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仍然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定位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追溯课程改革前,教师一味抓语言训练,忽视文本中的人文因素;新课程改革伊始,随着人文性的提出,有些教师又一味地强调感悟,将语言训练抛之脑后。就这样,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被割裂开来。更有甚者,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挖空心思地设计新颖的教学手段,摆花架子,而脱离了文本,一节课下来,不知自己在教些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静下心来思考,我发现,语文教学还应该返璞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正是本着这样一种思想,我选择了《少年闰土》一课来尝试体现。《少年闰土》这篇文章信息量大,涵盖的知识面广,我将其分成两课时来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我重点让学生抓住对闰土语言的描写来感悟闰土形象,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抓住对闰土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来继续感悟闰土形象,学习本文写作方法,并进行练笔。
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第一课时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抓住对话,层层推进,感悟闰土形象
例如“看瓜刺猹”这件事,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由粗浅到深入。首先,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结合文中词语感悟闰土的形象。然后,我引导学生激活文字,想象“看瓜刺猹”这一场景,使闰土形象更加鲜活。最后,我鼓励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文本,充当文中的“我”和“闰土”,再现当时对话场景,使闰土形象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2.突破难点,化繁为简,进一步感悟闰土形象,激发情感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我首先采用了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尝试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这句话,我将闰土的生活与文中“我”的生活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假设自己就是少爷,想象当闰土做某某事时,自己在干什么。通过想象和对比方法的运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难点。此外,我还适时追问:“难道一个少爷的生活还不如农村的少年吗?”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白正是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广阔的天地造就了闰土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对闰土产生敬佩之情,唤醒大家应走出狭小的生活空间,走进大自然。
3.回旋往复,叩击文本,让闰土形象扎根学生心中
本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是一个经典场面,用词准确、生动,描写细致,其中有景物描写,有闰土的外貌与动作描写。在第一课时,我并不拘泥于对这段的细致分析,而是让学生整体感悟,反复诵读,在课上复现三次,使学生从初识到了解再到牢记闰土。开课伊始,我以这段经典描写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知闰土形象;在教学完“看瓜刺猹”这一片段后,我又穿插这一经典段落的齐读,使闰土形象在学生脑海中更加清晰;教学尾声,当学生对闰土产生敬佩之情后,我再让学生诵读这一经典段落,使闰土形象扎根于学生心中。
基于以上设计意图,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使语言、情感、形象三者融为一体,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环节中还需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环节的预设上,我试图体现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中要贯穿学法的渗透、学法的运用以及学法的归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好的读书方法的渗透尤为重要。只有掌握了读书方法,学生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受益终生。例如,在《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快速浏览的方法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采用边读书边做批注的方法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采用透过语言文字想象当时场景的方法感悟人物形象。这些读书方法的掌握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还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安排相应的阅读训练,循序渐进,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运用。
2.要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进行整合
通过对描写闰土语言的感悟,学生可以发现闰土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特点。其实,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因此,在学生感悟的同时,我渗透了习作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明确在习作时可抓住人物有价值的语言描写来凸显人物特点,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安排了此项练笔内容。习作教学历来被教师们公认为教学难点,被学生视为最头疼的学习内容,而教材只是限定了几次习作训练,但单凭习作课的教学,无法使学生掌握习作的技巧。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习作方法的渗透与指导,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教材”理应被“用教材教”的理念所替代,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因素,将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教学加以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灵活运用朗读指导,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对“看瓜刺猹”这件事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在备课时预设为采用范读的形式引领学生读出情感,其他几件事以扶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或者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在有了一定的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平时极不喜欢发言的学生把小手举得很高,我不忍心打消他的积极性,示意他站起来朗读,谁知读得干干巴巴,全然没有读出惊险刺激的场面。这时我想,何不抓住这一时机,不要急于范读引导,而是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抓住文中的词语想象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激活文字之后,再让这位学生来读,看看会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事实胜于雄辩,这位学生前后两次朗读的明显差异,验证了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之后便自然而然地读出情感,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实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课程改革走过了十年不平凡的历程,饱含了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语文教学之路还很漫长,我会一如既往地不断探索,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的传统优势,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语文教学渐渐脱去华丽的外衣,展示出真实、朴实的本真风貌来。
(责编 张翼翔)
正是本着这样一种思想,我选择了《少年闰土》一课来尝试体现。《少年闰土》这篇文章信息量大,涵盖的知识面广,我将其分成两课时来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我重点让学生抓住对闰土语言的描写来感悟闰土形象,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抓住对闰土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来继续感悟闰土形象,学习本文写作方法,并进行练笔。
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第一课时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抓住对话,层层推进,感悟闰土形象
例如“看瓜刺猹”这件事,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由粗浅到深入。首先,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结合文中词语感悟闰土的形象。然后,我引导学生激活文字,想象“看瓜刺猹”这一场景,使闰土形象更加鲜活。最后,我鼓励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文本,充当文中的“我”和“闰土”,再现当时对话场景,使闰土形象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2.突破难点,化繁为简,进一步感悟闰土形象,激发情感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我首先采用了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尝试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这句话,我将闰土的生活与文中“我”的生活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假设自己就是少爷,想象当闰土做某某事时,自己在干什么。通过想象和对比方法的运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难点。此外,我还适时追问:“难道一个少爷的生活还不如农村的少年吗?”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白正是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广阔的天地造就了闰土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对闰土产生敬佩之情,唤醒大家应走出狭小的生活空间,走进大自然。
3.回旋往复,叩击文本,让闰土形象扎根学生心中
本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是一个经典场面,用词准确、生动,描写细致,其中有景物描写,有闰土的外貌与动作描写。在第一课时,我并不拘泥于对这段的细致分析,而是让学生整体感悟,反复诵读,在课上复现三次,使学生从初识到了解再到牢记闰土。开课伊始,我以这段经典描写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知闰土形象;在教学完“看瓜刺猹”这一片段后,我又穿插这一经典段落的齐读,使闰土形象在学生脑海中更加清晰;教学尾声,当学生对闰土产生敬佩之情后,我再让学生诵读这一经典段落,使闰土形象扎根于学生心中。
基于以上设计意图,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使语言、情感、形象三者融为一体,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环节中还需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环节的预设上,我试图体现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中要贯穿学法的渗透、学法的运用以及学法的归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好的读书方法的渗透尤为重要。只有掌握了读书方法,学生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受益终生。例如,在《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快速浏览的方法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采用边读书边做批注的方法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采用透过语言文字想象当时场景的方法感悟人物形象。这些读书方法的掌握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还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安排相应的阅读训练,循序渐进,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运用。
2.要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进行整合
通过对描写闰土语言的感悟,学生可以发现闰土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特点。其实,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因此,在学生感悟的同时,我渗透了习作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明确在习作时可抓住人物有价值的语言描写来凸显人物特点,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安排了此项练笔内容。习作教学历来被教师们公认为教学难点,被学生视为最头疼的学习内容,而教材只是限定了几次习作训练,但单凭习作课的教学,无法使学生掌握习作的技巧。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习作方法的渗透与指导,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教材”理应被“用教材教”的理念所替代,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因素,将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教学加以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灵活运用朗读指导,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对“看瓜刺猹”这件事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在备课时预设为采用范读的形式引领学生读出情感,其他几件事以扶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或者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在有了一定的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平时极不喜欢发言的学生把小手举得很高,我不忍心打消他的积极性,示意他站起来朗读,谁知读得干干巴巴,全然没有读出惊险刺激的场面。这时我想,何不抓住这一时机,不要急于范读引导,而是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抓住文中的词语想象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激活文字之后,再让这位学生来读,看看会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事实胜于雄辩,这位学生前后两次朗读的明显差异,验证了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之后便自然而然地读出情感,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实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课程改革走过了十年不平凡的历程,饱含了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语文教学之路还很漫长,我会一如既往地不断探索,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的传统优势,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语文教学渐渐脱去华丽的外衣,展示出真实、朴实的本真风貌来。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