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宝三年夏,一位44岁、名满天下、却被赐金放还的失意才子与一个33岁、寂寂无名、进士落第近10年的落魄书生在东都洛阳相遇了。他们一个是诗仙李白,另一个是诗圣杜甫。李白一生都在浪漫的想象中漫步,而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跋涉。李白写幻想,杜甫写现实;李白写过往与未来,杜甫写当今时事;李白近道,杜甫近儒;李白是天之骄子,杜甫是国之人杰。李白的诗美在神,杜甫的诗美在骨。两人以他们超凡的诗才和博大的胸怀撑起了唐代诗坛的半壁江山。虽然当时杜甫的名望不及李白,但是后人把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上升到了和李白同样的高度。虽然两人在文学道路上的追求与探索各不相同,却能惺惺相惜,肝胆相照。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一提起杜甫,大家可能都会认为他从小就遭受饥寒交迫,整天不是山谷捡橡果,就是雪地寻山芋,好不容易盖个茅草屋,房顶还被大风掀跑了……总而言之,就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然而,事实上杜甫的家族,是一个名门望族,叫京兆杜氏。这个家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出身豪族的御史大夫杜周,京兆杜氏历朝历代一直能人辈出,而杜甫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是朝廷官员。
杜甫19岁到24岁,一直在漫游名山大川。天宝五年,已经34岁的他终于决定去长安闯一闯。天宝六年,唐玄宗亲自举办了一场特科考试,信心满满的杜甫却落榜了。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期间杜甫的父亲也去世了,未能考取功名的杜甫因此遇到了经济危机。基本没吃过什么苦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间,饱尝了人世间的冷暖与世态炎凉。天宝十四年,杜甫终于等来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位,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其实就是负责看管兵器库的。虽然觉得委屈,但杜甫还是如期报到了。可是,杜甫怎么也没有想到,刚刚谋到差事的自己马上又迎来了第三个“炸弹”——安史之乱。
匆匆逃难,历尽千难万险将家人安顿在鄜州后,杜甫告别妻儿,在乱世中独自踏上征程,打算投奔新继位的肃宗皇帝继续报效祖国。可他上路没多久,就被叛军抓住,押回已经沦陷的长安,整整一年后才得以逃脱。他当时的形象可以用“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来形容。唐肃宗得知杜甫的遭遇后感动涕零,亲授杜甫左拾遗职位。然而刚上任不久杜甫又被贬到华州做司功参军,结果遇上关中大旱,物价飞涨。48岁的杜甫就此裸辞出走。杜甫带着一家人远走秦州,听说那里远离战乱,风调雨顺。到达后也是诸事不顺,连个落脚的房子都找不到。于是又辗转同谷,结果更麻烦,连温饱都无法解决……
俗话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吃尽苦头的杜甫终于迎来了他诗作上的巅峰时期。被叛军所俘,与妻儿天各一方时,音讯两绝、清辉满地的秋夜,他想到妻子肯定也在千里之外望月垂泪,为自己生死未卜而牵挂,于是他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月夜》。战乱阻隔,手足分散,一句“月是故乡明”,千百年来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苦难磨炼出杜甫登峰造极的艺术才能,不管什么题材,不管何种情感,只要杜甫一出手便已臻化境。在诗歌全盛、高手林立的唐诗江湖中,杜甫在苦难中不屈不挠,博采众长,默默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同时也收获了忘年之交李白。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是从诗歌上结成的。《春日忆李白》就是一首怀念李白的五言律诗,是杜甫于天宝六年在长安谋求汲引时写的。当时李白正在越中、金陵一带漫游。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由衷的赞佩及真挚的想念之情,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感怀而神往。全诗以赞美李白的诗起,以“论文”结尾。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极其自然,通篇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与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出神入化地把杜甫的思念之情,寫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一提起杜甫,大家可能都会认为他从小就遭受饥寒交迫,整天不是山谷捡橡果,就是雪地寻山芋,好不容易盖个茅草屋,房顶还被大风掀跑了……总而言之,就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然而,事实上杜甫的家族,是一个名门望族,叫京兆杜氏。这个家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出身豪族的御史大夫杜周,京兆杜氏历朝历代一直能人辈出,而杜甫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是朝廷官员。
杜甫19岁到24岁,一直在漫游名山大川。天宝五年,已经34岁的他终于决定去长安闯一闯。天宝六年,唐玄宗亲自举办了一场特科考试,信心满满的杜甫却落榜了。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期间杜甫的父亲也去世了,未能考取功名的杜甫因此遇到了经济危机。基本没吃过什么苦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间,饱尝了人世间的冷暖与世态炎凉。天宝十四年,杜甫终于等来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位,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其实就是负责看管兵器库的。虽然觉得委屈,但杜甫还是如期报到了。可是,杜甫怎么也没有想到,刚刚谋到差事的自己马上又迎来了第三个“炸弹”——安史之乱。
匆匆逃难,历尽千难万险将家人安顿在鄜州后,杜甫告别妻儿,在乱世中独自踏上征程,打算投奔新继位的肃宗皇帝继续报效祖国。可他上路没多久,就被叛军抓住,押回已经沦陷的长安,整整一年后才得以逃脱。他当时的形象可以用“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来形容。唐肃宗得知杜甫的遭遇后感动涕零,亲授杜甫左拾遗职位。然而刚上任不久杜甫又被贬到华州做司功参军,结果遇上关中大旱,物价飞涨。48岁的杜甫就此裸辞出走。杜甫带着一家人远走秦州,听说那里远离战乱,风调雨顺。到达后也是诸事不顺,连个落脚的房子都找不到。于是又辗转同谷,结果更麻烦,连温饱都无法解决……
俗话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吃尽苦头的杜甫终于迎来了他诗作上的巅峰时期。被叛军所俘,与妻儿天各一方时,音讯两绝、清辉满地的秋夜,他想到妻子肯定也在千里之外望月垂泪,为自己生死未卜而牵挂,于是他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月夜》。战乱阻隔,手足分散,一句“月是故乡明”,千百年来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苦难磨炼出杜甫登峰造极的艺术才能,不管什么题材,不管何种情感,只要杜甫一出手便已臻化境。在诗歌全盛、高手林立的唐诗江湖中,杜甫在苦难中不屈不挠,博采众长,默默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同时也收获了忘年之交李白。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是从诗歌上结成的。《春日忆李白》就是一首怀念李白的五言律诗,是杜甫于天宝六年在长安谋求汲引时写的。当时李白正在越中、金陵一带漫游。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由衷的赞佩及真挚的想念之情,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感怀而神往。全诗以赞美李白的诗起,以“论文”结尾。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极其自然,通篇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与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出神入化地把杜甫的思念之情,寫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