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阅读是人类通过文字符号获得信息的方式和过程。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理解文本、产生联想、品味赏析的能力。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就是教会学生怎样读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生活的过程。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说到底就是一个读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的问题。阅读是制约语文其他能力提高的一个瓶颈。只有阅读的能力提高了,听说的交际能力,读写的表达能力,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阅读是多形式、多层次、多方面的语言感受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阅读”以阅读课的形式规定下来,使阅读课有了一定的地位,它不再是配角,而是作为学生获取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形式,堂而皇之的走上了语文教学的大舞台,它与教读课、写作课、语文实践活动课,共同担负着学生获取语文能力的重大使命。但作为新兴的课堂形式,如何上好、用好阅读课,怎么上、怎么读、读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新问题。下面就我在这方面的实践提供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精选
中学时代是一个如饥似渴的年龄阶段,学生喜欢阅读,但饥不择食,往往是找到什么读什么,这其中就难免鱼目混珠。为此,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爱好,就阅读内容的选择作了推荐,并在学期初就向学生公布,使学生有所准备。比如本学期,我们就在初三年级组织了名著赏析阅读、美文推荐阅读两大系列活动。名著赏析阅读,我们推荐了《平凡的世界》、《苏菲的世界》、《飘》、《穆斯林的葬礼》、《骆驼祥子》、《家》等学生易理解,有现实生活背景;易掌握,有亲近感的作品。同时,还结合影视作品推荐了《玉观音》、《省委书记》、《大染坊》、《金粉世家》、《京华烟云》等。美文推荐阅读主要是结合学生阅读各种报刊的收获积累,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在阅读课上,每人都可以发言推荐自己喜欢的时尚短文或新颖观点,以实现与社会、时代同步。既让学生感受时代脉搏,又吸收新鲜的血液,积累美词佳句。这些,不是一般文章所能替代的,所以必须精选。
二、细读
交给学生一篇文章、一部作品,“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也要作适当的介绍、点拔、启发或赏析。教师应先胸有成竹,从作者生活经历、时代背景、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结构特点等方面给学生一点启示。学生读名著,就要体验名著的丰富情感内涵,感悟名著的思想精神魅力,提升它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品位。阅读名著要讲究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剖析。就像欣赏一幅画:在有了夺人耳目、跃入眼帘的初步的整体印象后,再来欣赏这幅画独具特色的地方,也就是细辨其局部,什么地方笔法细腻、什么地方疏密有致、什么地方形神兼备、什么地方匠心独运,领略了这一些才能是看明白了一幅画。阅读也是这样,作品的语言、主题、结构、形象、情节等要逐步的了解起来。我们反对以看影视作品代替阅读的“快餐式”的阅读方式,提倡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自己感悟,交流体会,共同赏析。决不能图省事去吃别人嚼过的馒头,而是要自己去品味、去消化、去吸收。这才是阅读的初衷,也是阅读课的本质任务。赏析过程中,注意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体验,从作品中“读出自己”(李镇西语),激发他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穿越时空,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爱憎情感,激活学生的想象空间,达到与作者交流、与文本交流、与生活交流的要求,以实现阅读名著、培养人文精神、升华审美情趣、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例如,对《玉观音》中“安心”形象的探讨,使学生认识了生活的艰辛、复杂、以及主人公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平凡的世界》的赏析,使“孙正平”这个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竖起了一道丰碑,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严肃认真,他的善良、坚韧,他的踏实、肯干,他的对人生的执着热爱,都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全方位的对这些内容都作细致的分析,但一定要启发学生有所感悟,他可以说不出来,但决不可以感受不到,麻木不仁。因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而离开了这些,语文能力就无从谈起。学生的阅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但如何读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读完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之后,一定要:读其文,明其意,悟其情,入其境,析其法,循其路,辨其言,得其益。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至少在某几方面要有所收获,决不可只泛泛而读、走马观花。这种读法的结果,只能是水过而地皮不湿。因为,语文阅读的目的,不是消遣,而是学习。
三、缜思
细读的目的是为了“得其益”,也就是明白“怎么读”的问题。缜思,则是在细读的基础上,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理解文章结构、立意、语言方面的特点,并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也可以这样说:“精选”是让学生得到好的阅读材料,“细读”是让学生明白好在哪里,“缜思”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好。这是学生难以理解、难以完成的一个阅读任务,教师必须适度引导,让学生深入体会。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扎扎实实的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关键的一步,也就在这地方。语言教学的过程不可能造就思想家,但必须培养众多的思想者,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在学生的思考中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字词,学生可以用工具书解决;朗读,可以听录音。而对篇章结构以及语言、情感等的理解大部分要靠教师的点拔、启发。日积月累,学生才能掌握要领,学习方法。缜思,就是一个深入作者内心探讨的过程。理解作者情感的抒发、语言的运用及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择,从根本上明白“为什么”。懂得了这一点,才真正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任务,也才真正的学会了阅读,培养了能力。
阅读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这样的劳动因为阅读能力基础的不同而收获差异极大。因此,“缜思”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作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日渐增多的收获。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启发智力、启迪智慧、培养情感、升华素质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指导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块土地,自己耕耘、自己捡择、自己收获,其结果因人而异。这些收获是他的独特感知能力、心理体验、生活经历等在作品中的折射,这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的劳动,也是学生阅读过程中唯一的心理创造,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也就在这里。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就没有实现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所谓学会阅读,“读出问题”(李镇西语)也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提高。语文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要教育学生学会积累,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学会比较,学会通过阅读领悟方法,培养语感能力,达到“一听就明,一说就会,一读就懂”的地步。到此时,学生才真正学会了阅读,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阅读教学才真正走进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阅读是人类通过文字符号获得信息的方式和过程。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理解文本、产生联想、品味赏析的能力。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就是教会学生怎样读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生活的过程。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说到底就是一个读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的问题。阅读是制约语文其他能力提高的一个瓶颈。只有阅读的能力提高了,听说的交际能力,读写的表达能力,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阅读是多形式、多层次、多方面的语言感受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阅读”以阅读课的形式规定下来,使阅读课有了一定的地位,它不再是配角,而是作为学生获取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形式,堂而皇之的走上了语文教学的大舞台,它与教读课、写作课、语文实践活动课,共同担负着学生获取语文能力的重大使命。但作为新兴的课堂形式,如何上好、用好阅读课,怎么上、怎么读、读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新问题。下面就我在这方面的实践提供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精选
中学时代是一个如饥似渴的年龄阶段,学生喜欢阅读,但饥不择食,往往是找到什么读什么,这其中就难免鱼目混珠。为此,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爱好,就阅读内容的选择作了推荐,并在学期初就向学生公布,使学生有所准备。比如本学期,我们就在初三年级组织了名著赏析阅读、美文推荐阅读两大系列活动。名著赏析阅读,我们推荐了《平凡的世界》、《苏菲的世界》、《飘》、《穆斯林的葬礼》、《骆驼祥子》、《家》等学生易理解,有现实生活背景;易掌握,有亲近感的作品。同时,还结合影视作品推荐了《玉观音》、《省委书记》、《大染坊》、《金粉世家》、《京华烟云》等。美文推荐阅读主要是结合学生阅读各种报刊的收获积累,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在阅读课上,每人都可以发言推荐自己喜欢的时尚短文或新颖观点,以实现与社会、时代同步。既让学生感受时代脉搏,又吸收新鲜的血液,积累美词佳句。这些,不是一般文章所能替代的,所以必须精选。
二、细读
交给学生一篇文章、一部作品,“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也要作适当的介绍、点拔、启发或赏析。教师应先胸有成竹,从作者生活经历、时代背景、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结构特点等方面给学生一点启示。学生读名著,就要体验名著的丰富情感内涵,感悟名著的思想精神魅力,提升它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品位。阅读名著要讲究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剖析。就像欣赏一幅画:在有了夺人耳目、跃入眼帘的初步的整体印象后,再来欣赏这幅画独具特色的地方,也就是细辨其局部,什么地方笔法细腻、什么地方疏密有致、什么地方形神兼备、什么地方匠心独运,领略了这一些才能是看明白了一幅画。阅读也是这样,作品的语言、主题、结构、形象、情节等要逐步的了解起来。我们反对以看影视作品代替阅读的“快餐式”的阅读方式,提倡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自己感悟,交流体会,共同赏析。决不能图省事去吃别人嚼过的馒头,而是要自己去品味、去消化、去吸收。这才是阅读的初衷,也是阅读课的本质任务。赏析过程中,注意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体验,从作品中“读出自己”(李镇西语),激发他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穿越时空,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爱憎情感,激活学生的想象空间,达到与作者交流、与文本交流、与生活交流的要求,以实现阅读名著、培养人文精神、升华审美情趣、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例如,对《玉观音》中“安心”形象的探讨,使学生认识了生活的艰辛、复杂、以及主人公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平凡的世界》的赏析,使“孙正平”这个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竖起了一道丰碑,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严肃认真,他的善良、坚韧,他的踏实、肯干,他的对人生的执着热爱,都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全方位的对这些内容都作细致的分析,但一定要启发学生有所感悟,他可以说不出来,但决不可以感受不到,麻木不仁。因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而离开了这些,语文能力就无从谈起。学生的阅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但如何读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读完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之后,一定要:读其文,明其意,悟其情,入其境,析其法,循其路,辨其言,得其益。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至少在某几方面要有所收获,决不可只泛泛而读、走马观花。这种读法的结果,只能是水过而地皮不湿。因为,语文阅读的目的,不是消遣,而是学习。
三、缜思
细读的目的是为了“得其益”,也就是明白“怎么读”的问题。缜思,则是在细读的基础上,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理解文章结构、立意、语言方面的特点,并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也可以这样说:“精选”是让学生得到好的阅读材料,“细读”是让学生明白好在哪里,“缜思”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好。这是学生难以理解、难以完成的一个阅读任务,教师必须适度引导,让学生深入体会。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扎扎实实的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关键的一步,也就在这地方。语言教学的过程不可能造就思想家,但必须培养众多的思想者,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在学生的思考中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字词,学生可以用工具书解决;朗读,可以听录音。而对篇章结构以及语言、情感等的理解大部分要靠教师的点拔、启发。日积月累,学生才能掌握要领,学习方法。缜思,就是一个深入作者内心探讨的过程。理解作者情感的抒发、语言的运用及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择,从根本上明白“为什么”。懂得了这一点,才真正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任务,也才真正的学会了阅读,培养了能力。
阅读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这样的劳动因为阅读能力基础的不同而收获差异极大。因此,“缜思”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作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日渐增多的收获。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启发智力、启迪智慧、培养情感、升华素质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指导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块土地,自己耕耘、自己捡择、自己收获,其结果因人而异。这些收获是他的独特感知能力、心理体验、生活经历等在作品中的折射,这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的劳动,也是学生阅读过程中唯一的心理创造,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也就在这里。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就没有实现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所谓学会阅读,“读出问题”(李镇西语)也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提高。语文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要教育学生学会积累,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学会比较,学会通过阅读领悟方法,培养语感能力,达到“一听就明,一说就会,一读就懂”的地步。到此时,学生才真正学会了阅读,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阅读教学才真正走进了阳光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