将信息简化,教师提问:文中写了哪几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学生很快回答:主要有三种人即反动政府代表,走狗文人,爱国青年;态度分别是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人下流无耻的谎言,高度赞扬并沉痛悼念受迫害的爱国青年。这样一问,文章的主旨就明确了。然后深化知识,教师提问:①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②“沉默呵, 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此句的旨意何在?……通过对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学生就把握了作者悲愤交织的情感烈焰。最后将知识系统化, 联系鲁迅的思想经历及其写作背景,我们认识到这篇文章既具有现实针对性,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不仅思考着现实人生及其出路,而且将这种思考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把对现实人生痛苦的体验升华到对人的自身存在困境的体验。通过这个方法,学生才真正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内心情感。
三、关注细节,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不少作品被人传诵,并不在情节的大起大伏,人物的大红大紫上,而在于以不起眼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来传情传神。细节虽小,却往往能折射心灵的光辉,所以阅读时关注细节才能更迅速地与作品融为一体,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窦娥冤》第三折有两处细节,第一处:在被押赴刑场途中,窦娥披枷戴锁,行动艰难,两旁看热闹的人又推来搡去,使她行动十分困难,但是她向刽子手请求绕道而行,怕去前街被婆婆看见,因为婆婆年事已高,性格又软弱,她怕婆婆经受不了这种场面的刺激。这个细节生动地表现了窦娥体谅亲人的善良本性。第二处:窦娥见到婆婆后交代后事,说自己孤身只影无亲眷,只有一个爹爹,还失去联系13年,惟一的亲人就是婆婆 ,希望婆婆记得来祭奠自己,她还怕婆婆不答应自己的请求,还加上一句“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这一描写精细地刻画了窦娥孤独、凄凉、悲惨的内心世界。
又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的一个人物水生嫂,她识大体,顾全局,对家庭、对丈夫有着深深的思念之情,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一个情感世界非常丰富的女性。为了刻画这个人物,作者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用了一个细节:月光下、院子里,当听到迟归的丈夫说要参军上前线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划破手指”是指听到消息时心灵的震惊,这里有对丈夫的不舍和担心,有对家庭的忧虑和操心,而“吮了一下”,则又活现她的镇定,她在一瞬间激烈的思想动荡后的下定决心,她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断和胸怀。这个细节把女人内心深处的感情写活了,抓住这个细节,才能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真正把握人物的精神实质。
四、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本的文学风格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我觉得鉴赏性比较阅读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例如学习朱自清《威尼斯》这篇游记时,我有意识地安排学习与其内容相似的邹韬奋的《威尼斯》、刘白羽的《威尼斯》。三位作家写的都是游记,同样的题材,一样的题目。可是由于作家掌握运用的材料不同,也就运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现。朱自清的《威尼斯》抓住威尼斯的特点——水上的城、文化艺术城来写,是以圣马克方场为轴心,由此展开视角,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描写了圣马克堂、公爷府、运河、圣罗珂堂、佛拉利堂、公园等描写点,这些描写点组成了一个整体,并以圣马克方场为中心,这种结构方式被人称作“辐射式结构”,它的优点是突出中心,散而有序,疏而不乱。邹韬奋的《威尼斯》也是抓住景色的特点,却采用横式结构安排材料。作者写其三个特点:①河流之多②市容整洁③建筑宏伟。并以这三个特点为纲,将其他材料融入其中。这种横式结构易突出该城的三个特点,使游记条理分明。如果说,前两篇游记用的是以空间转移为序的话,那么,刘白羽的《威尼斯》就是以时间为序的纵式结构。作者①写抵达该城当夜听夜歌,第二天黎明听晨歌;②写上午登艇见闻;③写午宴后游海、参观及夜晚欣赏夜景;④写参观圆楼和展览会;⑤记访问感受。这种纵式结构的特点是容量大,以时间贯穿材料,又能做到有条不紊。通过这一比较学生就发现了文本的细微差别,感悟到了不同文本的个性风格,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五、以写促读,体验文本的无穷余味
读与写,应是一对亲密的伙伴,以读带写,下笔如有神助;以写促读,阅读更添味道。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常感到中学生的阅读只浮在语言的表层,缺乏深层细致的理解与感悟。因此,很有必要尝试一条新路子——以写促读,让学生体验文本的无穷余味。
比如在阅读了《皇帝的新装》后,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给这篇童话续写一个结尾,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童话世界里飞翔:有的说皇帝知道真相后,羞愧与悔恨交加,以后再也没脸见人,国家乱成一团;有人说皇帝因此非常痛恨撒谎的人,并下令严惩撒谎者,从此以后这个国家再也没有说谎话的人,此国也就成了“诚信之国”;一篇篇精彩的结尾体现了学生对阅读材料认识的深与新。这样的以写促读之法,让学生体验到了蕴含在文本中却又未尝言明的意趣。
又如学了朱自清散文《背影》后,我就要求他们写一篇关于父爱或母爱的文章。作文收上来后,我一看,很是感动,大家一改往日满纸空话套话,写得有血有肉,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亲情。通过写作,学生才真正感受到了作者朱自清对父亲的深情,也深深体会到了子女与父母那隔不断的亲情,有一个学生甚至当天就发了个短信给他父母,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以上的师生朗读、关注细节、整体把握、比较阅读、以写促读五种阅读方法能创造轻松、活跃、和谐的阅读氛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责任编辑:郭呈祥)
一、师生朗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古人非常重视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语文教学同样强调朗读的重要性,不仅让学生朗读,还要求教师朗读。教师朗读的主要作用是创造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以熏陶。因为教师在朗读文本时,语言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教师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此时的文章就成了师生心灵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当交流与沟通汇集于文本一身时,必然引发学生关注文本,使他们有所思有所感。师生经过反复朗读,反复揣摩语言文字,久之就培养出了敏锐的语言感觉能力,同时也就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整体阅读,领悟作者的情感意图
阅读应有全局观念,须从整体出发,才能真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情感态度,才有可能领略文本的写作真谛,达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的程度,甚至超越作者蕴涵在文本中的思想,而这些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比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复杂的记叙文,让学生一下子掌握并非易事。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就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将信息简化,教师提问:文中写了哪几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学生很快回答:主要有三种人即反动政府代表,走狗文人,爱国青年;态度分别是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人下流无耻的谎言,高度赞扬并沉痛悼念受迫害的爱国青年。这样一问,文章的主旨就明确了。然后深化知识,教师提问:①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②“沉默呵, 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此句的旨意何在?……通过对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学生就把握了作者悲愤交织的情感烈焰。最后将知识系统化, 联系鲁迅的思想经历及其写作背景,我们认识到这篇文章既具有现实针对性,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不仅思考着现实人生及其出路,而且将这种思考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把对现实人生痛苦的体验升华到对人的自身存在困境的体验。通过这个方法,学生才真正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内心情感。
三、关注细节,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不少作品被人传诵,并不在情节的大起大伏,人物的大红大紫上,而在于以不起眼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来传情传神。细节虽小,却往往能折射心灵的光辉,所以阅读时关注细节才能更迅速地与作品融为一体,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窦娥冤》第三折有两处细节,第一处:在被押赴刑场途中,窦娥披枷戴锁,行动艰难,两旁看热闹的人又推来搡去,使她行动十分困难,但是她向刽子手请求绕道而行,怕去前街被婆婆看见,因为婆婆年事已高,性格又软弱,她怕婆婆经受不了这种场面的刺激。这个细节生动地表现了窦娥体谅亲人的善良本性。第二处:窦娥见到婆婆后交代后事,说自己孤身只影无亲眷,只有一个爹爹,还失去联系13年,惟一的亲人就是婆婆 ,希望婆婆记得来祭奠自己,她还怕婆婆不答应自己的请求,还加上一句“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这一描写精细地刻画了窦娥孤独、凄凉、悲惨的内心世界。
又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的一个人物水生嫂,她识大体,顾全局,对家庭、对丈夫有着深深的思念之情,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一个情感世界非常丰富的女性。为了刻画这个人物,作者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用了一个细节:月光下、院子里,当听到迟归的丈夫说要参军上前线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划破手指”是指听到消息时心灵的震惊,这里有对丈夫的不舍和担心,有对家庭的忧虑和操心,而“吮了一下”,则又活现她的镇定,她在一瞬间激烈的思想动荡后的下定决心,她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断和胸怀。这个细节把女人内心深处的感情写活了,抓住这个细节,才能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真正把握人物的精神实质。
四、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本的文学风格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我觉得鉴赏性比较阅读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例如学习朱自清《威尼斯》这篇游记时,我有意识地安排学习与其内容相似的邹韬奋的《威尼斯》、刘白羽的《威尼斯》。三位作家写的都是游记,同样的题材,一样的题目。可是由于作家掌握运用的材料不同,也就运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现。朱自清的《威尼斯》抓住威尼斯的特点——水上的城、文化艺术城来写,是以圣马克方场为轴心,由此展开视角,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描写了圣马克堂、公爷府、运河、圣罗珂堂、佛拉利堂、公园等描写点,这些描写点组成了一个整体,并以圣马克方场为中心,这种结构方式被人称作“辐射式结构”,它的优点是突出中心,散而有序,疏而不乱。邹韬奋的《威尼斯》也是抓住景色的特点,却采用横式结构安排材料。作者写其三个特点:①河流之多②市容整洁③建筑宏伟。并以这三个特点为纲,将其他材料融入其中。这种横式结构易突出该城的三个特点,使游记条理分明。如果说,前两篇游记用的是以空间转移为序的话,那么,刘白羽的《威尼斯》就是以时间为序的纵式结构。作者①写抵达该城当夜听夜歌,第二天黎明听晨歌;②写上午登艇见闻;③写午宴后游海、参观及夜晚欣赏夜景;④写参观圆楼和展览会;⑤记访问感受。这种纵式结构的特点是容量大,以时间贯穿材料,又能做到有条不紊。通过这一比较学生就发现了文本的细微差别,感悟到了不同文本的个性风格,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五、以写促读,体验文本的无穷余味
读与写,应是一对亲密的伙伴,以读带写,下笔如有神助;以写促读,阅读更添味道。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常感到中学生的阅读只浮在语言的表层,缺乏深层细致的理解与感悟。因此,很有必要尝试一条新路子——以写促读,让学生体验文本的无穷余味。
比如在阅读了《皇帝的新装》后,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给这篇童话续写一个结尾,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童话世界里飞翔:有的说皇帝知道真相后,羞愧与悔恨交加,以后再也没脸见人,国家乱成一团;有人说皇帝因此非常痛恨撒谎的人,并下令严惩撒谎者,从此以后这个国家再也没有说谎话的人,此国也就成了“诚信之国”;一篇篇精彩的结尾体现了学生对阅读材料认识的深与新。这样的以写促读之法,让学生体验到了蕴含在文本中却又未尝言明的意趣。
又如学了朱自清散文《背影》后,我就要求他们写一篇关于父爱或母爱的文章。作文收上来后,我一看,很是感动,大家一改往日满纸空话套话,写得有血有肉,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亲情。通过写作,学生才真正感受到了作者朱自清对父亲的深情,也深深体会到了子女与父母那隔不断的亲情,有一个学生甚至当天就发了个短信给他父母,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以上的师生朗读、关注细节、整体把握、比较阅读、以写促读五种阅读方法能创造轻松、活跃、和谐的阅读氛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责任编辑:郭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