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整体课堂管理理论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应用,提出根据整体课堂管理的五个对象,即课堂研究、课堂设计、课堂生成、课堂评估、课堂升华,实施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目的明确、教学新颖而有效率、教学反思有力度,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 整体课堂管理理论 课堂设计 课堂生成 课堂评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B-0070-02
心理健康是中职学校德育选修课程之一。2008 年教育部发布的《心理健康教学大纲》规定:“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心理健康并非纯理论知识,不能生搬硬套地采用知识灌输的方式,而应当深入浅出、生动细致、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学生内心世界。本文探索整体课堂管理理论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
一、整体课堂管理理论及模式
整体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预先设定要达到和实现的教育任务及教育目的,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施整体的管理行为,来完成预先设定的目标。整体课堂管理借鉴并运用了管理学理论来管理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规范教师教学,使之科学化,从而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整体课堂管理要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对教学管理对象进行科学的管理。整体课堂管理的对象包括课堂研究、课堂设计、课堂生成、课堂评估、课堂升华。通过对这五个对象进行科学的管理,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目的明确,教学新颖、有效率,教学反思有力度,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整体课堂管理模式则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课堂管理,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合作探究学习,创建平行课堂,最终实现“教学有效、德育实效、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目标。
整体课堂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提出,顺应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也是对新课改的有益探索。
二、整体课堂管理理论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
本文根据整体课堂管理的管理对象即课堂研究、课堂设计、课堂生成、课堂评估、课堂升华(“五对象”),探索“五对象”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应用。
(一)课堂研究
整体课堂管理理论认为课堂研究是进行研训活动的第一步,是对教材、教师、课堂资源、学生学情等进行的分析研究。从心理健康课程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研究。
1.对教材进行研究。心理健康课程首先应研究教材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内容,然后根据要求确定知识点,分析教学目标,找出每节课、每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并分析这些重、难点的关系,做到突出重点、易化难点。其次,在全面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后,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由于心理健康课程属于德育类课程,因此,还应当制定德育目标,设计实现德育目标的教学方式。
2.课堂资源分析。课堂资源是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等资源。心理健康课程的课堂资源既有与其他课程的课堂资源的共性,如教育理论、相关文献资料、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任课教师可以参考和借鉴其他课程的相关教法和学法。同时,心理健康课程的课堂资源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如还可以借助心理学的各种心理测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测量表、IQ 测量表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
3.学情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得越详细,课堂生成度就会越高,教学效果就会越好。学情分析指的是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知识储备情况、对本次授课的理解情况分析,以及本次授课难点和重点分析等。对于学情分析,整体课堂管理理论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学科学情导图。心理健康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学情导图的要求,将基于学情分析而获得的学生情况,通过学情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课堂设计
整体课堂管理理论下的课堂设计的重点是转化、具体落实前面的课堂研究成果,关键在于设计制定好教案。制定教案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案的设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应当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绪、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制定。在制定这三个目标时,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非教师。因此,不能使用诸如“使学生理解……”“教会学生熟练并运用……”等语句。
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是教案的核心,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有效手段。对心理健康任课教师而言,教学方法设计要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教学效果如何的问题。例如,《心理健康》俞国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年出版第十八课《父爱母爱亲情进行时》,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就要思考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如何。青春激扬的他们正是追求独立、个性的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往往不那么融洽,而这一课正是让他们能够珍视父母亲情,感恩父母。这就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怎么教的问题。例如,通過案例教学法,提供亲情案例,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付出和对子女真挚的感情;通过布置课后任务,如为父母写一张感恩贺卡、为父母洗一次脚等巩固教学效果。
(三)课堂生成
课堂生成又叫课堂创建,其在整体课堂管理理论中的居于核心地位,宗旨是生成平行课堂。所谓平行课堂,是教师在“教学有效、德育实效、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四维目标的指导下,把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课堂设计而实行的整体课堂管理行为。
1.课前探究。课前探究是对课堂研究和课堂设计成果的进一步落实和应用。课前探究应通过预习案来进行。心理健康教师在制定预习案时,要注意本节课与上节课是否有衔接和关联,能否应用原有知识分析新情景,能否提出新情境和新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教师还应将预习案落实到学生,并检查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以第十九课《滴水藏海,心怀感恩》为例,我们在制定预习案时,就应注意到本节课与第十八课《父爱母爱亲情进行时》是有承接关系的,在激发学生对父爱和母爱的亲情之后,就可以在第十九课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使两节课前后衔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可以第十八课布置课后作业,例如为父母洗一次脚或做一次家务,并写成心得体会;在第十九课的预习案中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和体验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 整体课堂管理理论 课堂设计 课堂生成 课堂评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B-0070-02
心理健康是中职学校德育选修课程之一。2008 年教育部发布的《心理健康教学大纲》规定:“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心理健康并非纯理论知识,不能生搬硬套地采用知识灌输的方式,而应当深入浅出、生动细致、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学生内心世界。本文探索整体课堂管理理论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
一、整体课堂管理理论及模式
整体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预先设定要达到和实现的教育任务及教育目的,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施整体的管理行为,来完成预先设定的目标。整体课堂管理借鉴并运用了管理学理论来管理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规范教师教学,使之科学化,从而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整体课堂管理要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对教学管理对象进行科学的管理。整体课堂管理的对象包括课堂研究、课堂设计、课堂生成、课堂评估、课堂升华。通过对这五个对象进行科学的管理,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目的明确,教学新颖、有效率,教学反思有力度,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整体课堂管理模式则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课堂管理,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合作探究学习,创建平行课堂,最终实现“教学有效、德育实效、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目标。
整体课堂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提出,顺应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也是对新课改的有益探索。
二、整体课堂管理理论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
本文根据整体课堂管理的管理对象即课堂研究、课堂设计、课堂生成、课堂评估、课堂升华(“五对象”),探索“五对象”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应用。
(一)课堂研究
整体课堂管理理论认为课堂研究是进行研训活动的第一步,是对教材、教师、课堂资源、学生学情等进行的分析研究。从心理健康课程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研究。
1.对教材进行研究。心理健康课程首先应研究教材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内容,然后根据要求确定知识点,分析教学目标,找出每节课、每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并分析这些重、难点的关系,做到突出重点、易化难点。其次,在全面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后,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由于心理健康课程属于德育类课程,因此,还应当制定德育目标,设计实现德育目标的教学方式。
2.课堂资源分析。课堂资源是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等资源。心理健康课程的课堂资源既有与其他课程的课堂资源的共性,如教育理论、相关文献资料、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任课教师可以参考和借鉴其他课程的相关教法和学法。同时,心理健康课程的课堂资源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如还可以借助心理学的各种心理测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测量表、IQ 测量表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
3.学情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得越详细,课堂生成度就会越高,教学效果就会越好。学情分析指的是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知识储备情况、对本次授课的理解情况分析,以及本次授课难点和重点分析等。对于学情分析,整体课堂管理理论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学科学情导图。心理健康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学情导图的要求,将基于学情分析而获得的学生情况,通过学情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课堂设计
整体课堂管理理论下的课堂设计的重点是转化、具体落实前面的课堂研究成果,关键在于设计制定好教案。制定教案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案的设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应当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绪、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制定。在制定这三个目标时,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非教师。因此,不能使用诸如“使学生理解……”“教会学生熟练并运用……”等语句。
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是教案的核心,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有效手段。对心理健康任课教师而言,教学方法设计要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教学效果如何的问题。例如,《心理健康》俞国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年出版第十八课《父爱母爱亲情进行时》,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就要思考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如何。青春激扬的他们正是追求独立、个性的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往往不那么融洽,而这一课正是让他们能够珍视父母亲情,感恩父母。这就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怎么教的问题。例如,通過案例教学法,提供亲情案例,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付出和对子女真挚的感情;通过布置课后任务,如为父母写一张感恩贺卡、为父母洗一次脚等巩固教学效果。
(三)课堂生成
课堂生成又叫课堂创建,其在整体课堂管理理论中的居于核心地位,宗旨是生成平行课堂。所谓平行课堂,是教师在“教学有效、德育实效、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四维目标的指导下,把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课堂设计而实行的整体课堂管理行为。
1.课前探究。课前探究是对课堂研究和课堂设计成果的进一步落实和应用。课前探究应通过预习案来进行。心理健康教师在制定预习案时,要注意本节课与上节课是否有衔接和关联,能否应用原有知识分析新情景,能否提出新情境和新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教师还应将预习案落实到学生,并检查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以第十九课《滴水藏海,心怀感恩》为例,我们在制定预习案时,就应注意到本节课与第十八课《父爱母爱亲情进行时》是有承接关系的,在激发学生对父爱和母爱的亲情之后,就可以在第十九课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使两节课前后衔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可以第十八课布置课后作业,例如为父母洗一次脚或做一次家务,并写成心得体会;在第十九课的预习案中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和体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