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推广应用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部门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给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这就是档案数字化建设。
【关键词】 档案数字化建设;设想;实践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提出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档案事业重要的任务。档案信息化是指在档案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档案资源进行处理、管理、开发等,达到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目的。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这就是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也是顺应潮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举措、新要求。
1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档案作为记录历史发展的真实凭证,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档案载体已几经变迁,由石刻、青铜铭文、铁券、丝绸、布、竹筒、木牍、纸,直至演变为现在的数字形式。档案载体的每一次变更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档案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推动力量。
1.1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工作者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档案工作数字化建设的推进,既是社会形势变化的迫切需求,也是档案部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把促进档案工作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档案工作才能体现出其先进性,才能将各项工作立于不败之地。
1.2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传统档案工作管理模式的转变催化剂。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档案载体目前正面临着一个更新换代的重要历史时刻,大量电子文件、电子签名、电子档案的涌现已经对档案工作产生巨大影响,档案管理、保管保护、利用的理念、对象、体制和工作方式都在经历着重大变革。要实现历史档案与未来档案的有机链接,档案部门必须尽快配备适合于数字信息存储、发布的先进设施,制定适应数字档案信息收集、管理、利用的一整套标准体系,研究和成功运用适宜数字化环境下的新的管理模式。为了合理规范的对不断涌现数字档案进行有效管理,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必须快速形成,以此来保证整个档案工作战略转型任务顺利完成。
1.3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工作者知识结构更新的主要推动力。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与传统方式相互撞击的过程,因而不可避免涉及到了对档案干部队伍知识结构的更新和调整。档案数字化建设对档案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仅精通档案业务知识的人员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只有辅以计算机、数据库、网络通讯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如鱼得水、操控自如。
1.4 档案数字化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档案工作社会地位。
原来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主要为政府工作服务,各级档案馆收藏的档案主要从政府机关采集而来,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不断增长,对利用的方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档案信息已不能解决这一供需矛盾,档案部门只有尽快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才能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开发利用等环节上有所作为,才能为社会各阶层提供有针对性的数字信息数据,才能提高广大群众对档案工作满意度。
2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紧迫性
实现档案数字化,首先要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的重要途径。档案馆是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只有充分发挥好档案馆的作用,才能为党委政府服好务。
3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首先,推进档案数字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笔者认为,目前档案信息数字化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混乱,这些因素势必对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影响。档案信息自动化包含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一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健全。档案标准和规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其二是数字化建设要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升系统的综合实力。其三是要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
4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一是完善档案数据库。第一步要输入文件级目录。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档案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要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进行扫描,实现原文件的数字化。
二是注重电子文件的收集和整理。电子文件是未来馆藏数字档案最主要的资源。这就要求进馆文件必须以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两种形式移交档案馆。即减少了档案馆建立数据库的工作量,又加快了档案数字化进程。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档案工作者要抓住机遇和挑战,不断学习科学知识,夯实信息化基础,逐步掌握信息技术本领,为档案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关键词】 档案数字化建设;设想;实践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提出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档案事业重要的任务。档案信息化是指在档案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档案资源进行处理、管理、开发等,达到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目的。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这就是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也是顺应潮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举措、新要求。
1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档案作为记录历史发展的真实凭证,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档案载体已几经变迁,由石刻、青铜铭文、铁券、丝绸、布、竹筒、木牍、纸,直至演变为现在的数字形式。档案载体的每一次变更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档案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推动力量。
1.1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工作者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档案工作数字化建设的推进,既是社会形势变化的迫切需求,也是档案部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把促进档案工作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档案工作才能体现出其先进性,才能将各项工作立于不败之地。
1.2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传统档案工作管理模式的转变催化剂。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档案载体目前正面临着一个更新换代的重要历史时刻,大量电子文件、电子签名、电子档案的涌现已经对档案工作产生巨大影响,档案管理、保管保护、利用的理念、对象、体制和工作方式都在经历着重大变革。要实现历史档案与未来档案的有机链接,档案部门必须尽快配备适合于数字信息存储、发布的先进设施,制定适应数字档案信息收集、管理、利用的一整套标准体系,研究和成功运用适宜数字化环境下的新的管理模式。为了合理规范的对不断涌现数字档案进行有效管理,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必须快速形成,以此来保证整个档案工作战略转型任务顺利完成。
1.3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工作者知识结构更新的主要推动力。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与传统方式相互撞击的过程,因而不可避免涉及到了对档案干部队伍知识结构的更新和调整。档案数字化建设对档案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仅精通档案业务知识的人员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只有辅以计算机、数据库、网络通讯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如鱼得水、操控自如。
1.4 档案数字化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档案工作社会地位。
原来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主要为政府工作服务,各级档案馆收藏的档案主要从政府机关采集而来,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不断增长,对利用的方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档案信息已不能解决这一供需矛盾,档案部门只有尽快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才能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开发利用等环节上有所作为,才能为社会各阶层提供有针对性的数字信息数据,才能提高广大群众对档案工作满意度。
2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紧迫性
实现档案数字化,首先要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的重要途径。档案馆是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只有充分发挥好档案馆的作用,才能为党委政府服好务。
3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首先,推进档案数字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笔者认为,目前档案信息数字化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混乱,这些因素势必对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影响。档案信息自动化包含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一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健全。档案标准和规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其二是数字化建设要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升系统的综合实力。其三是要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
4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一是完善档案数据库。第一步要输入文件级目录。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档案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要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进行扫描,实现原文件的数字化。
二是注重电子文件的收集和整理。电子文件是未来馆藏数字档案最主要的资源。这就要求进馆文件必须以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两种形式移交档案馆。即减少了档案馆建立数据库的工作量,又加快了档案数字化进程。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档案工作者要抓住机遇和挑战,不断学习科学知识,夯实信息化基础,逐步掌握信息技术本领,为档案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